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吴锦泉的人物事迹颁奖词观后感
感动中国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心得体会感动中国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等。
这次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吴锦泉老人,今年是他第二次当初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了。
一位八旬磨刀老人,将自己磨刀赚来的五角、一元零钱,一点一点攒下来,然后捐出去,至今超过了4万元。
他说,自己身体好,还干得动,不需要照顾,所以要去帮更需要帮助的人。
老人的名字叫做吴锦泉,是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
这位心怀大爱的老人,昨天走进央视演播厅,当选为“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
站在领奖台上,年过八旬的吴老言辞质朴,他笑着告诉所有人,自己身子骨很好,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要“活到老,磨刀到老”。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在感动中国的名录中,吴锦泉也许是最平凡的一员。
平凡当中见感动。
作为“磨刀老人”的老朋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参与者,我们为“磨刀老人”而感动,为爱心城市的凡人善举感动中国而自豪,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每个人都存好心、当好人、做好事、有好报!”希望“20X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档节目能用自己的报道,更用自己的行动,为凡人善举搭建一个平台,一个传一个、一个带一个,感染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这是媒体人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自觉。
感动中国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心得体会【篇2】每年的春节过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都会牵绕着我,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让我感动好久,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那思绪牵绕着我又回到了今年的颁奖台上……我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手拿着笔认真记下他们的名字,有牵动国人心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勤俭节约、分毫积攒,千万捐赠家乡的八旬老人马旭……。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我们河南人——担起乡村未来的八零后教师张玉滚。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观后感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观后感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观后感【篇1】“感动中国”的力量是风的力量,轻轻荡涤着人的心灵,温暖而隽永。
尽管获选的十大感动人物和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和职业背景,也在用不同的方式感动着别人,但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共同的特质——震撼人心的真、善、美。
正是这种令人震撼的力量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美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我们的社会注入了清新正能量。
他,日夜潜心于科学研究,废寝忘食;他,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书写量子通信的科学新篇章;他,悉心于自己的学生后辈,培养可造之才;他,为国锻造通信领域的超级科技。
他就是东阳人——潘建伟。
潘建伟,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
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潘建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还有奋不顾身,冲入火海的王峰,扎身山区的教师支月英等等,让我深受感动。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要向这些模范学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深入扎实开展课改,努力探讨三代导学案的使用方法,做一名合格的人们教师。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观后感【篇2】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并不富裕,但他们的精神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和衡量的。
医者他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感动中国吴锦泉作文

感动中国吴锦泉作文
他有一头花白的头发,一张黑呦呦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他穿着朴素而又整洁的衣服,衣服上永远挂着一个引人注目的红十字标志,上面写着:红十字志愿者。
他的一条裤子穿了三十多年也舍不得扔,为的就是向贫困者捐款,他就是吴锦泉。
吴锦泉老人每天骑着自行车,无论刮风下雨,都要跑好几里路为人们磨刀,一把刀一元钱,一把刀要磨三百多下,他削瘦的手上除了一丝丝血管又多了无数个老茧。
他已经87岁了,整整磨了二十多年刀的他,好不容易攒了些钱,却将全部的收入捐向了灾区。
20xx年,当吴锦泉得知甘肃省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后,带了几百个硬币,倒了三趟公交车,经过两小时来到红十字会捐款,其实那几百个硬币的背后是汗水、心血,那几百元是他四个月的薪水。
他虽然生活简朴,不舍得买吃买穿,可不管他的生活多清苦,哪儿有难,哪儿就有他的身影。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节。
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
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这是20xx年感动中国给这位老人的颁奖词。
他曾说过:“我是大海的一滴水,掀不起什么风浪,但只要能做一件好事,那就要做一件,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繁荣。
”
多伟大多高尚的一个人啊!如果我们的社会上多一些像吴锦泉一样的人,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阳光,充满欢笑,充满正能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吴锦泉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吴锦泉》有感《感动中国》——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每次观看它都会给人留下一种无法言语的震撼,他们每个人都是我们的楷模,因为他们,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爱。
在2016年揭晓的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吴锦泉老人,一个让所有人泪崩的老人。
在南通市港闸区一带,居民们只要听到清脆的“吊金龟”声,就知道是磨刀老人来了。
从起初每磨一把刀收几毛钱,到现在不过三四块钱。
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每天仅赚着几十元的微薄收入。
他生活十分简朴,青菜自己种,几乎没买过新衣服。
他省吃俭用,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过300元,但是他却将磨刀积攒下的微薄收入慷慨捐了出去……,他就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吴锦泉。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
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磨刀老人吴锦泉,一身旧衣、肩背微弓、满脸风霜……老人踏着红地毯一出现,就赢得了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敬一丹充满深情地宣读“感动中国”给老人的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
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
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当看到这个老人,我的内心为之一震,看着他那饱经沧桑的脸,我们可以想象他经历了怎样的生活磨难,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人却向社会捐出了数万元的爱心善款,这几万元,对于那些大慈善家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靠磨刀为生的近八旬老人吴锦泉来说,几乎是倾其所有。
感动中国吴锦泉的人物事迹_描写作文

感动中国吴锦泉的人物事迹吴锦泉在得知四川地震后将两年来每天替人磨菜刀、磨剪刀挣下的辛苦钱总计1966块2毛全部捐给了灾区,后当选“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吴锦泉人物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吴锦泉的人物事迹“心里想着在做好事就不累”2月14日,一个有爱的日子。
晚8点,央视新闻综合频道20xx“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开播,心怀大爱的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首先出场。
在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乡亲们早早簇拥着老人来到村部一起看电视。
颁奖典礼是春节前在北京录制的,今晚,大伙儿相约,与老人家一起分享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喜悦。
屏幕上展现的是一个热闹的社区,吴锦泉像往常那样挥汗磨刀。
那辆破自行车、那张条凳,正是老人走街串巷的看家宝。
有人估算过,磨好一把菜刀,赚1元钱要挥动手臂300下,那么,年迈的老人捐出1000元,就要挥臂30万下!看到这里,现场不少人泪花闪烁!主持人白岩松问,“你累不累”,老人用浓浓的乡音给出了答案,“一点都不累。
心里想着在做好事就不累。
”颁奖台上,87岁高龄的吴锦泉接过孩子们献上的鲜花,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1 / 6在22位“20xx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中,好人吴锦泉的善举令无数国人唏嘘感慨。
据中国文明网投票结果显示,吴锦泉获2989400票。
南通的网友在朋友圈里接力,力挺这位可敬的老人。
而更多的外地朋友,在听说磨刀老人的感人故事后,默默为之点赞。
大家的共同愿望就是,要让老人走上央视的领奖台。
“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吴锦泉清晰地记得,他是1958年8月8日入党的。
年轻时曾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
1990年,吴老退休。
闲不住的他,拾起了19岁就跟外乡师傅学到的磨刀手艺,打响了“吊金龟”(磨刀人招揽生意的响器),磨剪抢刀。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
”央视的颁奖词,勾画的正是老人辛勤劳作的景象。
20多年辛苦,每一枚硬币里都洇着汗水。
感动中国吴锦泉观后感

感动中国吴锦泉观后感欢迎来到聘才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感动中国吴锦泉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这次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吴锦泉老人了,XX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XX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自XX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
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社会需要这份“坚守”,需要这种正能量,这些中国好人来自生活,他们鲜活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发生,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的精神品质向我们传递着正能量。
看完这次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份爱心和热心,把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加强对好人的表彰和宣传,这也是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善”的信念,用好人精神去感染其他人,指引大家跟随内心的善念,做一个存善念、有善心、做善事的好人。
这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在观看X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结束之后,我参加了“与身边好人”见面、采访活动。
见面会上,有一位看起来很普通的老人,他长着一张布满皱纹黝黑的脸、微微眯起但却炯炯有神的眼睛,特别是一双长满老茧皱裂的大手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磨刀老人”吴锦泉。
虽然吴爷爷已经年过八旬,是一名老党员,已有51年的党龄了。
他每天走街串巷靠磨一把把刀挣来的钱过日子。
当他在广播里听到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孩子们都没有学校了,就毫不犹豫地将辛辛苦苦磨刀攒的1000多元硬币捐给了灾区。
感动中国2020年度颁奖礼观后感作文5篇

感动中国2020年度颁奖礼观后感作文5篇我们晚上八点整在电视上看感动中国。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举行。
那么看完感动中国2020年度颁奖礼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感动中国2020年度颁奖礼观后感作文5篇。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感动中国2020年度颁奖礼观后感作文篇一“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就像早春的约会在中央电视台如期播出。
经过投票等多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评出的年度人物事迹,在晚会现场陆续与观众见面,分别用他们不一样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感动中国的真实故事,用感动的力量再次唤醒了心灵的春天。
感动是人类最直接的一种情感。
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时时感动着我们。
他们是宋兆普、黄大年、王钰、邓迎香他们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他们是一种精神的代表,他们在用一种心灵的力量,唤醒沉睡的春天。
我们常说,好人就在身边。
“感动中国”的人物也都来自我们的身边。
它传递出了中国人的好人观,行善观。
“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者必成大德。
在生活里,我们更多得人都是平凡的人,但请相信只要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不会再平凡,这是“感动中国”传递给我们的另一种力量。
其实,“感动中国”传递给我们的力量还远不止这些。
可是,这些力量都会化聚成一股洪流,冲破精神的桎梏,给我们带来另一种人生的体验。
这种体验至关重要,它是感人肺腑的,更是催人奋进的。
这或许就是榜样的力量,他给了我们期望,让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片沉睡的春天。
人性的温度会融化冰雪,道德的光辉会催动春芽。
2017年的感动激发我们奋进,2018年的春天正在悄悄降临,让我们一齐期待更多“感动中国”的故事发生在这个“春天”。
感动中国2020年度颁奖礼观后感作文篇二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如果不是在姥姥家看了会电视,我还不知道今天就演感动中国。
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
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
感动中国XX观后感吴锦泉

感动中国XX观后感吴锦泉这篇《感动中国XX观后感吴锦泉》是聘才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欢迎浏览,希望能帮到大家。
XX迎来新的一年,回望XX又有太多的感动。
大到感天动地,小到不足挂齿。
但是这些足以让我铭记于心,与以往一样我又观看了《X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样带给了我一样的感触,让我记住了这些人、这些事,唯一不同的是这次是我自己一个人看的,以往都是与老师同学一起看的,这次我又是泪流满面。
奉献,可能对好多人来说是一个值得费解词语。
有些人疑问到底付出多少才是奉献,太少不足挂齿,太多又不舍得拿出来,所以现在社会上几乎看不到太多的舍己为人。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
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
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这是X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他的颁奖词。
我觉得这些言语绝不是溢美之词,作为一个高龄老人每月收入几百,按说他应该得到国家的补贴,可是他却将自己的微薄收入用来捐助灾区人民,这就是他的奉献,舍己为人。
XX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XX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自XX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
一个靠磨剪刀为生的老人,磨一次三块钱,一天也就能磨十来个吧,这些钱也许对我们来说不算多,但是这些钱他需要磨多少把剪刀,莫多少天多少月,你们可以算算。
我了解过他的生活状况,让我惊叹不已。
他是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已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充裕,老两口还住在破旧的瓦房里,但他们关心社会,曾经为村里修桥补路,去过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补助那些需要的人。
奉献并不是做的多模惊天动地,而是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真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中国人物吴锦泉的人物事迹颁奖词观后感
从0汶川大地震捐款00元开始,五年来,“磨刀老人”共捐款两万元。
日,“磨刀老人”吴锦泉将00元钱捐给了筹建中的中华慈善博物馆,这笔钱是老人刚刚收获的“温暖包裹”里的激励救助金。
“我和老胡做得很少,是大海一滴水,做善事要大家参与才行。
”吴老表示,“老胡说过他想行善到岁,我要向他看齐,希望能干到党的百岁生日那天。
”以下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吴锦泉事迹,一起来看看吧!
“心里想着在做好事就不累”
日,一个有爱的日子。
晚,央视新闻综合频道“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开播,心怀大爱的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首先出场。
在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乡亲们早早簇拥着老人来到村部一起看电视。
颁奖典礼是春节前在北京录制的,今晚,大伙儿相约,与老人家一起分享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喜悦。
屏幕上展现的是一个热闹的社区,吴锦泉像往常那样挥汗磨刀。
那辆破自行车、那张条凳,正是老人走街串巷的看家宝。
有人估算过,磨好一把菜刀,赚钱要挥动手臂0下,那么,年迈的老人捐出00元,就要挥臂万下!看到这里,现场不少人泪花闪烁!
主持人白岩松问,“你累不累”,老人用浓浓的乡音给出了答案,“一点都不累。
心里想着在做好事就不累。
”
颁奖台上,岁高龄的吴锦泉接过孩子们献上的鲜花,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在位“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中,好人吴锦泉的善举令无数国人唏嘘感慨。
据中国文明网投票结果显示,吴锦泉获0票。
南通的网友在朋友圈里接力,力挺这位可敬的老人。
而更多的外地朋友,在听说磨刀老人的感人故事后,默默为之点赞。
大家的共同愿望就是,要让老人走上央视的领奖台。
“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
吴锦泉清晰地记得,他是年入党的。
年轻时曾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
年,吴老退休。
闲不住的他,拾起了岁就跟外乡师傅学到的磨刀手艺,打响了“吊金龟”(磨刀人招揽生意的响器),磨剪抢刀。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
”央视的颁奖词,勾画的正是老人辛勤劳作的景象。
多年辛苦,每一枚硬币里都洇着汗水。
吴锦泉的磨刀功夫那是没说的,出名后,他收费更低了。
老人说,我现在有点名气了,不能靠这个多赚钱。
吴锦泉一直生活节俭,但有一颗热心助人的慈善之心,为帮助别人总是慷慨解囊。
在邻
村的另一位慈善名人——修车老人胡汉生的引领下,吴锦泉决定将磨刀的所得捐给社会。
0,吴锦泉夜里从广播里听到汶川发生大地震,就开始将他修车的储钱罐倒在桌上,仔细数过,硬币,纸币张,共0。
第二天一早,老人骑着自行车,几经周折,找到市红十字会募捐点。
只听得“哗”的一声,一枚枚硬币从布包里倾泻出来。
他对工作人员说着说着流下了泪“四川受了难,我是一个党员,今年岁,还能挣钱,就捐给那些受苦的人吧。
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
”
青海玉树、甘肃舟曲、四川雅安,此后几年,千里之外发生重大灾难,吴锦泉都会将爱心送出。
只靠听广播获取信息的他,多次成为南通第一位通过红会向灾区捐款的市民。
“锦泉一元爱心社”、“磨刀老人”微基金,在吴锦泉的慈善精神感召下,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
有人来到老人的磨刀摊前,磨一把刀给出0元,请老人代为捐款。
老人总是记下姓名住址,让红会开出票据。
作为南通市年龄最大的红十字志愿者,老人的“粉丝”遍布江海大地。
“慈善贵在坚持,不能断断续续”
昨天上午,在磨刀老人家中,和我们拉起家常的他特别像一位邻家大伯。
他告诉我们,他的生活其实蛮有乐趣。
有空还养养鸽子,种种菜,日子过得有滋味。
谈起慈善这个话题,老人家颇有心得。
他说,我觉得慈善就是三句话。
慈善贵在坚持,不能断断续续。
捐款不在多少,献出爱心就好。
慈善途径很多,人人都可行善。
从北京归来,吴锦泉又回到熟悉的生活轨道。
回家第二天,就推着自行车出去磨刀。
吴锦泉最近的一次捐款是在春节前。
市二院为表达敬意,给老人送来的00元节日慰问金。
第二天,老人又添上元,捐给了二院慈善基金。
老人说“谢谢你们,我生活得很好,请将这些钱留给更需要的人。
”
这些年,吴锦泉陆陆续续捐出近元善款。
在来通拍摄吴锦泉专题片的央视导演闫大众眼里,近年来总捐款累计近亿元的曹德旺的慈善力量和吴锦泉是等重的。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屏幕上,感动中国栏目组为吴锦泉老人写的颁奖词跃入观众眼帘。
“好人就在我们身边。
”与吴锦泉对话的白岩松动情地说,“南通的朋友,如果有一天,发现这位老人在你家楼下,无论你想磨刀的或不想磨的,请关照他的生意。
因为帮的不只是他,帮的是他想帮助的更多人。
”屏幕内外,热烈的掌声一同响起。
【扩展】
感动中国人物的名单上,首度出现了一个南通人的名字吴锦泉。
获悉自己当选后,这位以“凡人善举”感动中国的“磨刀老人”说“好事,我还要做下去!”
岁的吴锦泉是一位可敬、可亲、可学的老南通、老党员、老雷锋,也是江海晚报众多老朋友、老读者中的一员。
我们深知,平时,他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
他做好事,完全是出于自愿。
他和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我们都有共同的职业,我们都是做好事的。
”
从0汶川地震开始,老人便将自己磨刀所得的钱款作为爱心捐出。
几年来,他陆陆续续捐出了多元善款。
老人说“我生活得很好。
我要把这些钱留给更需要的人!”
南通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
像吴锦泉这样平凡而善良的人,在江海大地如群星闪耀。
大爱无疆的“最美总经理”周疆江、把“捡来”的老人当亲娘义务照顾十多年的村民吴美玉、坚守麻风病残老村多年的乡村医生王秀冲、抱幼儿过马路的“最美交警”陈忠林、舍身扑火救人的老师周福如、捐出全部积蓄0万元的离休老干部宋英。
一个又一个“平民英雄”,用自己的凡人善举教育人、感染人,共同谱写了“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使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
作为爱心城市的一张以“温暖”为关键词的报纸,《江海晚报》创刊年来,一路与凡人善举同行。
年,我们携手同行寻找“莫文隋”群体,弘扬“做了好事不留名”的正能量;年,我们与团市委、东洋之花共同发起成立“江海志愿者服务总站”,江海志愿者“滚雪球”一般从人发展到多万人;从0起,晚报助力市餐饮商会做大做强“爱心年夜饭”,坚持整整年,参与者由最初的家增加到,受助者从最初的0户扩展到如今的00户;从年起,晚报开设“关爱一线牵”专栏,间,先后携手00多名好心人和近0家爱心企业,累计捐赠近00件爱心物资和近0万善款,直接帮助了00多个困难家庭。
作为媒体人,我们用自己的报道,更用自己的行动,为凡人善举搭建一个平台,一个传一个、一个带一个,感染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这是媒体人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自觉。
在感动中国的名录中,吴锦泉也许是最平凡的一员。
平凡当中见感动。
作为“磨刀老人”的老朋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参与者,我们为“磨刀老人”而感动,为爱心城市的凡人善举感动中国而自豪,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每个人都存好心、当好人、做好事、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