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遗传学完整版答案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与遗传学基础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与遗传学基础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与遗传学基础概述本教案旨在为高中生提供细胞与遗传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学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通过教学活动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技巧。

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能够描述典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细胞分化、分裂、代谢等过程的基本原理。

3.了解DNA结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并能够解释基因表达与调控的机制。

4.能够应用孟德尔遗传定律分析简单遗传问题,并解释杂交、自交及回交的结果。

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结构与功能1.细胞理论:描述细胞理论的历史发展并解释其重要性。

2.典型细胞结构:解释典型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特点。

第二节: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1.细胞分裂:解释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比较两种类型的细胞分裂。

2.细胞周期:描述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和相关事件。

第三节:细胞代谢1.能量转换:解释细胞中的酶催化反应和ATP合成。

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产物和能量变化。

第四节:遗传学基础1.DNA结构与功能:揭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并解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

2.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详细描述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及其所涉及的主要分子。

第五节:基因表达与调控1.基因表达:解释基因表达的概念,包括启动子、编码区域和转录调控序列等。

2.转录调控机制:介绍一些常见的转录调控机制,如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等。

第六节:遗传学原理1.孟德尔遗传定律:详细解释孟德尔的单因素和二因素杂交实验以及基于这些实验得出的遗传规律。

2.杂交与自交:比较杂交和自交的结果,并解释这些结果与基因座的组合方式之间的关系。

3.回交:说明回交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并揭示其在品种改良中的意义。

教学活动1.实验室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和有丝分裂等现象。

2.文献调研:让学生针对某个遗传性状查找相关信息并作报告。

《细胞质遗传》教案

《细胞质遗传》教案

《细胞质遗传》教案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2)理解细胞质遗传特点的形成原因情感目标:通过对紫茉莉遗传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及创新精神,树立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态度。

能力目标:①通过整堂课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迁移、推理、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③通过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和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教学难点:细胞质遗传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教学、多媒教学体辅助学法指导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以及知识迁徙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思路采用引导——探究策略的教学过程。

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领进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去探究知识的形成,在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点拨思路,引导方法,培养能力,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探索和成功的乐趣,而且受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熏陶。

教学中,首先出示科伦斯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细胞质遗传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对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存在情况、减数分裂过程、受精作用特点等进行分析,探索出细胞质遗传特点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865年,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然而当时没给予应有的注意。

直到1900年由德国植物学家兼遗传学家科伦斯等三位科学家分别用不同的植物实验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这些成果才受到重视和公认,从而拉开20世纪人类解开遗传之迷的序幕。

然而,就在这9年之后,科伦斯的又一发现却对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提出了质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2、介绍科伦斯所用实验材料――紫茉莉(紫茉莉图片)质体是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细胞器,其中含有叶绿素的质体是叶绿体,不含色素呈白色,是白色体。

高中三年级生物细胞与遗传教案

高中三年级生物细胞与遗传教案

高中三年级生物细胞与遗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掌握遗传的相关概念和术语;3. 掌握细胞分裂和遗传的过程,了解遗传的规律与应用。

教学重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2. 遗传的机制和规律。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具和投影设备;2. 细胞模型和遗传模型;3. 解剖刀、显微镜和玻璃片;4. 实验器材、材料和化学试剂。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生物细胞和遗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展示细胞和遗传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引发问题进行引导。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代谢活动、分泌排泄、运动和生殖;- 不同类型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2. 遗传的基本原理(15分钟)- 遗传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与遗传规律的发现;- DNA的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演示(30分钟)进行细胞的观察和遗传实验的演示,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加深对细胞和遗传的理解。

例如,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进行果蝇实验展示遗传规律等。

四、思考探究(20分钟)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讨论和思考,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遗传的规律如何应用于育种和疾病诊断等。

五、拓展延伸(2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胞和遗传的前沿科研成果,引导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细胞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六、小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激励。

可以进行小测验或提问,检查学生对细胞和遗传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或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细胞和遗传的知识;2.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细胞和遗传的理解;3. 提出一个与细胞或遗传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调研和撰写报告。

细胞质遗传(讲课用)

细胞质遗传(讲课用)

2)实验二 P ♀绿色叶
× 条斑叶♂ ↓ F1 绿色叶 ↓〇 F2 绿色叶 条斑叶或白色叶 表现型比例 3 : 1 重复该实验,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始终为3:1。实验二结果 核基因(细胞核) 显示,母本正常时,该病的遗传受_______________的控制。
细胞质遗传的应用
细 胞 质 遗 传
1. 杂种优势现象;
2. 杂种优势的概念; 3. 杂种优势的原因; 4. 杂种优势不会稳定遗传; 5. 杂交育种的过程;
6. 水稻和小麦的杂交育种关键是去雄工作。
三系配套进行农作物育种
细 胞 质 遗 传 1. 细胞核基因:可育基因 R,不育基因 r,可育是显性 2. 细胞质基因:可育基因 N,不育基因S 3. 核质基因互作: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基因共同作用于生 物的性状 4. 雄性不育系:同种植物中具有可遗传的雄性不育性状 的植株群体。 5. 保持系:基因型为N(rr)的品种,既能使母本结实, 又使后代保持不育特性。 6. 恢复系:能使雄性不育系的后代恢复可育性的品种。
O
B' B
A' A 呼吸速率
光补偿点
光照强度
大气中的N2
氮循环
尿素及动 植物遗体 土壤中的微生物
NO3-
NO3-
氮素化肥
NH3
大气中的N2
生物固氮 高能固氮
(闪电固氮)
工业固氮 氮肥
NH3
豆科植物
NO3¯ 食物链
动物
非豆科植物 反 硝 化 细 菌
动植物遗体、残体、 排泄物中的有机氮 氨化细菌 氨化作用 NH3 硝化细菌 硝化作用 NO3¯
在两个塑料大棚中,A大棚间行种植基因型为S(rr)与 N(rr)的水稻;B塑料大棚中间行种植基因型为S(rr)与N(RR) 的水稻。请回答: ①A塑料大棚中收获的稻谷的基因型为 S(rr) N(rr) 。 B塑料大棚中收获的稻谷的基因型为 S(Rr) N(RR) 。 ②写出A大棚中杂交的基因图解

细胞遗传学完整版答案

细胞遗传学完整版答案

《细胞遗传学》复习题第一章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章染色体识别1. 什么是花粉直感?花粉直感是怎样发生的?作物种子的哪些部分会发生花粉直感?花粉直感又叫胚乳直感,植物在双受精后,在3n 胚乳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由雄配子供应的一份显性基因能够超过由母本卵核或两个极核隐形基因的作用,杂交授粉当代母本植株所结的种子表现显性性状。

胚乳和胚性状均具有花粉直感的现象。

2. 什么叫基因等位性测验?如何进行基因等位性测验?确定两个基因是否为等位基因的测验为基因的等位性测验。

将突变性状个体与已知性状的突变种进行杂交,凡是F1 表现为已知性状,说明两对基因间发生了互补,属于非等位基因。

若F1 表现为新性状,表明被测突变基因与已知突变基因属于等位基因。

3. 原位杂交的原理是什么?原位杂交所确定的基因位置与遗传学上三点测验所确定的基因位置有何本质的不同?根据核酸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外源核酸探针,与染色体经过变性的单链DNA互补配对,探针与染色体上的同源序列杂交在一起,由此确定染色体特定部位的DNA序列的性质;可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

第一步,制备用来进行原位杂交的染色体制片;第二步,对染色体DNA进行变性处理;第三步,进行杂交;第四步,信号检出和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第五步,显微镜检查。

原位杂交是一种物理图谱绘制的方法,它所确定是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三点测验是绘制连锁图谱的实验方法,它是利用三对连锁基因杂合体,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确定三对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排列顺序以及各个基因的相对距离。

4. 什么叫端粒酶(telomerase)?它有什么作用?端粒酶是参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 复制的一种核糖核蛋白酶,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其本质是一种逆转录酶。

作用:它以自身的RNA 作为端粒DNA 复制的模版,合成出富含G 的DNA 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

细胞生物与遗传学教案

细胞生物与遗传学教案

细胞生物与遗传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 掌握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了解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

3. 理解遗传物质的存储和传递方式,包括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4. 掌握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5. 能够运用细胞生物和遗传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

3. 遗传物质的存储和传递方式。

4. 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难点:1. 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2. 遗传物质的存储和传递过程的细节理解。

3. 遗传变异的原因和机制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互动提问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 教学辅助材料:细胞模型、染色体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细胞模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3. 案例分析:分析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遗传物质的存储和传递方式,引导学生理解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5. 讲解:讲解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6. 互动提问: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细胞生物和遗传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遗传物质的存储和传递方式以及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案例分析,巩固学生对细胞生物和遗传学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学生能够解释细胞分裂和增殖的过程,以及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

细胞遗传学完整版答案

细胞遗传学完整版答案

细胞遗传学完整版答案细胞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细胞遗传现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到基因、染色体和细胞遗传物质等方面。

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下面是细胞遗传学中常见问题的答案。

问题一:什么是基因?基因是指导一个生物体发育和性状表现的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一段能编码蛋白质或RNA分子的DNA序列。

问题二:什么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中具有遗传信息的结构,是多个基因的载体。

在人类体内,正常情况下存在46条染色体,分成23对。

问题三:什么是DNA?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是细胞的遗传物质,能够携带遗传信息并控制细胞代谢和发育。

问题四:什么是RNA?RNA是核糖核酸的缩写,是DNA转录产生的一种分子,也能携带遗传信息。

在细胞中主要的功能是传达DNA的信息用于蛋白质合成和调控基因的表达。

问题五:基因突变包括哪些类型?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倒位突变和复制突变等。

其中,点突变是最常见的一种。

问题六:什么是基因表达?基因表达是指基因转录成RNA和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表达是生物体内部产生不同性状的基础。

问题七:什么是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在基因或染色体上的突变,导致个体和群体基因组的不同。

遗传变异可以分成点突变和结构变异两类。

问题八:什么是世代遗传?世代遗传是指遗传物质在遗传过程中进行的传递和保持。

由于遗传变异的出现,世代遗传有时也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等因素有关。

问题九:什么是DNA复制?DNA复制是指DNA分子通过模板作用,生成两条完全相同的新的DNA分子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细胞周期中常见的过程,也是生物发育的前提。

问题十:基因转录时,DNA如何被RNA伸出?DNA转录成RNA的过程,需要依靠RNA聚合酶。

RNA聚合酶会依靠DNA模板,将RNA合成为互补的核苷酸序列。

以上是对一些细胞遗传学问题的解答,提供了一些基本知识和较深入的理解。

细胞遗传学是一个重要而又有趣的领域,仅仅了解这些问题是不够的。

细胞生物与遗传学教案

细胞生物与遗传学教案

细胞生物与遗传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掌握细胞的分裂和繁殖过程。

理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

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细胞的基本结构。

能够进行细胞的培养和观察。

能够运用遗传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对细胞生物和遗传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细胞的定义和功能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等2. 细胞的分裂和繁殖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细胞繁殖的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3. 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遗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DNA、基因等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孟德尔遗传、染色体遗传等4. 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染色体的分离和组合: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5. 遗传变异和突变遗传变异的类型和意义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细胞的基本概念、结构和遗传学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验法:通过细胞的培养和观察,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遗传病案例,使学生理解和运用遗传学的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遗传变异和突变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和参考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

2.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细胞培养设备等。

3. 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视频、动画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相关知识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3. 期末考试: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相关知识的主观题和客观题等。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30课时,分别为15次课,每次课2课时。

2. 课程安排:第1-4次课: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第5-8次课:细胞的分裂和繁殖第9-12次课: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第13-16次课: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第17-20次课:遗传变异和突变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细胞的结构、分裂过程、遗传学原理等,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遗传学》复习题第一章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章染色体识别1.什么是花粉直感?花粉直感是怎样发生的?作物种子的哪些部分会发生花粉直感?花粉直感又叫胚乳直感,植物在双受精后,在3n胚乳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由雄配子供应的一份显性基因能够超过由母本卵核或两个极核隐形基因的作用,杂交授粉当代母本植株所结的种子表现显性性状。

胚乳和胚性状均具有花粉直感的现象。

2.什么叫基因等位性测验?如何进行基因等位性测验?确定两个基因是否为等位基因的测验为基因的等位性测验。

将突变性状个体与已知性状的突变种进行杂交,凡是F1表现为已知性状,说明两对基因间发生了互补,属于非等位基因。

若F1表现为新性状,表明被测突变基因与已知突变基因属于等位基因。

3.原位杂交的原理是什么?原位杂交所确定的基因位置与遗传学上三点测验所确定的基因位置有何本质的不同?根据核酸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外源核酸探针,与染色体经过变性的单链DNA互补配对,探针与染色体上的同源序列杂交在一起,由此确定染色体特定部位的DNA序列的性质;可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

第一步,制备用来进行原位杂交的染色体制片;第二步,对染色体DNA进行变性处理;第三步,进行杂交;第四步,信号检出和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第五步,显微镜检查。

原位杂交是一种物理图谱绘制的方法,它所确定是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三点测验是绘制连锁图谱的实验方法,它是利用三对连锁基因杂合体,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确定三对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排列顺序以及各个基因的相对距离。

4.什么叫端粒酶(telomerase)?它有什么作用?端粒酶是参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复制的一种核糖核蛋白酶,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其本质是一种逆转录酶。

作用:它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DNA复制的模版,合成出富含G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

端粒起到细胞分裂计时器的作用,端粒核苷酸复制和基因DNA不同,每复制一次减少50-100 bp,正常体细胞染色体缺乏端粒酶活性,故随细胞分裂而变短,细胞随之衰老。

人的生殖细胞和部分干细胞染色体具有端粒酶活性,所以人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末端比体细胞染色体末端长几千个bp。

肿瘤细胞和永生细胞系具有端粒酶的活性。

端粒酶的活性是癌细胞的一种标誌,可以作为癌症治疗中的一个靶子。

5.染色质修饰和DNA修饰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染色质修饰包括:(1)组蛋白的化学修饰:组蛋白乙酰化使之对DNA的亲和力降低,降低了核小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异染色质中组蛋白一般不被乙酰化,而功能域中组蛋白常被乙酰化;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基因组活化区域。

(2)核小体重塑:核小体的重塑影响基因的表达,核小体的重新排列,它可以改变核小体在基因启动子区域的排列,从而增加启动子的可接近性,调节基因的表达。

基因激活伴随着DNA酶I敏感位点的形成,影响基因的表达。

基因激活伴随着DNA酶I敏感位点的形成。

DNA修饰包括:(1)DNA甲基化(2)基因组印记甲基化是指在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将一个甲基添加在DNA分子的碱基上。

DNA甲基化修饰决定基因表达的模式,即决定从亲代到子代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状态。

DNA甲基化修饰主要发生在胞嘧啶上。

例如,当一个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的胞嘧啶被甲基化以后,尽管基因序列没有发生改变,但基因不能启动转录,也就不能发挥功能。

基因组印记即来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在通过精子和卵子传递给子代时发生了修饰,使带有亲代印记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特性。

基因等位性测验,连锁群测验,原位杂交连锁群测验:在染色体数目较少或者染色体变异尚未充分积累的生物中,可运用现有连锁群的遗传标记材料进行测验,即要具备一套常规的测验种,以每一条染色体为单位,在上面要有一个或几个性状易于识别的标记基因。

把新突变体与各连锁群测验种进行一次杂交,F1进行自交或者测交,从F2或测交后代的独立性测验中来确定新突变体与各连锁群标记基因的关系。

第二章染色体的形态与功能1.染色体有哪些功能?染色体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对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起重要作用。

伴随着细胞分裂,倍增的染色质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则遗传信息由亲代传给子代。

2.结构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在形态、组成、分布和功能方面有何不同?3.什么是功能异染色质?它和结构异染色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功能异染色质起源于常染色质,具有常染色质的所有功能,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在个体发育的特定阶段,常染色质转变为异染色质,并获得了异染色质属性,这种常染色质的异染色质化不是随机的,只限于特定染色质,一旦发生就是一整条染色体,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如人类女性的X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不能相互转化,其构成为富含AT的高度重复序列,在细胞周期内始终维持压缩状态,从不转录。

功能异染色质在生命周期的特定时期内压缩,停止转录,但在其它时期内可表达。

4.玉米B染色体有何细胞学特点?它是如何在群体中长期保持平衡的?细胞学特点:a 在雌配子的发育过程中与A染色体相同,均正常;b 在雄配子的发育过程中,减数分裂后的第一次有丝分裂正常,在第二次有丝分裂时,B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常常发生不分离,形成超倍体和亚倍体的精子,其中超倍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机会占2/3,与极核结合的机会占1/3,2B配子在受精上的优势叫做定向受精或优先受精。

小孢子第二次分裂中B染色体的不分离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定向受精作用使B染色体数目增加,这个效应足以抵消B染色体对生物的有害作用,以及在减数分裂中由于B染色体的落后消失作用而引起的B染色体数目的减少,从而保持B染色体在自然群体中的持久存在。

这是生物自身的一种自然平衡现象。

核仁组织者,超数染色体,超倍体,亚倍体,定向受精核仁组织者:在着丝粒方向紧挨副缢痕处还有一个大的异染色质染色纽,副缢痕和染色纽两部分构成了核仁组织者。

超数染色体:每种真核生物都有一套基本的染色体组,称为A染色体组。

但在某些生物中,除A染色体组之外,还有一些额外的染色体,这称为超数染色体,或者B染色体。

三体(trisomic):染色体组中某染色体具有三条同源染色体的个体。

初级三体(primary trisomic):三体中增加的染色体是一条完整的染色体。

次级三体(secondary trisomic):三体中增加的染色体是一条等臂的染色体。

三级三体(tertiary trisomic):三体中增加的染色体是一条易位的染色体。

单体(monosomic):比正常的染色体组少一条染色体的个体。

缺体(nullisomic):比正常的染色体组少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

超倍体(hyperploid):比正常个体染色体数增加的非整倍体。

亚倍体(hypoploid):比正常个体染色体数减少的非整倍体。

定向受精:在受精过程中,超倍体和亚倍体这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不相等,其中超倍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机会占2/3,与极核结合的机会占1/3,2B配子在受精上的优势叫做定向受精或优先受精。

第四章连锁的细胞遗传学+第五章染色体作图1.利用三体测验连锁群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进行测验?以玉米的三体测验连锁群为例:原理:玉米染色体组有10条染色体,因而有10个不同的三体。

三体株有21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其中9条染色体可以形成正常的二价体,一条染色体具有3个同源染色体。

这3条染色体可以形成三价体,或者一个二价体和一个单价体。

单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常常因落后而丢失。

不同染色体三体的传递速率是不一样的,染色体越长,传递率越高。

由于花粉竞争的原因,三体很难通过父本传递。

在三体上的杂合基因(如Aa)可以有两种组合,即双显性组合(AAa)和单显性组合(Aaa)。

他们的自交后代与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例与二体是不相同的。

利用三体测验就是以这种不同分离比例为依据的。

测定步骤如下:1)把10个不同三体株作母本,分别与被测株进行杂交。

2)让各F1三体株进行自交或与突变株进行测交。

3)让2n株做与三体株相同的平行试验,以便进行核对。

4)同时种植三体株与2n株后代,对它们的分离比例进行比较。

其中9个三体株后代都出现正常的2n比率,只有被测基因所处染色体的三体后代,才出现双显性组合的三体分离比例。

原理:三体由于有3条同源染色体,其遗传方式不同于2n,三体可有4种基因型,AAA, AAa, Aaa, aaa。

(1)依染色体分离(AAa):理论上,三体做母本,与正常株杂交,后代表型A:a=5:1;反交时,后代表型A:a=2:1(父本不传递n+1配子)(2)依染色单体分离(AAa):理论上,三体自交,后代基因型比率为:12AAA:22AAa:10Aaa:1aaa:20AA:20Aa:5aa;A:a=84:6;当母本只传递1/3(n+1)配子的情况下,后代基因型比例为:12AAA:22AAa:10Aaa:1aaa:40AA:40Aa:10aa;A:a=11.27:1根据上述分离比,可以利用三体测定基因所属连锁群。

一套三体做母本X突变体做父本,F1会有n-1个组合基因型正常,一个组合基因型为AAa(三体),F1自交或测交,n-1个组合表现出3:1或1:1分离比,另一个表现三体分离比,则基因位于该三体染色体上。

2.通过何种遗传设计才能证明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利用玉米的环形染色体证明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

使用的材料是一个玉米大型环状6号染色体,它是正常的6号染色体在长臂末端和短臂的随体部分分别发生断裂,两头的断片丢失后,染色体在断头处重新连接而成。

玉米环状与棒状6号染色体发生交换后。

在各染色单体随机发生交换的情况下,后期I与后期II单桥机会相等;后期II没有双桥,但实际观察并非如此。

后期Ⅱ双桥的出现是环状6号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单交换造成的,而后期Ⅱ染色质桥的增加是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同时发生单交换的结果。

3.假定A和B两个基因座位间在减数分裂中平均有两个交叉,在多线交换随机发生的情况下,证明它们之间的最大交换值。

假定有一个相引相杂交组合AB/ab,两个基因座位间同时发生两次交换,分别发生在I区和II区,I区发生交换的位置不变,二区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随机发生,则有4种不同组合,即I、II-1二线双交换,I、II-2三线双交换,I、II-3三线双交换,I、II-4四线双交换。

这四种双交换产生的配子,在染色体结构和遗传组成上各有不同。

综合全部交换结果,未发生交换的配子,单交换配子以及双交换配子的比例为1:2:1,原组合与新组合的比例为1:1。

由于AB基因之间没有遗传标志,双交换与非交换产生的配子在表现型上是无法区别的,只能从单交换结果计算交换值,占总数的一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