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山楂树之恋》赏析

合集下载

大学影视鉴赏论文《山楂树之恋》

大学影视鉴赏论文《山楂树之恋》
二、电影音乐的配器特点:民族乐器为主,并与西洋乐器巧妙融合《山楂树之恋》电影音乐的配器中民族乐器的运用占有相当的比重,并与西洋乐器巧妙融合,是其另一大特色和亮点。
(一)民族乐器的大量运用
(二)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融合运用
三、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
1、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
那一夜,老三对静秋说;跟你在一起,我就想飞,我好想带你一起飞,但是我的翅膀折断了,不能陪你飞多久了……老三知道自己时无多日,他把写给静秋的信件、日记、照片等生前物件都装在了一个军用包里,委托他弟弟保存,说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那些东西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这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他在日记上写着:静秋,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爱是那么多,时间却是那么的少,尽管静秋与老三的爱是那样苦短,但他们的爱又是那样绚烂。自老三去逝后,每年的五月,静秋都会到那棵山楂树下,跟老三一起看山楂花,在她看来,那树上的花比老三送给她的花更红,更艳,因为那红艳的山楂花,流动着老三那殷殷的血液。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老三的殷殷血液,伴着老三的爱,激情巡回地在静秋的血脉里流动着,那流动的爱永远滋润着那红红的《山楂树之恋》……
(二)歌曲《山楂树》的首尾呼应
音乐不仅仅是好听与否,它是文化,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历史环境中的精神。《山楂树》这首歌张导认为这首歌曲是情景歌曲,是对男女主角相识之处的回忆,是一种标志,一定要用这首歌才能紧扣主题,突出这首歌曲在此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也就再一次地出现了这部电影音乐结构上的首尾呼应。此部电影的序曲和尾奏以及电影开始和结束时歌曲的双重首尾呼应,产生出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音乐内在的结构力更加强大,让整部电影音乐总的艺术结构布局更加完整。这也是此部电影音乐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彭凯影视剪辑作业《山楂树之恋》赏析

彭凯影视剪辑作业《山楂树之恋》赏析

电影《山楂树之恋》赏析《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所采用的的叙事、蒙太奇应用、剪辑、拍摄等手法都很简洁明了,就如剧中静秋与老三的爱情一样干净。

故事采用了顺叙手法。

以时间为明线,将这部电影的每一段情节用黑底白字的标语连接,逐渐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就像日记一样,记录着静秋和老三的点点滴滴。

同时,导演灵活运用了各种暗示、隐喻和烘托的具体手法修饰,呈递给我们一部精彩的日记式电影,一段属于那个时代的山楂树之恋。

故事中还采用了平行蒙太奇、象征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和因果蒙太奇等。

平行蒙太奇是剧中采用比较多的,例如影片开头静秋来到山楂树前休息的那段,相互之间的镜头转换通过他们的对话连接。

同时,象征蒙太奇也在上面那段得到体现,西坪村的山楂树作为核心线索和静秋和老三坚贞爱情的象征穿插在故事中。

剪辑技巧在剧中用的很简洁,最明显的一个是各段情节的承接递进,都使用渐隐的画面和留白字幕进行切换。

其余的剪接技巧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比较难察觉,推拉摇移的镜头衔接的顺畅自然,动作场景的剪接恰到好处。

交代情节和环境时用了全景和中景,需要体现人物表情和内心活动时也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近景描写。

此外,电影的拍摄手法也充分体现了张艺谋的特色,对于他想突出的事物,他给予了与环境不同的一个色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开头西坪村张队长拿的迎接标语,用了张艺谋偏爱的红色,与周遭暗色调的环境比较相当突出。

张艺谋的特色风格还在影片的重要象征山楂树和女主角静秋等上面都有体现。

影片的构图也很精致、和谐,明显是经过精心雕琢一番的。

《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虽然在剪辑表达方面比较平淡,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让人感觉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还有整部电影的画面基本都是暗色调,引导观众的心情变化,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尾。

然而结尾时的画面色彩却随着山楂树的季节性成长开始渐渐明朗,配合悠扬的歌声、渐隐的字幕和满树开放的白花,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落幕,留下我在无限遐想。

《山楂树之恋》影评及人物分析

《山楂树之恋》影评及人物分析

张艺谋不愧是中国当代导演中的领头人物和人物性格造型的特写高手,今年推出的所谓史上最纯洁的爱情故事片《山楂树之恋》不知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对爱情已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很多所谓的爱情都是附加在物质的外壳上,而没有那份纯真,无暇和至诚。

在人们在这个失去纯爱的世界上也许出于心灵上的孤独,也许出于对物质的更高追求和向往的同时也希冀着心灵的慰藉,在灯红酒绿的纷杂中,他们的眼睛里折射出现实世界里某些东西的缺失,他们在苦苦的挣扎,在这个世界里去寻找,但却不知所以。

影片采用冷色调处理,画面干净,将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形象和心理世界刻画的十分纯真而没有一丝纤尘。

《山楂》是一部纪实故事片,原题材取自于艾米根据静秋的回忆录而写成的《山楂树之恋》,我认为电影剧本的改编是比较成功的,删去了原作中的些许繁琐,在人物性格上得到了艺术效果上的修复和浓缩,在此基础上尽量的尊重了原作中的原始人物造型,尽量尊重那个年代里的人物性格和特点。

该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一生里什么是最重要的,使我们在对人生和爱情的理解和思考上升华到了哲学的广度和高度。

静秋是一个在那个年代由于成分不好而被称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女孩子,纯真,无暇,腼腆,可爱。

那时她还是一个县八中的学生,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去描写一个关于革命先辈们愤血愈战,血洒山楂树,后来这棵山楂树由于鲜血的浇灌而开红花的文稿而来到了一个后来改变了她一生的小山村,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最爱和爱自己的人,她们可谓是一见钟情,虽然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她们不能天天在一起,但在她的眼睛里洋溢出无比的满足和幸福。

在她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一种至真,至诚的爱。

在刚遇到自己心爱的人时显露出些许羞赧和矜持,让人顿生怜悯,在老三好几天没有回来的时候,她总是在窗口张望,后来老三回来说是去二队修柴油机去了,静秋道:“你也不告诉...大妈一声”,其时她是想说“你也不告诉我一声”,但是由于羞赧没有说出,这一句话道出了她发自内心对他的爱慕和关心,此时她的心里是多么的矛盾和幸福,在老三对她送那支钢笔时,也是很不好意思,虽然她是多么希望心爱的人儿送她那支钢笔,出于矜持,老三以“为了革命也要节约墨水”的名义送给了她。

山楂树之恋赏析

山楂树之恋赏析

电影《山楂树之恋》赏析欣赏完《山楂树之恋》后,我觉得其实里面所采用的叙事、蒙太奇应用、剪辑、拍摄手法等都非常地简单明了。

就叙事角度来说,主要采用了平叙即顺叙手法。

它几乎可以当作生活记录片来观赏。

它只是很简单地将一个故事中的每一段情节都一一地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呈现出来,就像是一本日记本,每一天的故事每一天记录下来。

它更多的反映生活的本色,目的是为了影片更真实。

同时,导演在每一段情节中,巧妙地借助于各种暗示、隐喻和烘托的具体手法,用一棵开红色花的山楂树来象征纯洁、热烈而美好的爱情。

就蒙太奇应用来说,采用了平行蒙太奇、象征式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和因果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

譬如,静秋和欢欢去找老三那段,静秋在河堤上等得时候的动作和老三抱着欢欢走向河堤的动作相互穿插表现出来。

象征式蒙太奇方面,这部影片有一个最主要的代表是西坪村那个开红花的山楂树。

作为西村坪那棵开红花的树,它是这部影片的核心线索所在,同时也是静秋和老三坚贞爱情的见证和象征。

结局中,静秋同老三最终也没能实现一起回西村坪看山楂花的愿望,而且象征着两人爱情的山楂树却开着白花,最后还被水淹没了。

这时《山楂树》歌曲渐渐响起。

歌词里情人约会的喜悦与影片中的爱情悲剧形成对比。

老三为了和静秋约会,于是经常到二队加班争取轮休。

这样子变得更有机会接触那些很有可能导致他去世的矿石,同时就使得他更早地离开了静秋。

这是因果蒙太奇的表现。

就剪辑技巧来说,这部电影所采用的也很单一明了。

每一段时间的情节的承接递进,都采用渐隐和留白字幕来进行切换。

除了几个摇镜头和移镜头之外,镜头的切换没有太多技巧,很多是直接地切换。

交代情节环境时采用了全景和近景,更多的是对人物表情的描写时采用了特写和近景。

就拍摄手法来说,很多镜头都是固定在一个焦距内拍摄。

而且,张艺谋偏爱红,红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

所以影片里山楂树开红花,老三给静秋买红衣服等都有体现。

山楂树之恋影评

山楂树之恋影评

山楂树之恋影评山楂树之恋影评(一)《山楂树之恋》表达的情感是一定是很多人想有但不曾有的,我也承认片中所谓的纯情稍微有些矫枉过正,而且无论是放在现在这个色欲横行的世界,还是置于彼时那个思想相对单纯的年代,这样的纯情都显得有些过分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它符合爱情最根本最原始的特质,而且张艺谋通过对这一爱情有意的纯洁化,达到了动情但不煽情的效果,因此我愿意相信那种纯美。

对于改编自知名原著的影视作品,人们总是不可避免的拿原著来比较,这种反应是本能的,但看法有时是偏颇的。

个人认为,应该把改编畅销通俗小说和改编经典文学名著区别开来,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其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定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部分的经典著作,在改编时一定要慎重,必须考虑其文化影响力。

无意于贬低艾米,但原著《山楂树之恋》只是一部畅销小说,还谈不上经典,其本身的艺术成就还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在影响力上也局限于少数知识群体之中,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这样一部小说又能算得上什么呢?很多人看电影《山楂树之恋》根本不知道原著,完全是冲着“张艺谋”这三个字去的,冲着那个特定时代去的,也是冲着被宣传出来的所谓“纯爱”去的,与原著并无什么瓜葛。

再跟原著比,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吗?因此,电影《山楂树之恋》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对原著的小说的一种再加工,在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和细分化的今天,这种改编再创造和当初《三国演义》等小说在总结民间故事和历史事实基础上成形的过程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到最后,小说版《山楂树之恋》和电影版的《山楂树之恋》,人们究竟更认可哪一种形式尚无定论,因此电影《山楂树之恋》就是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与原著已经没多大关系了。

于是,放弃了色彩上的极鲜极艳,没有了风格上的极俗极土,张艺谋这次又把爱情推向了极纯极美,喜欢走极端的张艺谋没变,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喜欢强烈的东西”,变化的是某些人的心态。

山楂树之恋——爱的意境

山楂树之恋——爱的意境

《山楂树之恋》影评——爱的意境之前听过身边的很多朋友说过《山楂树之恋》很纯情,很唯美,看了的人都会被这段干净的恋情所感动。

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之下,那天我看完了《山楂树之恋》后,不知道是我太无情还是我被污染。

一个平常心让我似乎对这段干净的爱情没留下任何痕迹,留下的只是那点依恋。

为了留下,今天我又再次回味这段令无数人潸然泪下的情感。

剧中时代让老三和秋静像世人一样,拥有着缘分而相识,以一颗基因变异的开着红花的山楂树为线索让剧情一步步的发展着下去。

老三对静秋的爱那么无私,那么纯真,毫无怨言地等待着静秋。

影中,在村子中老三送给静秋一支钢笔,静秋把那露墨水的旧钢笔给了老三,从这个定情之物的交换开始。

静秋回城后,老三去二队加班以换取轮休,跑去城里找她玩。

两个人还下河游泳,老三偷偷的看着静秋打球,在背后默默支持着静秋,看到静秋的脚被水泥烧伤,他心痛万分,他不惜划伤自己的手臂让静秋随他去医院检查她的脚,这足以证明虽然伤在静秋的脚下,痛却在老三的心里。

被静秋的母亲发现后,为了静秋的前程老三愿意等,只是时间不愿意等,临走之前老三为静秋包扎了脚伤,静秋的泪水落下,老三的爱却持续着,其实静秋又何尝不是老三眼中的一滴泪,只是他不敢低头,怕她落下,老三依旧为静秋包扎着伤口,将爱包扎在心里。

当静秋得知老三病了,千里迢迢的赶着去看望,在病房里,静秋质问老三普通体检为何要住院,老三支支吾吾遮掩过去,可能为了不让静秋但心,一个人其实怎么可能不知道的自己的身体呢?在静秋坚持要留下却只能被那扇铁门隔在窗外的时,相信大家从老三的眼神中能看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种情感,我怕那是一种侮辱。

第二天他们在一起留下了唯一的合照。

当天晚上,两个人睡到了一张床上。

当静秋决定把自己身体交给老三时,但我们在遐想时,老三只是简单地抚摸了一下便放弃了。

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纯美的,干净的爱情,难道所谓的纯情就是不亲亲小嘴,拿那根沧桑的树枝牵着你心爱的人的手就是纯情吗?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里面的玛莲娜,在面对战争和小镇上人心猜忌的苦痛里坚守自己,乃至最后不得不屈服在男性的强权社会里,她受尽侮辱,但她值得尊敬,而且我觉得,她并不在“清纯”的对立面----“肮脏”。

影视鉴赏《山楂树之恋》

影视鉴赏《山楂树之恋》

影视鉴赏《山楂树之恋》导演:张艺谋主题:世上最干净的爱情结构:顺序影片的“爱情”主题分析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山楂树之恋”,那就是我们记忆中的初恋之歌,虽然青涩,但是真实感人。

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都有可能蕴藏着作者自身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有可能包含着作者自身种种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成长于50年代的第三代导演张艺谋处理那个时代的烙印歪,同样心中也有这自己的额情感故事,而他试图通过这样的讲述来唤醒人们心中所谓的“纯爱”,影片中没有“床上戏”,没有火爆的场面,这在张艺谋的电影中表现男女爱情也并非首次,可以说是《山楂树之恋》是《我的父亲母亲》另外一个版本,所不通的是《山楂树之恋》结局是悲凉的。

影片努力用“单纯”“凄美”感人,所以演变成了一个悲剧,男女主人公没能走在一起,故事结局残忍的让老三得白血病死掉了。

《山楂树之恋》的主题表现人的初恋情结,讲述的是哪个年代人心的单纯,对待男女之事的保守但却也不失浪漫。

也许曾经在少男的心中都出现一个身穿白衣的清纯少女形象,而《山楂树之恋》老三心中的少女形象是穿着一身红衣的少女,在山楂树的辉映下,白色变成了红色。

影片努力表现高级之事分子家庭的孩子老三和右派家庭出身的孩子静秋相恋的故事,她们的恋爱没有现代爱情故事中强烈的床上戏,甚至没有亲吻、拥抱。

但是主人公老三用他那个年代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号男人的形象,这个爱情故事的诞生仍然有他深刻的时代背景。

影片努力让人回想起那个之事青年上山下乡的红色时代,那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时代。

知识青年满怀着革命的热情,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到了农村建设当中,她们的到来给枯燥的农村生活带来了一丝亮色。

那个时代的人单纯而热情,满脑子多是“毛主席”的教导,在严酷的政治宣传下,人们高唱的是“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打,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影片里有了大量的充满了那个时代的一颗红心向太阳的“碎片”记忆符号,如一开篇讲述山楂树的革命故事,烈士鲜血浇灌了白花;知识青年落户生产对长家的温馨场面。

《山楂树之恋》的电影美学分析_1080

《山楂树之恋》的电影美学分析_1080

《山楂树之恋》的电影美学分析电影《山楂树之恋》通过干净的画面和精巧的构图,给观众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东方美学意境。

该片讲述的是“文革时期”的一段唯美、纯洁的爱情故事,那个时代的爱情在人们的印象里是干净纯洁的,特殊的时期为影片的美学表达增色不少。

该片处处体现着东方特有的美学意境。

首先,角色的选取对意境的体现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老三”干净纯洁的笑容,静秋羞涩纯洁的外表、羞涩的内心,两个人之间唯美纯洁的恋情净化、升华了观众的心灵。

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那个时代的爱情给人的印象就是纯洁的,从《英雄》中我们可以知道,张艺谋自身对于中国特有的美学意境有深入的研究,在该片中也不例外。

缓缓流淌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底的卵石匀称干净,“老三”和静秋衣着干净朴素走在河边,张艺谋用干净的画面和唯美的构图诉说着一段纯洁的爱情,这着实让我心动。

一部影片的好与坏在于故事讲述的好坏,《山楂树之恋》的故事讲述得凄美浪漫。

凄美的故事情节配上单纯的角色、朴素的道具、干净的构图,使得故事愈显得悲。

越悲就会显得越美,给人留下的印象越深,无法忘记。

故事讲述没有大的冲突,同样干净朴素,犹如河水缓缓流淌。

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往往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尾,所以,结尾对观众来说已经不显得那么神秘。

可当看到电影结尾的时候,我们还是忍不住流下眼泪。

就因为它唯美、纯洁、朴素,打动了我们的内心,理想的爱情现实的结尾让人心痛、无奈。

张艺谋导演为了塑造这部美丽的爱情电影,运用了大量的电影美学艺术手法。

“纯粹”“简单”“悲剧”,正是这部美丽的爱情电影里面所表现的美。

一、电影美学分析之“纯”美两小时的电影,画面中一直是很淡的颜色,淡到几乎成了黑白。

老谋子就用这样一种接近黑白的色调,把我们带入那个纯洁的年代,去感受了一场纯净的爱情。

只是在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静秋穿着鲜红的衣服来跟“老三”诀别,才让观众看到了一些鲜艳。

从故事的逻辑上讲这是静秋为了还“老三”一个心愿,从导演的情感上讲,他是想让一个纯得不能再纯的爱情在此刻得到升华、得到所有观众发自内心的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标题:山楂树下,情深几许
姓名:张文新
学号:20090526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班级:服装L091
山楂树下,情深几许
------电影《山楂树之恋》赏析
摘要
一部电影,带人们回到了1974年,见证着一场纯粹的爱情,安静等待着注定将没有结局的爱情。

也许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童话,却有可以相信奇迹的幸福。

如同山楂树,斑驳数十载仍会静静的固守原地,无论风雨、无论严寒、无论酷日还是灾难,都用盘根牢牢的依附在泥土中。

男主人公“老三”的离开不仅留给了静秋永不消逝的爱,也留给了我们相信爱的勇气。

如果有人说,“我会等你一辈子”,那……就相信吧。

正文
你的脸庞在回忆中渐行渐远
却清晰记得你说过就在我身边
感谢岁月消逝的斑白
终可以在生命尽头找到你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
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
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老三
因为这些蛊惑人心的字眼,我回到1974年,目睹一场纯粹的爱情。

那年初春,还在上高中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新教材,要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去,住在贫下中农家里,采访当地村民,然后将西村坪的村史写成教材,供她所在的K市八中学生使用。

作为本书标志性建筑的老山楂树,肃穆地伫立在村口。

据传这树原本是开白花的,解放前小鬼子进村杀害革命烈士,花叶就神奇地变了红色。

静秋遇到了会用口琴吹《山楂树》的老三,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一段恋情。

而那个传说,早就隐隐预示着不祥。

不需要逻辑,这是真人真事,老三最终葬于树下,永远遥望小路尽头,静秋的方向。

影片没有以往爱情片在男女主角相遇后相爱的桥段上做太多的文章,仿佛一下,两人就搭上了。

让很多看惯了那些狗血桥段的人们大失所望。

大家纷纷发出疑问“咋这样就在一起了”。

不过仔细一想,现实中不也常常是这样么,一次相遇,彼此好感,他向你走一大步,你稍微挪动一小步,够得到距离,一下,也就在一起了,没有太多的故事,也不需要多少故事。

看过很多的爱情剧,总觉得太过遥远,不知道是自己的世界如此贫乏,还是那些爱情片太做作,总之,没有太大的共鸣。

而《山楂树》却不一样,很平常的情节,静秋那种爱情来时的不知所措,那些若隐若现的小担心,还有深埋心底的小甜蜜,恰如我们十八岁那年的午后阳光,青春,温暖。

过河的那个情节,不敢牵手的担心,老三那慢慢移动的手,霸道的不松动。

以及“豁出去”之后长舒一口气的释放,不都是我们纯情年代的写照,这样的感觉或许一生只有一次,我们或许忘了,但是,片子帮我们找回了记忆,这,才是影片成功的地方。

恋爱中的人,总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称呼我们的爱人呢。

叫本名,太过生硬。

叫大家平时习惯叫的,又有点人云亦云,心有不甘。

于是老三对静秋说:你要怎么叫我,总之不能和大家一样的。

害羞的静秋,不知所语,而我们,也常常面对这样的问题。

恋爱中的静秋,想起了自己的角色,自己是她的爱人,应该表现得更放得开,恋人之间应该做些什么呢?是不是应该多亲密点,他会不会觉得我什么都不懂,会不会是真的喜欢我。

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她矛盾犹
豫,忐忑不安的样子,这是她的初恋,所以容易多想,所以不知所措,所以那一蹙眉,那一低头,才是如此的动人,好一个静秋!
拥抱,隔着一条不宽的河,我在这头,爱人在那头,可相望不可碰触,织女与牛郎,也不正是这样么?老三的拥抱,有种决绝的味道。

静秋的回应,只是心中的不舍,女子是水做的,与爱人的暂别,也会让她那颗玲珑剔透的滴出水了。

但是,她只是淡淡地忧伤,因为,她相信,他的老三一直在那里,跑不了。

而老三呢,片中的老三,一个如此乐观的人,哪怕是患了白血病,也没有见到他有一丝的情绪波动,但是河岸这边的老三,如此地悲伤,如此地歇斯底里,他知道了自己的未来。

他是真的怕了,怕这一别,即是永恒,从此再难见面。

镜头越拉越长,老三的拥抱凝固,时间在这一刻定格,影片到此升华。

《山楂树》原本是首苏联歌曲。

按当时的观点,《山楂树》不仅是“黄色歌曲”,甚至算得上“腐朽没落”、“作风不正”,因为歌词大意是说两个青年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觉得他们俩都很好,不知道该选择谁,于是去问山楂树。

歌曲最后唱到:“可爱的山楂树啊,白花开满枝头;亲爱的山楂树啊,你为何发愁?最勇敢最可爱的,到底是哪一个,亲爱的山楂树啊,请你告诉我。

”1974年,苏联的东西在中国早就成了禁忌,更何况文化革命中把凡是沾一点“爱情”的东西都当作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东西给禁了。

电影号称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以表明二人没有性关系,是纯洁的爱情。

静秋还小,老三却是个成熟的男人。

耳鬓厮磨,性冲动是免不了的。

纯洁如静秋,也知道拥抱的感觉很好,接吻也不那么讨厌了。

那时候没有性教育,妈妈保护女儿的方式就是令其远离男人的危险。

“老三到底是不是坏人,是不是在玩弄妇女”的疑问一直困扰着静秋。

终于,老三答应静秋的妈妈,在静秋转正后再来找她,为期一年零一个月。

再见面,老三身患白血病。

他们在病房里共度一夜,相拥而卧。

如果不能与静秋做夫妻之事,他死不瞑目。

我不确信静秋是否有相同感受,因为她很少表达激烈的感情。

她只是说:“那就做吧。

”二人用手读对方的身体,最后老三小心
地俯向她的身体。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相处。

隔了半年,静秋才知道那晚并没有行夫妻之事。

弥留之际,静秋抱着形容枯槁的老三,一遍遍重复:“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只为他曾说过:“我喜欢‘静秋’这个名字。

听到这个名字,即便我一只脚踏进坟墓了,我也会拔回脚来看看你……”
一滴泪滑落,山楂花儿开
“我曾经对你妈妈许诺,说要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也曾对你许诺,说会等到你二十五岁,看来我是不能守住这些诺言了。

儿女情长,终究比不上那些更高层次的召唤。

你想怎么责备我就怎么责备我吧,一切都是我的错。

”——老三我想说,如果恰好,有人说等你一辈子,不妨相信吧。

关键词:山楂树拥抱白血病老三静秋
参考文献:/labels/5Lit5Zu955S15b2x.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