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神“的含义

合集下载

论《黄帝内经》“神”的内涵及其意义(续)

论《黄帝内经》“神”的内涵及其意义(续)

概括 的医学论 “ ” 神 观念 ;. 神 ” 生 命规律 及其现象 ) b“ ( 是
由来 自父母双方两种生殖之精结合并 由此发育而成的医学
事实 。这也是 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 中以“ 命“ 构成 “ 精” 神” 精 神” 一词并被古今广泛应用 的医学基础 ;. c生命规律及其现
象( 义神 ) 广 是以人身 “ 气血 ” “ 卫” “ 、荣 、 五脏 ” 包括六腑 (
和形 体 官窍 ) 同 参与 下 实现 的 ;. 共 d 此处 还 向我们 提示 , 《 内经》 为仅用 一个最高层 的 “ 概 念是无法 全面表达 认 神” 相当复杂 的生命规律及其现象 , 于是又提出 了“ 气舍 心 ” 神
下一层次的“ ” 神 概念 , 并进一步将其分化为 “ 心藏 神 , 肺藏 魄, 肝藏魂 , 脾藏意 , 肾藏志 , 是谓五脏所藏 ” 《 ( 素问 ・ 明 宣
自《 内经》 定 了人 类生命 活动 规律及其 一切生 命现 确 象 以“ ” 神 概之 以后 , 一广 义 “ ” 这 神 的概 念全面 的体 现 了 《 内经》 传载的 医学知 识体系之 中并延 续至今 , “ 所 如 以母
为基 , 以父为檐。失神者死 , 得神者生……何者为神 ……血 气卫和 , 荣卫 已通 , 五脏 已成 , 神气舍心 , 魄必具 , 魂 乃成为 人” 《 ( 灵枢 ・ 天年》 。此处不但指 出父 母之精是广义神及 ) 其“ 载体” 人 的形体 ) ( 发生 和存在 的原始物质 , 而且指 出了
试形式进行 ; 实验技能性 考试必须 在实验室 实地进行。并
告, 最后进行课堂答辩 等。同时要 明确注意事项 , 并且根据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 合理安排实验设计方案。 必要 的情况下 , 由教师 提出实验题 目, 织学生实施。 组 3 4 建立科学 中医学基础 理论教 学水 平的客观评价 系统 .

《内经》之神魂魄刍议

《内经》之神魂魄刍议

《内经》之神魂魄刍议作者:张倩璐刘红权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2年第05期【摘要】文章结合《说文解字》的注解,总结《内经》相关理论,探讨中医“形神合一”理念下“神、魂、魄”的含义、生理病理特点及该理论在中医脑病中的应用。

“神”无形无质,变化莫测,依托于有形實体而存在,安静、内守、节制,主宰、调控生命活动。

“神”又主导魂与魄,“魂”为阳神,辅助神调控人的思维、情绪、意识;“魄”属阴,与有形实体的关系更为紧密。

三者以先天之精和后天脾胃化生之气血为物质基础,起到沟通人体生理与心理的作用,可作为辨治中医脑病及心身疾病的切入点。

【关键词】黄帝内经;神;魂;魄;心身疾病【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2)09-0014-03A Discussion on Shen, Hun and Po in NeijingZHANG Qianlu1,2 LIU Hongquan1,2*1.The Thir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2.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n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nnotation of Shuowen Jiezi,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Neijing are summarized to explore the meaning,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Shen,Hun and Po’ under the concept of ‘unity of form and spiri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cephalopath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 is invisible and unpredictable, existing on tangible entities. ‘Shen’ is quiet, self-contained and self-controlled.It dominates and regulates life activities. Shen commands the Hun and Po. ‘Hun’ belongs to Yang, which helps Shen regulate people's thinking,emotion and consciousness. ‘Po’ belongs to Yin, which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angible entities. These three are based on connate essence and acquired qi and blood witch produced by spleen and stomach, communicating human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It can be used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reating psychosomatic diseases of TCM encephalopathy.Key words:Huangdi Neijing; Shen; Hun; Po; Psychosomatic Diseases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心身疾病越渐高发,而中医自古以来就有“形神合一”之说,《内经》谓“五脏已成,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可以作为中医脑病辨证治疗的切入点。

《黄帝内经》的道与神

《黄帝内经》的道与神

《黄帝内经》的道与神一、本文概述《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医学理论至今仍对全球医学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道”与“神”两个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哲学基础,以及它如何指导临床实践。

文章首先将对“道”的概念进行阐述,它代表着宇宙间的基本规律和生命的本质。

在中医理论中,“道”贯穿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是医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探讨“神”在中医中的含义,它既是生命的灵魂,也是人体健康的体现。

中医强调通过调节精神状态、保持心神安宁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通过对“道”与“神”的深入剖析,本文将揭示《黄帝内经》如何运用这两个概念来构建其独特的医学体系,并探讨它们在现代医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从而更好地应用中医知识来维护自身健康。

二、《黄帝内经》中的“道”《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经典典籍,不仅涉及医学知识,更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

其中,“道”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概念之一。

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宇宙间的基本规律,是万物生成、变化、消亡的根源和动力。

在《黄帝内经》中,“道”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它既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它既是宇宙的本源,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

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无不与“道”的运行息息相关。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都是“道”在人体中的具体体现。

《黄帝内经》也强调了“道”与“神”的紧密联系。

在中医看来,“神”是生命的主宰,是心神、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总称。

而“道”则是“神”的运行规律,是“神”得以实现其功能的基础。

只有当“道”运行顺畅,人体的“神”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人也才能保持健康。

因此,《黄帝内经》中的“道”,不仅是医学理论的基础,也是指导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原则。

黄帝内经精气神的解释

黄帝内经精气神的解释

黄帝内经精气神的解释
在先秦哲学范畴,宇宙万物由无形可见、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构成,这种构成宇宙的本原被叫作“精气”。

《黄帝内经》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了中医学的精气神学说。

“精”是人体生命的物质本原,包括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水谷精微化生的后天之精。

“气”是物质具有的功能,也就是人体的生命活动。

人体之气由禀受于父母的肾中精气、肺吸入的自然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相合而成。

精和气可互相化生。

广义的“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

神以精和气为基础,而神的盛衰直接反应生命机能的盛衰。

精气神学说以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机制,十分有效地指导着疾病预防、治疗、养生、气功疗法等医学实践。

中医的神是什么?

中医的神是什么?

中医的“神”是什么?中医的“神”是什么?提要:“神”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是唯物的,它是存在于自然的造化之力。

这种造化之力大到整个宇宙的生灭,小到微渺粒子的运动,都可寻得其作用的轨迹。

《说文》说:“天神引出万物也。

”徐浩注:“天地生万物,物由主之者日神,”即说明神可造化万物,又主宰万物的运动。

《黄帝内经》说:“天地之动静,神明之为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等。

概述:“神”理论的提出源于上古的哲学思想。

《易•系辞》曰:“阴阳不测谓之神”即把自然界一切神奇的、不易把握的运动变化看作是非常神秘的,概言为“神”。

其后随着人类医疗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在《黄帝内经》时代这种理论被引用到医学领域形成了中医学的“神”理论。

《内经》中对中医“精、气、神”进行了广泛地论述,此后在数千年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当前,随着诸多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关于中医“神”的理论研究也正在受到普遍关注。

众多学者就中医“神”的含义、本质、特性进行了深入地深讨。

一、概括脏腑活动规律:“五脏主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神藏志,是谓五藏”(《素问•宣明五气》)有两层涵义:一是如上述所言五脏以心为中枢的生命活动调控规律;二是每一脏又有相对自主的生理活动规律,如心有藏神,“主身之血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肾有藏志,藏精主生殖、主身之骨髓,纳气,主水,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在志为惊为恐,在液为唾等等。

因为五脏以其自主的生理作用参与整体生命活动,又能参与心对整体生命活动的调控,故尔将其称为“五神脏”。

六腑及奇恒之府概亦莫能外。

二、概括精、气血津液活动规律: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活动的产物,又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分布、运行以及在整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有其各自的固有规律,《内经》对此也是以“神”概之。

如将血和气的活动规律称之为“血者,神气也”;认为男女两性生殖之精按其固有规律而形成新生命体亦以谓概之,故有“两精相搏谓之神”之论;人身的津液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之一,因此有“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之说。

《黄帝内经》中五神的概念研究:

《黄帝内经》中五神的概念研究:
4 小 结
献 [ ] 山西 中 医学 院学 报 ,09 1 ( )4— . J. 2 0 ,0 4 : 5 [ ] 一 龙 , 明 浩 .略论 王 士 雄 与 六 气 属 性 辨 [ ] 时珍 国 3韩 尹 J.
医 国药 ,0 5 l ( )9 9 2 0 , 9 :0 . 6 [ ] 增 秀 . 孟 英 医 学 全 书 [ ] 北 京 :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4盛 王 M . 为完 善温 病学 术理 论体 系作 出了重大 贡 献, 被誉 为 清代 “ 温病 四大家 ” 之一 。他对 暑 性 特 点 及 暑病 论治 的论 述 对 后 世影 响很 大 , 以上 的 探 讨 从
[ ] 永 锋 .试 论 李 东 垣 与 王 孟 英 清 暑 益 气 汤 之 异 同 [ ] 中 5祝 J.
笑不休 , 不足则 悲 。 神 ”
2 魂 与 魄
解 字》 : 神 , 神 , 出万 物者 也 。 徐灏 注 : 天地 云 “ 天 引 ” “
生 万物 , 有 主 元 者 日 神 。 即 神 为 天 地 万 物 的 主 物 ”
宰 。《 帝 内经》 黄 运用 类 比的 方 法 , 留 了神 为 “ 保 主
类精 神 、 心理 活 动 的重 要 概 念 。 中 医学 强调 情 绪 致
宾《 经 ・藏 象 类 》的 说 法 : 神 之 为 义 有 二 , 言 类 “ 分
之 , 阳神 日魂 , 神 日魄 , 则 阴 以及 意 志 思 虑 之类 皆神
病 因素 , 多偏 重于七 情 的研究 , 对五 神 的影响 所论 而
也 ; 言 之 , 神藏 于 心 , 凡情 志 之 属 , 心 所 统 , 合 则 而 惟 是 为吾 身之 全神 也 。 此 所 言之 神 , ” 又可 分 为 神 、 、 魂

《黄帝内经》“神”理论发生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帝内经》“神”理论发生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帝内经》“神”理论发生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其中的“神”理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神是生命运动的总调度,是养生、治病的重要基础。

因此,对《黄帝内经》中的“神”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问题1、《黄帝内经》中“神”的概念及其特征是什么?2、《黄帝内经》中“神”的形成、演变和调节机制是怎样的?3、如何利用《黄帝内经》中的“神”理论进行养生、治病的临床应用?三、研究意义1、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神”理论的研究,可以为今天的生活方式和医学工作提供指导意义。

2、充分挖掘《黄帝内经》中的“神”理论的实际价值,在今天的健康和医疗事业发展中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3、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确立和传承有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全面了解《黄帝内经》中的“神”理论的内涵,分析其特点及形成机制。

2、实证研究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黄帝内经》中“神”理论与治疗疾病、养生的关系,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实地观察和验证。

五、预期成果1、系统性、深入剖析《黄帝内经》中的“神”理论,进一步探究其形成机制,并分析其对养生、治疗疾病的指导作用。

2、通过实证研究明确利用《黄帝内经》中的“神”理论进行临床应用的具体方法,并开发出相关医疗产品和服务。

3、以此为基础,推动中国传统医学的创新和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六、论文结构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章:《黄帝内经》中“神”的概念及其特征第三章:《黄帝内经》中“神”的形成、演变和调节机制第四章:《黄帝内经》中“神”的临床应用第五章:结论及展望。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神”道养生学论纲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神”道养生学论纲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神”道养生学论纲翟奎凤 卢金名【摘要】“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在《黄帝内经》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神”及其相关词语“精神”“神气”“心神”“神明”“形神”“守神”“全神”“神机”等构筑了中医哲学的形上之道,也是中医养生学的根本道理所在。

阴阳不测之神明,是天地动静、万物生化的主宰与统一性所在。

神在阴阳之上,又在阴阳之中,此为在天、本体之神。

在人主体之神,与本体之神是贯通一体的,但其功能活性之展现,就客观而言,与水谷精气、五脏特别是心所主之血脉、肺所主之呼吸,以及大脑等身体机能和饮食呼吸都有密切关联;就主观而言,通过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神守天息、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等修养方法可以得神、通神明,使主体心神与本体神明融通,从而神全则形全,得以益寿延年、长生久视。

“神”无法理性化、逻辑化,是无法言说的整体性存在,需要以虚无、静漠、精诚之心去体会和参契,同时规律、法则又自然内含于其中。

【关键词】精神内守;形与神俱;独立守神;神守天息;积精全神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2-0120-09作者简介:翟奎凤,安徽亳州人,哲学博士,(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卢金名,河南南阳人,(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编中医哲学思想通史”(20&ZD032)“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先秦诸子对此多有精辟论说。

特别是《易传》、道家哲学中,“神”高度哲学化、本体化、主体化,其鬼神人格神意味几乎被完全去除,而且这些关于“神”的论述多有体道养生之义,通神、养神被认为是养生哲学的最高精神。

这些深刻影响了《黄帝内经》的生命哲学和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根本经典,可谓是中医的“圣经”,其思想一般认为大致形成于战国末到西汉初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含义
班级:xxxxxxx
学号:xxxxxxx
姓名:xxxxxxx
2012年6月10日
《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含义
《黄帝内经》关于神的思想有诸多论述,有以下几种含义:
第一指神在自然界的含义,神在自然界中的含义指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变化及其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遵循的总规律,阴阳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之为神,神明便寓于阴阳的变化之中。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天空中的风、热、湿、燥、寒是无形之气,地下的木、火、土、金、水是五种有形的元素,形与气相合交感,就形成了物质世界中万物的生化,神便寓于其中。

第二指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含义。

神一方面指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另一方面指人的精神活动,俗称“狭义的神”,包括七情、五志,均属于精神活动范围,意识、思维、情志、顿悟、智慧等。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主神明,指出心具有产生和协调精神活动的作用。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

”指出心对精神活动的主宰作用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是对人的思维
活动过程作的描述,任物就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而发生思维的过程,说明精神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些思维活动都是在心“任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情志也属精神活动,其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

《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指出人的心神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同时情志的变化也可反映出心神的状况。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有:“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说明认识事物比别人体验深,独具慧眼,心领神会,此种感觉不可言传。

这里的神,多释为领悟、顿悟、灵感之义。

《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指出饮食水谷精微等物质最后化为神,而人的精神也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是说“血气”、“水谷精气”为神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神的衰旺,并不是指神有气血、水谷精微等物质方面的含义。

《灵枢·小针解》中:“神者,正气也。

”是说明神具有正气的御病、抗邪和康复能力,而不是指神就是“正气”。

《素问·刺法论》曰:“神失位,使神采不圆。

”其中“神采”指得是神的外在表现。

《灵枢·行针》:“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是指人神对针刺的反应快慢不一,而不应似某些医家注解的“神就是针感之义”。

第三指巧妙、高明之义。

指医家诊疗技术之巧妙,一方面医者要正己之神,另一方面重视患者的精神,患者情绪的稳定和对治疗的积极配合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治神要始终贯穿于针刺操作的全过程。

治神法的应用直接影响到针灸临床疗效,同样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到“粗守形,上守神”,文中显然认为守神与守机是针刺技术精良的标准。

守神,即针刺时全面把握患者的神气,而神气是人的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

”“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说明高明的医家其诊疗技术之巧妙,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灵枢·邪客》云:“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

”《灵枢·终始》中“必一其神,令志在针”,不要被外界的杂事所影响,行针之际,要小心谨慎,细心体察针下神气的变化。

《灵枢·终始》篇说:“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

”诊室内应安静,禁止喧嚣嘈杂,使患者易于放松入静,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以保障医患双方排除干扰,定心敛神,专心一意于针刺治疗。

《灵枢·终始》也说:“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

”出针后,医者须嘱病人注意针后的精
神摄调,保持稳定平和的情绪,以免因情绪波动等各方面的因素而耗散神气,以期发挥针刺的远期效应,提高和巩固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