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赏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最新文档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最新文档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开始于商周时代的帝王苑囿,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书、画等艺术引入园林的造景中。

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到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最辉煌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宋,元,明,清初),集大成期(清中叶,清末)二.园林建筑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园林建筑类型丰富,有殿、堂、厅、馆、轩、榭、亭、台、楼、阁、廊、桥等,以及他们的各种组合形式,不论其性质与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树木有机结合,协调一致,互相映衬、互相渗透、互为借取。

有的建筑能成为园林景观的主体,成为构图中心,有的建筑对自然风景其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亭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亭子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

在我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

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二)园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门犹如文章的开头,是构成一座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艺术赏析课课程标准

园林艺术赏析课课程标准

《园林艺术赏析》公共选修课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园林艺术赏析【适用专业】高等职业学校各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面向高等职业学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

使学生能够熟悉园林中的造景要素(山石、水体、园林建筑、建筑小品、园林植物等),并理解园林与文学、书法、绘画、雕刻、音乐等的关系,提升自身审美情趣和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思想为指导的课程模式,以行业专家对园林专业所涵盖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结合花卉园林工和绿化工的职业标准,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项目来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结构以植物在室内、室外的布置形式为线索,让学生在完成花坛、花境、居室、室内公共场所植物布置和养护的过程中了解适合不同季节的花坛、花境植物,花坛、花境的种类,植物配置的原则以及相应的养护技术。

本课程要求结合生产实际,与企业紧密合作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阶段性实习和独立承担一个项目掌握植物配置的基本技能并了解行业要求。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花坛的种类、花坛植物配置的基本技能和养护技术,掌握适合室内生长的常见植物的特性和居室植物布置的基本形式、配置的基本原则和养护的基本技术,让学生在与客户互动中明确学习内容,在解决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中自主学习,获得室内外植物配置的职业能力,达到花卉园林工、绿化工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

同时,在完成项目任务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花坛设计图配置植物●能根据立体花坛设计图配置植物●能设计和制作组合盆栽●能对居室进行植物布置●能对室内外植物进行养护管理●能对室内外植物进行养护管理3、教学内容和要求4.1教材编写4.1.1尽可能运用生态设计理念,提供该行业国际、国内最前沿的设计作品彩图,供学生参考,开拓设计思路。

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与赏析方法

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与赏析方法

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与赏析方法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欣赏与赏析中国园林艺术,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园林构造、景观设计和传统审美角度,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与赏析方法。

一、园林构造的欣赏与赏析方法通过欣赏与赏析园林的构造,我们可以了解园林的整体布局以及其中的各个构件之间的关系。

中国园林的构造常以整体布局和局部点缀相结合,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园林的整体布局来进行欣赏与赏析。

中国园林通常分为前庭、中庭和后庭三个部分,前庭以水景为主,中庭以建筑为主,后庭多为花园。

其中,前庭的水景常以池塘、湖泊等形式呈现,通过观察水的大小、形状和周围的园林景物相互呼应,可以欣赏到水景的变化和整体的美感。

中庭的建筑常以亭台楼阁、假山等形式表现,可以观察其造型、材质和与周围的景物相互融合的关系,体会到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后庭的花园则常以花卉、绿植等为主要景观,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花木的种类、色彩和布局方式,感受到花园的生机和美丽。

其次,观察园林中的局部构件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欣赏与赏析。

中国园林常以围墙、假山、廊桥等构件进行点缀,通过观察这些构件的形状、纹饰和布局,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例如,假山常常以神奇的形态和精细的工艺赋予园林以山水意境,观察其山石的纹理和形态,可以理解到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和意境的呈现。

二、景观设计的欣赏与赏析方法景观设计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与赏析园林的景观设计,可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园林中的水景设计来领略水的柔美和变化。

中国园林中常以小桥流水、喷泉和瀑布等形态展现水的美感,观察其中水的流动、声音和与周围景物的交融,可以感受到水景所带来的宁静和舒适。

其次,观察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可以欣赏到不同季节和植物种类所带来的变化。

中国园林常以花卉、树木和草坪等植物进行点缀,通过欣赏这些植物的色彩、枝叶和花期,可以感受到四季更替和植物生长的独特魅力。

园林艺术赏析_中国古典园林

园林艺术赏析_中国古典园林

月到风来亭
濯缨水阁
小山丛桂轩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几处园林
4、环秀山庄
占地约3亩,呈现前厅后园的建筑布局。 园中以山为主,山下池水萦绕,池西有边楼和廊 道。 假山出自清叠山名家戈裕良之手,于嘉庆十二年 (1807)左右叠成此山,这是苏州园林中最杰出的假山 叠石艺术珍品。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几处园林
问泉亭
假山外貌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几处园林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几处园林
五、岭南园林
(一)概述
岭南园林是中国岭南地区园林的概称,主要以广东省的广 州、顺德、佛山、肇庆等地的园林为代表。 岭南,即五岭以南,始称于唐贞观年间。 五岭指分布于湘赣之南,粤桂之北,越城岭、都庞岭、萌 渚岭、骑田岭、大庚岭五岭。五岭合称南岭或岭峤。
澹泊敬诚殿
水心榭
烟雨楼
沧浪屿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几处园林
三、苏州园林
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 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 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 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 邃意境。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几处园林
一、颐和园
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其亭台、长廊、殿堂、庙
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 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 作。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几处园林
颐和园因地制宜,布局讲究,山湖竞秀,殿阁峥 嵘。 整个景区规模宏大,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 成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几处园林
芙蓉榭 兰雪堂 天泉亭 缀云峰

中国园林艺术空灵与宁静的人间仙境

中国园林艺术空灵与宁静的人间仙境

中国园林艺术空灵与宁静的人间仙境中国园林艺术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这些园林以其空灵与宁静的氛围,成为了人们心灵休憩的乐土。

通过雕刻、布局、植物的选择以及水景的设计,中国园林艺术成功地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本文将以不同的中国园林为例,探讨其空灵与宁静的人间仙境。

1. 苏州园林——留白与流霞的结合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园林设计驰名中外。

留白是苏州园林的一大特色,通过草地、墙壁和建筑空间的合理设计,留下了许多空白的区域。

这些空白不仅增加了园林的开放性和舒适度,还为游客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同时,苏州园林还巧妙地将水景与建筑结合,如明月池、山下亭等,使得园林在景色的反射和倒影中呈现出流霞万顷的美景。

这种留白与流霞的结合使得苏州园林成为了空灵与宁静的代表。

2. 西湖——亭台楼阁的诗意世界作为中国著名的湖泊,西湖以其独特的风景和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西湖周围建有众多的亭台楼阁,如三潭印月、苏堤春晓等,它们以不同的姿态矗立于湖区,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欣赏湖光山色的绝佳位置。

亭子的设计充分融入了诗意和浪漫的元素,游人可以在亭子中沉浸在湖泊的美景中,感受到宁静与放松。

同时,西湖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雷峰塔、断桥残雪等,这些文化遗迹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使得西湖成为了人们心灵愉悦的人间仙境。

3. 皇家园林——尊严与秩序的完美结合中国皇家园林以其富丽堂皇的建筑和严谨有序的布局而著名。

例如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它们以宏伟的建筑和精细的园林布局,展示了尊严和秩序的完美结合。

这些园林中的建筑多以宫殿、亭台楼阁为主,它们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文化内涵。

园林中的石桥、长廊以及各种建筑元素都展现出严谨和谐的氛围,使人们在游览时感受到宁静和庄严。

皇家园林的设计注重对称和比例,将整个园林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景观和风格,使得人们在园林中流连忘返。

中国园林艺术的空灵与宁静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

园林艺术的艺术美的理解

园林艺术的艺术美的理解

园林艺术的艺术美的理解园林艺术是一种以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设计、布局和植物等手段来营造美的艺术形式。

其所追求的艺术美不仅包括景观的外观,还包括整体氛围、空间感和心灵的愉悦。

园林艺术的艺术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园林艺术通过独特的设计和布局,创造出美感十足的景观。

园林设计师在构思园林景观时,会考虑到场地的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同时结合文化、历史和人文等因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

无论是仿古园林还是现代主义风格的园林,都能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布局,营造出美轮美奂的景观,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园林艺术注重空间感的塑造。

园林艺术中的景观元素不仅是独立的,更是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

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元素的组合,园林艺术能够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无论是大型公园还是私家花园,都能通过合理的空间划分和景观组合,使人在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提升观赏者的艺术享受。

园林艺术注重细节的处理。

园林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在园林设计中,细节的处理至关重要。

无论是植物的选择与搭配、建筑的风格与色彩,还是小品、雕塑等装饰物的布置,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处理。

园林艺术通过细节的把握,使整个景观呈现出一种精致、优雅的美感。

园林艺术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园林设计师在创作中会尽量保持自然的原貌,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同时,园林艺术也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的植被选择、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手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园林艺术注重情感的传达。

园林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表现手段,更是一种情感的传达方式。

园林景观中的元素和布局,往往能够引发观赏者的情感共鸣,使人们在其中产生愉悦、放松的心情。

园林艺术通过景观的编排和建筑的布局,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使人们在其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舒适。

园林艺术的艺术美体现在景观的设计与布局、空间感的塑造、细节的处理、与自然的融合以及情感的传达等方面。

中西方园林艺术赏析

中西方园林艺术赏析

中西方园林艺术赏析中西方园林设计内涵丰富,区别也很显著。

中西园林的艺术更是有着非常独特的风格,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艺术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艺术赏析一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

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

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

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

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

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

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

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

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

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拙政园,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古今往来有很多的人对其园林的艺术进行赏析,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一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二1.障景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

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可惜今已封闭。

进入砖雕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

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

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

以山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传统的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也是采用此种手法。

2.框景框景也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窗洞、山洞以及树木等作为框架,有选择地摄取空间景色,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2】比如这一幅漏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艺术赏析》
题目: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研究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
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研究
摘要:东西方的园林相互影响,有同有异。

西方园林追求物质形式的美、人工的美、几何布局的美、一览无余的美。

中国园林追求意韵的美、自然与人和谐的美、浪漫主义的美、抑扬迭宕的美。

关键词: 园林艺术;古典园林;差异;研究
东西方园林,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主要区别:在西方,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式园林;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

一.东方园林
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

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

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

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建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
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
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

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

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

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

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二.西方园林
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

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园,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

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大片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

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

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

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

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

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

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

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

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

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

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

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

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

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

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
蓄水成湖。

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欧洲园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欧洲园林大多是方方正正,重视几何图案,不太重视园林的自然性,即没有下功夫去模拟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们修花坛、造喷水池,搞露天雕塑,都体现了人工性,具有理性主义色彩。

如1712年英国作家丁·艾迪生撰文指出:英国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

树木应该枝叶繁茂地生长,不应该剪成几何形。

这段话虽有些偏颇,但指出了西方园林太注重人工雕凿这个特点。

三.东西方园林艺术的相互影响
应当看到,东西方园林艺术是互补的,各有所长而难有借鉴。

如西班牙庭园深受伊斯兰园林风格的影响,其布局大多是:以建筑围成方形庭园,建筑物有拱廊,庭中有水池,庭园内外有树林。

中国园林对法国园林也有影响。

据说,法国巴黎有20多处仿效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

1670 年,在凡尔赛建造的蓝白瓷宫,就仿效了南京的琉璃塔。

18世纪,法国人从传教士寄自中国的报告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造园艺术。

1774年,在凡尔赛园林建成了小特里阿农花园,该园掇山叠石,修建亭阁,追求天然野趣,被称为中国式园林。

中国园林,在明清时代已受到西方文化影响。

清代,在都城郊外修建了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它是中西园林艺术的融合。

园中的山水布置与庭院设计都是中国式的,而大量的雕塑、楼阁却是西方式的。

圆明园虽被八国联军毁了,但从残柱断梁却可以看到西方的纹饰图案,如远瀛观、海晏堂、方外观等都是西式建筑。

晚清,随着租界的出现,西方文化加强了对中国的渗透,长江流域出现了一些模仿西式风格的园林。

如上海的凡尔登公园、法国公园的沉床园都具有法国勒诺特尔风格。

无锡锡山南坡的水阶梯具有意大利台地园风格。

从晚清到民国年间,私人园林也在西化。

如无锡的梅园、蠡园,都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园林。

一些官僚、买办、商人、文士受西方思想影响最快,他们的宅园几乎无不西化。

总之,中西方的园林相互影响,有同有异。

西方园林追求物质形式的美、人工的美、几何布局的美、一览无余的美。

中国园林追求意韵的美、自然与人和谐的美、浪漫主义的美、抑扬迭宕的美。

如果把西方园林比作油画,那么可把中国园林比作山水画,中国园林比西方园林更加自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