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艺术赏析
凡尔赛宫景观特色

大师作品赏析
特 点 七 , 以 水 贯 穿 全 园
大师作品赏析
经典招贴设计
谢谢观赏
大师作品赏析
经典招贴设计
特 点 六 , 丛 林 背 景
空间关系是极为明确的,轴线上是开敞的,尤其是主轴线, 极度地开阔;两旁,是非常浓密的树林,不仅形成花园的背景, 而且也限定了轴线空间。而在树林里面,又隐藏着一些小的林间 空地,布置着可爱的丛林园。浓密的林园反衬出中轴空间的开阔。 这种空间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效果很突出。夸张点说,在勒•诺 特尔式园林中,空间只有两种,开敞的和郁闭的。这种空间的疏 密关系突出了中轴,分清了主次,像众星拱月一样,反映着绝对 君权的政治理想,反映了理性主义的严谨结构和等级关系。
凡尔赛宫造园特色
气势磅礴的凡尔赛宫位于法国首都巴黎西南部18公里的凡 尔赛镇,是一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古典主义皇家建筑群, 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法国人说,没有参观过凡 尔赛宫,就不算真正到过法国,可见它在人们心中地位之高了。 凡尔赛宫是法国园林中的代表作,有统一的主轴、次轴、对 景,整体园林布局整齐统一,体现出路易十四对君主政权和秩序 的追求。园林位于凡尔赛宫西侧,占地67万平方米,纵轴长3千 米,园内有600多个水池,凡尔赛宫花园整体的建筑规划形体对称 ,中轴东西向。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被当时欧洲所效仿, 堪称是法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特 点 二 , 主 轴 线 明 显
它不再是意大利花园里那种单纯的几何对称轴线,而成了突出的 艺术中心。最华丽的植坛,最辉煌的喷泉,最精彩的雕像,最壮观的 台阶,一切好东西都首先集中在轴线上或者靠在它的两侧。把主轴线 做成艺术中心,一方面是因为园林大了,没有艺术中心就显得散漫, 另一方面,它反映着绝对君权的政治理想。
园林赏析论文

摘要:由于中两方园林艺术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中的精华。
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从整体来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和风格差别鲜明。
本文在比较中西方传统园林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剖析其异同,力图对传统造园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所帮助。
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文化;风格;古典园林;宗教;差异园林的起源来自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来源于人天性中所同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
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关于美的思辩,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
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
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
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1],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它们之间风格的异同。
1.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
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
中外经典园林案例赏析

中外经典园林案例赏析
目录
01
04
景 观
02
03
东
分 析 丨 皇 家 园 林
景 观 分 析 丨 欧 洲 古 典 园
景 观 分 析 丨 枯 山 水 园 林
枯山水的韵律
运动韵律
岩石 你可以将这样一个庭园理解为河流中的岩石,或传说中的神秘小岛,但若 仅从美学角度考虑亦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 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 果。 技巧 由古岳禅师在16世纪设计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东北庭,通过巧妙地运用 尺度和透视感,用岩石和沙砾营造出一条“河道”。这里的主石,或直立 如屏风,或交错如门扇,或层叠如台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 分明能感觉到“水”在高耸的峭壁间流淌,在低浅的桥下奔流。
枯山水庭院营造
须弥山石 景石分作九个山头来象征须弥山:佛教的宇宙观倡导天动说,据说须弥山被视为世界中心的高 山,按风轮、水轮、金轮的顺序叠为三层。相传它是一座了不起的圣山,可以保佑万物的平安。 石灯笼 日语中有“净火”一词,是指神前净火,意味着用火去净化万物。每当人们在保留火种时就愈 感到火具有的神奇魅力。人们不愿让这神圣的火种熄灭,就用笼去罩住它。石灯笼罩住的圣火 一般被置放在寺庙内,它后来演化为日本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元素。它预示着光明和希望,会给 人带来好运。 龟岛鹤岛 由六尊矮石按龟首、龟足、龟尾的形式组成龟岛 六景石(一鹤首石、两鹤羽石、两鹤足石、一 鹤尾石)组成一个抽象鹤岛。据说,中国战国时代的帝王、霸王和武将都期望自己能成为仙人— — 能像仙鹤一样自由飞翔,像海龟一样潜入海底,并且还会长生不老。后来,这些愿望就作为 象征寄托在龟鹤身上,以龟岛为例的虚幻想像以及对它的憧憬,成为一种蓬莱神话传入日本。 石塔 原为佛教意义上的建筑。在古代印度,用石头垒砌成塔状以供奉佛舍利,以求平安。受佛教文 化影响,日本也建造了许多石塔作为供奉。江户时代以后,石塔便被作为古色古香的艺术品引 入园林。石塔不仅美观,而且有镇宅一方之暗喻,还有驱灾避邪保佑平安的寓意。
学习中外风景园林名作赏析的感悟与收获

学习中外风景园林名作赏析的感悟与收获虽然仅仅学习欣赏了几周的的园林艺术,可还是让我喜欢上了这门学科,老师精彩的PPT演说(唉,可惜老师的课件不能copy),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的盛宴!深切的感触到我们祖国的古典园林艺术的辉煌造诣!也让我萌发了对活动的一些灵感,收益颇多啊!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我国园林的发展史。
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
最初的形式为囿。
囿是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曾建“灵囿”。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而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种植花木。
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官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
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
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谈到如何看待中西方园林的问题,我认为对于园林设计来讲,严格地讲中西方园林区别看待是值得商榷的。
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中外建筑艺术赏析

中外建筑艺术赏析中外建筑艺术赏析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突出轴线对称、主次分明,左右均衡。
讲究虚实对比,层次变化。
园林建筑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园林。
苏州拙政园、留园、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避暑山庄的文昌阁等都是这方面的杰作。
建筑和自然环境结合的最高成就,当首推古希腊的柱廊。
它们全部是由巨大的石块雕凿而成,建筑形式活泼多样,灵活自由,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雅典卫城、亚历山大城、罗马帝国的角斗场等都是其典型的范例。
西方人把它叫作“石头的交响乐”,我国则称之为“金銮宝殿”。
希腊人重视平面构图的整齐,讲究对称,喜欢用严谨的规律去支配一切,所以他们的建筑物总是显得浑然一体。
中世纪教堂的基本特征是封闭性,由于缺乏组织结构的能力,因此除了作为建筑功能之外,还将它们作为纪念物来设计,充满神秘气氛。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意大利教堂体现了结构的精巧和空间的丰富,许多教堂有回廊环绕,彼此相通,门窗的形式与材料非常丰富。
教堂内部的墙面、柱子及拱顶均用石料砌成,但石料的质感和纹理千变万化,墙面装饰有壁画、雕塑和天花板。
意大利北部的教堂内部一般还附设唱诗班席位。
7、用石块和木料做成各种形状的砌体或构件,构成仿木结构的房屋。
中国木结构建筑以其自身的特点和生命力使之在建筑领域里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土木建筑具有其他国家建筑所没有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使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也对世界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探索传统的建筑艺术是我们保护祖国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我国现存的大量优秀古建筑都是在千百年间经过无数次地震,火灾,风雨的侵蚀,又经过长期的人为维修才能保存下来的。
因此,做好建筑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并在延长寿命的同时,提高使用效率,为后人节约更多的资源,是现代建筑师的职责。
我们看到的宫殿、寺庙、城楼等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的,建筑的布局、风格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中外建筑艺术赏析

中外建筑艺术赏析摘要:本文通过赏析中外代表性古建筑,了解不同国家建筑艺术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加深对传统建筑艺术认识的同时,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引领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起到一种启发作用。
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木结构石材结构建筑保护建筑可以算是离我们距离最近的艺术了。
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艺术,它是形成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同时,建筑艺术也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中外建筑艺术都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制约。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外国建筑体系是以石材结构为特色的独立建筑,属于砖石结构系统,中外建筑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尤其近现代中外建筑艺术,都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界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建筑艺术的产生大约在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原始建筑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许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遗迹。
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是距今八千年的原始部落,这里发掘出半穴居房址一百七十余座,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而南方古文化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而引人注目这里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干阑式建筑遗存,在石制、骨制、木制工具的条件下,己能采用榫卯结构,并已具备多种榫卯类别。
这表明早在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和杭州湾地区的木结构已经达到惊人的技术水平,这一时期的原始建筑是中国土木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发展的技术渊源。
夏代和商代是这一建筑体系的萌芽期,两代不仅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在旁土台上的大殿,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展现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风貌。
在世界范围内,中外建筑各具特色,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外建筑进行赏析,探讨其设计、结构和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以木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以天地人为立构之基础。
例如,皇宫建筑如紫禁城,以其庄严壮观的外形和独特的屋檐风格闻名于世。
其传统的斗拱悬山、彩绘瓦片和雕龙画凤的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权威与尊崇的象征。
此外,中国的园林建筑也独具特色。
比如,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细腻的布局和设计,营造了无尽的意境和富有诗意的空间。
这些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细腻的工艺,彰显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与中国古代建筑不同,西方建筑注重石材和混凝土等坚固的材料,以建筑的稳定性和巨大规模著称。
例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其高耸的尖塔和精美的立面雕塑,展示了中世纪欧洲宗教建筑的庄严和神圣。
此外,罗马的斯德归斯大教堂以其巍峨的柱廊和广阔的穹顶而闻名。
这些建筑向人们展示了西方建筑精湛工艺与宏大气势的完美结合。
除了古代建筑,现代建筑也是中外建筑中的亮点。
中国的现代建筑以其超前的设计和惊人的速度而著称。
例如,中国的鸟巢体育馆是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其造型独特、结构复杂,通过使用大量的钢材和玻璃材料,创造了一个无柱内部空间,给人一种开放和灵动的感觉。
此外,外国的现代建筑作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美国的纽约帝国大厦以其标志性耸入云霄的尖塔和照明效果而闻名。
这座建筑物以其独特的纺锤形式和雕塑装饰,成为现代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除了设计和结构,建筑也承载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观。
其中一座最著名的例子是长城,它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长城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技术水平,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团结。
中西方园林艺术赏析

中西方园林艺术赏析中西方园林设计内涵丰富,区别也很显著。
中西园林的艺术更是有着非常独特的风格,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艺术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艺术赏析一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
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
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
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
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
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
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
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
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
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园林艺术赏析
园林艺术是一种造景的艺术。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西方园林艺术各自的特点,从中领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人类的巧夺天工。
人工美与自然美
西方园林艺术讲究规格式,其要求园林布局对称、规则和严谨,使园林的组成物呈现出几何图案美和对称美。
西方园林艺术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达到美的意境,这是由于西方人认为凡是自然美都有一定的缺陷,必须凭借意念和行为去提升自然美,克服园林自然缺陷达到完美的境地,是西方典型的最形式美的追求。
中国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是自然美,既要求园林的对称,也不要求园林遵循任何规则,没有强制的方法和措施,中国园林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曲折蜿蜒,呈现自然的参差错落,在园林植物上中国园林也尽量追求花草树木的原貌,力求园林与天地的自然融合。
中国园林艺术主要是体现寻求自然对人身心的抚育,讲究人心的感悟,希望人与园林产生心灵契合并能引起共鸣,中国园林艺术追求的是自然的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
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
也就是一种形式美。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
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
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
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
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
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
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
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
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
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必然性与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
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
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
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正所谓“造园无成法”。
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唯理与重情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
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
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
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
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
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
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
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
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
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
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
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
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
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
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