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地质

合集下载

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策略

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策略

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策略
油田地质特征是指油田地质条件中的各种特点和特征。

了解油田地质特征对于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油田地质特征以及相应的开发策略。

1. 产状特征:产状特征主要指油田的地理和地质位置,包括油田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断裂走向等。

根据产状特征的不同,可以制定不同的开发策略。

在复杂地质构造下的油田,需要选择适当的钻井技术和油藏开发方法,以克服地质条件的限制。

2. 油藏特征:油藏特征主要指油田的油藏类型、储层特征和岩石性质。

根据储层特征的不同,可以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

对于低渗透储层,可以采用增加射孔数、提高注水量等方法来增加采收率;对于高含硫油藏,可以采用选择性防砂技术和硫化物封堵技术来减少硫化物含量。

4. 储量特征:储量特征主要指油田中蕴藏的石油资源量和分布情况。

根据储量特征的不同,可以制定不同的开发策略。

对于大规模的油田,可以采用全面开发策略,包括多井开采、注水和压采等方法;对于小规模的油田,可以采用集中开发策略,集中投资于少数几口井。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 第一章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 第一章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 第一章第一章钻井地质(Chapter1 well drilling geology)第一节井位部署一、井的类别(本节重点) 1 探井发现油气,解决有没有油气的问题,有多少油气?地质井:盆地普查阶段,为取得基础工业质资料而钻的井,在地震资料不能覆盖区主要解决构造和地层。

参数井:盆地区域勘探阶段,为了解一级构造单元地质情况而钻的井,了解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生油、储油和盖层条件,并为物探资料的解释提供参数。

预探井:圈闭预探阶段,以发现油气为目的而钻的井。

评价井:在已获得工业油流的圈闭上,为查明含油气规模而钻的井。

水文井:为了解水文地质问题或寻找水源而钻的井。

定向井:为特殊的地质或工程需要而钻的规定了井眼轨迹的井。

2开发井评价井钻探后根据开发方案,按照一定的井网方式和井网密度而钻的井,以高效果科学地采出地下石油为目的。

采出油气油(气)井:采出油气的井水井:向地层中注水,以保持地层压力验替油气的井。

调整井(一、二、三次):油气田开采一段时间后,根据开发动态和数值模拟资料,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为目的而钻的井。

检查井:为监测油、气藏开采动态而钻的井。

其它还有更新井、三采井等。

二、井号编排与命名 1探井地质井:以一级构造单元+“D”命名。

参数井:盆地名称的第一个字+“参”字+序号,如江参1井、塔参1井预探井:二级构造名称+序号,如轮南1井、塔中1井,序号比较小评价井:油气田名称+序号,如马101井,数字比较大水文井:以一级构造单元+“S”命名定向井:在井号后加小定“x”,如柳1x2井:表示柳1井旁边钻的第2口斜井 2开发井油井和水井:按井排编号;用油气田名称第一个汉字+井排+井号。

如东河11-2-1 调整井(一、二、三次):在原基础井网基础上加上标识:如南阳油田加J、H等字符,大庆在原井排基础上加D或代表其期次的号等检查井:井号前“检” 三、井位部署 1探井布井原则1 不同阶段井位部署原则参数井:勘探初期,1口井控制1个构造带,一般部署在隆起区,预探井:一个局部构造带设计一口预探井,目的是发现油气评价井:以出油的预探井为中心,向四周部署2 不同油藏井位部署原则以高点为中心的放身状布井以高产层系或含含油圈闭为基础,先肥后瘦,扩边连片布井 2开发井部署原则排状切割注水布井面积井网部署注采井环状布井不均匀点状布井第二节钻井地质设计与完井一、单井地质设计 1设计依据⑴区域地质资料地层综合柱状图构造图、构造剖面图油、气、水层资料。

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策略

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策略

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策略一、油田地质特征油田地质特征是指油田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储层特征等方面的特点,对于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策略密切相关,只有充分了解油田地质特征,才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

1.地质构造特征地质构造对于油田的分布和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常见的地质构造包括隆起、凹陷、断裂带等。

在油田的勘探开发中,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油田的分布规律,选择合适的勘探区域和开发方案。

2.地层特征地层特征是指地质剖面上的各个岩石层次的特点,包括岩性、分布范围、岩性序列等。

了解地层特征可以帮助确定油气的运移路径和储集条件,指导勘探与开发。

油田的储层特征对于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

包括孔隙度、孔隙结构、渗透率等储层参数。

通过对储层特征的研究,可以评价储层的储集能力和产能,指导合理的开发方式和开发程度。

4.油气成因特征了解油气的成因特征可以帮助确定油气的来源和形成环境,对于油田的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油田开发策略1.科学勘探科学勘探是油田开发的第一步。

在了解油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地震、测井、岩心分析等技术手段,科学勘探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储集条件,确定勘探目标和勘探方案。

2.合理开发在了解油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包括注水开采、压裂增产、水驱采油、提高采收率等技术手段,以提高油气的生产效率和产量。

3.环保开发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环保要求,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4.安全开发油田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安全生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5.科学管理油田开发过程中,应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的生产管理体系,加强油田生产过程的监控和调控,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结语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策略密切相关,只有充分了解油田地质特征,结合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才能够实现油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油⼤学(华东)油⽥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油⽥开发地质学复习重点总结(⽯⼯学院40学时)第⼀章:油⽓⽥地下流体的基本特征1、名词术语(1)⽯油:是储存于地下深处岩⽯孔隙和裂缝中的、天然⽣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性有机矿产。

(2)油⽥⽔:油、⽓⽥区域内与油⽓藏有密切联系的地下⽔,⼀般指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

(3)天然⽓:地质条件下⽣成、运移并聚集在地下岩层中、以烃类为主的⽓体。

(4)⽯油的荧光性:⽯油及其衍⽣物(⽆论其本⾝还是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荧光的特性。

(5)⽯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油时,使偏光⾯发⽣⼀定⾓度旋转的特性。

2、原油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组分组成(1)主要元素:碳、氢、硫、氮、氧碳、氢占绝对优势,主要以烃类形式存在,是组成⽯油的主体;氧、氮、硫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2)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碳、氢)、⾮烃类化合物(碳、氢、硫、氮、氧)①烃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②⾮烃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元素硫、硫化氢、⼆硫化物、硫醇、硫醚等)、含氮化合物(吡啶、吡咯、喹啉、钒卟啉、镍卟啉等)、含氧化合物(环烷酸、脂肪酸、酚、醛、酮等)。

(3)组分组成:根据⽯油不同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划分。

①油质:⽯油的主要组分,淡⾊粘性液体,由烃类化合物组成;溶解性强、可溶解的有机溶剂很多,不被硅胶吸附(评价⽯油质量的标志);②胶质:胶质—粘性玻璃状半固体或固体,淡黄、褐红到⿊⾊,由芳烃和⾮烃化合物组成。

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③沥青质:沥青质—脆性固体,暗褐⾊到深⿊⾊,由稠环芳烃和⾼分⼦⾮烃化合物组成。

不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

注意:(1)异构烷烃中类异戊⼆烯型烷烃可能来⾃叶绿素的侧链,卟啉同系物也存在于动物⾎红素和植物叶绿素中,均可作为⽯油有机成因的标志;(2)油质主要指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等烃类物质,胶质和沥青质指含有氮、硫、氧的⾮烃物质及不饱和的芳⾹烃。

《油田开发地质基础》课件

《油田开发地质基础》课件

油田开发的工作流程
1
勘探与评价
确定油田的边界和储量,并评估开发潜力。
2
钻井与完井
使用钻机开采油井,并进行完井作业以确保油井的安全和可靠性。
3
生产与采收
通过注水、注汽和其他采收技术,将石油和天然气从油藏中采集出来。
油田开发中的挑战
1 技术挑战
油田开发需要解决地下复 杂环境中的技术难题。
2 环境挑战
《油田开发地质基础》 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为您介绍油田开发地质基础知识,包括石油概述、油田的形成、 油藏的分类、地质勘探技术、油田开发的工作流程、油田开发中的挑战以及 油田开发的前景分析。
石油概述
石油是一种天然的有机物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它是地下深处由古代生物遗骸经过长时间的地 质作用形成的。
油田开发对环境产生一定 的影响,如水资源的过度 开采和废水处理。
3 经济挑战
油价的波动和市场需求的 变化会影响油田开发的经 济效益。
油田开发的前景分析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油田开发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新的勘探技术和开采方法将有助于更高效、 可持续的油田开发。
非常规油藏
非常规油藏是指储量较低或岩石渗透性较差的油田, 采油难度较大。
地质勘探技术
1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通过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和性质。
2 地电勘探
地电勘探利用电率和自然电位的差异来确定地下物质的分布。
3 地磁勘探
地磁勘探将测量地下岩石的磁性特征,以了解地下构造和岩石性质。
油田的形成
古生物堆积
油田形成的第一步是古生物堆积,古代生物遗骸会通过各种地质作用沉积在地下。
成岩作用

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策略

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策略

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策略一、油田地质特征1. 地质构造特征油田地质构造特征是指油田地层构造特征、构造圈闭类型以及构造运动特征等。

地层构造特征指的是地质年代和岩性的分布规律,包括沉积地层的分布范围、产状特征以及层内外关系等。

构造圈闭类型主要是指构造圈闭类型、构造圈闭等级和构造风险等。

构造运动特征则是指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裂缝类型和赋存规律等。

2. 地层特征油田地层特征主要是指含油气地层的岩性、孔隙结构、渗透性和储层特征等。

岩性是指含油气地层的岩石种类和成分组成。

孔隙结构是指油气藏中的孔隙类型、大小和分布规律。

渗透性是指油藏岩石孔隙中液态流体(油、水和天然气)的渗透性能。

储层特征是指油气藏的保存状态、储量和产能等。

3. 地层圈闭特征地层圈闭特征包括构造圈闭、岩性圈闭、成岩相圈闭和水力圈闭等。

构造圈闭是指构造运动形成的圈闭类型和封盖性能。

岩性圈闭是指岩层产裂缝、孔洞、孔喉、溶洞、空洞和构造滑动、断裂带等岩性圈闭体系。

成岩相圈闭指沉积期间形成的岩相圈闭。

二、油田开发策略1. 有效勘探技术要想有效地开发油田,首先要进行有效的勘探工作。

在勘探工作中,可以采用地震勘探技术、电磁勘探技术和测井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发现潜在的含油气层和圈闭构造。

2. 合理开发方案在制定油田开发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油田地质特征和储层特性,制定出合理的开发方案。

合理的开发方案要综合考虑油藏的储量、产能、渗透率、含油层厚度、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等因素,确定出合适的井网布局、注采工艺和生产措施。

3. 精细油田管理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油田进行精细管理。

这包括对井眼动态管理、井眼产能维护、注水调剖技术、分布式变电技术等。

通过这些管理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油田的高效开发和生产。

4. 提高采收率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为了提高采收率,可以采用一些增储技术和增产技术。

通过注水和调剖技术可以提高油藏的采收率和产量。

5. 绿色开发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绿色开发技术。

江汉油田采油地质实习报告

江汉油田采油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我有幸在今年的暑假期间参加了江汉油田的采油地质实习。

在这次实习中,我深入了解了江汉油田的地质特点、油藏类型、开采工艺以及油田的开发历程。

在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参观了油田的生产现场,观察了油井的开采过程,并学习了相关的地质知识和技术。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石油开采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江汉油田地质特点江汉油田位于中国湖北省江汉盆地,是一个典型的盐湖盆地。

该油田的地质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样。

主要油藏包括碎屑岩油藏、碳酸盐岩油藏和火山岩油藏等。

这些油藏具有埋藏深、压力高、温度高等特点。

此外,江汉油田的油藏还具有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等特点,给油田的开采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三、油藏类型及开采工艺江汉油田的油藏类型多样,针对不同类型的油藏,采用了不同的开采工艺。

对于碎屑岩油藏,主要采用注水开采和气举等方法。

注水开采是通过向油层注入水,提高油层压力,促进油的流动。

气举则是通过向油层注入气体,减少油层压力,使油流向井口。

对于碳酸盐岩油藏和火山岩油藏,主要采用压裂开采和化学驱油等方法。

压裂开采是通过高压泵将压裂液注入油层,破裂油层岩石,形成裂缝,增加油层渗透性。

化学驱油则是通过向油层注入化学剂,改变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油的采收率。

四、油田开发历程江汉油田自1958年开始勘探开发以来,已经经历了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

在早期的开发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开采技术的限制,油田的开发效率较低。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开采技术的提高,江汉油田的开发效果逐渐提升。

目前,江汉油田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油田之一,为国家的石油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石油开采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观察油井的生产数据,分析油藏的特点,并选择合适的开采工艺。

我也了解了油田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和技术挑战,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与同事们共同解决问题。

大庆油田储层渗透率分布概型特征的地质解释

大庆油田储层渗透率分布概型特征的地质解释

大庆油田储层渗透率分布概型特征的地质
解释
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其储层渗透率分布概型特征是研究该油田地质特征的重要方面之一。

储层渗透率是指岩石中孔隙或裂缝的连通性和大小,是油气储层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

大庆油田的储层渗透率分布概型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大庆油田的储层渗透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质性。

在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不同岩性储层中,渗透率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砂岩储层的渗透率普遍较高,而泥岩储层的渗透率则较低。

此外,同一储层中不同位置的渗透率也存在差异,这与储层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因素有关。

大庆油田的储层渗透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向变化。

随着深度的增加,储层渗透率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深部岩石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和温度影响,孔隙和裂缝的连通性和大小逐渐减小,导致渗透率降低。

大庆油田的储层渗透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不同区块、不同井位的储层渗透率存在较大差异。

这与储层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区块、不同井位的储层渗透率进行详细的地质解释和评价,以制
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大庆油田的储层渗透率分布概型特征是其地质特征的重要方面之一。

了解储层渗透率的分布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勘探开发方案、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名字术语:(1)石油:是储存于地下深处岩石孔隙和裂缝中的,天然生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性有机矿产。

(2)油田水:一般特指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3)天然气:是指在地质条件下生成,运移并聚集在地下岩层中存在,以烃类为主的气体。

(4)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及其衍生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好产生荧光的现象。

主要是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发光。

(5)石油的旋光性:是指石油具有使偏光面发生旋转的特性。

2.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组成。

答:主要由碳、氢、氧、硫、氮等化学元素组成。

以烃类化合物为主,另外还有含氧、含硫、含氮的非烃化合物。

3.微量元素钒和镍的地质意义。

答:由于钒和镍在煤、油页岩、生物的灰分中分布稳定,且V/Ni比值的大小与一定的沉积环境有关,因此常用V/Ni比来确定沉积环境及进行油源对比。

V/Ni〉1为海相,V/Ni<1为陆相。

4.类异戊二烯型烷烃和卟啉化合物各自的石油地质意义。

答:类异戊二烯型烷烃常用作油源对比的标志。

含氮量高于0.25%的石油为高氮石油,而低于0.25%的为贫氮石油。

在石油中发现的卟啉化合物主要以钒卟啉和镍卟啉,对研究石油成因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5.石油颜色,相对密度,黏度的影响因素。

答:石油的颜色与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石油的相对密度一般介于0.75~1.0之间。

其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组成,一般饱和烃含量高的原油相对密度小。

胶质、沥青质含量越高,相对密度也越高。

组成的分子量↑d↑;溶解气数量↑d↓.。

在地层条件下,原油的相对密度还与温度、压力及油中溶解气的数量有关。

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小,氧化程度越严重,相对密度也越大。

饱和烃含量↑黏度↓,胶质、沥青质↑黏度↑,溶解气的含量↑黏度↓一般来说,石油中烷烃含量高、溶解气量多、温度高、压力低,则石油的黏度低,反之则黏度高。

6.石油相对密度不同表示方法的区别。

答:相对密度常指在1atm下,20°C脱气原油密度与4°C同体积纯水密度的比值,常用d420表示。

美国常用API度、西欧常用波美度来表示石油的相对密度,它们的计算公式为:
API度= ______141.5_______ - 131.5
15.5℃时相对密度
波美度 = _______140__________ -130
15.5℃时相对密度
7.天然气的产状类型及其区分。

答:包括聚集类型: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分散型:煤层气,溶解气,固态气水化合物。

8.天然气相对密度,黏度,蒸汽压力的影响因素。

答: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值一般随重烃,二氧化碳气,硫化氢气,氮气含量的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黏度的大小与气体组成,温度,压力等参数有关,一般随分子量增大而减少,随温度和压力的增高而增大。

蒸汽压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同一温度下碳氢化合物的分子量越小蒸汽压力越大。

9.油田水的化学分类。

答:以氯化钙型为主,次为碳酸氢钠。

1.概念:(1)沉积有机质:沉积物中分散的有机质.
(2)干酪根:是指不溶性的有机质.即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称为干酪根.
(3)生油门限温度:当达到一定温度之后,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称之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门限温度.
(4)生油岩: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又称烃源岩.
2.了解油气成因两大学派的根本分歧和几种重要的油气成因假说.
答:石油成因理论可分为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两大学派.无机说认为,石油是由无机物在高温高压下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的.石油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由沉积物当中的有机质,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营力的综合作用下,经历生物化学、热催化、热裂解、高温变质等阶段,陆续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另外油气成因假说还包括碳化物说、宇宙说和岩浆说.
3.了解干酪根的形成过程.
答:在沉积作用下,沉积有机质埋藏深度逐渐加大,保存下来的有机质将经历着复杂的分解和缩合作用。

4.掌握干酪根类型的划分及其石油地质的意义.
答:干酪根的类型分为三种:Ⅰ型干酪根、Ⅱ型干酪根、Ⅲ型干酪根.Ⅰ型干酪根富含类脂化合物,蛋白质分解产物,链状结构为特征,最主要生油母质.Ⅱ型干酪根生成油中含胶质,沥青质含量大,颜色较深。

生油潜力较大。

Ⅲ型干酪根含饱和烃少,主要来源高等植物,生油潜力较差但是生成天然气的主要母源物质。

5.掌握促使油气生成的地质条件和理化条件.
答:地质条件包括:①大地构造条件②古地理环境③古气候条件
理化条件包括:①细菌作用②催化作用③热力作用④放射性作用
6.详细掌握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
答: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①生物化学生气阶段②热催化生气阶段③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④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产物有生物化学气,干酪根和少量的低熟油.第二阶段为主要的生油时期,有机质成熟,进入生油门限,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

第三阶段主要反应是C-C链断裂,液态烃急剧减少,石油发生热裂解,热焦化。

第四阶段就相当于进入变生作用阶段。

主要特征就是高温高压。

最终产物为甲烷和固态沥青或石墨。

7.掌握烃源岩的特征及其类型.
答:特征一般为暗色、细粒,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化石,并且常含有指示还原环境的分散状黄铁矿,偶尔可见原生油苗。

类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泥质岩类生油层,主要包括泥岩、页岩;另一类是碳酸岩类生油层,主要包括暗色石灰岩、泥灰岩、生物灰岩及礁灰岩等。

8.掌握反应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的主要指标及其作用。

答:包括①有机质丰度指标,常用实测有机碳含量来表示。

②有机质类型,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光学显微镜法、热解法、元素分析法等。

光学显微镜法是利用显微镜在透射光下观察干酪根的形态、颜色、透明度等。

热解法是利用氢指数和氧指数。

元素分析法是利用分析干酪根中H/C原子比和O/C原子比。

③有机质成熟度:主存于Ⅱ、Ⅲ型。

④有机质转化指标:常用氯仿沥青“A”、总烃/有机碳、饱和烃/芳香烃等指标表示其转化率。

参数越大转化率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