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ppt

合集下载

温病条辨绪论ppt课件

温病条辨绪论ppt课件
不隐人之善,不掩己之过,光明磊落, 认真求实。
41
人品医德 治学态度
晋·博物学家杨泉《物理论·论医》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 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 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明良,其德能 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地 神袛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 之分,定逆顺之节,原疾疹之轻重,而 量药剂之多少,贯微达幽,不失细小, 如此乃谓良医。
14
机理探讨
用三种吹喉药分别做抑菌试验时,根据 化验室的报告,
一号对白喉杆菌呈耐药性; 二号及三号对于白喉杆菌均有中度敏感
现象
– 轻型患者大都给用一号,只有重型或极重型 的患者,才给以二号及三号
15
1954、1956中医救治乙脑
1954年石家庄地区流行乙型脑炎
– ---郭可明运用白虎汤加减治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开窍法用于冠心病; 通下法用于急腹证; 凉血化瘀用于妇科热入血室等; 养阴法在扶助正气,补充微量元素(三甲、
大小定风珠含钙、镁、铜、锌等),提高 免疫功能方面都有明显作用。
35
现代温病
将系统性红斑狼疮、再障、白血病、艾滋病等列 入“伏气温病”的范围,在伏气理论指导下可得 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陈平伯、柳宝诒、张凤逵、戴天章、余 师愚、雷丰、叶霖等。
29
明清成熟期——温病学著作大量问世
《温疫论》第一部急性感染性热病学专著; 《温热论》温病学的第一篇论文,奠定了温病学科
的基础; 《温热经纬》集诸家之长,上溯《素问》、《灵枢
经》、《伤寒论》,下集明清吴中温病学家学说之 大成。
急性心肌炎,为气阴两伤,气阴欲脱证; 神经系统的损害,出现肢体瘫痪—湿热阻滞经络

温病条辨(谢冬梅)PPT演示课件

温病条辨(谢冬梅)PPT演示课件
8
四.《温病背诵原文: 上焦篇(1、2、4、43条) 中焦篇原文(1、17、63条) 下篇原文(1及“治病法论” )内容。
10
(一)温病大纲
1.温病的种类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 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 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 有温疟。 (上焦篇1)
二.吴鞠通著作
吴氏的主要著作有: 《温病条辨》,《医 医病书》二卷,《吴 鞠通医案》四卷。 (一为五卷)
5
二.吴鞠通著作
《吴鞠通医案》四卷:卷一温病,伤寒。卷二 卷三为杂病。卷四为妇儿科。 此书中温病医案可与《温病条辨》相印证,对 学习和研究温病学有很大帮助。伤寒,杂病及 妇儿各案,又与《温病条辨》中的“解产难”, “解儿难”篇相呼应,所以可以认为《吴鞠通 医案》是吴鞠通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禁下:若见胸闷不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 积滞而妄用苦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 邪下趋而为洞泄。
禁润: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用滋腻阴柔 之药,势必使湿邪锢结难解,病情加重而难以治愈。 这些均为难得的经验之谈。
19
(三)中焦篇证治举例
1.阳明温病证治
16.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 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 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 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 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中焦篇原文1)
15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 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 。

中医医古文-《温病条辨》叙PPT优选课件

中医医古文-《温病条辨》叙PPT优选课件

2020/10/18
返回主页
16
返回
知十
《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 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 知二。”
方少
2020/10/18
返回主页
14
返回
前置的宾语,如 “下此以往,未之 闻也”《伤寒论》
其余五气,概未之序及。
今译:其它五气一概没有谈论到。
2020/10/18
返回主页
15
返回
《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 者之谓明。”
作者谓圣,述者谓明。
创作的人
阐述的人
今译:创作的人称为圣人,阐述的人称为贤明的人。
内容提 要
《温病条辨》叙
随文注 释
整篇翻 译
重点提 示
参考文 献
第一课件网网站
自测练
习2020/10/18
1
【汪廷珍】(1757-1827)清协办大学士。 字玉粲,号瑟庵。淮安人。两岁丧父, 作 由母亲程氏抚养成人。孤苦力学,于乾 者 隆五十一年(1786)中举,4年后中一甲第 二名进士。授予编修,任侍读,又任祭 酒。嘉庆年间历任安徽学政、江西学政、 太仆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翰林院 掌院学士、左都御史、上书房总师傅。 对道光皇帝尽心启迪,于嘉庆二十
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
温病认识演变史 者以死。倖免则自谓己
2020/10/18
8
返回主页
一辙:喻趋向一 致。 胜:穷尽。
本段小结 洽:和谐。 长沙:指张仲景 当名辨物:按照 温病名求温病实
向方:趋向正道
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 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 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 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 千馀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温病条辨绪论ppt课件

温病条辨绪论ppt课件
清·叶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
– 著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3000多 案,学生顾景文记录)《未刻叶氏医案》、《叶 案存真》;
清·吴瑭(1758-1836); 清·薛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
江苏苏州人,著有《湿热论》;
28
明清成熟期
清·王士雄(1808-1866)浙江钱塘人, 著有《温热经纬》、《归砚录》、《随 息居霍乱论》、《王氏医案》。---温病 四大家
24
宋前混沌期
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 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概念还十分模 糊;
资料零星地散在医籍中; 其医家及医籍对温病尚无明确认识,仍宗伤寒
一派,一花独放。
25
金元萌发期——尚未将温热病从伤寒病单 列出来
金·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燥化”的病 机理论,提出以辛凉、清下法治疗热病;
1956北京地区流行乙型脑炎
– —蒲辅周化湿通阳法取得满意疗效;
西医流行病研究无效。
16
白虎汤
知母六两(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 甘寒)甘草二两(甘温)粳米六合(味 甘平)
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一升,日三服。
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
17
温病学简史
宋前混沌期 金元萌发期 明清成熟期
宋前混沌期
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
– “风热相搏,即发风温”、“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 四时用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月及春初可行,
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桂枝 证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若病人素体虚
寒者,正用上方,不再加减也”
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

温病条辨叙PPT课件

温病条辨叙PPT课件


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
辙,可胜慨哉!
今译:肺腑不能说话,含冤而死的鬼魂在夜间号哭,二千多 年以来,情况都大致相同,怎能不令人感慨不已呢!
.
35
返回主页
返回
溯:《说文》“逆流而上曰溯 洄”
溯:多音字:sù,shuò
异体:〖泝〗〖遡〗 sù (1)逆流而上。
(2)往上推求;回想。 Shuò 水名。
逆 流 而 上
往 上 推 求
推 究 探 求
.
返回主页
36
返回
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
吴县人,清代康乾时的著名医家。叶氏一
叶 天 士
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现传有 《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 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 真》三卷。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
记录的。
温 治療,敘述溫疫的各种兼挾証治。17世紀中
疫 葉細菌學出現前,《溫疫論》提出了:“夫
论 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气
間別有一种异气所感”,這种异气即“戾
气”。這种學說是十分先進的。
.
27
返回主页
返回
方 中 行
明末医家,名有执,字中行。著有 《伤寒论条辨》、《本草钞》等。
喻 明末清初伤寒学医家。名昌 ,字嘉 嘉 言。著有《医门法律》、《寓意草》、 言 《尚论篇》。
之疎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
.
9
返回主页
陶氏之书:陶华的 味,沖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 《伤寒六书》。 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
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
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竝仲景
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
宗:遵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