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峨眉山月歌》【诗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字词解释半轮:半边,半个。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二、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三、问题探究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这一评价,赏析本诗。
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深秋时节,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四、诗歌主旨《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字词解释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正是:现在正值。
好风景:明媚美好的春日。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一)文学常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
“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五)感悟精彩句子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再塑生命的人

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下面为您推荐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生命的人》一、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
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
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凭着自强不息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
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二、文章创作背景: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想向常人昭示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
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
当她苏醒过来时,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
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
她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
三、词语解释①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完全不同。
②感慨:有所感触而慨叹。
③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④所作所为:所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为。
⑤疲惫不堪:非常疲乏,难以忍受。
⑥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⑦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⑧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⑨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胜,完、尽。
⑩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悟:心里明白。
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
11、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聚集成团。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 都城:咸阳 (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
2、列表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措施影响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圆形方孔半两钱)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巩固了国家的统一3、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4、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此图可以看出: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
图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职,属于皇帝下属的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县。
第三单元 珍爱我们的生命-2024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复习知识点整理

2024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第八课生命可贵第1课时认识生命1.生命有什么特征?(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
(2)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可逆的。
(3)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4)人的生命是代代接续的。
(5)人的精神生命是不断传承的。
2.我们如何对待有限的生命?感恩生命的获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之中,让生命的每一段历程都变得精彩和有意义。
3.生命具有接续性的表现:(1)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
(2)在生命的接续中,每个人的生命不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
4.精神生命具有传承性的表现:(1)伟大的思想、崇高的信仰、高尚的道德等都是精神生命的体现。
(2)在生命的传承中,人类的精神在不断积淀和丰富。
第2课时敬畏生命1.我们为什么要对生命有敬畏之情?(1)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意外时,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艰难。
(2)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时,我们又会体悟到生命的坚强、崇高和神圣。
2.敬畏生命,我们应该如何做?(1)尊重并遵循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2)关爱他人的生命。
(3)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3.如何关爱他人的生命?我们要从珍惜自己的生命走向关爱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尊重、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4.怎样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1)认识上:生命重于泰山,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身外之物更为重要。
(2)行动上:当人民的生命遭遇天灾人祸的威胁时,竭尽全力挽救和保护最广大人民的生命,这是我们对“生命最宝贵”的生动诠释和切实践行。
第九课守护生命安全第1课时增强安全意识1.为什么要增强安全意识?(1)生命安全是维系人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保障,也是我们创造和享受一切美好的前提。
(2)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事情不仅影响到自己,也影响着他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
点梳理
本文档将对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进行知识点梳理,并简要介绍每个知识点的内容。
1. 物质的分类及性质
- 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
- 物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及金属非金属氧化物
- 物质的性质:可燃性、可溶性、导电性等
2. 物质的分离与纯净物
- 物质分离的方法:手工取样、过滤、沉淀、挥发、磁选、浓度、温度、蒸馏等
- 纯净物的定义:物质组成均匀、性质相同的物质
3. 元素、原子与化合物
- 元素的定义: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 元素符号与元素周期表
- 化合物的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组成的物质
4. 化学方程式
-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 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 平衡反应方程的概念
5. 燃烧及其防治
- 燃烧的条件和类型: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
- 燃烧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 燃烧的防治措施:消防器材、消防知识等
以上为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梳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知识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一、字词(加点会注音;加线会解释)9. 窜觅跪拗.确凿.轻捷云霄倘若鉴赏啄食和蔼恭敬质朴博学渊博倜傥淋漓盔.甲绅士人迹罕.至人声鼎沸并皂荚.树桑椹.长吟油蛉.斑蝥.攒.敛.秕.谷系.无从消释宿儒蝉蜕.锡箔.10.不求甚解混为一谈花团锦簌美不胜收捡感慨搓捻绽开争执惭愧悔恨激荡奥秘拼凑截然不同疲倦不堪小心翼翼恍然大悟油然而生6.时习不亦说乎愠.君子吾.日三省.为人谋忠信传十有五立惑天命耳顺从心所欲逾矩温故而知新罔.殆.箪.堪之者好.乐饭疏食,饮水肱.于如浮云焉善者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夺匹夫笃.志切问而近思仁二、必背名篇: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2.《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汇总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一、文学文化知识1.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2.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二、内容赏析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选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三、中考重点习题巩固1.(1)说一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2分)“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__(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__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轮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文学文化知识1.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比较有名的如“三吏”“三别”。
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这首诗是七言绝句二、内容赏析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作者介绍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二、文章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26年,鲁迅写这篇散文“重提旧事”。
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通缉。
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
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迫使儿童读那些无用之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三、词语解释①确凿:确实。
②轻捷:轻快敏捷。
③缠络:缠绕。
④攒:凑在一块儿。
⑤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⑥高枕而卧:垫高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⑦敛:收拢。
⑧鉴赏:鉴定和欣赏。
⑨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⑩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11、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沸,水开。
12、拗:弯曲,弯转。
13、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14、倜傥:洒脱,不拘束。
四、问题巩固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解析:①“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②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3、文中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有何意义?解析:前面写了春、夏、秋的景物,这里再单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正好构成一幅百草园四季图。
4、童年的鲁迅对他的老师是什么态度?解析:主要是敬慕先生,信服他渊博的知识,同时也很爱先生,因为学生虽然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是瞪眼睛而已。
5、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怎样看待这两种生活?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是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
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分别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
这两种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人生的美好经历。
正是因为美好,所以这些回忆才会弥足珍贵,使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回味,从中体会生活的百般滋味,激励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6、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解析:乐景(百草园里的美景)、乐闻(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捕鸟的乐趣)。
7、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解析:三味书屋苦中有乐。
“苦”:要求严厉,不自由:①先生严肃;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
“乐”:①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
②读书乐。
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
③课间休息乐。
小园捉苍蝇喂蚂蚁、偷描小说绣像、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
④收获乐。
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8、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
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不同意。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8、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解析:矛盾的表现:①“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先生却挺“和蔼”。
②先生让“我们”读书,后来“我们”“静下去了”,他却“还大声朗读着”。
评价:对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
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
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
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9、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
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解析: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
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10、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解析: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节,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旁门左道”的问题。
态度严厉,但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令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调皮爱玩,寻求快乐。
1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解析: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1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解析: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
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再塑生命的人》一、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
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
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凭着自强不息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
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二、文章创作背景: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想向常人昭示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
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
当她苏醒过来时,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
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
她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
三、词语解释①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完全不同。
②感慨:有所感触而慨叹。
③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④所作所为:所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为。
⑤疲惫不堪:非常疲乏,难以忍受。
⑥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⑦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⑧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⑨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胜,完、尽。
⑩恍然大悟: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悟:心里明白。
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
11、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聚集成团。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12、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四、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真实地记叙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高超教育艺术,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切希望和求学中艰辛却愉快的生活感受。
五、问题巩固1、“迎接南方春天”有什么深刻含义?解析:“迎接南方春天”一语双关,表面上写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的季节为春天,更深的含义是说莎莉文老师是“南方春天”,将使“我”处在冷冻中的心灵复苏,从而暗示“我”人生的转折即将到来。
2、“我”为什么说自己的学习是“不求甚解”?解析:“我”最初的学习动力是来自对手指游戏的兴趣,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文字,只是模仿老师的动作而已。
3、课文详写了“再塑生命”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一说。
解析: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凯勒认识“水”的过程并不顺利。
海伦总是把“杯”和“水”搞混。
莎莉文老师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的游戏,分散海伦的注意,平息她烦躁的心情。
然后带海伦•凯勒到井房散步,让她把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面,感受水在手上流过,在她的另一只手上由慢到快地一次次拼写“water”,使她领悟到“水”这个词指的就是流过手上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样才让海伦认识了水。
4、标题中的“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解析:字面上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在本文中是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她的人生因此发生了重大转折,生命的意义焕然一新。
5、莎莉文老师应该教会海伦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从学识字开始写起?解析: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走出黑暗的希望。
莎莉文老师从识字的经历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样事物,洋娃娃是有感情的,水是有生命的,这个世界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
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知识,也用爱和温暖改变了海伦的人生。
4、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
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