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
中考语文 第四篇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鉴赏讲解课件

2.(2015·舟山)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 分)
崆 峒①
[清]谭嗣同
1.(2015·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5 分)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 释】①子约: 即皇甫濂, 作者之弟。② 黄河:代 指故乡。③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
(1)从 首联登高、望远等词语中,可 判断标题里的“九 日”是指重阳节。(2 分)
第四篇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鉴赏
从 2013~2015 三年间浙江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来看, 古诗 词鉴赏所考查 的内容和形式 都趋于稳定, 题型有简答 题、填空题和选择 题,一般设置两道小题。
浙江 各地市多倾向 于以课外古 诗词材料来命 题考查, 命题 考查点主要有 :①把握古诗 词的意象与意 境。②品味 古诗 词凝练的语言 ,体悟诗人的 思想感情。③ 理解古诗词 的内容,体会表达 技巧和表达效果。
示例 :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 语是“淡然” ,体现了 诗人享受朴素宁静 生活的淡泊情怀。
4.(2013·温州)古诗阅读。(5 分)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②霁:雨止。
(1)诗 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 泊舟穿径的情景, “ 微 ”“ 深 ” 二 字 体现 出 了 柏 林 寺幽 静 或 幽 深的 环 境 特 点。(2 分)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鉴赏》ppt课件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问:作者登楼为何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内容 / 情感
题目
作者
朝代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水调歌头》
苏轼
[答案: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
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四、牛刀小试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___ 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 。 (2)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古诗词鉴赏是一种对古诗词进行深入理解、分析.评价和欣赏的活动,旨在发掘古诗词的美学价值、文化意义和艺术表现力。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1.理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词的深层含义。
2.通读全诗:先通读全诗。
初步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为进一步分析打下基础。
3.咀嘱词语:注意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它们往往有若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含义。
需要仔细品味。
4.把握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具象形象,如月、柳、花等,它们在诗词中常常有若特定的含义。
5.分析结构:注意诗词的结构布局,如起承转合、前后照应等,它们对于整体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有著重要的作用。
6.体会情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7.品评艺术手法:了解并分析诗词中使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理解它们在表达情感和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8.参考注释和资料: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典故,可以参考诗词的注释或相关资料,以帮助理解。
9.注重细节:注意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它们往往能揭示出作者的情感和主题的深层内涵。
10.多读多练: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在鉴赏古诗词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和尝试,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诗词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化遗产的价值,不要随意歪曲或主观瞳断。
粤教版语文高二第四单元古诗词鉴赏四讲之四赏析语句 鉴赏之要

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 时兼及意象、语言(炼字)]。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两个角 度切入。如顾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至于具体到一首诗, 到底从哪一个或哪两个角度切入,是要因诗而异的。一般而言,应从 特征最明显、最突出的角度切入,类似于表达技巧中的“大中取特、 多中取主”吧。
3.演练体悟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黄钟]人月圆 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注]。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 越王台: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为当年越王勾践点兵复仇处。 这首元曲在写景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解析 赏析句子而从“炼字”角度切入,这是很重要的角度。说明赏 句与赏字是相通的。
解析 答案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 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 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金明池。 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 其进行赏析。
答案 “春去也”一声慨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易逝,同时也暗示自 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 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答“夸张”也可)的修辞方法,“飞红万点” 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 “愁如海”比喻新5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 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易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 愁苦。
2024版《古诗词鉴赏》ppt课件

柳永、李清照等
作品多描写爱情和离愁别绪,风 格婉约柔美,情感细腻动人。
2024/1/24
17
其他著名诗人词人简介及作品欣赏
01
02
03
04
白居易
唐代著名诗人,作品风格平易 近人,语言通俗易懂,多反映
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2024/1/24
元稹
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元 白”,作品多涉及爱情和人生
王维、孟浩然等
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风格清 新自然,具有恬静、淡雅之美。
2024/1/24
16
苏轼、辛弃疾等宋代词人及其作品风格
苏轼
作品风格豪放、开阔,既有对人 生的深刻思考,也有对自然的热 爱和赞美,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
的精神境界。
辛弃疾
作品风格激昂、慷慨,多抒发爱 国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具有
学生3
3
我觉得《长恨歌》是一首非常美的长诗,通过讲 述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唐朝盛世 的辉煌和衰落。
2024/1/24
24
讨论如何将古诗词鉴赏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参与古诗词的学习 和讨论,通过深入了解背景、意境和 表达技巧,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尝试创作古诗词,通过实践锻炼自己 的诗词创作能力,更深入地体会古诗 词的魅力和内涵。
《古诗词鉴赏》PPT课件
2024/1/24
1
目录
2024/1/24
• 古诗词概述与背景 • 鉴赏方法与技巧 • 经典古诗词解读 • 诗人词人及其作品风格探讨 • 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应用 • 互动环节:学生自选主题进行分享和讨论
2
01
古诗词概述与背景
高考语文七章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

核心突破三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妙在何处?“法”“情”合一表达技巧也称艺术手法,是指作者为了强化某种效果,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各种积极手段,包括各种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四者间尤其是前三者的分界并不鲜明,部分技巧或手法有着归属上的交叉。
一、修辞方法鉴赏修辞方法,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辨认出修辞方法,二是说出表达效果。
古诗常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双关、互文等。
1.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
”比喻通常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回答时不必分清是哪类比喻,但在判断时要用心辨别。
明喻很好判断,暗喻、借喻这两种需要结合语意判断。
赏析时,应抓住本体与喻体间的关联,扣住相似处分析,可用“将……比作……”的句式。
2.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古诗主要使用前者。
(1)拟人。
拟人是指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被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活,意蕴更加丰富。
赏析时,应注意指明事物是被拟作了人的何种特点,应结合诗歌原句尽量具体回答,可用“赋予了……以人的……”的句式。
(2)拟物。
拟物是指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写,使被描写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回答比拟手法时可以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拟”,但我们习惯上是要分的,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
3.借代借代俗称“换名”,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物来代替。
借代的主要方式有:(1)部分代整体(如用“帆”代指船)。
(2)特征代本体(如用“旌旗”代指军队)。
(3)具体代抽象(如用“烽烟”代指战争)。
借代可以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赏析时可以采用“用……代指……”的句式。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汉——唐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的异族楼兰——边疆之敌柳营——军营山村——隐居钟鼓馔玉——权贵利禄青衫——下级官吏鸟、兔——时光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
习第七章古诗鉴赏 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课件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 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
兮伤春心”句。
读懂文本·(约5分钟)
(1)读标题,探内容 第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代了诗的中心事件 (“ 溪行逢雨 ”) 和写作对象 (“ 与柳 中庸”)。 第二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点明了“吟”的写作对象(“三峡”)。
鉴赏
答案
真题训练·(约6分钟)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________来写愁。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共同意象就是“猿声”,通过猿声来抒发诗
人的愁怀。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猿声 题型归类:形象鉴赏题 对应考点:文学作品形象的鉴赏
答案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根据题意,先理解、把握“描写角度”,再辨析“差异”点。 结合题意与词句,可供分析的“角度”有:人物(弹琵琶者、“洗耳为 渠听”者)与手法。从人物角度分析,前者可选取乐曲的弹奏,如弹奏 技巧、旋律变化、曲调特点等,后者可选取听者的反应,如感受、联 想等。从手法角度分析,常见的描写角度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 接描写、间接描写等。至于上下片的描写侧重点不难把握。
2024版古诗词鉴赏公开课课件

件•古诗词概述与背景•鉴赏方法与技巧•经典作品欣赏与解读•创作实践与体验目录•跨学科融合与应用•总结回顾与展望古诗词概述与背景古诗词定义及特点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及流派发展历程流派古诗词的流派众多,包括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豪放派、婉约派等,各流派在题材、风格、技巧等方面有所不同。
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文化内涵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社会价值古诗词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审美意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古诗词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之一,能够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鉴赏方法与技巧解读意象含义感悟意境之美挖掘文化底蕴030201意象分析与感悟修辞手法运用识别常见修辞体会修辞效果尝试运用修辞韵律节奏把握朗读吟诵实践了解韵律知识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提高语感和审美能力。
创作韵律作品经典作品欣赏与解读《诗经》选读及赏析风、雅、颂的分类及特点介绍《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标准和各自的艺术特色。
经典篇目欣赏选取《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如《关雎》、《蒹葭》等,进行原文解读和艺术赏析。
诗经的文化内涵探讨《诗经》所反映的古代社会、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涵和价值。
宋词的风格与意境阐述宋词的艺术风格和意境特点,包括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表现方式;同时介绍宋词的代表作家和经典作品。
唐诗的发展与流派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时期的诗歌特点和代表诗人;同时介绍唐诗的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
元曲的体制与特色介绍元曲的体制特点,包括杂剧和散曲的区别;同时分析元曲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唐诗宋词元曲选讲其他经典作品选读楚辞的奇幻与浪漫汉赋的铺陈与华丽明清小说的世俗与多元创作实践与体验仿写经典诗句或段落0102自主创作古诗词作品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和体裁,例如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怀古咏史等,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1.(2014·江苏)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读标题,探内容第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诗题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缘由:访友不成。
“休暇日”交代“访”的时间,“侍御”暗示友人的官员身份。
第二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诗题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缘由:访友不成。
“隐者”点明了友人的身份。
(2)读正文,明主旨第一首:该诗关键“情语”是“空”字和“怪”字,表达了作者访友不成的怅惘之情和对友人居住环境或诗思的欣赏赞叹之情。
第二首:该诗的隐性情语句子是日暮归来雨满衣,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鉴赏韦诗第一句叙写作者一旬中九天为公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
第二句写作者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却扑了个空。
“不遇又空还”把作者乘兴而来却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的心情表现得非常真切。
三、四句从赞美友人的“诗思”入手,进而衬托出其不凡的人格。
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对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对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
李诗的前两句写隐者远离城市,不愿经过城市,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少,但这并不能改变隐者的志趣。
他的平生志向就是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后两句的主人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也可以理解为想象中的隐者,其中“沧江白石渔樵路”写的是作者(隐者)渐次走过的路,他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的路,穿过渔夫的径,就这么一路洒脱地走来,从清晨走到日暮,然而傍晚时分,忽然下起了一阵秋雨,以致“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根据诗歌标题及“九日驱驰一日闲”可知,作者是乘兴前往的;而根据“不遇”“又”和“空”可知,作者是很失望的;根据最后两句可知,作者对王侍御的品格是欣赏和叹慕的。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题型归类:领悟思想感情题对应考点:D—(2)(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句中有“识者稀”,也就是少有人知;“哀猿啼处有柴扉”可知其住所在深山,并且居室简陋;“沧江白石渔樵路”可知其与渔樵为伍。
以上都可以暗示“隐者”的身份。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题型归类:概括形象题对应考点:D—(1)(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该题要求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既然要赏析“表达效果”,就少不了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又与内容理解分不开。
先说韦诗结句,它是对友人所居环境的描写,是个写景句,写景角度有视觉(雪满山)、触觉(寒流),两个角度都写出了环境的清、冷,以此暗示友人品性的高洁、诗风“清骨”的原因。
再说李诗结句,它有两种理解:一是理解为想象作者日暮归来,雨水满衣,可见作者与隐者的友情;二是理解为想象隐者日暮归来,雨水满衣,可见隐者与自然相融之深。
无论哪种理解,手法都是想象,都是突出时间之长和活动特点(雨),以此表达感情。
答题步骤为:先理解内容,再点技巧,后说效果。
“效果”中的“情感”是个难点,需要通过景物好好挖掘其中的情感。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覆满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
[三是暗含对友人的欣赏叹慕之情。
(编者加)]第二首诗的结句,(从作者角度)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作者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
[(从隐者角度)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象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题型归类:赏析艺术技巧题对应考点:D—(1)2.(201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诗题交代了作者写作此诗的缘由:友人乔迁新居。
(2)读正文,明主旨该诗的“情语”是“开颜”“认得”两个词语,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新居的祝贺和赞美之情和对友人生活的向往和羡慕之情。
鉴赏这首诗写作者在秋天到窦员外落成的新居参加宴饮后的感受,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新居周围的优美景色,风景中处处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首联一开始就直抒胸臆——开颜,下文即围绕此展开。
渠水环绕的新居,周围群山在秋色的点缀下显得愈发动人;而新居旁边,碧松通月,红药待春,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在写景时,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极富层次;碧松、红药,色彩斑斓。
此情此景,让作者流连忘返。
无怪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的作者,也偷得半日闲,想要长留此间了。
这首诗,短短八句,情景交融,读后如随作者踪迹,看到一幕幕动人的画卷。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窦员外是地方小官,在京城长安崇德里置了房产,新居落成,邀请好友刘禹锡前去观赏,作者便写了这首贺诗。
诗歌首二句写自己前去观赏新居时的闲适愉悦的心情;三、四两句描写的是新居周围的美丽景色;五、六两句是写新居内栽种了松树和芍药,由此可见主人的高雅品味;最后两句是夸赞主人也是作者自指,写出了宾主的志同道合。
概括起来,就是:事(贺新居)、景(新居周围景色)、人(新居主人)、情(作者心情)。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题干“联系全诗”的提示,才能答全要点,否则,可能只答出“事”“景”两点原因,而“人”“情”两点原因可能被忽略。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题型归类:把握诗歌内容题对应考点:D—(2)(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写景艺术,就是写景时运用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新居周围“渠水”“秋色”“点山”之景,是远景,实写;颈联由在新居内栽种的松树、芍药,联想到了碧松朗月、红药开放之景,是近景,虚写,表现了作者的高雅情怀。
这两联作者由新居之外到新居之内,采用了移步换景、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等手法铺陈写景,景中含情。
题干要求“赏析”,自然包括“点技巧、说效果”两大步骤。
可惜答案给得太简略,不能不令人遗憾。
可把答案修改为:①铺陈,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写出了友人新居周围环境的优美;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的角度,使得描写富有层次和立体感;③由实而虚,由眼前的碧松想到“通月朗”,由红药想到“待春还”,写出了一种悠闲自得的情趣;④借景抒情,突出了首联中的“爱”“开颜”。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题型归类:赏析艺术技巧题对应考点:D—(1)(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歌尾联是作者情感的总结,大意是:不要说案头摆放了很多文书,坐于其间的却是一个像我一样充满诗情雅致的人。
作者把自己与友人并提,不仅表明了朋友间的志同道合,也不乏羡慕之情;同时,作为贺诗,也表达出了对主人的恭维之意。
理解时要抓住“莫言”“认得”两个词语,尤其是“认得”一词,情感尤其丰富,要好好玩味。
所给答案过于简单,如果这样表述更为合理:①对新居风景的热情赞美,②对窦员外新居的羡慕之情,③与窦员外有志趣相同之感,④抛却纷繁事务的轻松。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题型归类:领悟思想感情题对应考点:D—(2)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联写景虚实结合,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极有层次。
颔联写院外远景,透过院门可以看到水面泛着清光,隔着墙头可以看见远山的秋色;颈联写院内近景,几棵松树,很多芍药,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春天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
颔联是实景,颈联由实而虚。
3.(2016·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