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说课稿
《采 薇》教案优秀8篇

《采薇》教案优秀8篇《采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
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生答: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前称《诗》或《诗三百》;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
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生:----师:偏旁?生:草字头师:是跟什么有关?生:-----师:“薇”是:野豌豆苗。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5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5篇诗经名篇《采薇》教案篇一一、说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
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
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
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
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诗经采薇》说课稿及扩写

《诗经采薇》说课稿及扩写《诗经采薇》说课稿及扩写《采薇》诗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写出了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
这种情感主要是通过重章迭词反复申义的方式和末章的特殊表现力来体现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经采薇》说课稿。
《诗经采薇》说课稿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
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
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诗经两首采薇说课稿

诗经两首采薇说课稿一、《采薇》《采薇》是《诗经》中的一首乐府诗,作者不详。
全篇共有五十行。
内容主要描绘了一个采薇的故事,诗中情感真挚,想象力丰富,表现了采薇者内心的情感和采薇的美好。
身既飘兮,又何归?国无宁兮,不得我师。
采薇者悠悠,南山中云起;其由来思吾教,彼不改吾道究。
采薇者悠悠,橐留顿踟蹰;求之救兮,惟草木同畛。
采薇者委蛇,黄发垂髫;女兴徐行,载笑载言。
求之救兮,思我是同。
行逢故人,既见又怀。
器不能方兮,心不能快。
求之救兮,得中肯否。
语我默默,云霓翼翼;开我西楼,因君偕老。
1.1 诗歌语言的运用《采薇》课文,一篇充满了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篇,整篇诗篇都是由国境外游子离家,采薇者寄托思乡之情而展现出来的,由采薇的形象纵横点缀而形成逐帧逐色的意境。
首先是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传达了离乡背井之人所感同身受的情感。
如“身既飘兮,又何归?”,可以看出诗中游子思归之情。
其次是运用了《诗经》独特的句式和韵律,使整篇文学作品具有美感。
例如“采薇者悠悠,南山中云起;其由来思吾教,彼不改吾道究。
”这一段,由于采用了“悠悠”和“起究”这样的韵字,使得诗句更加流畅,而又有清新自然之感,使读者倍感震撼。
1.2 诗歌主题的探讨本篇诗歌的主题是爱国主义,表现了游子在异乡的苦闷和对故土的美好回忆,描绘了游子思念故土的情感和对母国的热爱。
可以看出,这首诗并不是仅仅借助于采薇的寻常物象来描绘追忆故国,更重要的在于诗中所融合的爱国主义情愫。
诗中“国无宁兮”,“求之救兮”的入情入理的语言,直接反映了诗人对故土的浓厚感情。
整篇诗篇充满了故国深重的情感,又泛着明亮的思乡之光,反映了作者对故乡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二、《关雎》《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乐府诗,作者不详。
这首诗描写了男女间的情感纠葛,情感细腻真挚,是一首情感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采薇》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选取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感受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家途中抒发思乡之情和战争之苦的诗歌。
全诗六章,以采薇起兴,通过描写薇菜的生长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和战士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语言质朴,节奏和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常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诗经》的了解相对较少。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往往难以准确把握。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理解诗歌的内容,能够准确翻译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分析诗歌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戍边战士复杂的内心世界,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诗经两首采薇》 参赛 最新说课稿

《诗经两首·采薇》参赛说课稿一、说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凭据新课标的“知识与本领”“过程和要领”“情绪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观赏本领较弱的近况,欲制定教学目的如下:教学目的:1、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绪抵牾,掌握其庞大的头脑情感2、咀嚼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伎俩的艺术魅力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知识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觉形象,咀嚼语言,意会作品富厚内在,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思索”,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情感,咀嚼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肯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咀嚼语言,掌握情绪二、说教法凭据本课的教学目的、课本特点我接纳诵读法和分析法举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紧张的要领,也是最有用的要领要害是要凭据情绪的变革,读出节拍、语气、语调而掌握文意,体会情感因此,范读、多读尤为紧张(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头脑内容举行探究,从而使学生认识诗中体会的情绪,表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说学法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串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气真正到达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本领的目的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绪的使命交给学生在明白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明白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切合学生的影象纪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包袱四、说程序本课设计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形貌告别常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掌握对以后学习古诗歌很有资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明白兵士的情绪,也能培养学生的遐想和想象本领为了突出人物心田的情绪在写作时常常用外在风景来烘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索,谈谈自己的明白杨柳和雨雪分别烘托了兵士告别时依依不舍和返来时百感交集,抒怀主人公的情绪拜托在这两幅画面中引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景象融会的写作伎俩这时我提问,怎样明白征战在外猛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程路上的伤悲伤楚?这个题目有肯定的思索难度,让学生在看似抵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心田天下和庞大真实的人物情绪,更完备、正确的掌握头脑情感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如今可以让学生完备归纳诗歌中抒怀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责备面,正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明白情绪,训练完备表达的本领五、总结艺术特色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老师增补引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伎俩同时要细致课文的多种叙事伎俩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实际的叙事线索。
《诗经 采薇》说课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背诵课文,培养和 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进行比较 阅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迁移的能力,巩固并提高学生鉴 赏诗歌的能力。
12
(二)介绍《诗经》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的流传、内容、手法、分类、艺术特色及在文学史
上的重大影响等)
13
(三)诵读并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磁带及课件,正字正音,指导学生诵读,掌握 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 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
读)
3.拓展迁移。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学生
活动,教师概括总结)
15
(五)总结概括
总结人物形象。 体味思想感情。 分析比、兴的艺术效果。 品味自己所喜爱的诗句。
情感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使学生 了解我国古代普通民众对故乡的深刻思恋、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 精神,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9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清线索,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 感情。
2.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 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5
二、说学情
说学情
《采 薇》教案优秀5篇

《采薇》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思考问题: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1.学生给生字注音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薇说课稿
课题:《诗经两首.采薇》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士兵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意以及对战争的厌倦。
本单元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方面堪称后世典范,《诗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高一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识记疑难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诵,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
3.熟记《诗经》文化常识;
(2)能力目标
1.赏析重章叠句、比兴手法的艺术魅力;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
把握戍边士兵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反复吟诵,能够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提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艺术价值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2)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从关关雎鸠到蒹葭苍苍,到我们刚刚学习了的《卫风.氓》,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清泉——《诗经》应该是有所了解了。
如果说《卫风.氓》是一首弃妇的怨歌,今天我们将要聆听的则是一位戍边士兵包含忧伤的深情吟唱,让我们
用一个细腻、真诚的心去聆听这首古老的歌谣。
(2)知识回顾
a. 什么是所谓的《诗经》六义?
b.风雅颂分别指什么?
C.赋比兴的定义是什么?
(3)朗诵课文,纠正字音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整体把握
A.概括主要内容
战后归家途中的戍边战士回忆倒叙离家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害。
B.划分层次,归纳大意,理清思路
1—3章:思念家乡以及有家难归的原因;
4—5章:直写战争;
6章: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C.具体品析1—3章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课文描写了薇菜的几种生长状态?有什么作用?
用薇菜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反映归期的推迟及不确定性,深化士兵思乡、厌战之情。
提示:比兴手法的运用
问题3:除了薇菜,还用什么表现了戍边的漫长,归家无期?
岁月的更替
总结:主人公为何而悲?
提示: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D.具体品析4—5章
问题1:感情基调?雄壮
问题2:为何而壮?
问题3:艺术特色?
侧面烘托,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不是直接的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军容盛大、装备精良、战争频繁,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比兴手法,用花之盛起兴,喻军势之盛大。
E.具体品析第6章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
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
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F.总结艺术成就
(1)构思巧妙,通篇采用回忆追叙的手法,将过去、现在、将来交织在一起。
(2)叠字、词、章的用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深化了意境,强化了感情,增强了节奏感、音乐美。
(3)设问句式的运用,一问一答,富有民歌特色。
(4)起兴手法的运用
(5)情景交融
(6)对比
G.结语
这篇诗歌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诗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H.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预习下一课《离骚》。
四.说板书设计
采薇
《诗经.小雅》
玁狁(xiǎn yǔn)靡盬(mígǔ)骙骙(kuí)
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
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感情基调:悲伤—雄壮—悲伤
艺术成就:(1)构思巧妙,通篇采用回忆追叙的手法,将过去、现在、将来交织在一起。
(2)叠字、词、章的用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深化了意境,强化了感情,增强了节奏感、音乐美。
(3)设问句式的运用,一问一答,富有民歌特色。
(4)起兴手法的运用
(5)情景交融
(6)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