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应急预案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异常应急处置预案

环境监测异常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环境监测异常事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和报告环境监测异常事件,确保信息畅通;2. 快速响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监测异常事件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影响;3. 加强应急监测,查明异常原因,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4. 提高环境监测部门应对环境监测异常事件的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环境监测部门在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各类环境监测异常事件,包括但不限于:1. 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监测指标异常;2.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3. 环境污染事故;4. 其他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事件。

四、组织体系及职责1. 成立环境监测异常应急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部由环境保护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公安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等相关部门组成。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信息报送、物资保障、人员调度等工作。

3. 各相关部门职责:(1)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对环境监测异常事件进行监测、评估和预警;(2)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应急队伍,协调应急物资和装备,指导应急处置工作;(3)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监测环境监测异常事件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提供医疗救治指导;(4)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现场秩序,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5)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保障应急物资和人员的运输,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五、应急处置流程1. 发现环境监测异常事件后,立即向指挥部报告,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2. 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勘查,了解异常原因,评估影响范围。

3. 根据现场勘查结果,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

4. 各部门按照应急处置方案,迅速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测,掌握异常事件发展态势;(2)采取应急措施,降低环境监测异常事件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影响;(3)开展调查,查明异常原因;(4)组织专家会商,提出解决方案;(5)发布信息,及时向公众通报异常事件情况。

环保监测应急预案

环保监测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环保监测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4.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5.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环保监测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开展环保监测工作的指导和规范。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环保监测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环境事件环保监测工作。

2. 环保监测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机构:(1)应急监测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各级环保监测机构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2)信息收集与报送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突发环境事件相关信息,并及时向指挥部和上级部门报送。

(3)应急物资保障小组:负责应急监测物资的采购、储备、调配和供应。

(4)应急培训与演练小组:负责组织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演练和考核。

五、应急监测工作流程1.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各级环保监测机构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应急指挥部的要求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2. 应急监测小组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影响范围,制定应急监测方案。

3. 信息收集与报送小组及时收集、整理、分析突发环境事件相关信息,并向应急指挥部和上级部门报送。

4. 应急监测小组按照应急监测方案,开展现场监测、采样和分析工作。

5. 应急监测小组将监测数据及时报送应急指挥部和上级部门,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6. 应急监测工作结束后,应急监测小组应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应急预案。

六、应急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监测队伍建设,提高应急监测人员业务水平。

2. 物资保障: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应急监测物资的供应。

3. 技术保障:加强应急监测技术研发,提高应急监测技术水平。

应急预案__环境监测

应急预案__环境监测

一、目的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稳定,提高环境监测应急响应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1.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2.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3. 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4. 其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三、组织体系1. 成立环境监测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监测工作;2. 设立应急监测办公室,负责应急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3. 成立应急监测小组,负责现场监测、样品采集、数据分析和报告等工作;4. 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配合,共同应对环境污染事故。

四、应急响应程序1. 接到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后,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2. 应急监测办公室迅速组织应急监测小组赶赴现场;3. 应急监测小组对现场污染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确定污染源、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4. 应急监测小组按照预案要求,开展现场监测、样品采集、数据分析和报告等工作;5. 应急指挥部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环境治理和污染修复工作;6. 应急监测小组对应急响应过程进行总结,形成应急监测报告,上报应急指挥部。

五、应急监测内容1. 污染物种类、浓度和扩散范围;2. 环境污染事故原因及发展趋势;3. 受影响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4. 污染事故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影响;5. 应急处置措施及效果评估。

六、应急监测方法1. 现场监测:采用便携式监测仪器,对现场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2. 样品采集:按照国家标准和方法,采集空气、水体、土壤等样品;3.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样品送至具备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定量分析;4. 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环境污染事故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七、应急监测保障措施1. 保障应急监测设备、药品和物资的充足;2. 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演练;3. 建立应急监测信息共享机制;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

应急环境监测预案

应急环境监测预案

一、目的与依据1. 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应急环境监测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突发环境事件: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2. 突发性生态破坏事件;3. 突发性自然灾害引发的环境事件;4. 其他需要应急环境监测的事件。

三、组织体系及职责1. 成立应急环境监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环境监测工作。

2. 设立应急环境监测办公室,负责应急环境监测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3.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应急环境监测工作。

四、应急环境监测流程1. 事件报告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事发单位应立即向当地政府及环境监测机构报告,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响应应急环境监测领导小组根据事件情况,启动应急响应,组织相关机构开展应急环境监测。

3. 现场监测环境监测机构根据预案要求,迅速开展现场监测,收集污染物种类、浓度、扩散范围等信息。

4. 分析评估应急环境监测领导小组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分析评估事件影响,提出应急处置建议。

5. 信息发布根据应急环境监测结果,及时发布环境信息,确保公众知情权。

6. 后期处置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开展环境恢复工作,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五、应急环境监测技术要求1. 监测点位布设:根据事件类型、污染范围、气象条件等因素,合理布设监测点位。

2. 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及先进技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3. 监测设备:选用性能稳定、精度高的监测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4. 监测人员:配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监测人员,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六、应急环境监测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环境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

2. 设备保障:配备必要的环境监测设备,确保应急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预案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一)成立生态环境应急监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下设办公室、现场监测组、实验室分析组、信息报送组、后勤保障组等。

(二)各小组职责1. 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各小组工作,收集、整理、上报应急监测信息。

2. 现场监测组:负责现场监测工作,包括污染源调查、样品采集、监测设备操作等。

3. 实验室分析组:负责样品分析、数据整理、结果报送等。

4. 信息报送组:负责及时、准确地向领导小组和相关部门报送应急监测信息。

5. 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监测物资保障、设备维护、现场保障等工作。

四、应急监测程序(一)事件发生1. 事发单位或个人立即向生态环境应急监测领导小组报告。

2. 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监测预案。

(二)现场监测1. 现场监测组迅速到达现场,开展污染源调查、样品采集、监测设备操作等工作。

2. 现场监测组根据监测结果,对污染事件进行初步评估。

(三)实验室分析1. 实验室分析组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2. 实验室分析组将分析结果及时报送领导小组。

(四)信息报送1. 信息报送组将监测结果和初步评估报告及时报送领导小组。

2. 领导小组根据监测结果和初步评估报告,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五)应急处置1. 领导小组根据应急处置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领导小组根据应急处置进展,调整监测方案。

五、保障措施(一)物资保障1.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领导小组负责储备应急监测所需物资。

2. 各监测部门定期检查、维护监测设备,确保设备完好。

环境监测组职责_应急预案

环境监测组职责_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环境监测工作在应急状态下的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污染事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

三、环境监测组职责1. 现场监测(1)根据应急指挥部指令,迅速到达现场,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2)对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包括空气、水质、土壤等。

(3)对污染源进行监测,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扩散范围等信息。

(4)对事故影响区域进行监测,评估污染程度,为应急指挥部提供决策依据。

2. 数据分析(1)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污染程度,预测污染发展趋势。

(2)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事故原因进行初步判断。

(3)为应急指挥部提供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协助制定应急措施。

3. 报告编制(1)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制环境监测报告。

(2)报告内容包括污染源、污染物、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发展趋势等。

(3)及时将报告报送应急指挥部,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4. 协调沟通(1)与应急指挥部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应急指挥部的需求。

(2)与相关部门、单位协调,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向上级部门汇报监测工作进展情况。

5. 培训与演练(1)定期组织环境监测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监测技能。

(2)参加应急演练,熟悉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四、应急响应1. 紧急响应(1)接到应急指挥部指令后,环境监测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

(2)现场监测人员按照预案要求,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2. 一般响应(1)对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环境监测组按照应急指挥部指令,开展监测工作。

(2)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污染程度,为应急指挥部提供决策依据。

3. 长期监测(1)对污染事件进行长期监测,了解污染发展趋势,为后续治理提供依据。

(2)监测数据及时报送应急指挥部,确保应急措施的有效实施。

环境监测应急预案

环境监测应急预案

一、目的和依据为保障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环境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突发环境事件:1.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2. 突发性环境监测任务;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4. 环境质量异常波动监测。

三、组织体系1. 成立环境监测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和调度应急监测工作;2. 设立应急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应急监测方案、组织应急监测队伍、协调相关部门工作;3. 建立应急监测专家库,为应急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四、应急监测工作程序1. 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监测工作;2. 组织应急监测队伍迅速赶赴现场,对污染源、污染范围、污染程度等进行初步调查;3. 根据调查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监测方案,明确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等;4. 组织实施应急监测,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及时、可靠;5. 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估,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6. 完成应急监测任务后,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做好后续工作。

五、应急监测措施1. 加强应急监测队伍建设,提高应急监测能力;2. 完善应急监测设备设施,确保应急监测工作顺利开展;3. 建立应急监测物资储备库,保障应急监测物资供应;4. 加强应急监测培训,提高应急监测人员业务水平;5. 建立应急监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信息畅通。

六、应急监测保障1. 保障应急监测经费,确保应急监测工作顺利开展;2. 保障应急监测人员、设备、物资等资源的调配;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七、应急监测总结与评估1. 应急监测任务完成后,及时总结应急监测工作经验,完善应急预案;2. 对应急监测工作进行评估,找出不足,改进应急监测工作;3. 定期开展应急监测演练,提高应急监测队伍的实战能力。

关于环境监测应急预案

关于环境监测应急预案

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不仅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为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的1.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监测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2. 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发展和变化情况,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规范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程序,确保应急监测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4. 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突发环境事件: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如化工事故、危险废物污染事故、重金属污染事故等。

2. 持续性环境污染事件,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3. 突发环境事件引发的次生、衍生环境事件。

四、组织体系及职责1. 成立环境监测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环境监测应急工作。

2. 设立环境监测应急小组,负责具体实施环境监测应急任务。

3.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设立应急值班室,负责接收、处理应急信息,并按照预案要求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五、应急监测程序1. 接到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监测小组赶赴现场。

2. 对事故现场进行初步调查,了解污染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源、污染范围等基本情况。

3. 根据事故污染物的特性,制定监测方案,明确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等。

4. 对污染源、污染区域及受污染环境介质进行监测,收集环境监测数据。

5. 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评估污染事故对环境的影响。

6. 根据监测结果,向应急指挥部提供环境监测报告,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六、应急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应急物资充足。

2. 加强环境监测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3. 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应急演练,提高环境监测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应急预案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主要有剧毒农药、有毒化学品的泄漏、扩散污染事故、非
正常大量排放废水造成的污染事故等类型,一般发生比较突然危害强度大。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是环境监测人员在事故现场,用便携式快速监测仪,或通过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以下内容:①污染物的种类;②污染物的浓度;③污染物的来源;④污染物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等。

本文以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为例浅谈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事故产生的约100吨苯、硝基苯等有机污染物流入松花江。

由于苯类污染物是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机物,因而导致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应急监测的步骤如下:
一、确定污染事故发生源及污染物危害
1、本案例中污染事故发生源为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污染物主要为苯和硝基苯等有机污染物。

2、苯和苯酚的危害
急性中毒主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短期内吸入大量苯蒸气或口服液体苯后出现兴奋或酒醉感,伴有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

重症者可昏迷、抽搐、呼吸及循环衰竭。

尿酚和血苯可增高。

约经1~2个月后可发生再生障碍贫血,如及早发现,经脱离接触,适当处理。

皮肤接触苯可引起脱脂、干燥、皲裂、皮炎。

由于苯在水中难以降解,因此,即使将水烧熟,苯的有毒物质依然存在。

苯污染的水自净需数月至一年。

硝基苯主要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引起溶血及肝损害。

急性中毒有头痛、头晕、乏力、皮肤粘膜紫绀、手指麻木等症状。

慢性中毒为神经衰弱综合症。

二、采样布点与监测
1、监测断面的选取
①在发生源的上方布一个断面,作为对照断面。

②在事故发生地、事故发生地的下游每隔一定距离布设水质监测断面,布设数量多少根据现场需求和应急监测单位的能力确定,最远包括污染物尚未到达的断面。

但是在流经特殊要求区(饮用水源地区及与其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风景浏览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如江、河水流的流速很小或基本静止,可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水层采样;在事故影响区域内饮用水和农灌区取水口必须设置采样断面(点)。

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必要时,对水体应同时布设沉积物采样断面(点)。

当采样断面水宽<10m 时,在主流中心采样;当断面水宽>10m时,在左、中、右三点采样后混合。

③同时应对地下水也展开检测,对自备井进行采样监测。

④由于黑龙江是黑龙江省的一大水系,所以有必要增设临时的预警断面和流动监测断面,形成严密的监测网络。

2、采样要求
①采样器具应洁净并应避免交叉污染
②现场可采集平行双样,一份供现场快速测定,另一份现场立刻加入保护剂,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同时用专用采泥器(深水处)或塑料铲(浅水处)采集事故发生地的沉积物样品。

水样采样量为1000mL,底泥采样量为1㎏。

采样时,采样人员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穿好防护服。

3、污染物检测方法
苯的快速检测方法为检气管法,检测范围为20~400ppm。

国标方法为气相色谱法GB 11890—89,本方法选用3%有机皂±/101担体+2.5%邻苯耳甲酸二壬酯/101担体,混合重量比为35:65的串联色谱柱,能同时检出样品中上述8种苯系物。

采用液上气相色谱法,最底检出浓度为0.005mg/L,测定范围为0.005~0.1mg/L;二硫化碳萃取的气相色谱法,最底检出浓度为0.05mg/L,测定范围为0.05~12mg/L。

硝基苯也可以用气体检气管发法快速检测,检测范围为1~30ppm。

国标方法为气相色谱法GB/13194—91(将水样用硫酸酸化、苯萃取后用带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检出限为0.0002mg/L;GB/15501—1995(锌还原-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检出范围为6~1000mg/m3。

4、污染物的环境标准
水源的地表水,环境标准中苯含量≦0.01mg/L,硝基苯含量≦0.017mg/L。

5、采样频次为每6小时采一次样。

三、采取的相关措施
1、用所得的监测数据作图描述污染物沿程变化示意图。

2、作图描述河道不同监测断面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对同一断面的连续监测,可以发现污染物前峰、最高峰值、尾部到达这一段面的时间,以及污染物在这一段面的延续时间。

从而预测污染物前峰、最高峰值、尾部到达某一段面特别是取水口的时间,为污染事故处理部门及时关闭取水口提供技术依据。

3、投放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苯、硝基苯。

在此期间,严密对水中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控,评价水质改善状况。

四、相关注意事项
1、监测时,上下游水质采样位置尽量在相同的位置处,如都在中泓线处或都在左、中、右岸明显水流处,上下游数据才有可比性。

2、采样、运输器材要避免沾污样品,以免带来试验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