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机器人浅谈
仿生机器人概述

仿生机器人概述一、仿生机器人的定义简单来说,仿生机器人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外部形状或某些机能的机器人系统。
从本质上来讲,所谓“仿生机器人”就是指利用各种机、电、液、光等各种无机元器件和有机功能体相配合所组建起来的在运动机理和行为方式、感知模式和信息处理、控制协调和计算推理、能量代谢和材料结构等多方面具有高级生命形态特征从而可以在未知的非结构化环境下精确地、灵活地、可靠地、高效地完成各种复杂任务的机器人系统.(摘自《仿生机器人的研究》许宏岩,付宜利,王树国,刘建国著)二、对仿生机器人的理解仿生机器人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字面上讲任何模仿自然界生物的机器都可以称之为仿生机器人。
但是根据诸多文献的定义,现在人们倾向于将第四代及之后的机器人称之为仿生机器人,也就是2000年之后产生的机器人。
我认为这样界定的根据在于第四代机器人具有了完备的感知能力和面对简单问题时的处理能力,如现在的两足机器人能够根据地形的变化自行调整行走模式,从容的绕开障碍物并且保持重心平衡,而这是以前的机器人所无法实现的。
所以我们认为这时的机器人初步具有了人的智力,可以与生物的智能相比拟,是仿生机器人。
三、仿生机器人的产生前提与发展动力生物在经过了千百万年的进化之后,由于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已经形成了从执行方式、感知方式、控制方式,一直到信息加工处理方式、组织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和长处.仿生机器人这门学科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就在于,生物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选择进化而来,在结构、功能执行、信息处理、环境适应、自主学习等多方面具有高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进步性.而非结构化的、未知的工作环境、复杂的精巧的高难度的工作任务和对于高精确度、高灵活性、高可靠性、高鲁棒性、高智能性的目标需求则是仿生机器人提出和发展的客观动力. (摘自《仿生机器人的研究》许宏岩,付宜利,王树国,刘建国著)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演变出的无比精巧、合理的结构,是目前人类所有的理论和技术都无法达到的。
扑面而来的仿生机器人

扑面而来的仿生机器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未来机器人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应用领域也将越来越广泛。
其中,仿生机器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什么是仿生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是一种以生物学为模板的机器人,它的形态、运动和行为都模仿自然生物,例如人类、动物、鱼类等。
通过仿生学原理,仿生机器人可以模拟自然生物的智能、适应力和优秀的机械特性。
在未来,仿生机器人将成为解决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
仿生机器人的应用领域1. 探险由于人类无法进入一些危险或不利的环境,比如说险峻的山脉,又或者是潜水艇环境等。
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些建立在仿生学原理上的探险机器人来代替人类完成这些工作。
例如,模仿爬行动物的蜥蜴机器人,可以在崎岖不平的山区行走探索。
仿效鱼类的鱼形机器人则可以深入水下海底探险。
这些探险机器人可以在人类无法到达的地方,收集更多真实可靠的信息,来促进科研和开发。
2. 应急救援仿生机器人可以在灾害和紧急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地震,泥石流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往往会对人类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这时,仿生机器人就能够派上用场。
仿鱼类形态的机器人可以被用于救援海上灾难和漏油事故。
这些机器人不仅快速而且灵活,有助于救援人员实时更好地了解灾情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此外,仿生机器人还能够在人类无法进入的危险区域完成任务,保证了救援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3. 医疗保健当然,仿生机器人的应用也不仅局限于危险环境。
在医疗和减轻人类工作压力这方面制造出的仿生机器人也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的。
可以仿照人体器官制造机器人器官。
这能够帮助人类应对许多医疗问题,无论是替换人体器官还是增强人体机能。
此外,仿生机器人还能够在医疗保健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例如,仿生机器人可以完成手术和支持病人身体机能检测等任务。
这些机器人能够大大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并缓解医务工作者的劳动压力。
4. 战争在未来的战争中,仿生机器人将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在战地上取代人类兵士完成一些危险的任务,减少人员伤亡。
仿生智能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

仿生智能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视野逐渐拓展,我们也开始远离传统的机械设备,开始研究和探索更为复杂的智能机器人。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仿生智能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方面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将会介绍仿生智能机器人的概念;第二部分将会探讨仿生智能机器人的设计;第三部分将会分析仿生智能机器人的控制。
一、仿生智能机器人的概念仿生智能机器人,是指设计师们根据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命特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来研究和制造具备“生命化”特点的机器人。
在这种机器人中,不仅拥有传统机器人的运动范围和操作能力,还能像生物一样进行感知、思考、学习等行为。
因此,仿生智能机器人成为了未来智能机器人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仿生智能机器人的设计1. 结构设计仿生智能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是基于生物体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进行的设计。
机器人的外部结构要模仿生物体的形态特征,这样可以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适应性。
同时,对于内部的结构,也需要考虑生物体的基本构造。
2. 传感器设计传感器是智能机器人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可以让机器人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感知。
因此,我们在设计仿生智能机器人的传感器时,要从生物体的感觉器官入手,如眼睛、耳朵、嗅觉器官等,以提高机器人的人工感知水平。
3. 控制系统设计仿生智能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是指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反馈控制、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控制。
控制系统必须考虑生物体的行为模式,从而提高机器人的自适应能力和人机交互性,以达到更高的智能化水平。
三、仿生智能机器人的控制1. 运动控制在机器人进行运动时,需要具备与生物体相似的机械结构和运动规律。
当机器人遇到障碍时,需要具有灵敏的避障机制,以及适应不同环境下的运动规律。
2. 反馈控制反馈控制主要指某个变量与期望值之间的误差需要被及时调整,以确保机器人能够正常工作。
如果出现误差,机器人就需要及时发出警报,并通过反馈控制机制及时修正误差。
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深入。
仿生机器人是指模仿生物体形态和结构,在机器人体内嵌入人工智能和控制系统的一种新型机器人。
它们能够感知环境、自主学习和执行任务,具备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被应用在农业、制造业、医疗和矿山等领域,已经成为人类探索世界和改善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在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历程中,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已经渐渐凸显出来。
相比传统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拥有更加智能化、自适应和协作性强的优势,它们能够通过机器学习和模仿的方式,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优化自己,提高自身的效率和表现力,可在以下几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1.生物模仿:仿生机器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物学,通过模仿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特性,使机器人具备更为灵活、智能的机械特性,以及更优异的适应能力。
2.自适应性:仿生机器人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适应调整自身形态和能力,在应对不同场景和任务的同时,提高智能自主性。
3.自学习:仿生机器人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环境数据,提高自身决策水平和实现任务的灵活性,满足不同的需求。
4.协作性:仿生机器人与其他智能化设备和人类进行合作,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协同完成项目,实现整个系统的高效运作。
二、仿生机器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农业生产领域一直是人类关注和投入的一个重点领域。
传统的农业生产出现了人工和资源成本高,单一化和低效等问题,而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这些问题,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1.植株监测: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植物病虫害和生长状态等问题,仿生机器人可以在农作物中根据图像和传感器等数据进行诊断和控制,有效提高种植的质量和产量。
2.自动驾驶收割机:仿生机器人的无人驾驶技术和高级控制系统使收割机拥有操控灵活、效率高的特点,可以完成大面积、高效率的农作物收割工作。
仿生机器人技术简介解读

解读仿生机器人技术:从原理到应用一、仿生机器人技术概述仿生机器人技术是一种以生物仿生学为基础,结合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其基本概念源于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目的是设计和制造出具有类似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不仅具有人类或生物体的某些能力,如行走、攀爬、感知等,而且可以模拟生物体的某些智慧和适应能力,使其在复杂和未知的环境中具有更好的生存和执行能力。
二、技术原理与核心领域仿生机器人技术主要涉及生物仿生学、机械动力学、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中,生物仿生学是基础,它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为机器人设计提供灵感。
机械动力学则关注如何将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转化为机械系统和运动学模型。
电子工程和信息工程则负责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三、主要应用场景和案例分析仿生机器人技术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救援、医疗、农业、娱乐等。
在救援领域,仿生机器人可以模仿蝙蝠的飞行方式,用于搜索和救援任务,尤其是在地震等灾害发生后,可以在废墟中寻找被困者。
在医疗领域,仿生机器人可以模仿人类的肌肉和神经系统,用于辅助康复训练和治疗。
在农业领域,仿生机器人可以模仿昆虫的行走和采集方式,用于高效地采集农产品。
在娱乐领域,仿生机器人可以模仿动物的形态和动作,作为玩具或表演节目等。
四、关键技术与挑战仿生机器人技术虽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如何将其转化为机械系统和运动学模型是一个难题。
其次,仿生机器人的感知和适应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便更好地适应复杂和未知的环境。
此外,仿生机器人的能源效率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提高其能源效率以保证其长时间运行也是一个挑战。
五、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仿生机器人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仿生机器人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更逼真的生物体模拟、更高效的能源系统、更智能的控制系统等。
仿生机器人概述

仿生机器人概述一、仿生机器人的定义简单来说,仿生机器人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外部形状或某些机能的机器人系统。
从本质上来讲,所谓“仿生机器人”就是指利用各种机、电、液、光等各种无机元器件和有机功能体相配合所组建起来的在运动机理和行为方式、感知模式和信息处理、控制协调和计算推理、能量代谢和材料结构等多方面具有高级生命形态特征从而可以在未知的非结构化环境下精确地、灵活地、可靠地、高效地完成各种复杂任务的机器人系统.(摘自《仿生机器人的研究》许宏岩,付宜利,王树国,刘建国著)二、对仿生机器人的理解仿生机器人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字面上讲任何模仿自然界生物的机器都可以称之为仿生机器人。
但是根据诸多文献的定义,现在人们倾向于将第四代及之后的机器人称之为仿生机器人,也就是2000年之后产生的机器人。
我认为这样界定的根据在于第四代机器人具有了完备的感知能力和面对简单问题时的处理能力,如现在的两足机器人能够根据地形的变化自行调整行走模式,从容的绕开障碍物并且保持重心平衡,而这是以前的机器人所无法实现的。
所以我们认为这时的机器人初步具有了人的智力,可以与生物的智能相比拟,是仿生机器人。
三、仿生机器人的产生前提与发展动力生物在经过了千百万年的进化之后,由于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已经形成了从执行方式、感知方式、控制方式,一直到信息加工处理方式、组织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和长处.仿生机器人这门学科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就在于,生物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选择进化而来,在结构、功能执行、信息处理、环境适应、自主学习等多方面具有高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进步性.而非结构化的、未知的工作环境、复杂的精巧的高难度的工作任务和对于高精确度、高灵活性、高可靠性、高鲁棒性、高智能性的目标需求则是仿生机器人提出和发展的客观动力. (摘自《仿生机器人的研究》许宏岩,付宜利,王树国,刘建国著)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演变出的无比精巧、合理的结构,是目前人类所有的理论和技术都无法达到的。
仿生机器人:模仿自然界的机器人设计

仿生机器人:模仿自然界的机器人设计
仿生机器人是一种模仿自然界生物特征和行为的机器人设计。
这些机器人不仅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对自然界精巧设计的致敬和模仿。
它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动物和植物的生物学特征,旨在实现更高效、更适应复杂环境的机器人系统。
首先,仿生机器人的外形与生物类似,例如以昆虫为原型的微型飞行器或者鱼类的游动模式。
这种仿生设计不仅提高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机动性,还使其更容易与自然界相融合,减少对环境的干扰。
例如,一些仿生飞行器采用蝴蝶翅膀的结构,以实现高效的飞行和稳定性,同时减少了风险和能量消耗。
其次,仿生机器人还模仿了生物的感知能力。
通过复制昆虫的触角或者哺乳动物的视觉系统,这些机器人能够更精确地感知和响应环境中的变化。
这种高度逼真的感知系统不仅提升了机器人的自主能力,还使其能够在复杂和变化的环境中执行任务,如搜索救援、环境监测或者探索未知地形。
最后,仿生机器人的运动方式也受到生物学启发。
从哺乳动物的四肢运动到鱼类的游泳姿势,这些机器人在设计时考虑了生物体的优化运动模式,以提高效率和灵活性。
例如,一些地面机器人模仿了蜥蜴的移动方式,通过精准的脚部控制实现了在不平整地形上的高效移动,从而扩展了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和操作能力。
总体而言,仿生机器人的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人类对自然智慧的赞美和模仿。
通过将生物学原理融入机器人技术,我们不仅可以创造更高效、更灵活的机器人,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理解自然界复杂而精妙的设计。
未来,随着仿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仿生机器人必将在各个领域展示出更加广泛和深远的应用前景。
仿生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仿生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仿生机器人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日益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仿生机器人是一种能够通过对自然界中生物的模拟来实现类似生物特征和行为的机器人系统,其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医疗保健、教育科研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本文将从仿生机器人的概念、技术原理、应用案例等方面,全面阐述仿生机器人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二、仿生机器人的概念仿生机器人源于生物学中的仿生学,是指通过对自然界中的生物进行研究和模拟,将其特征和行为集成到机器人系统中,实现类似生物行为的技术。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涉及到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技术。
三、仿生机器人的技术原理仿生机器人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感知机制、运动机制、控制策略和智能算法。
其中,感知机制是指仿生机器人通过各种传感器感知外界环境的方式,如视觉传感器、力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等;运动机制是指仿生机器人的运动方式,通常是模仿生物的运动方式,如爬行、游泳、飞行等;控制策略是指仿生机器人的控制方法,通常是针对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如模糊控制、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智能算法是指用于仿生机器人智能控制的算法,如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模糊逻辑等。
四、仿生机器人的应用案例1、工业生产仿生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流程的优化和自动化控制上,如汽车工业中的装配线和物流处理。
利用仿生机器人的特征和行为,可以实现工业机器人更加灵活和自适应的制造流程。
2、医疗保健仿生机器人在医疗保健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人体肌骨及反应功能的模拟和研究。
如运用仿生机器人研制人体外骨骼,能够帮助行动不便的人士恢复走路等日常活动能力。
3、教育科研仿生机器人在教育科研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仿生机器人的特性,加强学科的交叉性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
同时,仿生机器人也为科研者提供了模拟生物行为和特征的研究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生机器人浅谈
02320902 20090440 于苏显众所周知,自然界中的生物以其多彩多姿的形态!灵巧机敏的动作活跃于自然界,这中其人类灵巧的双手和可以直立行走的双足是最具灵活特性的。
而非人生物的许多机能又是人类无法比拟的,如柔软的象鼻子,可以在任意管道中爬行的蛇,小巧的昆虫等。
因此,自然界生物的运动行为和某些机能已成为机器人学者进行机器人设计!实现其灵活控制的思考源泉,导致各类仿生机器人不断涌现,仿生机器人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外部形状或某些机能的机器人系统。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仿生机械(器)的研究,都是多方面的,也就是既要发展模仿人的机器人,又要发展模仿其他生物的机械(器)。
机器人未问世之前,人们除研究制造自动偶人外,对机械动物非常感兴趣,如传说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现代计算机先驱巴贝吉设计的鸡与羊玩具,法国著名工程师鲍堪松制造的凫水的铁鸭子等,都非常有名。
几年前,科技工作者为圣地亚哥市动物园制造电子机器鸟,它能模仿母兀鹰,准时给小兀鹰喂食;日本和俄罗斯制造了一种电子机器蟹,能进行深海控测,采集岩样,捕捉海底生物,进行海下电焊等作业。
美国研制出一条名叫查理的机器金枪鱼,长1.32米,由2843个零件组成。
通过摆动躯体和尾巴,能像真的鱼一样游动,速度为7.2千米/小时。
可以利用它在海下连续工作数个月,由它测绘海洋地图和检测水下污染,也可以用它来拍摄生物,因为它模仿金枪鱼惟妙惟肖。
仿生机器人主要分为仿人类肢体机器人和仿非人生物机器人。
仿人类肢体又可以分为仿人手臂和双足。
仿非人的主要分为宏型和微型。
仿人手臂型主要是研
究其自由度和多自由度的关节型机器人操作臂!多指灵巧手及手臂和灵巧手的组合。
仿人双足型主要是研究双足步行机器人机构。
宏型仿非人生物机器人主要是研究多足步行机器人(四足,六足,八足),蛇形机器人、水下鱼形机器人等,其体积结构较大。
微型仿非人生物机器人主要是研究各类昆虫型机器人,如仿尺蠖虫行进方式的爬行机器人、微型机器狗、蟋蟀微机器人、蟑螂微机器人、蝗虫微机器人等。
仿生机器人的主要特点:一是多为冗余自由度或超冗余自由度的机器人,机构复杂;二是其驱动方式有些不同于常规的关节型机器人,采用绳索或人造肌肉驱动。
仿生式体系结构的思想原理:从本质上来讲,慎思式智能、反应式智能以及分布式智能,都是对生物控制逻辑和推理方式的一种借鉴和仿生,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需求目的的局限,它们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和方向对生物智能的一种片面的、局部的模仿。
本文的仿生式体系结构就是以前述的生物控制逻辑和行为推理为基础,充分借鉴基于慎思式智能、反应式智能和分布式智能等三种体系结构思想的优点与不足之处,针对目前机器人特别是未知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在控制体系结构方面所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一种具有适应行为与进化能力的新的控制思想与理念。
借鉴分布式智能的思想,在控制体系结构中引人社会式行为控制层;
借鉴生物的自适应性思想,在控制体系结构中实现本代内的由慎思式行为层到反射式行为层的学习;
借鉴生物的自进化性思想,在控制体系结构中实现多代间的由反射式行为层向本能式行为层的进化(或退化)。
所以,仿生式体系结构共有四个行为控制层组成,即本能式行为控制层、反
射式行为控制层、慎思式行为控制层和社会式行为控制层,它们并行接收来自感知层的外部和内部信息,各自做出逻辑判断和反应,发出控制信息到末端执行层,通过竞争和协调来调节自身并适应外部环境,从而按照目标完成工作任务。
下面简单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1.模仿大象鼻子的机器人手臂
这是根据大象鼻子的特点设计出来的新型仿生机器处理系统--“仿生操作助手”。
“仿生操作助手”由德国工程公司费斯托公司研制,它可以平稳地搬运重负载,原理在于它的每一节椎骨可以通过气囊的压缩和充气进行扩展和收缩。
2.模仿壁虎的粘性机器人
如果没有吸盘,机器人如何在垂直、光滑的物体(如玻璃)表面攀爬呢?而使用吸盘速度很慢,效率很低。
美国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学教授马克-库特科斯基研制了一种“粘性机器人”,其设计灵感就源自壁虎足垫上的小刚毛。
壁虎足垫上长有数以百万计的小刚毛,小刚毛还拥有细微的分叉尖端,它们可以与物体表面的分子结合,产生强大的粘附力。
这种粘附力可以帮助壁虎自由地在垂直、光滑的物体表面攀爬。
3.机械蟑螂
科学家们发现,蟑螂在高速运动时,每次只有三条腿着地,一边两条,一边一条,循环反复,根据这个原理,仿生学家制造出机械蟑螂,它不仅每秒能够前进三米,而且平衡性非常好,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不远的将来,太空探索或排除地雷,就是它的用武之地。
4.机器梭子鱼
麻省理工学院的机器梭子鱼,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自由游动的机器鱼。
它大部分是由玻璃纤维制成的,上覆一层钢丝网,最外面是一层合成弹力纤维。
尾部由弹簧状的锥形玻璃纤维线圈制成,从而使这条机器梭子鱼既坚固又灵活。
一台伺服电动机为这条机器鱼提供动力。
仿生机器人的主要研究问题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建模问题
仿生机器人的运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其一般都是冗余度或超冗余度机器人,结构复杂,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与常规机器人有很大差别,且复杂程度更大。
为此,研究建模问题,实现机构的可控化是研究仿生机器人的关键问题之一。
2 控制优化问题
机器人的自由度越多,机构越复杂,必将导致控制系统的复杂化。
复杂巨系统的实现不能全靠子系统的堆积,要做到整体大于组分之和,同时要研究高效优化的控制算法才能使系统具有实时处理能力。
3 信息融合问题
在仿生机器人的设计开发中,为实现对不同物体和未知环境的感知,都装备有一定量的传感器。
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技术是实现其具有一定智能的关键。
信
息融合技术把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个同类或不同类的传感器所提供的局部环境
的不完整信息加以综合,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从而提高系统决策、规划、反应的快速性和正确性。
4 机构设计问题
合理的机构设计是仿生机器人实现的基础。
生物的形态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其结构特征极具合理性,而要用机械来完全仿制生物体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充分研究生物肌体结构和运动特性的基础上提取其精髓进行简化,才能开发全方位关节机构和简单关节组成高灵活性的机器人机构。
5 微传感和微驱动问题
微型仿生机器人有些已不是传统常规机器人的按比例缩小,它的开发涉及到电磁、机械、热、光、化学、生物等多学科。
对于微型仿生机器人的制造,需
要解决一些工程上的问题,如动力源、驱动方式、传感集成控制以及同外界的通讯等。
实现微传感和微驱动的一个关键技术是机电光一体结合的微加工技
术。
同时,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尺寸效应、新材料、新、工艺等问题。
仿生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一,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已从当初的上下料功能向高度柔性、高效率和精密装配功能转化。
二,近年来,对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使机器人能够移动到固定式机器人无法达到的预定目标,完成设定的操作任务。
包括步行机器人和爬行机器人等。
仿生移动式机器人在工业、农业和国防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们能用于卫星探测、军事侦察、危险的废料处理以及农业生产中。
三,向非制造业扩展是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非制造业中的医疗、娱乐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仿生机器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如用于外科
手术的多指手、仿生机器人玩具、老年人或卧床不起病人护理机器人和人工肢等。
自然界中生物体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敏性是自然环境与亿万年时间磨砺的结果。
人类在工程领域对生物的模仿或许在某个方面会超过生物体,但从总体上来说,在同一环境下,人类将只能逐步接近,而永远不能超越这些大自然的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