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冻害对茶树生理的影响及应对技术
茶树冻害原因及灾害防御和灾后补救方法

茶树冻害原因及灾害防御和灾后补救方法茶树一旦发生冻害,轻的连续几年要减产和降低茶叶质量,重的甚至要桔死。
易受冻害的茶园,主要是高山区土层瘦薄、管理不善,采摘过度、枝叶稀少的茶树,特别是幼龄茶园树,树龄越小越怕冻。
一、引发茶树冻害的主要因素
冻害的发生,主要是低温、干旱和大风造成的。
在低温条件下,遇有干旱和大风,又加深了冻害。
另一方面,不同品种的茶树,抗寒能力也有差异,纬度和海拔高低更有明显关系,茶园坡向也是冻害发生的有关因素,通常表现是:低纬度、低海拔、南向坡的茶园,茶树受冻害不大,生长较好,而高纬度、高海拔和北向坡的茶园,茶树较易受冻害,受冻害也比较严重。
二、预防茶树冻害的有效措施
为了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提高茶叶质量,近年来山区农民对预防茶树冻害的有效措施归纳起来有四条:
第一、重施基肥,并拌施磷钾肥、猪牛粪及其它有机肥料,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以提高地温,
第二、培土壅根。
在丛栽茶园四周、条栽茶树两边,挑培客土以加厚土层,防止茶树根部受冻。
第三、行间铺草。
办法是就地取材,以杂革,秸秆、草皮等铺盖茶树行间,能提高地温,减少冻害程度。
第四、束枝盖草。
对高寒山区和北向易于受寒风侵袭的茶树,要用稻草、秸秆或树枝等覆盖树冠,并用草绳扎好,掌握“顶紧腰松”,便于及时解脱。
大雪后茶园冻害的补救措施

大雪后茶园冻害的补救措施
文章摘要:最低气温降至0℃,局部山区在-3℃以下。
部分深山高山茶园,尤其是近几年发展的无性系早生良种茶园,遭受了一定的冻害。
使即将开采的早生良种茶园造成一定损失。
为此提出茶树冻害补救措施如下:...最低气温降至0℃,局部山区在-3℃以下。
部分深山高山茶园,尤其是近几年发展的无性系早生良种茶园,遭受了一定的冻害。
使即将开采的早生良种茶园造成一定损失。
为此提出茶树冻害补救措施如下:一、茶树严重受冻的茶园 1.整枝修剪:根据茶树受冻程度,采取轻修剪、深修剪或重修剪,剪除全部受冻枝,促进新梢萌发和树势更新复壮。
2.耕作施肥:早春解冻后,结合春耕培管,增施速效氮肥,促使茶树恢复生机,促进茶芽萌发和新梢生育。
3.采养结合,恢复树势:对严重受冻并经轻、深或重修剪的茶园,春茶可留养不采,夏秋茶采养结合,以恢复树势,正常投产;对轻度受冻的茶园,春茶推迟开园,适当留叶采摘。
二、对新芽严重受冻的茶园 1.及时采摘:茶园处地不同,茶芽受冻程度也不一样,对受冻较轻的早生良种茶园要及时采下受冻芽叶,促进下批新芽萌发。
2.增施肥料:在原有施追肥的基础上增施尿素等速效肥,同时根据各茶园实际,可进行叶面追肥,增强茶树育芽能力。
探析霜冻对茶叶的影响及防御措施(共2218字)

探析霜冻对茶叶的影响及防御措施(共2218字)1低温实况茶树冠层温度出现明显下降,A园和B园最低叶温分别为-0.03℃和-0.02℃,均低于0℃。
6日20时,受冷空气影响,叶面温度已降至0.6℃左右,夜间持续下降,至7日3时叶面温度已经接近或低于0℃,并持续3~4h,7时日出后叶面温度迅速上升。
此次过程先因北方强冷空气入侵,气温急降,风停后夜间晴朗,辐射散热强烈,气温再度下降,最低气温和叶面温度均低于0℃,为典型的平流辐射霜冻现象。
2灾情评估2.1总体灾情2013年绍兴早春气温较常年偏高,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利于春茶萌发和新梢生长,4月上旬各个品种茶叶均处于采摘高峰期,此时茶芽和嫩梢的抗低温能力较弱,极易造成茶叶冻害[4]。
而冻害程度与低温出现的时间早迟、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
低温出现的时间越迟,日最低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则对茶树芽叶的危害越大。
此次过程在6日出现较强冷空气后,夜间气温降至4℃以下,茶树叶面温度低于0℃,且维持较长时间,致使部分茶芽细胞中的水分结冰。
7日早晨日出后,升温很快,导致茶树叶片迅速解冻,对茶芽造成进一步伤害[5]。
据调查,此次霜冻造成绍兴市各地茶园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灾情。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绍兴市受冻茶园1.17万hm2,其中嵊州受灾最为严重,受灾面积达0.6万hm2,经济损失近1亿元。
具体表现为,当日茶树冠层出现冰晶(白霜),以后嫩梢出现枯焦发黑。
冻害发生后,受冻茶园在其后10d内基本无茶可采。
2.2品种差异受茶树抗寒力、萌发时间等影响,不同品种茶叶受冻害面积显著不同。
从茶园A同一区域的乌牛早、龙井43、鸠坑、福鼎大白茶等4个品种的冻害情况看,乌牛早为特早生品种,3月中、下旬为采摘高峰期,4月上旬已经进入采摘末期,未采摘部分受冻无法采摘,整个区域乌牛早受冻率约为61%;龙井43和福鼎大白茶为早生品种,4月上旬正值采摘高峰期,是冻害面积最大的品种,受冻率达80%;鸠坑为中生品种,萌芽相对较晚,主要萌发期在3月中旬,受冻面积相对较少,受冻率约为69%。
茶树冻害的发生及预防补救措施

茶树冻害的发生及预防补救措施
1茶树冻害
茶树分布范围广,它们喜欢在温和湿润的环境里生长,因此它们很容易受到冻害的影响。
茶树冻害是由低温低湿影响导致的,它会破坏茶树叶片、枝条、根系,枯、断、褶枯、矮化等,严重的话,甚至可能给茶树的生长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2茶树冻害的发生
茶树冻害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主要是由于温度低,雨量少和湿度低所致,低温下,叶片和枝条组织水分不易被植物利用,造成叶片三角形萎缩和死亡;湿度低,容易使水分过快流失,出现叶片、枝条断裂和渗漏;缺水时,分析氧(C02)排出不足,形成有氧呼吸过程,使植物体细胞缺水变性,水分流失链破裂,叶片凋萎。
3茶树预防补救措施
(1)限制下茶树的冻害:要选择耐寒、秋耐寒的茶树品种,根据环境特征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茶树,加强茶树生长环境的改善;
(2)增加茶树的抗冻能力:多进行灌溉和施肥,争取提高茶树的体质和抗性,如用硫酸钾和氯化钾处理,可增强植物体内的耐寒性;
(3)维护茶树种质:通过及时采摘优良的茶树品种,使茶树的抗冻性持续的提高;
(4)采取护茶树的措施:及时破除冻土,保护茶树抗冻性,避免过多的凋萎,使茶树大面积凋萎。
茶树冻害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和生产,采取适当措施,可以降低茶树冻害的发生,保护茶树健康,积极维护茶叶品质。
高山茶园冻害的防御与挽救

高山茶园冻害的防御与挽救高山茶园是产区茶叶的主要栽培地之一,然而在寒冷的冬季,茶园容易遭受冻害,对茶叶的生长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保护茶树免受冻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御和挽救措施。
一、防御措施1. 土壤管理:提前做好土壤整理和施肥工作,保持茶园土壤的良好状况。
增施有机肥和冬季积肥,提高土壤保水保温能力,减轻茶树受冻害的程度。
2. 报时浇水:在天气预报寒冷天气来临之前,提前浇水,增加土壤湿度和热量,形成热储库,为茶树提供一定的保温作用。
3. 覆盖物料保温:在茶树根系周围覆盖厚度适中的秸秆、稻草等物料,形成保温层,减少土壤温度的波动,进一步保护根部茶树免受冻害。
4. 种植保温作物:在茶园的周围或间作一些保温作物,如白菜、萝卜等,这些作物能够起到保温和防风的作用,减少茶株受到风寒的影响。
5. 喷雾保温:当气温大幅度降低时,可以利用喷雾系统给茶树叶片喷水,形成薄冰覆盖,起到保温作用。
但注意喷水的时间,避免水在夜晚结冰,反而加重了冻害。
二、挽救措施1. 茶树修剪:在遭受冻害后,要及时对茶树进行修剪,将遭受冻害的病枝病叶剪掉,保持整株茶树的健康生长。
2. 补充养分:冻害后,茶园土壤的养分含量可能会受到影响,应及时进行施肥,补充茶树所需的营养物质,提高茶树的抗寒能力。
3. 换茬播种:对于严重冻害的茶园,可考虑进行换茬播种,选择抗寒能力强的茶株进行替换,以提高茶园的整体抗寒能力。
4. 病虫害防治:冻害后,茶树受损,容易引发病虫害的侵袭。
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及时喷洒农药进行防治,保证茶树的健康生长。
5. 恢复管理:在冻害后,茶园需要恢复正常的管理措施,及时修剪除去冻害的叶片和枝干,保持茶树的健康生长,并注意观察茶树的生长情况,做好相应的调整和管理。
高山茶园冻害的防御和挽救措施对于保护茶叶的生长和品质至关重要。
茶农应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工作,加强茶树的保温和养护工作,一旦受到冻害,及时采取挽救措施,使茶树尽快恢复生长,从而保证茶园的正常产量和质量。
低温冻害对茶树生理的影响及应对技术

低温冻害对茶树生理的影响及应对技术展开全文低温是影响茶叶生产、茶树生长和地域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通常在环境温度下降过程中,茶树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以增强低温耐受能力,但是不同生长阶段和遗传背景的茶树材料抗寒性存在明显差异。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条件下的低温冻害给茶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抗寒机理成为茶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
生产上针对低温冻害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措施,但仍缺乏经济有效的方法来快速提高茶树的抗寒能力。
一、茶树对低温冻害的生理学响应通常小叶种茶树抗寒能力强于大叶种茶树,成熟组织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好于幼嫩部位。
不同茶树材料叶片组织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组织的厚度和排列紧密程度与叶片抗寒能力密切相关。
自然越冬过程中,茶树叶片的上表皮、下表皮、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随时间推移总体上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
研究还表明叶片中的束缚水含量及所占比例、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γ-氨基丁酸含量等随温度降低显著增加,是茶树提高自身抗寒能力的重要生理代谢变化。
目前用于表征茶树抗寒能力或者受低温伤害程度的生理指标主要包括电导率、半致死温度、Fv/Fm、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
当茶树经历低温胁迫后,除物理结构的损伤外,叶肉细胞中活性氧的过度积累可能是导致叶片受损的主要原因,不同茶树品种对积累活性氧清除能力的强弱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抗寒性。
我国多数茶区冬季最低温度低于0℃,茶树能够安全越冬免受低温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在临界低温来临前存在一个冷驯化过程,其间茶树在形态结构如组织结构变化、细胞壁加厚等,以及生理生化如可溶性糖、不饱和脂肪酸、保护性酶类、小分子抗冻蛋白积累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抗寒能力明显增强。
冷驯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激素响应、膜的稳定性、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合成等,是目前茶树抗寒机理研究的热点。
高山茶区寒冻气候对茶树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2020年第0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雷荣森(1974-),男,福建霞浦人,专科,中级农艺师。
主要从事茶叶生产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和茶叶从业人员培训工作。
收稿日期:2020年2月14日。
寒害是指茶树在其生育期间遇到反常的低温而遭到的灾害,温度一般在零度以上,包括春季的寒潮和秋季的寒露风等。
冻害是指茶树在冬季遭受零度以下低温影响,叶片边缘出现褐色,整片叶片呈紫褐色,嫩叶出现麻点。
茶树在春季遭受低温影响,容易引起春茶萌发缓慢,开采期推迟。
1寒、冻的类型南方山区茶树常见的冻害有冰冻、风冻、霜冻三种,其中以霜冻最为常见。
1.1冰冻高山地区如果连日阴雨天气,夜间易引起结冰现象。
茶园遭受冰冻后,土壤中的水分发生冻结,水分的移动和上升受到影响。
茶树地上部分由于蒸腾作用而大量失水,茶树的根系又不能及时从土壤中吸收到水分补充树体,此时树冠上的嫩叶和新梢顶端就会出现脱水现象,受害1-2天后叶片变成赤褐色。
1.2风冻茶树在无风的状况下,能忍受较低的温度。
寒风和干旱能加深冻害程度。
在强大寒流的袭击下,如果遇上4-5级以上的干冷西北风,茶树体内的水分就会加速蒸发,造成茶树水分失去平衡,叶片变为黄褐色。
1.3霜冻当茶园夜间地面或茶树植株表面的温度急剧下降到零度以下时,茶园内植株的表面就会结霜。
霜冻是南方山区茶园最常见的灾害性气象现象,有“白霜”和“暗霜”之分。
气温降低到零度左右,近地面的水汽在物体表面凝结成一种白色小冰晶,就是“白霜”;由于水汽不足,未能形成“白霜”,这样的低温所造成的无“白霜”现象,山区群众叫“暗霜”,但是“暗霜”对茶树的破坏往往比“白霜”严重。
根据霜冻出现的时期,又分为“初霜”和“晚霜”,而“晚霜”的危害又比“初霜”严重。
福建茶区“晚霜”一般出现在3月中下旬,这时茶芽刚开始萌发,低温容易造成嫩芽细胞因冰核的挤压,使新芽生长停止,芽叶焦灼,春茶芽廋而稀;严重的还会导致局部细胞萎缩,新芽褐变死亡。
2寒、冻的症状茶树不同部位对寒冻的抵抗能力不同。
茶树抗冻害栽培技术

茶树抗冻害栽培技术一、冻害对茶树的影响和危害在气候过于寒冷或气候变化异常的特殊低温年份,茶园容易遭受冻害,重庆通常在冬季或早春倒春寒时茶园易受冻害。
冻害严重时茶树成片冻死,导致大幅度减产,影响春茶产量与品质。
茶树冻害可分为冰冻、霜冻、干冻和雪冻几种类型。
茶树冻害一般从叶部开始,自叶尖、叶缘向叶中部发展,成叶焦枯呈黑褐色,接着是越冬芽受害,进而影响当年新梢和骨干枝、整个地上部,严重时地下部也深度受害或全株死亡。
二、茶树冻害栽培技术对策(一)冻害预防措施1、选用抗寒良种。
这是解决茶树受冻的根本途径。
一般来说,冬季易发生冻害的地区,应引种纬度较北或海拔较高地方的品种。
最好选择无性系抗寒品种,如福鼎大白茶、巴渝特早等。
2、茶园铺草。
利用柴草、秸秆、稻草、厩肥等铺盖茶树行间及根部,铺草量1500-2000公斤/亩,铺时,近茶树根部要厚些,以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减轻冻土程度和深度。
3、茶园熏烟。
熏烟的作用是在茶园空间形成烟雾,防止热量的辐射扩散,利用“温室效应”预防冻害,效果明显,方法是当晚霜来临之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进行,根据风向、地势、面积设堆点火,既防晚霜冻又积肥。
4、覆盖防冻。
可用稻草、杂草、薄膜或遮阳网等进行蓬面覆盖,开春后及时揭去覆盖物,以达到防止茶树受冻,促进茶树春季早发芽、发壮芽,实现春茶优质高产。
(二)冻害补救技术措施1、整枝修剪。
按茶树受冻害程度分别对待。
对冻害程度较轻和原来有良好采摘面的茶园,采用轻修剪,清理蓬面,以利茶芽萌发。
修剪程度宁轻勿深,尽量保持采摘面。
对受害较重的则应进行深修剪或重修剪甚至台刈。
修剪和折枝所留下的伤口应涂保护剂,如1:1:l0的波尔多液或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多菌灵等。
2、浅耕施肥。
冻害给茶树带来一定的创伤,应及时进行浅耕施肥。
春茶萌芽期冻害发生后,在整枝修剪的同时,应及时喷施叶面肥或追施速效肥,对于无公害茶园,每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对恢复茶树生机和茶芽萌发及新梢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温冻害对茶树生理的影响及应对技术低温是影响茶叶生产、茶树生长和地域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通常在环境温度下降过程中,茶树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以增强低温耐受能力,但是不同生长阶段和遗传背景的茶树材料抗寒性存在明显差异。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条件下的低温冻害给茶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抗寒机理成为茶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
生产上针对低温冻害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措施,但仍缺乏经济有效的方法来快速提高茶树的抗寒能力。
一、茶树对低温冻害的生理学响应
通常小叶种茶树抗寒能力强于大叶种茶树,成熟组织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好于幼嫩部位。
不同茶树材料叶片组织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组织的厚度和排列紧密程度与叶片抗寒能力密切相关。
自然越冬过
程中,茶树叶片的上表皮、下表皮、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随时间推移总体上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
研究还表明叶片中的束缚水含量及所占比例、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γ-氨基丁酸含量等随温度降低显著增加,是茶树提高自身抗寒能力的重要生理代谢变化。
目前用于表征茶树抗寒能力或者受低温伤害程度的生理指标主要包括电导率、半致死温度、Fv/Fm、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
当茶树经历低温胁迫后,除物理结构的损伤外,叶肉细胞中活性氧的过度积累可能是导致叶片受损的主要原因,不同茶树品种对积累活性氧清除能力的强弱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抗寒性。
我国多数茶区冬季最低温度低于0℃,茶树能够安全越冬免受低温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在临界低温来临前存在一个冷驯化过程,其间茶树在形态结构如组织结构变化、细胞壁加厚等,以及生理生化如可溶性糖、不饱和脂肪酸、保护性酶类、小分子抗冻蛋白积累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抗寒能力明显增强。
冷驯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激素响应、膜的稳定性、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合成等,是目前茶树抗寒机理研究的热点。
分子生物学手段特别是多种组学的应用得以在转录、代谢和蛋白水平对茶树冷驯化过程中胞内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揭示,大量参与低温响应的转录因子、功能基因和信号途径被鉴定。
植物激素、钙离子信号、MAPK 信号、活性氧代谢、糖代谢、光合作用、脂肪酸代谢、抗冻蛋白积累等被认为是茶树冷驯化过程中参与低温信号感知和抗寒能力提升的
关键信号途径和生物学过程。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不规律的极端低温天气频繁发生,对茶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早春茶树脱驯化后的低温,特别是倒春寒天气对茶叶生产为害最大,因为这个时期的茶树在低温胁迫前没有冷驯化过程,新梢低温抗性也较成熟叶弱。
研究表明与冷胁迫相比,冷驯化过程中有更多的基因表达存在差异调控,二者在信号转导、应激反应、激素相关信号途径、糖代谢、活性氧代谢和光合作用中均存在明显差异。
在冷驯化过程中,茶树中大量低温相关基因被激活,细胞壁不断加厚,对低温耐受力增强;而在冷胁迫条件下,低温引起的大量活性氧积累不能被及时清除,引起组织损伤,茶树表现为冻害。
与成熟叶相比,萌发新梢中MAPK依赖的乙烯信号途径和钙离子信号途径均会被低温快速诱导,进而激活下游低温信号,提高活性氧清除能力和糖代谢水平,增强新梢低温抗性。
低温胁迫下,包括儿茶素、花青素在内的茶树次生代谢会发生显著变
化,其在增强受冻组织抗氧化能力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多地被关注。
二、应对低温冻害的技术措施
1预防冻害措施
影响茶树抗寒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冻害防治需要综合品种、栽培管理、防御补救等多种措施。
通常预防茶树冻害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选址、科学建园,栽种抗冻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一般茶园建设首选背风向阳地段。
海拔较高的地区还可以通过茶园外围构建防护林带帮助阻挡寒流,改善茶园气候。
(2)行间套种绿肥或培土增温
可以通过行间种植绿肥以提高土壤温度,防止冻害的同时有效控制田间杂草。
如未套种绿肥,可将杂草、秸秆、草皮、稻麦壳、厩肥等于寒潮来临前铺盖在茶园行间,以减少冻害。
还可以结合耕作在茶树根部覆土,保护茶树根系免受冻害。
(3)茶园熏烟、覆盖、喷淋或者安装防霜风扇
在晚霜来临之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可视风向、地势在茶园设堆点火,通过熏烟的方法预防晚霜冻害。
有条件的茶园可以对茶蓬进行适当覆盖。
有喷灌设施的,可以在气温降低到0℃左右时及时喷水,减轻霜冻危害。
还可以在茶园安装大型防霜风扇,通过增强近地面空气对流防止霜害。
(4)加强茶园管理,提高茶树抗寒能力
结合秋季深耕施足基肥,幼龄茶园建议有机肥和茶树专用肥配合
施用,增强树势,提高抗寒抗力。
干旱地区在寒潮来临前,可以通过茶园浇灌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茶园小气候,降低受冻风险。
2冻害补救措施
茶树一旦遭受冻害应及时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减少损失,加快树势恢复。
(1)及时整枝修剪
根据茶树受冻程度,采取轻修剪、深修剪或重修剪,剪除全部受冻枝叶,促进新梢萌发和恢复树势。
(2)配合土肥管理
气温回升后,及时中耕除草改善土壤透气状况,增强根系吸收活力。
还可以通过根施追肥和喷施叶面肥保障茶树营养需求,加快茶树恢复生机。
(3)重视病虫综合防治
受冻茶树易发生炭疽病等病害和蚜虫、蚧类、天牛等虫害。
有病虫害的枯枝落叶应及时清除,清园后再用石硫合剂全园喷施1次,可有效防治病害。
害虫可以通过黄板、灯光诱杀等方式进行防治。
三、未来研究重点
除传统的应对措施外,最新研究证实外源喷施钙离子、脱落酸、脯氨酸、甜菜碱、γ-氨基丁酸等物质可以快速提高茶树抗寒能力,还有研究发现外源施用褪黑素、含有褐藻寡糖的海藻发酵液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茶树抗寒性,虽然以上措施还不能完全应用于生产,但是随着对茶树抗寒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经济有
效的方法来提高茶树的抗寒能力。
针对目前茶树低温冻害的研究现状,未来这个领域的研究重点应该包括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1加强茶树抗寒遗传机理基础研究
一是进行茶树抗寒的遗传规律研究。
虽然上世纪80年代鸟屋尾忠之就认为茶树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叶片抗寒性受多基因控制,而茎杆抗寒性是受少数基因控制,但迄今对抗寒遗传机制的基础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
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有目的地选配亲本,进行抗寒品种选育。
二是进行调控抗寒关键功能基因及其调控单元及网络的发掘,进而通过遗传操作手段进行茶树抗寒的定向育种,或者开发出稳定的抗寒标记,进行茶树抗寒育种的早期鉴定。
2加强茶树“倒春寒”快速响应机制的研究
当前低温困扰茶产业的关键瓶颈是“倒春寒”。
当春季茶芽萌发以后,抗寒性减弱,易受低温冻害。
如果解析出茶树快速响应“倒春寒”的机理,寻找到能够快速调控茶树新梢低温响应的机制,并以此为基础,研发相应的调控技术,结合气象预报,提升茶树新梢自身的防御能力,是解决茶树“倒春寒”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2020年第5期,P13-16,《低温冻害对茶树生理的影响及应对
技术》,作者:郝心愿,王璐,曾建明,李娜娜,丁长庆,杨亚军,王新超)
来源:中国茶叶作者简介:郝心愿博士,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茶树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育种研究,在茶树冬季芽
休眠、成花调控和新梢抗寒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所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项,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浙江省农业新品种(茶树)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等多个研究课题,发表中英文研究论文30余篇,参编英文专著1部。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