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仪原理
ACL系列血凝仪检测原理介绍及血栓止血临床基础

PT-INR 口服抗凝药监测的重要指标
据了解PT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INR! 由于: INR = PT Sample Time MNPT
ISI
所以INR不好可能原因有: 病人PT或PT质控时间不对(可以通过以上几点检查) 正常人PT时间(MNPT)不对 试剂对应仪器的ISI值不对
不适用INR的三种情况包括
X IX VIII VII V IV
Blood Sampling Trisodium Citrate
IX VIII VII V 37癈 I
without without
IV III II I
without
III II I
IX X
Fibrin Measure Clotting Time
Calculated for Fibrinogen concentration
(意大利) 美国和加拿大总部在 Lexington (美国)
从1992年开始,BC与IL结成战略联盟,从产 品和市场双方面合作,共同领导全球血液和流 式细胞自动分析的发展。
ACL系列发展的轨迹
1985年 1988年 1991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5年
PT INR与华法林 国内资料
术前预防深静脉血栓 1.5~2.5 髋关节和股骨骨折术前预防 2.0~2.5 深静脉血栓或肺梗死治疗 2.0~2.8 短暂发作的局部缺血 2.0~2.8 心肌梗死 2.5~3.0 动脉血栓 2.5~3.0 心瓣膜置换或修复 2.5~3.0
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
光学法提供凝固曲线
LS
数据连续监测
凝血分析仪

血凝分析仪检测项目
------凝血四项
科技提供保障 专业引领飞跃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时间(TT)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血凝分析仪检测项目
------凝血四项意义
科技提供保障 专业引领飞跃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 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延长见于: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 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凝血酶时间(TT) 延长见于: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 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肝病与凝血因子Ⅱ 大多数研究认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凝血因子Ⅱ活性正常或 轻度下 降;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和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Ⅱ活性水平明显 下降,说明它的 降低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有研究认为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Ⅱin ducedbyvitaminKabsence,PIVKA-Ⅱ)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部 分AFP阴 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PIVKA-Ⅱ阳性,还有研究认为小肝癌患者 PIVKA-Ⅱ阳性率高于 AFP,它还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病情变化及疗效判断, 在临床上应联合检测 AFP与PIVKA-Ⅱ。
汉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血凝分析仪
血凝分析仪原理
血凝仪检测原理及应用

VII III
Ca2+ , PL
X
Ca2+ , PL
V
II
37℃
I
Fibrin
Measure Clotting Time
Normal Range 9-14 sec
I
I
.
20
PT检测的原理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凝血 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与转变为纤维蛋白。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CA1500仪器 法判断终点采用光学法,即当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时,经光照后产生的散射光发生变化,仪器判读终点。
2. 短期保存可在-35℃条件,-20℃条件通常是不理 想的;
3. 冷冻血浆解冻应放置37℃水浴条件,并轻轻摇动 4~5分钟,分析前轻柔地颠倒混匀。室温放置自 然解冻是不可取的,因室温放置会有冷沉淀形成, Ⅷ:C和vWF会减少,并有纤维蛋白原析出。冷冻过 的血浆不能再次冷冻。
.
17
内源凝血途径 XII 检查 APTT
.
21
1. 延长
(二)临 床 应 用
(1)见于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Ⅴ、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FIB血症,凝血因子Ⅱ、Ⅴ、Ⅶ、
Ⅹ轻微减少,PT的延长幅度也不大,Ⅱ因子减少病人,其 PT经常在正常范围;
(2)口服抗凝药,如华法令等;
(3)维生素K缺乏症;
(4)DIC及原发性纤溶症;
(5)肝脏疾病;
(3)许多专家建议抽血的第一管血不用作血栓试验, 尽量选第二管。
.
11
2. 抗凝剂问题
(1)世界卫生组织/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WHO/CLSI)
血凝仪的工作原理

血凝仪的工作原理血凝仪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液凝固能力的仪器,它基于一系列化学反应,测定了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凝血时间,用于诊断各种血液疾病、手术前后的血液凝固情况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血凝仪的工作原理,包括血液凝固的机制、血凝仪的主要部分和各部分的功能及工作原理。
一、血液凝固的机制血液凝固是机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防御机制,它能够防止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过多,阻止出血,帮助伤口愈合。
血液凝固是由血中一系列蛋白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形成血凝块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血小板聚集、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
以下将分别介绍每个步骤。
1.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是血液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出血时聚集、黏附在伤口上,形成血小板栓,以阻止出血。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上的受体会被激活,使它们能够相互黏附在一起,形成一个血小板聚集体。
2. 凝血酶生成凝血酶是一个由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复合物,它的生成能够促使血液在伤口处凝结形成血凝块。
凝血酶的生成需要多种凝血因子,包括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等,它们在某些条件下被激活后会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凝血酶复合物。
3. 纤维蛋白形成这是血液凝固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步骤。
它涉及到血浆中的另一种重要蛋白质——纤维蛋白。
一旦凝血酶形成,它会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单体。
逐渐有越来越多的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分解,在此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会相互缠绕在一起,形成一条纤维蛋白长链,最终交织在一起形成坚韧的血凝块。
二、血凝仪的主要部分血凝仪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共同完成血液凝固的检测任务。
以下是血凝仪的主要部分:1. 样本添加系统这是血凝仪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负责将需要检测的血样加入到血凝仪中。
血凝仪多采用血浆进行检测。
在样本加入系统中,从血浆中提取出凝血时间检测所需的成分,然后将其加到试管中,加入试剂,开始触发化学反应。
床边试验型血液凝固分析仪原理及结构

床边试验型血液凝固分析仪原理及结构床旁血凝分析仪也称全血凝固分析仪,是自动化血凝分析取得的又一进展。
一、检测原理全自动检测方法一般时基于机械(STAGO)或光学(ACL、MLA、STAGO、Sysmex)检测来对凝结的形成进行监测。
而床旁检测(point of care test,POCT)多采用如下原理:用惰性顺磁铁氧化颗粒(paramagnetic Iron oxideparticles,PIOP)均匀分布并结合可产生凝固或纤溶反应的干试剂中,PIOP可在一固定垂直磁场作用下移动。
当血标本通过毛细管作用进入反应层中,可溶解干试剂,并发生相应的凝固和纤溶反应,同时与试剂结合的PIOP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其移动或摆动幅度的大小而提供纤维蛋白形成或溶解的动力学特征。
PIOP摆动所产生的光量变化可通过光电检测器记录。
然后通过信号放大、转换、计算而得到检测结果。
具体而言,INRatio(英锐®)检测的是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凝血过程发生时血液样本电阻发生的变化情况。
CoaguChek则基于交变磁场下测试条上铁颗粒在样本中的移动由于血液的凝结而终止的原理。
ProTimeMicrocoagulation System将血液来回泵送直到血液凝结,当血液凝结形成时,血液的流动速度渐进变慢。
本节以InvernessMedical公司的HemoSens英锐®凝血分析仪介绍阻抗法原理,阻抗是对抗交流电电流的阻力(也称为电导),英锐监测仪测量的是血液阻抗的变化。
仪器中有一个加热器件,可使样品保持在37℃。
监测仪可将检测条加热到血液凝固的最佳温度。
监测仪通过复杂的数学运算可测算出3个不同通道中血凝曲线的拐点,这一点可用图-1 带X轴和Y轴的血凝曲线轮廓图进行阐释。
该曲线显示了检测条中血液凝固过程中阻抗的变化。
仪器运算所挑选的曲线中的点是血液凝固时间即PT的关键点。
在A点,检测条的小室中是干燥的,也无血液进入,因此阻抗非常之大,在B点,小室中注满了血液,因此导电性很高。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的仪器,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
它通过测量形成血凝块的时间和强度,以及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聚集状态,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本文将介绍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采用了声纳技术(Sonoclot技术),其原理基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的变化。
当血液开始凝固时,凝血酶会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引发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一个稳定的血凝块。
Sonoclot仪器通过测量血凝块形成的弹性来评估凝血功能。
具体来说,仪器会将血液样本放置在一个含有铝离子的杯子中,并在样本中引入钙离子激活凝血级联反应。
同时,仪器还会通过探头向样本中传递声纳波,以测量血凝块的变形。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还可以评估血小板功能。
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在血管受损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从而帮助止血。
Sonoclot仪器可以通过测量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聚集状态来评估血小板功能。
在仪器中的探头会向样本中传递声纳波,同时感测血小板聚集所产生的声纳信号。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例如,在手术前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预测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出血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其次,Sonoclot仪器可以用于监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凝血功能。
抗凝治疗常用于心血管疾病、血栓疾病等病症的治疗,但过量使用会导致出血风险,而不足则可能引起血栓形成。
Sonoclot仪器可以帮助医生确保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时保持适当的凝血状态。
此外,Sonoclot仪器在评估血小板功能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病理现象,因此准确评估血小板功能对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都至关重要。
自动化血液凝固分析仪原理及结构

自动化血液凝固分析仪原理及结构随着基础医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血栓与止血这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飞速发展。
凝血检验方法和临床应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相关检验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为一门独立的检验诊断学科,血栓与止血检验常用于出血性疾病诊断与疗效观察、围术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前状态、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抗凝和溶栓治疗等。
血液凝固分析仪(blood coaguLation analyzer),简称血凝仪,是血栓与止血检验中最基本的仪器。
目前,血栓与止血的检测从传统手工方法发展到半自动和全自动血凝仪,从单一凝固法发展到免疫法和生物化学法,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血凝仪发展简史:1910年,Kottman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血凝仪,以测定血液凝固时黏度的变化来反映血浆凝固时间。
1922年,Kugelmass用浊度计透射光的变化来反映血浆凝固时间。
1950年,Schnitger和Gross发明了电流法血凝仪。
20世纪60年代,机械法血凝仪得以开发。
20世纪70年代后,因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使各种类型的全自动血凝仪先后问世;20世纪80年代,因发色底物的出现并应用于血液凝固的检测,使全自动血凝仪除了可进行一般筛选试验以外,还可进行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单个因子检测。
20世纪80年代末,双磁路磁珠法发明给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带来了新概念,因其设计原理独特,免除了影响光学法检测的一些因素。
20世纪90年代,全自动血凝仪免疫通道开发又为血栓与止血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一、检测原理早期的电流法利用纤维蛋白原无导电性而纤维蛋白具有导电性的特点,将待测标本作为电路的一部分,根据凝血过程中电路电流的变化来判断纤维蛋白的形成。
因电流法的不可靠性及单一性,很快被更灵敏、更易扩展的光学法所淘汰。
目前,常用血凝仪检测方法主要有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法、胶乳凝集法等。
德国BE-XRM血凝仪的日

有地线。 5是否为加样针受损。
八、注射器联结加样针的端口流水或突然脱落 1 是否为联接管的联接处老化。 2 是否为接口处的小胶垫脱落、老化或是方向反了。
Lamp错误
1 可能是由于非法关机造成的。 2 电脑的CPU散热有问题。 3 4 住没有排出来
1 2 调节加样针的“Z” 3 传 感器与针的上部分可能短路或针的套管破损漏液
德国BE-XRM血凝仪的日常操作及 常见问题
射洪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沈小玲
2014年12月18
仪器的基本原理
德国BE的血凝仪在原理上采用了光学法和磁珠法 之长处 ,以光学动态速率比浊法作为检测基础 ,同时 结合磁珠法的优点 ,建立了光电磁原理这一新方法 : 凝血过程即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当样 本凝固时 ,纤维蛋白缠绕于旋转的磁珠上 ,造成光通 路上凝血反应前后液体浊度的强烈变化。通过稳定 的光学检测系统进行动态速率扫描 ,测试出每一个实 验的检测曲线 ,经计算机处理后 ,将凝固瞬间线性区 的分析结果转化为实验结果。这一方法通过大量临 床实验证明能有效地排除黄疸、脂血、溶血、低凝、 低纤维蛋白标本的干扰 ,确保检测结果的精确性 。
一、标本 1 采血量(2ml采血管<1.8ml结果影响很大) 2 抗凝血,不能凝固
二、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1 过高、过低结果必须复查 2 单项很高的要注意
三、仪器的保养问题 1由于检测的是血浆,里边含有纤维,可以造成加样 针的堵塞,需要浸泡或者通针 2注意仪器轨道的清洁 3废物袋(盒)要及时清理 4废液的处理
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一、 实验的重复性不好或不凝结 1 试剂的问题。 2 对于FIB实验是否为Kaolin没有充分混匀或是到 出的量过多、使用时间过长导致水分挥发、结晶析 出。 3 仪器加样时产生大气泡。 4 抗凝剂的问题 5 可能使用的是肝素或EDTA等。 6 用的是玻璃试管 7 抗凝血在室温下时间过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时诊断出血、血栓性疾病,观察疗效,分析抗凝药物剂量等显得越来越迫切,而传统的手工方法和单一的凝固定性检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全自动血凝仪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止血和血栓项目检查变得简便、准确、可靠、极大地满足了临床诊疗的需要。
1.检测的基本方法目前血凝仪大多采用生物学方法,可分成三类:电流法、粘度法、光学法。
?1.1电流法:该法是利用血浆标本纤维蛋白具有的导电性,将电极插入标本中,利用两电极之间的电流的通、断来判断纤维蛋白是否形成,依此确定凝固终点。
?1.2 粘度法:又称磁珠法,仪器的检测部分有独立的线圈产生所需的电磁场,检测时在待测标本中加入小磁珠,利用变化的磁场使小磁珠产生运动,随着血浆的凝固,血浆的粘稠度征集增加,小磁珠摆幅逐渐减少,仪器内的电磁传感器,测定小磁珠的不同震荡幅度,计算出血浆的凝固时间。
?1.3 光学法:该法是目前血凝仪使用最多的一种检测方法。
当血浆在样品杯中逐渐凝固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其理学性状也随着变化;当一束光通过样品杯时,其透射光和散光的强度也会随之变化。
?2.检测的基本原理?比浊法以血浆中的被检测物质作为抗原,抗原与试剂中的抗体混合时会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产生复合物颗粒,依此来测定被检测物质含量。
其原理是:抗原量同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达到某一程度与所需的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在检测过程中,随着待检物质与相应抗体结合,其复合物颗粒增多单色光通过时,透过的或反射的光强度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仪器的电路部分自动算出单位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量,再根据标准曲线推算出待检物质的含量。
?使用光学法检测时,一般是将预温好的血浆标本和试剂快速混合,在混合瞬间吸光度非常弱,随着样品和试剂混合物中的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反应杯内标本吸光度逐渐增强,当标本凝固完全后,吸光度值就稳定下来;仪器在血浆和试剂混合的瞬间,也就是吸光度最弱时,设定吸光度值A=0%,在血浆和样品凝固完全后,吸光度最强时,设定吸光度值A=100%;在0%-100%吸光度变化之间,仪器检测通道单位时间内分别采集多个数据,这样吸光度的变化值可做出一条曲线,仪器根据实验项目需要自动选取曲线上的一个点所对应的时间为凝血时间;仪器内的计算电路对做出的曲线求二次微分,二次微分为零的点,就是凝固终点;因为凝血是一个酶促的加速过程,到凝固终点时,反应速度和加速度都达到最大,此时凝固曲线的二次微分为零。
?仪器在测定待测血浆样品前,必须首先定标,也是对已知浓度或活性的标准品的凝血时间来制定标准曲线;在检测待测样品时,计算电路首先检测出血浆的凝固时间,在根据凝固时间从标准曲线上求出浓度或活性。
3.仪器的检测项目和临床应用仪器的检测项目一般都有十几种,用户可根据临床需要和试剂情况选择检测项目。
?其中:凝血实验主要是针对人体内抗酶系统和纤溶系统中的酶、酶原和一些因子的测定,常检项目有:(1)TT-凝血酶时间;(2)PT-凝血酶原时间;(3)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FIB-纤维蛋白。
除此,还可测定下列参数:(1)凝血因子分析胞浆素;(3)肝素抗-Xa;(4)蛋白C及活性蛋白C;(5)狼疮抗凝物;(6)蛋白C和S抗凝物等等。
当病人发生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或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时,凝血酶原时间(PT)都会延长;若PT缩短则常见于凝血因子V增多症、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当病人有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某种疾病时,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会延长;APTT参数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VIII、LX、XI、XII 水平的实验,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实验;当血浆中这几种因子某种减少时,APTT参数也延长,可进一步检查凝血因子,若VIII因子缺乏可能是甲型血友病、LX因子缺乏一般是乙型血友病。
而APTT减少,一般是血栓性病症,如心肌或肺梗死、脑血管病变等或是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活性增高。
当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大于4?5g/L时:常见于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急性肾炎、休克、急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及外科大手术等。
FIB参数小于1?7g/L时,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FIB参数也用一起监测防检和溶栓治疗。
总之,在医学各科对疾病的研究、诊断和治疗方面,凝血分析的各个参数均有其不同的重要意义。
全自动血凝仪技术探讨和临床应用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全自动血凝仪人们对止血和血栓发生和发展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止血和血栓的研究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涉及到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与临床治疗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要求进行止血和血栓方面检查的样品和项目越来越多,这些检查项目广泛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物剂量和预后分析。
而传统的手工方法和单一的凝固定性检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全自动血凝仪的应用,使得止血和血栓项目检查变得简便、准确,可做出多项精确的定量结果。
一、仪器的检测原理和基本方法全自动血凝仪一般是使用生物学检测方法,也称为凝固法、还有免疫学方法及生物化学方法。
目前血凝仪使用的生物学方法大致分成三类:电流法、粘度法、光学法。
1·电流法:该法是利用待检的血浆标本的纤维蛋白具有导电性,将电极插入标本中,利用两电极之间的电流的通、断来判断纤维蛋白是否形成,以此确定凝固终点。
2·粘度法:该法又称磁珠法;仪器的检测部分有独立的线圈产生所需的电磁场,检测时在待标本中加入小磁珠,利用变化的磁场使小磁珠产生运动,随着血浆的凝固,血浆粘稠度增加,小磁珠摆幅逐渐减少,仪器内的电磁传感器,测定小磁珠的不同振荡幅度,计算出血浆的凝固时间。
3·光学法:该法是目前血凝仪使用最多的一种检测方法。
当血浆在样品杯中逐渐凝固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其理学性状也随着变化;当一束光通过样品杯时,其透射光和散射光的强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谓光学法就是血凝仪根据血液凝固而导致的光强度的变化,检测吸光度值(A)来判断血浆凝固终点的方法。
免疫学方法是以血浆中要检测的物质作为抗原,而试剂中带有相应的抗体,利用标本中的抗原和试剂中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对标本中待测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凝血实验应用的免疫方法很多,如免疫电泳、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等。
而全自动血凝仪一般采用免疫比浊法。
免疫比浊法可分直接浊度分析和乳胶比浊。
直接浊度分析有透射光比浊和散射光比浊两种。
透射光比浊是指血凝仪光源部分产生的单色光通过待检血浆时,在标本中加入试剂后,抗原和抗体反应就会形成复合物颗粒,使得待检标本的浊度增加,则透过的光强度会减弱。
光强度发生改变的程度与抗原的量成一定的数量关系,仪器中的电脑根据这种数量关系,控制将透射光强度变化值通过光电管转变成相应的电信号,并计算出抗原的精确数值。
散射光比浊是指血凝仪光源的光通过待检标本时,抗原和抗体反应产生的复合物,其标本中产生较大的颗粒,光散射增强;散射光强度的变化与抗原成一定的数量关系,由这一关系,可准确求知标本中抗原的量。
乳胶比浊法是将血浆中要检测的物质相对应的抗体包被在直径为15-60nm的乳胶颗粒上,使得抗原和抗体复合物的体积增大,通过光源比浊时,透射光和散射光的强度值改变增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生物化学方法是通过测定产色物质的吸光度变化来推算所测定物质的含量;该法是以酶学方法为基础的直接定量法,对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各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并且所需样品量少。
仪器使用的试剂是人工合成的某种活性酶裂解位点的化合物,且化合物连接上产色物质,待检血浆中含有活性酶,在检测过程中产色物质可被解离下来,使被检样品中出现颜色变化,仪器的光路系统根据此颜色变化检测出吸光度(A)的变化值,根据酶活性与吸光度值变化及所检测物质含量间的一定数量关系,计算电路可推算出被检标本某物质的含量。
产色物质一般选用硝基苯胺(PNA);游离的PNA呈黄色。
在405nm波长下PNA有特定的吸收峰;吸光度值变化最大;而其它物质在405nm波长时对光的吸收小于PNA的1%。
具体检测方法可采用终点法或动态法;终点法是在活性酶同产色物质作用一段时间后,加入乙酸终止反应,仪器检测此段时间的吸光度的变化,采集数据,计算出待测物质的含量。
动态法就是连续采集样品吸光度变化值,由CPU电路计算出单位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量,并以每分钟吸光度的变化来报告原始数据,通过换算得出所需的检验结果。
全自动血凝仪一般采用动态法,其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如荷兰欧嘉隆科技公司生的Coag-A-MateMTX型全自动血凝仪就是采用生物化学方法进行检测;数据采集使用动态法。
如血凝常规项目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的测定,就是在待测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因子Ⅲ和钙离子,使血浆发生体外凝固,在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原逐渐变成纤维蛋白,其理化性会发生改变,使得仪器透射光的强度也会发生改变,仪器CPU电路会自动根据光强度的变化来判断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还有一些仪器三种检测方法都具备,可根据需要随时转换,如CA6000型、MDA180型等;FUTURA型、MLA1600型、STA型全自动血凝仪具备凝固和产色两种检测方法。
二、仪器的构造简介目前,血凝仪种类繁多,其构造也较复杂;全自动血凝仪一般是由主机、电脑、显示器和打印机组成;主机包括电路、光路、试剂、样品和检测系统,冲洗和排废液系统等部分。
有些仪器采用架式取样器,更方便于随时追加标本和急诊标本的检测,如日本SYSMEX公司的CA-500系列和CA-6000等。
1·电脑和电路:有些仪器外接电脑,使用专用控制程序,通过数据电缆与机内的CPU电路板连接;有的则将电脑板装与仪器内,成为一体,均是通过总线接收和发送各种数据和状态信息,指挥各系统协调工作、控制多个步进电机、电磁阀、注射泵和废液泵转动及开闭,完成检测盘、样品盘的转动和监控等功能。
2·光路系统:仪器一般以卤素灯作为光源,光线通过滤光片后,变成单一波长的光;使用生物化学法,其检测波长选用405nm;采用比浊法时,其检测用单色光波长一般为575nm和800nm;有仪器根据检测项目自动选择。
单一波长的光通过棱镜聚光后照射到待检标本上,然后照射到光电管上;光电管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完成信号转换;电路部分将该信号进行放大、计算和处理得出检测结果。
3·样品、检测和试剂系统:仪器均具有样品盘或架式取样器,用于放置样品试管和质控血浆;试剂系统用于放置试剂。
在电路控制和步进电机带动下,样品盘旋转,将要检测的试管转到探针位置,由探针吸取样品;探针安装在机械臂上;在电路和电机控制下,机械臂可做前后、左右、上下移动,带动探针到所需位置,完成自动加样品、试剂到检测盘反应杯内,并有自动稀释功能和探针自动冲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