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的发育与可塑性

合集下载

青少年大脑发育特点

青少年大脑发育特点

青少年大脑发育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人类生命中最特殊的时期之一,其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经历了巨大变化。

而这些变化之中,大脑的变化是最为显著的。

青少年大脑发育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神经元发育青少年时期的大脑神经元数量和功能都在发生变化。

在青少年时期,大脑中还有许多尚未完成发育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会经历形态上和功能上的调整,最终发育成为成年人的神经元。

这种调整过程关系到青少年的思考方式、记忆能力、注意力以及情绪控制等方面。

2.神经元连接青少年的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也在不断变化。

由于神经元生长和突触变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青春期至成年的神经元网络会发生一系列的调整和修剪,削减无用的连接以增强有效的连接,以满足日益复杂的认知需求。

这种削减的过程是由神经调节因素,以及环境、行为和心理刺激所诱导的。

3.注意力与决策制定在大脑中,前额叶皮层尤其是前额叶皮层下部的内侧区域负责注意力、情感调节和决策制定等功能,而这些被认为与青少年的思维和行为相关。

因此,青少年时期的大脑显著增强了上述功能,同时还具有一些局限性,如注意力分散、容易受到情绪影响和偏见等。

4.情绪调节大脑中边缘系统负责情绪处理和产生强烈的愉悦或不愉悦体验。

进入青春期,由于身体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青少年经常处于情绪起伏不定的状态,而且很容易被负面情绪、社交压力和自我怀疑所困扰。

然而,这种情绪波动也会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认知、增强情感健康,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成年生活中的挑战。

5.大脑可塑性青少年时期的大脑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能够通过学习和经验来改进和增强其功能和连接,在刺激和经验的帮助下,他们的大脑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社会环境和认知挑战。

由于大脑可塑性的高度,青少年时期也是培养各种认知和情感技能的重要时期。

总之,青少年时期的大脑发育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过程,这个时期的特点尤其是神经元发育、神经元连接、注意力与决策制定、情绪调节和大脑可塑性等方面的特点,为我们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

普心名词解释脑的可塑性

普心名词解释脑的可塑性

普心名词解释脑的可塑性脑的可塑性是指大脑在受到外界刺激或经历特定训练后,其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能力。

普心名词解释脑可塑性,即从普通人的角度解释脑可塑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讨论脑可塑性的定义、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促进脑可塑性等方面的内容,以深入探讨脑可塑性对于普通人的重要性。

一、脑可塑性的定义和重要性脑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是指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发生变化的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一旦大脑发育成熟,其结构和功能就不再改变。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大脑实际上具有很高的可塑性。

这是一项令人振奋的发现,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可以通过刺激和训练来改变自身,并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脑可塑性对于普通人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脑可塑性使我们能够适应新环境和应对挑战。

无论是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还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职业要求,脑可塑性都能让我们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

其次,脑可塑性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

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刺激,普通人能够提高注意力、记忆、判断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认知能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最后,脑可塑性还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一些脑部受损的情况。

例如,在中风之后,患者可以通过恢复训练来重新学习和恢复一些功能。

这证明了脑可塑性的巨大潜力,以及它对于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脑可塑性的影响因素脑可塑性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年龄是影响脑可塑性的重要因素。

年轻人的大脑可塑性更高,因为他们的大脑仍处于发育和成熟的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可塑性逐渐降低,但并非完全消失。

因此,无论年龄多大,我们都有机会通过刺激和训练提高脑可塑性。

其次,环境刺激对脑可塑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较少的环境中生活的人,其大脑可塑性相对较低。

相反,与新事物和新经历接触频繁的人,大脑可塑性更高。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和体验活动,以激发和促进大脑的可塑性。

第三,情绪和心理状态对脑可塑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儿童大脑发育规律

儿童大脑发育规律

儿童大脑发展规律包括发育顺序、突触连接的重塑、大脑半球发育不平衡、灰质和白质发展以及儿童大脑的可塑性。

1、大脑发育顺序:从出生到成年,大脑的发育可以分为肌动阶段、感觉运动阶段、符号思维阶段和抽象逻辑阶段。

不同阶段的发育具有特定的特征和表现。

2、突触连接的重塑:儿童的大脑神经元在发育过程中会频繁建立和重塑突触连接。

这种突触连接的建立和消除是大脑发育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儿童的大脑会建立更加稳定和高效的神经回路。

3、大脑半球发育不平衡:儿童的大脑半球发育不平衡是儿童大脑发育中的重要特征。

在早期阶段,儿童的右脑半球的发育会较快,而左脑半球则相对较慢。

这一现象与儿童语言发展和空间认知有关。

4、灰质和白质发展:儿童大脑的发育不仅涉及到神经元的建立和突触连接的重塑,还涉及到大脑的结构变化。

研究发现,儿童的大脑在早期会快速增长,在青春期逐渐减少。

同时,灰质和白质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白质的发展会促进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调。

5、儿童大脑的可塑性:儿童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即在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刺激和学习经验的响应能力。

这种可塑性使得儿童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对于幼儿教育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大脑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大脑终身具有神经可塑性

大脑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大脑终身具有神经可塑性

大脑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大脑终身具有神经可塑性曾经人们以为大脑发育到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就结束了,大脑在成年之后就基本定型,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现在科学家知道,大脑在成年之后依旧保留着巨大的变化潜力。

这种能力叫做“神经可塑性”,指的是神经连接生成和修改的能力。

我们的大脑终身都保有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体现在大脑被外界刺激影响而随时修改上。

当你长期练习某一种大脑功能,就可以让负责这个功能的脑区的神经连接生成和巩固。

比如说,当你每天坚持练习弹钢琴,你的大脑中负责手指活动的脑区就会长出更多的神经连接,手指在大脑中的“地盘”也会随之变得更大;当你每天学英语,你的大脑语言皮层中负责英语读写的区域也会越来越大。

但是如果你偶尔偷懒,几天没练钢琴,或者几天不学英语,大脑中刚刚建立起来的“钢琴神经网络”或“英语神经网络“的巩固过程就会罢工,变得日渐虚弱,一些微弱的神经连接甚至会被修剪掉,几天后当你重拾钢琴和英语的时候,就会觉得生疏许多。

总而言之,我们的大脑在一生中都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对环境有着积极的适应。

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是怎么产生连接的呢?它们会长出很多“小手”和别的神经元连接在一起,这些小手叫做“神经突触”。

它们的轴突(比较长的神经突触)外面会被胶质细胞包裹上,这个过程叫做髓鞘化。

为什么神经元轴突外面要包裹上髓鞘呢?因为大脑的神经元需要远距离传输信息,比如从位于额头后方的前额叶传到位于大脑正中间的内侧颞叶,或者从位于后脑勺的枕叶传递到耳朵边上的颞叶。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就像是电线周围包了一层橡胶绝缘层一样,可以让神经信号在大脑中的传输速度和质量都大大提高。

在这之后,大脑又会大幅修剪发育得错综复杂的神经连接,就像修建新长出的小树苗一样,把用得很少的神经连接修剪掉,只留下重要的、反复使用的神经连接,让大脑的能量和物质得到高效使用。

对神经纤维“分叉”的大幅修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青春期结束。

但这不意味着神经元就此不会再生,大脑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域终身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

儿童大脑发育机制

儿童大脑发育机制

儿童大脑发育机制儿童大脑发育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的神经元生成、迁移、成熟和连接等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儿童大脑发育的机制。

一、神经元发生与迁移儿童大脑发育的第一步是神经元的生成。

在胚胎期,神经元开始形成,并通过细胞分裂不断增加。

这些新生成的神经元随后会迁移到它们最终定居的位置。

神经元的迁移过程是通过细胞内和细胞外信号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这个过程对于大脑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二、突触形成与重塑在神经元定居到它们的位置后,它们开始与其他神经元建立连接,形成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结构。

在儿童的大脑发育过程中,突触的形成和重塑是不断进行的。

这个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丰富的刺激和经验可以促进突触的形成和加强,从而提高大脑的功能。

三、髓鞘形成与神经传导速度提高在儿童大脑发育的过程中,神经元的轴突会被髓鞘包裹。

髓鞘是由胶质细胞产生的一种脂质层,可以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在儿童的大脑发育过程中,髓鞘的形成是逐渐完成的。

这个过程对于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

四、神经回路的建立与强化儿童大脑发育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神经回路的建立与强化。

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络。

这些神经回路在儿童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发育过程中,神经回路会不断建立和强化,从而提高大脑的功能。

五、神经可塑性儿童大脑发育的机制之一是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指的是大脑神经元和突触在受到刺激后可以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这种可塑性在儿童的大脑发育过程中尤为重要。

丰富的刺激和经验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从而有助于大脑功能的发展和提高。

六、神经发育中的关键时期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时期,这些时期对于大脑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时期,大脑对于特定的刺激和经验更为敏感,也更容易发生变化。

例如,语言和视觉系统的发育在特定的关键时期内进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儿童在这些领域的学习能力更强。

总结起来,儿童大脑发育的机制涉及到神经元的生成与迁移、突触的形成与重塑、髓鞘的形成与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神经回路的建立与强化、神经可塑性以及关键时期的存在等。

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和脑的可塑性

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和脑的可塑性

什么是脑的可塑性
脑的可塑性,也叫神经可塑性,是指脑按照新经验对神经通路进行重组 的终生能力。当你记忆一项事实或学习一项技能时,大脑必须发生功能上的 改变来代表新知识。 我们以照相机的胶片打个比方,假设胶片代表脑。现 在我们使用照相机拍摄一张树的照片。在拍照片时,胶片被暴露在新信息— —一棵树的图像之前。为了保留这个图像,胶片必须对光线起反应并发生变 化,以记录下树的影像。同样,为了使新知识能够保留在记忆中,脑中必须 发生一定的变化来代表新知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可塑性,想象一下 用硬币在粘土上压出一个痕迹来。为了让粘土出现硬币的压痕,粘土必须发 生变化,即当硬币压入粘土时粘土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同样,当发生新体验 和感官刺激时,脑神经功能必须重组。可见,大脑随学习而变化的能力就是 可塑性。
据估计,大脑从开始发育时算起 神经元的数量就以每分钟25万的 速度递增,到出生时最多,达到大 约1000亿个。出生之后神经元的 数量就不会再增加了,但是会急 剧的生长出很多的树突和轴突。 这些突触的连接非常重要,因为 脑神经细胞的连接方式决定着婴 儿的大脑如何处理新的信息。这 些神经细胞的连接70%~80%是在 3岁前形成的
脑的可塑性依据
单个神经元不能工作,要靠轴突连接相邻神经元才能进行工作。 神经元的树突负责接收从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一个 神经元的轴突和相邻神经元的树突连接部分的微小缝隙,就构 成了突触。突触中的传递介质控制着大脑的活动,传递介质蓄 积在轴突末端的小囊里。神经信息的电脉冲信号到达轴突末端 时,会对突触小囊产生刺激,受到刺激的小囊破裂,传递介质 被释放到突触问隙中。此时释放出来的传递介质就在仅l/ 50000毫米缝隙里的体液海洋中邀游。 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传递介质为了完成传达信息的使命, 必须被目标细胞所接收。目标细胞表面附着有接收传递介质的 “接收体”。接收体是类似钥匙孔的东西,只能接收特定的传 递介质,当它接收到特定的传递介质后,就可以激活或抑制自 身细胞的活动。人们学习时,传递介质被特定的接收体接收, 形成了神经回路,人们就可以获得新能力。 例如,通过集中练习高尔夫球,可以激活某一特定领域的 细胞群,使突触相结合。被称为“高尔夫细胞”的一群细胞的 活性化能够使我们的球技得到提高,即使不能达到职业选手的 水平,反复的练习也能够使学习过的技术半永久性地保持住。

大脑发育特点

大脑发育特点

大脑发育特点大脑是人体最为神秘的器官之一,控制着我们的思考、行为和感觉等各个方面。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大脑的进化和发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那么,大脑在发育过程中有哪些特点呢?1. 大脑发育的时间长。

大脑的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胎儿期开始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都在不断的发育变化。

特别是婴幼儿期,大脑的发育速度非常快,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2. 大脑发育的过程复杂。

大脑发育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基因、环境和经验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

3. 大脑的发育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大脑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例如婴儿期的大脑主要是发育神经元,而儿童期则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建立。

4. 大脑的发育具有可塑性。

大脑的发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

这意味着大脑可以根据不同的经验和环境刺激来调整和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任务。

5. 大脑的左右半球发育不同。

大脑的左右半球分别控制着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发育过程中也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逻辑和分析等功能,而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空间感知、情感和直觉等功能。

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提高其功能。

例如,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刺激、进行合适的训练和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

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大脑的潜力,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大脑的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神秘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和规律。

只有深入了解大脑的发育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提高其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大脑可塑性理论探究

大脑可塑性理论探究

大脑可塑性理论探究大脑可塑性是指大脑具有改变和适应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大脑可塑性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本文将从大脑可塑性的定义和机制、训练和发展、应用和前景等方面对其进行探究。

一、大脑可塑性的定义和机制大脑可塑性是指大脑在受到外界刺激或内部因素影响后,通过调整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活动强度和突触传递效率等,来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传统观点认为,大脑的神经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建立起复杂的连接网络后,结构基本固定,功能也难以改变。

然而,现代的研究表明,大脑可塑性并不仅局限于发育过程,而是一种终身存在的生理现象。

大脑可塑性的机制主要包括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元可塑性。

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和传递效率的改变。

神经元可塑性是指神经元自身的电生理和神经化学性质的可塑性。

这两种可塑性相互作用,共同促使大脑实现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二、训练和发展中的大脑可塑性大脑可塑性在个体的训练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婴儿的早期经验还是成人的学习过程,都能引起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儿童时期的大脑可塑性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儿童的大脑处于高度发育阶段,神经元连接正在不断建立和优化,这为后续的学习和记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训练和发展中的大脑可塑性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

例如,音乐训练可以提高音乐方面的大脑可塑性,语言学习可以增强语言和记忆方面的大脑可塑性。

另外,体育锻炼和认知训练等也都有助于促进大脑的可塑性。

通过对大脑可塑性的训练和优化,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提升自身能力。

三、大脑可塑性的应用和前景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在神经科学、教育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神经科学领域,对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揭示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本质,为理解认知和行为提供基础科学支持。

在教育学领域,了解大脑可塑性可以指导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的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临床医学领域,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和治疗脑部损伤、神经发育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的发育与可塑性苏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徐斌“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主要研究方向:……脑发育、可塑性与人类智力的关系,…… ”脑的进化●单细胞动物(无神经)●腔肠动物(神经网) 多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神经节)[神经系统中轴化]●昆虫(头节发育)●鱼类(脑的形成) [神经系统脑化](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脑的发展●鸟类●哺乳类●灵长类●人类●脑重/体重比增大;前脑扩展;[机能皮质化]不同动物进化中皮质%的变化●种类新皮质旧皮质古皮质间皮质●刺猬32.4 29.8 20.2 17.6●兔56.0 14.0 23.0 6.2●低等猴85.3 2.8 8.7 3.2●黑猩猩93.3 1.3 3.3 2.1●人95.9 0.6 2.2 1.3不同动物进化中皮质%的变化新皮质中联合皮质的增加灵长类大脑皮质各区表面与整个皮质的比例变化边缘区中央前区枕区颞区下顶区额区●长尾猴 4.2 8.3 17.0 17.0 0.9 12.4●●类人猿及猩猩 3.1 7.0 21.5 18.6 2.6 14.5●人 2.1 8.4 12.0 23.0 7.7 24.5灵长类大脑皮质各区的比例变化脑的发育(一)神经管的形成●约在胚胎第18天,神经系统开始形成,由神经板→神经沟(两侧为神经褶)→约第22天开始融合,在第23-24天成神经管。

●人的神经系统早期发生(上:纵切面;下:横切面)脑的发育(二)脑的形成脑的发育4周时为3脑泡(前、中、菱);6周时发育成5脑泡;随后前脑泡分为两个端脑泡,位于其间的前脑形成间脑;菱脑泡向两侧扩张,形成小脑,中间为脑桥。

脑的发育(三)神经元的生长与发育神经元发育过程●增殖●迁移●分化●髓鞘化●突触形成神经元存活的决定因素:靶细胞信号的调节● 1. Detmiler,S .& Hamberger,V.于20世纪20-30年代发现:移植两栖类肢芽可使背根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数增加,除去肢芽,神经元数明显减少;当时认为是靶细胞影响感觉神经细胞增殖与分化;40年代后,Levi-Montalcini,R. & Hamberger,V.发现,去肢芽使本来要长到肢芽的感觉神经元死亡; 由此而发现靶细胞的调节影响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 。

● 2. 神经营养素(neurotrophins,NTS)是一组促神经元存活作用的分泌因子。

除NGF外,目前在哺乳动物还分离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BDNF), NT3和NT4/5 。

神经营养素主要的信号受体是酪氨酸激酶家族受体trkA, trkB, trkC 。

NGF与trkA 作用; BDNF和NT4/5与trkB作用;NT3与trkC作用。

3.其它促神经元存活的蛋白质有TGFβ家族成员,白介素6相关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

4.去除NGF及其受体导致神经元死亡脑的可塑性(plasticity)一、生活经历的影响1.用脑成像技术研究,比较音乐工作者(演奏小提琴)与对照(不练习乐器者)的左、右手的拇指及小指皮质代表区。

结果:●(1)乐手的右手手指及左手拇指的皮质代表区与对照者相等;●(2)乐手的左小指皮质代表区明显较大;●(3)自幼练琴者,其左小指代表区明显大于练琴较晚者。

(T.Elbert et al, 1995)2. 盲人以一根手指摸读盲文,则该指的皮质代表区就扩展。

(Barinaga,1992)3.在工作日测量盲文出版社校对员食指的代表区要大于假日。

(Pascual-Leome,1995)4. 音乐家对纯音刺激的脑磁图反应是不从事音乐者的一倍。

随后的MRI检查发现专业音乐家的右侧颞叶皮质的一个区比对照大30% 。

(Schneider等2002)5. Maquire等(1997,1998)用脑成像技术研究出租车司机与驾驶导航(navigation)相关的脑区(海马)发现,海马后部大于对照,右后海马的容积与驾龄呈正相关。

说明,出租车司机的脑结构改变是获得性的,而不是天生的。

6.手术离断猴前臂的传入通路,则相应皮质代表区逐渐发生功能转移,对触摸动物的面部起反应。

(Pons等,1991)7.用激光束点状毁损猫视网膜,受损眼的视皮质区对周边的视觉信息起反应。

以上研究提示:健康成人(及动物)的脑具有因环境需求引起局部可塑性变化的能力。

二、年龄影响脑的可塑性●“Kennard原则”(1938)是:“年轻脑受损后的恢复要优于年老脑”。

1. 10天龄大鼠的杏仁核受损,恢复良好; 而40天龄大鼠受损时,恢复就较差。

2. 2岁幼儿左半球皮质全部丧失以后,随着右半球的发育,可以发展某些语言功能,而成年人有类似损伤则语言难以恢复。

年轻脑的可塑性虽然优于年老的脑; 但是,它对外界干扰有易感性。

二、脑损伤恢复中的几个可塑性问题(一)神经功能联系不能(diaschisis)“神经功能联系不能”是指一些神经元受损后,另一些相关神经元活动降低的现象。

如大脑皮质运动受损,可引起小脑的活动减低; 下丘脑受损可使大脑皮质活动减退。

临床实践发现,如果脑损伤后的行为缺陷属于“神经功能联系不能”引起,则“感觉通路助力催醒作用” 将有助于促进功能恢复。

(二)感觉通路助力催醒作用媒体报道,我国“每年新增10万植物人”;有的医疗机构报道,使用感觉通路助力催醒作用,促醒率超过60%。

但处于“持续性植物状态” (persi stent v.s.) 的真正的“植物人” 难以催醒;哪些被催醒的其实不属于“植物人”而是“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us)的患者(可持续3、6、12个月)。

(江基尧:《文汇报》2005,03,13) 感觉通路“助力催醒治疗”(包括频繁、高强度的多种感觉刺激、肢体力量训练等)理论基础:昏迷患者的大脑可以接受经感觉通路传入的外界刺激信息,有助处于“休眠”状态的功能恢复。

治疗的感觉通路及作为〝助力〞的刺激:(1)视觉:取坐位以加宽视野,用明亮的图画、照片或伤前喜好的电视节目。

(2)听觉:为防止感觉的适应,因此,声音剌激要强、不规则。

音乐治疗是特护病房的常规。

(3)味觉:用醋、柠檬汁、芥末、酱油、辣椒、盐作刺激物;可通对面部表情来辨别。

(4)嗅觉:用薄荷油、桉叶油、蒜、强烈香水。

(5)触觉:洗头、洗澡、磁性衣服、沙鞋。

(6)运动觉:对身体状况许可者改变体位、活动肢体。

(二)侧支芽生(sprouting)(三)去神经超敏性(supersensitivity)切断神经,突触后靶细胞对该神经递质的敏感性增加,称为“去神经超敏性” 。

超敏的原因包括受体数的增加以及受体效能的增加(可能是第二信使系统的改变)。

典型的实验是用6-OHDA毁损DA能神经元制造的“旋转模型” 。

(四)重组感觉代表区(reorganized sensory representations)●前述生活经历能改变大脑皮质的连接表明:●1. 经常使用可使感觉皮质扩大。

●2.缺乏传入信息的皮质代表区可被邻接部位的信息接管。

●3.截肢患者的幻肢感是皮质代表区对CNS不同部位变化的反应。

在截肢后,脑可以发生更为广泛的重组●幻肢(phantom limb)现象,是指截除肢体(或器官)后引起的被截除肢体(或肠、乳房、阴茎等器官)的感觉(临床上关注的是剧烈疼痛),这种幻肢感觉有时只存在数天或数周,但是也可能持续存在。

在20世纪90年代前,无人知道其原因,大多数人认为,这是肢体残端引起,甚至于再度作截肢术来企图消除幻肢感觉。

但现代科技证明,脑的躯体感觉区的重组愈大则幻肢感觉愈明显。

(Flor等,1995)●Aglioti等(1997) 在一例手截除患者发现, 刺激面部引起1, 2, (3、4), 5指的幻觉;刺激肩部引起1, 2,3, 5指的幻觉。

在研究人员指出这是由于面、肩部皮质区的神经伸向幻肢的皮质区(重组) 之前,患者弄不明白,为何接触面部会引起幻肢觉。

●Ramachandran & Blakeslee ( 1998 )报导:两名截肢患者在性唤起时,有脚的幻肢感。

其中一例报告,在体验快感时,不仅在生殖器,也在幻肢。

这说明,生殖器的皮质代表区的神经元延伸到“去传入”的截肢皮质,进行接管(皮质机能定位图上,生殖器的皮质代表区与脚的皮质代表区相邻) 。

●Lotze et al(1999)报导:截肢者们学会使用义肢后,他们的幻肢觉逐渐消失。

●Giraux et al(2001)报导:一名手截除者,其手代表区部分被面部感觉替代;但当他接受手移植后,其皮质又逐渐转换成手感觉。

三、.耳蜗植入病人的可塑性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的目标是为了完善听觉以获得语言交流的能力。

对这种病人既可研究听皮质的“去传入”及“跨模式接管” (cross-modal takeover);又可探索语言系统网络重建过程中的脑可塑性问题。

近年来,对成年CI病人作了些研究。

病人分为语言关键期前耳聋(pre-lingual deaf)及语言关键期后耳聋(post-lingual deaf)两种。

简称pre-ld及post-ld 。

(一)Pre-ld的可塑性1、.与听力正常者相比, pre-ld的“围外侧裂区” (peri-Syrvian region,正常时负责对听觉及语言加工)被其它感觉模式接管;主要原因是语言发育期间,听觉输入的缺失。

2、pre-ld成人使用符号●语言(如手语)时,被激活的不仅是视区,还有两侧颞上回(与语言理解有关)。

3、pre-ld的听觉剥夺,使视觉作业增强(与正常人比,视皮质的诱发电位大、反应时短)。

4、.pre-ld的一级听区能检出来自CI的刺激, 但不能理解言语。

因为言语理解要由听联合皮质去募集其它认知加工脑区的活动。

5、在与post-ldCI及正常听力者对比时发现,pre-ldCI的二级听区及听联合皮质对言语引起的活动一直低下。

由于CI对pre-ld的言语理解能力无明显改善,现已不再植入。

(二)Post-ld的可塑性1. post-ldCI后一周内PET扫描显示,听刺激在一级听皮质产生非特异性皮质活动(对任何声刺激都引同样反应);这一点与病人此时不能区别言语和噪音一致。

2. CI后不久,言语刺激的特异反应出现在二级以上的高级听皮质,这对语言系统的可塑性重组有意义;但其反应型式(指募集的脑区)与听力正常的对照组不同。

(三)CI后的可塑性1. 听皮质的重组●方法:用PET比较同一病人CI后一周内及一年后对言语及噪音刺激(以静息基线作对比) 反应的脑扫描资料。

一周内:言语和噪音刺激都使大脑皮质普遍激活,未见言语相关脑区特异反应活动;一年后:激活反应向听区集中,言语刺激在CI对侧的听皮质有募集反应;6名完全康复者,言语刺激只激活右侧颞上回的经典言语区(其中2人是CI左耳),皮质激活类型与正常无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