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和可修复性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与辅导》考试复习资料含答案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与辅导》考试复习资料含答案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与辅导》考试复习资料含答案一、填空1.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核心是与生物学特征、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情绪)和(社会能力)发展。

2.脑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婴儿的大脑发育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修复性),刺激缺乏和刺激过度都可能对儿童大脑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儿童分离焦虑的高峰期时(14-18个月),以后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分离焦虑出现的次数和(强度)都逐渐降低。

4.根据儿童气质维度如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等与养育关系较大的维度的特点,可以将儿童分为难养型、易养型和(启动缓慢型)三种典型类型,以及(中间型)。

5.儿童心理行为评估的基本原则包括(发展教诲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保密性原则。

6.儿童的自我调控是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

7.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多发病于3岁前,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性)障碍。

8.学前儿童心理安康发展监测的内容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心理的发展程度),二是(心理的问题或障碍)。

9.常用的儿童心理矫正术可大抵分为强化、消退与(行为塑造)。

10.儿童的安康,包括心理健XXX,是(教育)的前提。

儿童心理安康的基本条件是(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11.对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家庭干涉,可所以(发展性)干涉,也可以是(矫正性)干预。

12.依恋障碍主要与(教养方式)不良有关,养育者频繁更换可能导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

13.1岁半以后,儿童经常喜欢咬玩具、吃剥落的墙皮、头发、黏土等不能吃的东西,且其进食行为不符合当地饮食惯或传统的情况,可能患有进食障碍,称为(异食癖)。

在睡眠过程当中起床活动或行走,可能患有(睡行症),俗称梦游。

14.重生儿期起怙恃就过渡保护或溺爱孩子,使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受到影响,简朴造成(易感儿童综合征)现象。

1岁以内的婴儿,看到其他孩子哭,他也哭的现象称之为(共情)征象。

15.为培养幼儿优秀的行为惯,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正性强化法,又称(阳性强化法),又称(勉励强化法)。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五章婴⼉的⼼理发展第五章婴⼉的⼼理发展第⼀节婴⼉的⽣理发展及其⼼理学意义婴⼉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童⽣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婴⼉的⽣理发展(⼀)婴⼉⼤脑功能的新认识⼤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个重要指标。

2.婴⼉⼤脑机能发展(1)脑电图同步节律波ɑ波常作为婴⼉⼤脑成熟的标志。

出⽣后5个⽉是婴⼉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2)⽪质中枢刚出⽣时⼤脑⽪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

此后,在婴⼉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就是脑⼲和中脑。

(3)⼤脑单侧化其就是在⼤脑的某个半球建⽴特定功能的过程。

在新⽣⼉阶段观察到得⼤脑单侧化的倾向只能说明两半球的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不是质的区别。

3.后天环境与婴⼉脑的发展(1)巨⼤的可塑性(2)良好的修复性(⼆)婴⼉⽣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婴⼉的动作发展最早的动作时⽆条件反射⾏为。

其动作具有弥散性、⽆⽅向性、普遍性。

动作发展的三⼤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原则三、动作发展对⼼理发展的重要意义第⼆节婴⼉认知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发展(三)味觉、嗅觉、触觉(四)空间知觉和物体知觉⼆、注意的发⽣发展(⼀)发⽣新⽣⼉已有了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了对外界进⾏扫视的能⼒。

(⼆)发展1~3个⽉的婴⼉的注意已经明显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集中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所有轮廓密度⼤的图形。

3~6个⽉的婴⼉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活动更主动积极,偏爱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

6个⽉睡眠减少,注意伴随着动作等。

共同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9个⽉时有显著的变化,但在1岁以前的发展⽔平都是较低的。

1岁以后婴⼉的注意活动进⼊更⾼的层次:第⼆信号系统。

三、记忆和学习的发⽣发展(⼀)记忆1.发⽣⼈类个体记忆的发⽣时间是妊娠末期2.发展帕波塞克—最早⽤经典条件发射研究了婴⼉记忆的发展诺韦和科尔利—操作条件发射对婴⼉记忆研究:A、新⽣⼉末期已具有特定的长时的记忆能⼒B、3个⽉的婴⼉对操作条件发射的记忆能保持达4周12个⽉后,开始有了很重要的变化:符号表征的出现使婴⼉语词逻辑记忆能⼒的产⽣成为可能,延迟模仿的产⽣标志着婴⼉表象记忆及再现能⼒的初步成熟。

心理咨询课件婴儿期的心理成长发展特点

心理咨询课件婴儿期的心理成长发展特点
3、情绪的社会参照功能
[p223]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的含义[p223]
什么是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
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抓握、
身体接近偎依和跟随等行为。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 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分离焦虑的发展过程:
1、最初阶段:啼哭、悲伤、呼唤妈妈、愤怒的抗议 2、第二阶段:希望破灭、尝受失望、减少啼哭、情感
冷漠 3、第三阶段: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寻求可亲的陌生
人,企图去适应新的环境。
(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 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获得 和行动的驱动力 本能的驱动力 心理社会性驱动力
按活动特点划分[p219] 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会性
婴儿气质的稳定性 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p220]
1、在出生后第一年,婴儿气质的稳定性呈连续增 长模式。
2、气质稳定是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心理咨询课件婴儿期的心理成长 发展特点
由:心理医生在线咨询C心理网整理编辑
————————————————— 整理:何星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一、新生儿的发展 二、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的学习 四、婴儿的认知发展 五、婴儿的语言发展 六、婴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
个体发展历程
一、婴儿的模仿学习 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 三、偏好新颖刺激学习形式
视觉偏爱法:婴儿视 觉的发展通过范兹的 刺激偏爱程序的创新, 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 刺激有特殊的偏爱。

心理咨询师三级发展心理学:婴儿期

心理咨询师三级发展心理学:婴儿期

心理咨询师三级发展心理学:婴儿期2017心理咨询师三级发展心理学:婴儿期婴儿期(0-3岁)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接下来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7心理咨询师三级发展心理学:婴儿期,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店铺!婴儿期(0-3岁)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一、新生儿的发展(出生-1个月)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开始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奏,发展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

1、反射行为:一是具有明显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如食物(觅食、吮吸、吞咽)、防御(眨眼、呕吐、喷嚏)、定向(将头转向声源),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的必要的反射行为。

二是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

如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等。

出生后4-6个月消退。

无条件反射的意义:①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生存②有助于婴儿发展早期的社会关系③是建立各种条件反射的基础④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2、生活行为模式:睡眠--觉醒时的活动(2-3小时)--啼哭。

啼哭的功能表现为:传递需求信息的交流手段、吸引成人照料的导向作用。

3、心理发生:把感觉、无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的产生做为心理发生的标志。

二、婴儿生理和动作发展1、大脑:可塑性和可修复性。

5岁。

2、动作发展(1)意义:①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婴儿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动作②是发展水平的指标③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④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主要动作:手的抓握技能(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①手的抓握动作的意义:a使婴儿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日益增加;b为认知发展奠定基础;c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②独立行走的意义包括:a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b扩大认知范围;c增加与人交往的主动性③遵循原则:头尾、近远、大小(大向精细动作)④影响因素: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成人激发婴儿掌握操作事物的技能和探究环境的愿望、母亲的抚养方式等。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的进步是极为明显的,近年对婴儿心理展开的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也充分显示和证明了这一点。

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

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

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儿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婴儿生理的发展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

近二三十年来,行为研究技术、电生理技术,特别是微电极技术、脑化学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我们对婴儿大脑形态和机能的发展、身体和动作的发展,以及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统一的,结构决定机能,机能也影响结构。

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其机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发展的速度。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1)脑重与头围:婴儿大脑从胚胎时期开始发育,出生时已重达350~400克,是成人脑重的25%(而这时体重只占成人体重的5%)。

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最快,6个月时已达700~80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50%),12个月时已达800~900克体重;24个月时增加到1 050~1 15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36个月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此后发育速度变慢,15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

这些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阶段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情况,与大脑皮质面积的发展密切相关。

婴儿头围也存在类似的发展变化。

刚出生时头围已达34厘米左右(约达成人头围的60%);12个月时达46~47厘米;24个月时达48~49厘米;此后增长速度变慢,10岁时才达52厘米。

新生儿如果头围过小(小于32厘米或3岁后仍小于45厘米,又称小头畸形),则其大脑发育将受严重影响,智力发育易出现障碍(陈伯荣,2001)。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

1、婴儿视觉的发展
婴儿出生时视觉器官已基本发育成熟。 1、视觉集中: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
2、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 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
3、颜色视觉: 出生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 4、对光的察觉; 出生后24~96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烁
5、视敏度:在出生后24小时只要成人的13∕100,期后开始稳定发展
婴儿气质类型
(托马斯和切斯的理论)
(一)容易型:易于适应环境主动交往。 约占儿童的40% (二)困难型:难以适应环境,负性情绪多。 约占儿童的10% (三)迟缓型:适应环境缓慢,情绪不甚愉快。 约占儿童的15% (四)混合型:约占儿童的35%


(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三)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

一、模仿学习 二、条件放射学习方式 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婴儿的学习



一、模仿学习 二、条件放射学习方式——最早的条件 反射是新生儿对母亲抱起喂奶的姿势做 出食物性条件放射,将喂奶姿势变成乳 汁即将到口的信号。 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研究方法所提 示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一)婴儿兴趣的发展 (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1、自发性微笑阶段 2、无条件的社会性微笑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1、自发性的哭 2、应答性的哭 3、主动性的哭



(四)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是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 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1、最初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1)本能性的驱动力 (2)心理社会性驱动力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史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年龄特征;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生理因素的发展;三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二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4、年龄特征的研究(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2)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故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5、儿童心理学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6、发展心理学诞生标志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1、弗洛伊德发展心理学理论(1)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2)力比多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1)埃里克森人格理论人格的发展中,逐步形成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2)八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或游戏期、游戏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3、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一是三种非习得性的研究即非学习性的情绪反应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二是儿童嫉妒和羞耻的情绪行为研究4、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2)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5、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6、维果茨基的心理学发展观(1)历史文化发展理论在人类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在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制约。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疏理汇总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疏理汇总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婴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 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心理发展”这一概念的科学理
心理的种系发展
心理的种族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对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
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性质:
、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婴儿兴趣的发展 Biblioteka 、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
、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
、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自发性微笑阶段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自发性的哭
应答性的哭
主动操作性的哭
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幼儿期掌握词汇的特点:词义笼统含糊 词义所指非常具体 幼儿末期掌握词汇的概括
理解句子的策略:语义策略 词序策略 非言语策略
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从不完整句发展到完整句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到
从无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期
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心理学: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和可修复性
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和修复性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此类的研究也较多,得出很多结论,勤思心理咨询师网给大家整理最新的婴儿大脑研究结果,在准备心理咨询师考试可多加关注。

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
婴儿期大脑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先天排定的成熟程序确定,而是在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可以发生改变。

研究表明,大脑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两者结合的产物。

过去学者们认为,婴儿大脑的生长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当其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不再有变化。

现在的研究发现,婴儿大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剥夺动物(也有少数人类婴儿的研究)的早期经验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现象,并构成永久性伤害。

早期营养不良,也会对婴儿大脑的生长产生严重影响。

二、婴儿大脑的可修复性
婴儿大脑的某一部分受损伤,其本身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

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大脑具有良好的修复性。

通常认为,大脑受到损伤是难以在弥补的。

因为出生以后,脑细胞的数量就不会再增殖。

现在发现大脑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

一侧半球受损伤后,另一侧半球很快会产生替代。

例如,在5岁以前语言中枢受损伤,另一侧脑半球很快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使语言中枢转移。

这样便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丧失。

但是超过5岁,这种语言中枢的修复性功能便难以实现,致使言语障碍无法克服。

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的新观点告诉我们,婴儿大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对婴儿身体和神经系统实施刺激,对促进其大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对于婴儿大脑的发育,我们更要抓住后天的环境因素去刺激和塑造婴儿大脑更好的发展。

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考试信息可联系老师用户名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