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

现代园艺2014年第12期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方娟婵(广东省广州市绿化公司510000)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源头阐述了古典造园的设计理论,采用自上而下、由合而分的阐述模式解释了古代造园的思想和方法,以期对我国古代的传统造园原理进行追根溯源式的详细分析、归纳,揭示传统造园的文化内涵和造园手法,丰富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法,并试图给现代景观设计以启迪和借鉴作用。
古典园林;哲学观;体现1.2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人居环境的营造上往往表现为“因天时、就地利”,肯定自然,顺应自然。
鼓励人们寻找恰当的形式和姿态,与自然融为一体。
一部中国建筑史,大至城市,小到建筑单体,无不如此顺应自然,融入自然。
[2]《管子·乘马》讲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堤防省”。
[3]同样,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并成为传统园林重要的创造原则。
《园冶·相地》指出:“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4]以天然之趣为最高追求,在营造过程中努力构造天然之趣。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促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因借自然”、“师法自然”的营造原则,竭力营造人与自然的融合。
2古代造园与哲学内涵的体现在古代朴素哲学观、宇宙观和审美观的影响下,古人使用一种与今人不同的设计方法进行园林营造。
在古人的营造原则里,空间的各种构成元素被均等对待,空间景观设计没有建筑山水花草树木的先后主次之分,它们都是构成空间景观的实体元素。
此外,古人注重景观空间的整体布局,以宇宙空间为模型积极进行空间景观的营造;师法自然,把自然作为学习效仿的对象,认为自然的朴素美是最美的。
自然中蕴含着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律,而这种规律是人本身的运行规律,并以融入自然为最高追求。
同时,在设计中又注重“相地”和因借自然,因地制宜灵活地进行设计,空间组织有模式又有变化。
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
引 言
我 国 的 古 典 园 林 经 历 了一 个 特 殊 的从 神 化 到 人 化 的 过 程, 古 典 园 林 可 谓 是 立 体 空 间 艺 术 呈 现 给 人 们 实 实 在 在 的 实体 , 其 中不 仅 涵 盖 了各 种 艺 术 形 式 , 更 是 表 达 了一 种 物 化 的空间形式 , 直 接 反 映 了在 各 个 时代 中人 们 的 生 活 方 式 ] 。 通 过 古 典 园林 景 观 , 我 们 可 以从 中 感 受 中 国传 统 的哲 学 思 想, 感 受 其 中丰 富 的传 统 文 化 , 这 些 古 典 园 林 景 观 艺 术 不 仅 是传统文化 的承载体 , 更 表 达 了 人 们 的 传 统 审 美 意 识 。 可 以说 , 中 国 的 传 统 哲 学 思 想 在 古 典 园 林 艺 术 中起 到 了 决 定 性 的作 用 , 从 中国 哲 学 思 想 来 看 , 主 要 包 含 了儒 家 、 道家 、 佛 家三大流派 , 可 以 说 中 国古 典 园 林 艺 术 的 哲 学 源 流 也 就 是 取 自于 这 些 哲 学 思 想 。 在 现 代 化 的今 天 , 因 为 世 俗 风 气 的影 响 , 景 观 设 计 也 开 始过分地依赖物质材料 , 在 园 林 设 计 上 同古 典 园林 设 计 相 比更 缺 乏 了 一 种 韵 昧 和 内涵 。很 多设 计 者 们 对 于 影 响 着 古 典 园林 设 计 的 哲 学 源 流 并 没 有 较 为 深刻 的认 识 也 不 愿 意 过 多 地 去 了 解 。事 实 上 , 传 统 的哲 学 思 想 并 不 是 没 有 可 取 之 处, 反 而 可 以说 对 现 今 社 会 的 方 方 面 面 都 有 深 刻 的 影 响 。 对 于古 典 园 林 设 计 中的 哲 学 源 流 的探 讨 能够 帮助 设 计 者们 设 计 出更 具 有 古 典 意 境 同 时 又 符 合 现 代 品味 的 园林 艺 术 。 二、 佛 家 思 想 对 古 典 园 林艺 术 的 影 响 佛 家对 于 的 古 典 园 林 艺 术 的影 响 主 要 在 于其 天 人 合 一 的思 想 以及 在 中 国 产 生 的 分 支一 禅 宗 对 于 园 林 设 计 的 影 响 。在 古 典 园林 设 计 中 体 现 得 人 和 自然 的 和 谐 以及 求 得 心
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论文】

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对中国……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哲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割与组合,形成了辽阔的疆域,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自然地理景观极为丰富。
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
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
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景观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我们知道人的哲学世界观从根本上指导着人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
园林空间的哲学思想意境

园林空间的哲学思想意境“境”本是一个空间概念,与审美意识的“意”相结合,便有了哲学的精神内涵。
中国园林叫“构园”,有“构”就有思想,就有意境,特定的哲学思想是空间模式形成的根源。
因此,中国园林的空间艺术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时空意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壶中天地、万景天全的宇宙观中国古典园林以“范山模水”为基本创作手法,追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境界,一石可代一山,盆池可代江湖。
无论是在咫尺之间“斟酌泉石”,还是在方圆数百里“筑山造海”,都力求能笼盖天地万物。
“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春”的盆景可说是壶中天地最典型的代表。
因为“以小见大、含蕴天地”历来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山不在高,贵有层次;水不在深,妙手曲折。
古典园林的宇宙感并不是通过高大的尺度来体现,园林的大小是相对的,空间分隔越多,层次越丰富,感觉就越大。
古典园林将亭台楼阁与山水云月巧妙的融合,通过园中有园,园园相通,园林内外、远近、高下不同层次的映衬、汇集,使人在信步漫游中不断感受宇宙的无限丰富和空间的无限广大。
即使在狭小的天井中以寸石尺树布小景。
也能取得与山地万物的对话,正所谓“咫尺千里,回味无穷”。
2 虚实相生、时空无限的宇宙观如果说园林的建筑、河流、假山、树林等是实景,那么“影”(月影、树影、竹影⋯⋯)和“声”(风声、水声、鸟声⋯⋯)就构成园林的虚景。
中国古典园林非常注重空间的虚实变化,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界本身是有虚有实、虚实相涵的综合体;另一方面是源自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唯道集虚”观念的影响。
由此,园林空间的深远并不是空间数量的叠加,而是通过虚实互动、空灵渗透、内外相生取得气息上的融合贯通。
破实生虚,于小空间中构诗情画意是古典园林常用的手法,正如计成在《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桥将这一勺之水隔出了空间的层次和深度。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追求园内空间的渗透,也十分重视园内景观与园外自然山水的联系。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班级:11园林1班姓名:陆荣幸学号:1113020122摘要: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儒、佛、道等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为园林建造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佛家思想直接影响了园林景观的建造目的,道家思想是中国园林艺术和设计的指导思想。
景观设计应该体现渊源留长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景观设计;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前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割与组合,形成了辽阔的疆域,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自然地理景观极为丰富。
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
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
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景观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我们知道人的哲学世界观从根本上指导着人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就是以住宅群及外围的围沟加以围合;而奴隶社会时期的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则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到了封建社会,居住方式的封闭性就更为普遍。
这种以封闭、围合为特征的社会模式,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适应多于征服,收集、积累多于寻找、探索。
浅谈中国园林艺术思想中的道家哲学

,
一
直 沿 着 自然 山 水 式
园林 的 格局 发 展
。
在这
一
漫 长 的过 程
、
中 清 新飘 逸
,
、
淡 泊 宁静
纯 净质 朴 的
道 家 美 学 观 念 始 终 规 定 着 中国 园 林 艺
,
术发 展 的 主 体 方 向
。
中国 园 林 艺 术 博 大 精 深 是 世 界 园 林
也 由 此 出现 了 百 家 争 鸣 的 局 面
一
山 水 的艺 术 情 趣
这 种 自然 式 的 中 国 园
.
权 崩溃
儒 学思 想瓦 解
一
。
统政治已无
,
涌现 了
林 完全 不 同于 西 方 规 则 几 何 式 的 园林
原 因就在 于
:
力对 学术文化进 行 干 预 的先 秦 诸 子 学 说
,
.
被压 抑数百 年
望
。
艺术理 念 影 响的
。
无
一
不 是 深 受道 家哲学思 想
魏
、
晋至 唐; 三
、
宋
、
明
、
清
。
中 国 园 林 艺 术 的基 本 原 则 恰 恰 形 成 于
.
于是
,
.
文 人 名 士 们 或 顺 应 环 境 以保
,
在 中国 园林 中 树
、
没 有规 整 的行道
.
儒 家圣 人 之 道 不 再 受到 尊崇 老 庄避 世
。
中国 园林
” ”
“
师 的
中国 园林 艺 术按其 发展 历 程
为三 个 大 的历 史阶段
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

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一、佛家思想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佛家对于的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在中国产生的分支—禅宗对于园林设计的影响。
在古典园林设计中体现得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求得心灵平静的景观设计正是体现了这点。
禅宗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来源于人心的,明心自能见性。
对于世间万物的一切要怎么去看待也是取决于人心。
禅宗兴起于中唐时期,在人心和审美艺术中体现了很重要的作用。
造园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把禅宗的思想融入进去,对园林艺术从画境到意境的转化和追求使得园林形成了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感觉,使得有限的空间上升到了无限的精神境界。
因而,古典园林中大多的园林里都有带有禅趣的小园林,以小见大,所谓壶中天地人的心灵使园林的空间也变得大了。
尽管园林中的假山没有真山那么高昂,但是通过石头的通透,势态的崎岖以及林木的葱郁加上花草的铺地,同样可以构成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中国的园林艺术者们在微小的园林中收录了万千的意象,写尽了各种意趣,不需要有华楼丽阁,也不需要有广阔的土地,只需要引一湾清泉,置几条小径和亭台便可构成一幅丰富的画面[2]。
随着佛家思想影响的愈加深刻,园林也越来越小化了。
在这微小的世界中,一花一草亦能让人心静神宁。
园林中为人们提供了寂静安详的场所,里面的花花草草,林林木木无不体现了人和自然交汇,描绘出超凡出世的语境,让人获得心灵平静的同时又能够接近于精神的境界。
在这样的园林中,人的精神能够得到解放,同时又为主人依托佛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提供了场所.二、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园林的布局设计上,而道家思想对于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的设计手法上。
中国的古典园林同现代园林不同,它没有整齐的行道树木,没有花坛也没有草坪,园中的树木和花卉完全依赖于自然原始植被的分布方式,自由散聚。
古典园林的设计上是没有特定的布局的,而是显得较为自由,园林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景象。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美学与哲学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美学与哲学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
这些古老而典雅的园林不仅仅是为美化环境而存在,更是一种融合了美学与哲学的独特艺术形式。
通过对空间、构造、布局和景观的精心设计,中国古代园林创造了独特的美感,并展示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一、空间的构造中国古代园林的美学体现在其独特的空间构造上。
园林往往被分为前、中、后三个主要空间,每个空间都有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前院通常是入口,被用来引人入胜;中院通常是主要空间,用来供人休息和娱乐;后院则是私人空间,用来闲适地度过。
与此同时,园林还注重对空间的层次感和变化的处理。
通过巧妙地设置回廊、廊桥、斜桥等构造,园林创造了层层叠进的景观。
这种层次感不仅使整个空间显得更加开阔、立体,也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二、构造的精细中国古代园林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其极致的精细构造。
园林中的景观通常由各种元素组成,如水景、山石、建筑和植物等。
这些元素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而是通过精细的构造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
水景是古代园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被视为园林的灵魂。
通过巧妙地利用自然水流,园林中的水景常常可以形成错落有致的水系和小湖泊。
这些水景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观,也带来了流动和变化的生命力。
山石在中国古代园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精心摆放和雕刻,山石成为了园林的核心和焦点。
园林中的山石通常代表着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永恒。
风水学说也给予了山石特殊的意义,认为山石可以带来好运和吉祥。
建筑是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园林中的建筑往往是精心设计的亭台楼阁,有时还包括一些室内空间。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为人提供休息和娱乐的场所,更是为人提供了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三、布局的精心安排中国古代园林的布局是经过精心安排的。
布局既要考虑整体的美感,又要考虑每个细节的协调。
园林中的各个部分要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常,园林中的布局采用了对称与不对称相结合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班级:11园林1班
姓名:陆荣幸
学号:1113020122
摘要: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儒、佛、道等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为园林建造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佛家思想直接影响了园林景观的建造目的,道家思想是中国园林艺术和设计的指导思想。
景观设计应该体现渊源留长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景观设计;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
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割与组合,形成了辽阔的疆域,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自然地理景观极为丰富。
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
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
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景观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我们知道人的哲学世界观从根本上指导着人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就是以住宅群及外围的围沟加以围合;而奴隶社会时期的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则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到了封建社会,居住方式的封闭性就更为普遍。
这种以封闭、围合为特征的社会模式,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适应多于征服,收集、积累多于寻找、探索。
这样对于一个数千年来以聚居为
基本生活方式的民族来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封闭性的社会心理,他们认为适应自然是取得生存的最佳途径。
研究发现甲骨文中的“囿”和《诗经》中所咏的“园”就是四周加以封闭、围合的早期园林,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人所向往的一个理想的生活场所,其实是一个封闭的盆地形的自然地理环境。
此后按此理想模式建立的文人园林都是封闭的,隐藏在高高围墙深宅大院之内,尽管园林之内的围墙留有花格窗,相互有“透景”、“漏景”,然而临街的围墙是完全封闭隔离的,这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时期典型的安居理念。
很显然我们先民自给的农耕生活方式对自然界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体验,在不能抗拒自然力、不能更广阔的了解自然界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崇拜和向往的心理。
这种观念使得人们将现实世界与幻想的虚拟世界结合起来,竭力用可能的形式加以模仿。
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园林中,就是对虚幻的蓬莱三岛的向往和对山岳的敬畏,使得殷周至魏晋园林一直盛行高台和模拟蓬莱、洲、方丈三岛的造园形式,如《史记》所载:“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
”象汉武帝的上林苑、曹操的铜雀台都属此形式。
当然这些都是皇家园林形式,因为对帝王而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于现实社会,他们已经不再有什么企慕,而把神话中的“一池三山”作为他们理想的乐园。
现在北京的“中、南、北海”,南京的“玄武湖”,都是这一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后来我国的哲学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出现了一大批持不同观点的哲学家,经过长时期此消彼长的斗争,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主流,而正是儒、释、道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艺术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1 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创立的儒家学说一直以来占据着中国正统学派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讲,儒家思想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
孔子虽然也有关于自然的语录: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但是他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自然,而是社会生活,他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可以称之为行为伦理学。
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们能轻而易举的在任何设计作品中发现它的存在。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北京和南京城的空间秩序)、房屋设计(北京四合院)、甚至室内设计(紫禁城的室内设计),都符合儒家的哲学准则。
这种具有严格空间秩序的设计手法,不可避免地波及到造园领域。
当然这样的影响是很有限的,它仅仅涉及到皇家园林中的寺庙和处理政务的建筑,如太液池、万寿山、龙王庙、琼华岛、凤凰墩等园林中的部分建筑,而就这些园林自身而言仍是自然的、布局自由的、非严格空间
秩序的。
古典文人园林也同样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学士大夫多是理想主义者,而非政治家,他们饱读诗书,但受制于儒家君臣思想,他们的政治抱负在统治者看来无异于荒唐滑稽的幻想,因此他们往往郁郁而不得志。
辞官归隐几乎是他们一贯的模式。
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隐士”,隐居是他们无奈的一种表现,避世隐居只是表面姿态,梦想有一天能重新得到朝廷的赏识以实现其政治理想,才是这类“隐士”的深层本质。
为了抒发这种感情,他们往往寄情于物。
中国古典的文人园林不少是在这种情况下建造的,从园林中的提名和文字就可窥其一般:拙政园,园主王献臣乃明弘治进士受东厂诬陷罢官失意回乡,请文征明设计建造此园,借《闲居赋》句意:“’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网师园,清乾隆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从官场“倦游归来”修建而成,借故址万卷堂“渔隐”之名,自比渔人,以“网师”命之,表示自己只适合做江河渔翁;退思园,“退思”语出《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进忠,退思补过。
”这些官场的失败者们,在城市中购建园林,自比上古隐逸圣贤。
一方面借题寓意超凡出世,另一方对园林景观却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
这种对社会依赖的感情导致了园林的建造设计不只是景观设计,还寓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
1.2 佛家思想
禅宗思想,一方面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详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将变的单纯和简单,空是行为至上的观念,他对现实社会持有消极态度。
信仰者遵循这个理念,来达到一种平静祥和,与世无争的精神境界,通过感受自然来体会生活的真谛。
另一方面禅宗思想有置身与现实社会中,这与他们心既是佛的与世无争、“空”的信仰相矛盾。
园林中有声更觉的氛围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
1.3 道家思想
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和谐平衡的产物,这一审美方式反应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与应有的尊重。
“道法自然”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规,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刻的敬意。
1.4 小结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人生活环境最美的部分,作为整个国家文明和品质的象征,是具有生命的文化遗产,但是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世俗风气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变
化。
现在的园林设计师过于依赖现代的材料,缺少创作性,对园林设计认识不够深,不能够深入了解传统哲学思想。
传统哲学思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园林设计中都是最根本,最灵魂的。
我查找一些园林相关资料,写这篇论文,也在其中对园林有了一点认识,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有小的了解,对我以后从事园林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3] 夏惠.园林艺术.沈阳: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