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综合解释

合集下载

I-GeoSeis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软件

I-GeoSeis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软件
加载及导出时间或深度域常规振幅、波阻抗、相干体 SEGY 格式地震数据。对 SEGY 数 据体进行扫描,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可以 8 位、16 位、32 位进行存储。支持跨测网 的各类应用,如任意(联井)测线的层位、断层解释、地震反演及属性提取。 解释数据管理
提供解释层位、断层序列的管理。支持 Landmark、GeoQuest 解释系统的 ASCII 层位和 断层数据的导入、导出。 地质成果管理
■ 创新性的批量井震精确标定方法
为解决开发阶段井数多,井震标定工作量巨大的问题,分别从井地质分层和地震层位解 释出发,建立深度域和时间域的数据对,进行自动标定和速度计算。从而获得高密度的、精 确的井时深关系数据,以建立达到更高误差要求的速度模型。
■ 实用的地震属性提取和分析方法
为满足地震信息向地质信息转换的需要,同时结合地震在解决油田开发问题方面的技术 实践,优选出较为实用的地震属性供地质家利用。包括三瞬、相干、频谱分解、波阻抗反演 等属性计算功能,且支持多种沿层提取方法。
I-GeoSeis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软件
——让井震结合更完美
I-GeoSeis 是针对油田开发阶段进行井震结合地质研究的综合解释软件。主要面向油气 藏开发,应用开发地震(或称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并融合密井网条件下钻井、测井、地质、 油藏工程等信息,以实现油气藏特征的精细描述。提供了井震精确标定、构造解释与地层格 架建模、速度分析与时深转换、地震属性分析等基本功能,及地震沉积相研究与地质分析等 综合功能,实现了不同深度域快速三维可视化。软件充分利用油田不同开发阶段所积累的大 量静、动态井地质资料对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进行检验和标定,提高时深转换的精度;应 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等时切片显示、三维空间透视等手段进行断层、地层格架及储层的精 细刻画;并同时实现地震反射界面-地质等时面间的匹配与地震属性-地质参数间的相关分析 和交互验证。

叠前地震属性处理及综合解释

叠前地震属性处理及综合解释

地震属性优化技术
属性筛选
属性校正
根据地质任务和实际数据特点,选择 对地质目标敏感的属性进行后续处理。
针对某些受采集、处理等因素影响较 大的属性,采用特定的算法进行校正, 以提高属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属性融合
将多个单一属性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 进行融合,形成新的复合属性,以提 高属性对地质目标的识别能力。
的支持。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智能化属性提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地震属性提取将实现智能化,通过深度
学习等技术自动提取和优化地震属性。
02
多属性融合解释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多属性融合解释方法,充分利用不同属性之间的互补
性,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精度和效率。
03
地震属性与地质模型的深度融合
未来地震属性处理解释将与地质模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实现地震属性
针对提取的地震属性,进行了有效的优 化处理,如属性融合、属性筛选、属性 降维等,提高了属性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
3
综合解释方法
建立了以地震属性为基础的综合解释方 法,结合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对 地下构造、岩性、流体等进行了准确解 释。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智能化属性提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地震属性提取将实现智能化,通过深度
时频分析属性
结合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方法,提取时频域的属性, 如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地震属性提取方法
时域属性
通过地震波形在时间域的特征提取属性,如振幅、 频率、相位等。
频域属性
将地震信号转换到频率域,提取与频率相关的属 性,如频谱、频带宽度等。
时频分析属性
结合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方法,提取时频域的属性, 如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在辽河盆地welll井区的应用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在辽河盆地welll井区的应用
2 .广 西 电力 工 业 勘 察 设 计 研 究 院 ,南 宁 5 0 2 ) 3 0 3

要 : 区 已经进 入开发期 , 本 通过 精 细 的三维地 震解释 , 新确 定 了本 区的构造 情况 , 重 并确 定 了几
个 有利 断层 圈闭 。根 据井 区 已有的 地质测 井 资料 , 行 了沉 积相 分析 , 进 确定 了储层 的宏观 分布特 征 。为
岗岩基底之上依次发育有中生界 白垩系孙家湾组 ,
下 第三 系 沙河 街 组 、 营组 , 第 三 系馆 陶 组 、 化 东 上 明 镇 组及第 四系 ( 1 。其 中沙河 街 组一 、 图 ) 二段 的于 楼
和 兴隆 台油 层是本 区的主力 油层 。

l 、} ~

. ,

的 断鼻 圈 闭 , 这是 一 个 比较 有 利 的 圈闭 ; 在西 部 , 形 成三 个断 鼻 圈闭 。 中 , 其 部分 圈 闭有产油 井分 布 。 图 4为 其 中 一条 主 测 线 地 震剖 面 , 以看 出 目标 层 的 可 单斜产 状 和断 层分 布情况 。 2 沉 积相 及储 层宏观 特征 分析 本 区主要 目的 层为 S下兴隆 台油 层 和 S中于 楼 油层 , 以岩 性油藏 为 主 。 合本 区提供 的测井 资料 及 结 产油 情况 , 们对 目标 层 进行 了细分 统 层和 微 相 分 我 析 , 对储 层的宏 观展 布特 征做 了分析 。 并
维普资讯
20 年第 1 期 07 2
内 蒙古 石 油 化 工
13 2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在辽河盆地 w l 井区的应用 el 1
谭 荣 彪 汪 晴 川 , , 任 馨 颉永 平 ,
(. 1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成都 605 ; 10 9

地震解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震解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震波地质信息综合解释摘要:地震解释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的方向和进程,地震解释的发展对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解释人员通晓地质知识,同时具有物探知识。

本文主要从现今已经在应用的解释技术和方法以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展开论述。

分别包括三维可视化技术、构造解释、构造解释和利用振幅属性预测含烃概率、利用波峰瞬时频率计算薄层厚度、多子波地震道分解和重构等。

关键字:地震解释、构造解释、振幅属性、波峰瞬时频率引言:地震资料解释是勘探和开发地震的最后环节,其功能是将地震信息翻译成地质语言或符号;其目的是直接服务于勘探和开发。

因此解释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的方向和进程。

地震勘探开发技术发展的目标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易于解释的具更高可信度的地震资料。

地震解释现在更多地强调综合性和在地质规律控制下的地震解释。

这对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解释人员通晓地质知识,同时具有物探知识。

地震解释从来就不是从事物探方法研究人员单纯可以从事的工作。

地震解释已经开始从注重地震解释方法向注重多学科综合性的转变,现在更为明显!地震解释的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强调在地质规律认识下的地震解释,即地震和地质的紧密结合。

一、地震综合解释的现今技术及方法在地震综合解释方面,主要是以地震反演技术、多种属性分析技术及三维解释为主体的地震综合储层预测技术,通过与层序地层学、测井和地质等其他测量解释成果的结合给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应用实例。

例如AmoutColpaert应用神经网络将地震解释数据和井中岩石物理特性分析联合实现多属性分析,从而进行岩相预测。

靶区的目标地层是岩溶发育的斜坡形向陆架坡过渡的碳酸盐岩地层,探区内井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作者综合应用了基于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岩石物理分析和多属性地震分析,对无井控制区的岩相进行了预测。

其基本流程见图1。

而涉及储层预测的主要是综合应用地震、地质、钻并和测井等各项资料对地下储层的分布、厚度及岩性和物理性质变化进行追踪和预测的实例。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第6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第6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6课
王英民
2010年
3 地震构造解释
• 3.1 概述 • 3.2 复杂构造形态的特殊地震响应 • 3.3 断层解释 • 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 3.5 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3.1 概述
• 3.1.1 • 3.1.2 • 3.1.3 地震构造解释的主要任务 地震构造形态解释的核心内容 地震构造解释流程
3.2.5 偏移剖面在构造解释中的意义
• (1)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 • (2)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 • (3)闭合问题
(1)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
四川盆地二维水平叠加地震剖面
(2)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
四川盆地二维偏移地震剖面
(3)偏移剖面的闭合问题
3.2.6 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假 象——上提或下拉
n n
震源
S(t)
海面 ξ = −1
H
τH =
2H V0
海底 ξ = R
反射界面
x1 (t ) = s (t ) + ( −1) Rs (t − τ ) + (−1) 2 R 2 s (t − 2τ ) + L + (−1) R s (t − nτ ) + L = ∑ (−1) n R n s (t − nτ )
3.2.3 地层倾斜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偏移效应
BD为一反射界面(倾斜层),在均匀介质中传播,自激自收。BD界面 的反射同相轴 B∗D∗ 。BD和 B∗D∗ 分别定义在目标空间和象空间。 通过 h = vt / 2 将时间转化为深度,则时间剖面(象空间)和地质 界面(目标空间)就可以统一在一张图上,但BD和 B∗D∗ 并不重 合。这种不一致就叫做地震数据的偏移效应。 ∗ 将反射 B ∗归位到B处, D 归位到D处的过程叫做偏移处理。

地震解释课程重点

地震解释课程重点

一.名词解释1.地震模型:地震模型的地球物理学分类主要有地震地质模型和地震数据模型。

地震地质模型描述的是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的主要特征:可产生各种波的地震地质分层层位,层内的速度变化、衰减系数值,纵横波速度比等定性的描述。

其主要可分为弹性介质、粘弹介质、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双向孔隙介质。

地震数学模型是用来具体求解正、反演问题的一种手段,这类模型一般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它不可能与实际的地质结构完全一致,但一般接近它,其主要可分为:褶积模型、射线方程、波动方程、物理模型等。

2.三高处理: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的三高是指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其中信噪比是指地震资料中有效信号的噪音的比值,可通过叠加的方法来提高信噪比。

分辨率是分辨能力的倒数,包括垂直和横向两方面。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所能分辨的最小的层厚度,可通过反褶积处理方法予以提高。

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可通过做偏移来实现。

保真度是指地质资料所能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真实程度,也可通过偏移的方法实现。

3.地震解释:把地震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可能性,为钻探提供井位等。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

4.时移地震:时移地震是指利用不同时间测量的地震数据属性之间的差异变化来研究油藏特性变化的一项综合技术,通过特殊的时移地震处理技术,差异分析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来描述油藏内部物性参数的变化,其根本目的是寻找剩余油,对油气藏的开采动态及时管理。

5.地震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的分辨率包括垂直和横向两方面。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所能分辨的最小的层厚度,其定量标志为△h≥λ/4,可分辨。

横向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地质分层等资料 地震资料(二维包括叠加、偏移剖面) 速度资料、VSP资料 前人研究探区内成果等
实用文档
13
地震资料解释
收集基础资料 地震剖面解释(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实用文档
14
地震剖面
实用文档
15
T0 T1
T2’ T2
T3
T6
地震剖面上为强弱不同的同相轴,解释工作就是通过地质
资 料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研 究
层位解释
组合断层
剖面解释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沉积构造

发育史研究

时-深转换

… …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实用流文程档 图
综合解释 12
收集基础资料
测线位置资料 探井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
地震正演、测井约束反演、分频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算法,不能很好
断块圈闭评价
实用文档
70
2、上第三系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地质分析
立体显示
构造解释
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评价
实用文档
71
桩106井区上第三系河道砂体立体透视图
实用文档
72
河道砂振幅图
实用文档
73
3、火成岩油气藏
地震相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识别火成岩
吸收系数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实用文档
74
实用文档
3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2、根据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从标 定的过井剖面开始,建立起全区大的解释 框架,在其基础上进行4(线)×4(道) 网格初步解释,最终加密测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射波形态与地下构造;
有紧密的联系 , 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反射界面是波阻抗差异界面。
地质上可构成物性差异的界面有:
地层面、不整合面、剥蚀面、断层面、侵入体接
触面、以及任何不同岩性的分界面,均可构成地
震反射面。 此种情况下,反射面与地质分界面是一致的。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在某些情况下 , 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是有差异的 , 不一定与地层或岩性界面具有对应关系。 1 、相邻地层由于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具有层面,但
Δ τ Δt
Δt
地层
Δ <Δ t
τ
Δ >Δ t
τ
地震解释的基础
纵向分辨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厚度。
地震子波的长度:
λ=v*T 例:v2=1800米/秒
优势频率f=50Hz
λ=v*T
T
=v/f
=1800/50
=36米
地震解释的基础
横向分辨率(水平方向分辨率)∶沿水平方向可以区 分出两个地质体之间的最小距离,或所能分辨的 最小地质体的宽度。
1 、 是依据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基本条件在剖面
上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选择良好的反射层 ;
2 、 是结合各项地质、钻、测井资料给已选的
反射波同相轴确定准确的地质层位。
介绍内容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解释 物探新技术简介 实例分析
地震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的核心: 通过地震勘探提供的时间 剖面和其他物探 ( 重力、磁法 ) 资 料 , 以及钻井 地质资料 , 结合盆地地质学的基本规律 , 包括区 域的、局部的各种地质模 型 , 解决盆地内有关 地质、油气方面的问题。 地震解释分为:构造解释、岩性解释。 地震解释的过程一般可分为 : 资料准备、剖面解释、空间解释和 综合解释四个主要阶段。
的杂乱反射。
地震反射界面与地层界面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反射标准层要具备的条件:
什么是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T06
T1
T1'
T2
( 1 )反射标志层能反映 盆地内构造 —— 地层 格架 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 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 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 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 作为标准层,以便全盆地 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 的统一解释。

真三维解释
真三维自动追踪解 释层位 人工干预控制质量 落实低幅度圈闭
解 释 精 度 一 步 到 位
Φ Φ
Φ
Φ Φ Φ
Φ
在剖面上布种子点
在平面上自动追踪
地层倾角检测技术
相干体技术原理:
道间波形相似性分析
相 干 分 析 原 理 图
裂缝带
相干体切片
相干体技术-用多道相关、多点平均判断,预测断层位置
介 绍 内 容
1、高分辨三维地震 2、真三维解释技术 3、地层倾角检测技术 4、相干技术CohTEEC算法 5、地震相分析技术 6、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7、反演特征曲线重构技术 8、迭前地震属性提取技术 9、三维可视化 10、虚拟现实
………
高分辨三维地震
T1
T2
新采集的现场剖面
老剖面线
大庆油田高分辨率取得的效果: 在现场处理剖面上, T1
高3104-1
高7区块
高102x1 102-1
高尚堡地区 新老构造认识对比
S332构造图
高65区块
高7区块
背斜构造高点偏移, 断裂特征发生变化;
高65区块
高3104-1 高102-1
真三维解释
① ②
① 取一定间距主测线解释,连络测 线闭合,建立工区构造格架。
② 加密测线,精细分析复杂断裂组 合关系。 ③ 构造成图,精确度降低。
砂层小层连片厚度图
地震解释中的假象
表层介质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波的传播印象很大
地震解释中的假象
刺穿盐体引起的速度异 常上拱形成背斜构造 深部盐体引起的速度异 常下拉形成向斜构造
地震解释中的假象
泥岩底辟低速异常引起围岩地层向下弯曲
地震解释中的假象
高速逆掩片体引起下覆地层上拱形成背斜构造
介绍内容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解释 物探新技术简介 实例分析
地层倾角检测技术 小 断 层 识 别 技 术 地层倾角检测技术原理
沿层逐道计算样点斜率 寻找突变点

地层倾角检测技术-单因素,分辨率高
地层倾角检测技术
地 层 倾 角 检 测 技 术
小 断 层 识 别 技 术
可识别断距大于5m小断层
相 干 分 析 技 术
地层倾角检测技术
断层 有?无! ★
地震解释技术与应用
介绍内容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解释 物探新技术简介 实例分析
地震解释的基础
物探方法 ( 全称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 是石油勘探的三种方法之一。 理论基础:地质学、物理学, 研究手段:数学、电子学、计算机学、物理仪器
现代应用于石油勘探的主要物探方法有 :
重力勘探(密度)、磁法勘探(磁性)、电法勘探(电性); 地震勘探 ( 弹性差别 );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反射标准层要具备的条件:
( 2 )反射标准层 必须是分布范围广、 标志突出、容易辨 认、分布稳定、地 层层位较明确的反 射层。一般要选择 连续性好、波形稳 定、能够长距离追 踪的反射波作为反 射标准层,以保证 作图的准确性。
T06
T1
T1'
T2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反射标准层要具备的条件:
地震剖面品质分析 目 标 研 究
地层、岩性、油气资料 资 料 准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备 钻、测井数据 组合断层
层位解释
剖面解释
沉积构造 发育史研究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时-深转换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空 间 解 释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流程图
综合解释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3) 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的地震 特征。反射波的 特征包括波形特 征和波组特征。 所谓波形特征就 是指反射波的相 位、视频率、振 幅及其相互关系 ; 波组特征是指标 准反射波与相邻 反射波之间的关 系。
T06
T1
T1'
T2
地震解释的基础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
确定地震反射标准层方法,一般包括两方面 :
T0平面图
速度平面图
2、速度是矢量, 在同一岩层不同部 位、沿不同方向,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也不相同。
与地震解释有关的速度有: 平均速度、叠加速度、层速度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5、时——深转换
速度平面图
X
T0平面图
构造图上:
井位位置、油气
测线位置、编号 断层的倾向 构造圈闭的位置和范围
速度平面图
构造图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1、正确地理解地震反射波的分辨率及其与地 层厚度的关系 2、识别各种地质现象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严格区分地震响应的假象 3、必须了解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与地质剖 面的内在联系
地震解释的基础
分辨率定义及分辨率极限
分辨力与分辨率定义∶分辨力是指分离两个十分靠 近物体的能力,一般用距离来表示,大于某个特 定距离,可以辨认出是两个物体,小于该距离就 不再能辨认出是两个物体。分辨力的倒数称为分 辨率。一般不对二者加以区分。
5.75km2
3.56km2
落实5米断距断层
2.125km2
落实两条断层圈闭面积增加7平方公里
真三维解释+地层倾角检测技术

落实构造28个,总面积 40.6km2 其中落实老构造14个,新发现14 个,总面积增加24.1 km2
真三维解 释技术在 低幅度圈 闭识别中 发挥了重 要作用 , 对 于 5米以上 幅度能有 效识别。
北 T1
6、落实圈闭

T1
T1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
1
T1 T1 西 东
井 过 井 地 震 剖 面
a
地震岩性解释
河道砂Hale Waihona Puke 地震岩性解释前积砂体
地震岩性解释
泥丘
地震岩性解释
浊积扇
浊积扇
砂岩浊流沉积
地震岩性解释
砂岩平剖面图
青一段过岩性圈闭及工1、花11、花9反演剖面 和孔隙度剖面
层扫描频率65-70Hz,T2层55-60Hz,较老剖面提高一倍以上。
高分辨三维地震
分辨率大幅度提高,奠定精细解释的基础
乾西北高分辨率三维
青一段构造图
二维解释断层24条
2D:主频50Hz
3D:主频65Hz
三维解释断层117条
高分辨三维地震
In1099(新)
In1099(老)
冀东三维二次采集
高分辨三维地震
T06
T1
T1'
T2 T2'
5井
T06
6井
T06
T1 T1'
T1 T1'
T2 T2'
T2 T2'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3、断层及层位解释
取一定间距主
测线解释,连络测 线闭合,建立工区 构造格架 加密测线,精
细分析复杂断裂组
合关系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3、断层及层位解释
工区中部 工区北部
Inline369地震剖面 Inline561地震剖面 Inline1480地震剖面
Sp gamma v
1、合成记录
S(t)=w(t)*R(t)
n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