诗经《采薇》说课稿
《采 薇》教案优秀8篇

《采薇》教案优秀8篇《采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
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生答: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前称《诗》或《诗三百》;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
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生:----师:偏旁?生:草字头师:是跟什么有关?生:-----师:“薇”是:野豌豆苗。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5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5篇诗经名篇《采薇》教案篇一一、说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
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
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
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
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采薇》教案6篇

《采薇》教案6篇《采薇》教案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采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采薇》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情感目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二、阅读全诗完成(一)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 yǔn )之故载(zài)饥载渴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靡室靡(mǐ)家不遑(huáng)启居(二) 掌握以下重点词语◆通假字(1)岁亦莫止( )(2)彼尔维何( )(3)维常之华( )(4)猃狁孔棘( )◆词类活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象弭鱼服( 象,用象骨装饰。
鱼,用鲨鱼皮制作。
)◆重点词语,注意其中古今异义的词(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彼路斯何( 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
今指道路。
)(4)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5)岁亦莫止(止,句尾语气词)(6)靡使归聘(使,指使,委托。
聘,问)(7)载饥载渴(载,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
)(8)岁亦阳止(阳,指阴历十月)(9)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
关于《采薇》教案四篇

关于《采薇》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采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薇》教案篇1设计理念《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
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
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1.导语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
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
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
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
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
《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
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讨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
诗经两首采薇说课稿

诗经两首采薇说课稿一、《采薇》《采薇》是《诗经》中的一首乐府诗,作者不详。
全篇共有五十行。
内容主要描绘了一个采薇的故事,诗中情感真挚,想象力丰富,表现了采薇者内心的情感和采薇的美好。
身既飘兮,又何归?国无宁兮,不得我师。
采薇者悠悠,南山中云起;其由来思吾教,彼不改吾道究。
采薇者悠悠,橐留顿踟蹰;求之救兮,惟草木同畛。
采薇者委蛇,黄发垂髫;女兴徐行,载笑载言。
求之救兮,思我是同。
行逢故人,既见又怀。
器不能方兮,心不能快。
求之救兮,得中肯否。
语我默默,云霓翼翼;开我西楼,因君偕老。
1.1 诗歌语言的运用《采薇》课文,一篇充满了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篇,整篇诗篇都是由国境外游子离家,采薇者寄托思乡之情而展现出来的,由采薇的形象纵横点缀而形成逐帧逐色的意境。
首先是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传达了离乡背井之人所感同身受的情感。
如“身既飘兮,又何归?”,可以看出诗中游子思归之情。
其次是运用了《诗经》独特的句式和韵律,使整篇文学作品具有美感。
例如“采薇者悠悠,南山中云起;其由来思吾教,彼不改吾道究。
”这一段,由于采用了“悠悠”和“起究”这样的韵字,使得诗句更加流畅,而又有清新自然之感,使读者倍感震撼。
1.2 诗歌主题的探讨本篇诗歌的主题是爱国主义,表现了游子在异乡的苦闷和对故土的美好回忆,描绘了游子思念故土的情感和对母国的热爱。
可以看出,这首诗并不是仅仅借助于采薇的寻常物象来描绘追忆故国,更重要的在于诗中所融合的爱国主义情愫。
诗中“国无宁兮”,“求之救兮”的入情入理的语言,直接反映了诗人对故土的浓厚感情。
整篇诗篇充满了故国深重的情感,又泛着明亮的思乡之光,反映了作者对故乡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二、《关雎》《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乐府诗,作者不详。
这首诗描写了男女间的情感纠葛,情感细腻真挚,是一首情感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关于《采薇》教案4篇

《采薇》教案关于《采薇》教案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采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采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
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
《采薇》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选取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感受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家途中抒发思乡之情和战争之苦的诗歌。
全诗六章,以采薇起兴,通过描写薇菜的生长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和战士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语言质朴,节奏和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常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诗经》的了解相对较少。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往往难以准确把握。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理解诗歌的内容,能够准确翻译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分析诗歌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戍边战士复杂的内心世界,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诗经 采薇》说课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背诵课文,培养和 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进行比较 阅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迁移的能力,巩固并提高学生鉴 赏诗歌的能力。
12
(二)介绍《诗经》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的流传、内容、手法、分类、艺术特色及在文学史
上的重大影响等)
13
(三)诵读并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磁带及课件,正字正音,指导学生诵读,掌握 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 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
读)
3.拓展迁移。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学生
活动,教师概括总结)
15
(五)总结概括
总结人物形象。 体味思想感情。 分析比、兴的艺术效果。 品味自己所喜爱的诗句。
情感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使学生 了解我国古代普通民众对故乡的深刻思恋、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 精神,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9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清线索,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 感情。
2.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 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5
二、说学情
说学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采薇》说课稿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
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下面是分享的诗经《采薇》说课稿,更多内容(./wenxue)。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
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
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
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
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
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
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
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
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
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