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尚道家柔气功实修
内家武学易骨、易筋、易髓解密

内家武学易骨、易筋、易髓解密内家武学的法门(一)炼形外壮这里所说的炼形外壮并非外家拳的靠死力气蛮练的功夫,不会像外家拳那样排打横练。
那些功夫唬女孩子还是管用的,用来打架一点用也没有。
内家武学大体的层次是易筋训练,缩筋训练,抟气训练,易骨训练,腾膜训练及易髓训练。
内家功夫不练什么骑马蹲档,排打硬功,拙力横练,拨筋压腿,举杠铃,俯卧撑,打沙袋等伤身害命的蛮练功夫,练的是易筋(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三尺),缩筋(筋如弹簧骨如针),腾膜,等等。
比如三体式就可伸筋拔骨。
正所谓筋长力大,通过锻炼把肌腱抻开,才能收放迅速,抻得长,放得远,打击力大。
入门先站三年桩,把肩上的筋拉开了,摸一下肩部会有一个窝。
再者形意拳必须先要站桩求得的整劲,更要用“波浪试力”将身体的脊柱拉开,达到“筋长力大”的目的,整体发力颤一颤,浑身就有弹簧的感觉。
入门先站三体式和混圆桩三年,才会有筋骨缠拧鼓荡惊炸爆发的功力。
检验整劲的方法,一个是让另外一个人抱着一个枕头往枕头上打,看看力量能否穿透,还有一个就是老师傅摸身,摸骨头摸筋。
三体式练得好,人就等同一座会走的山,推之不动,浑元一体。
各派内家功夫多有各种秘传桩法,可以强行挑起周身大筋,增加整体劲力,所谓筋长一寸,力大十分。
像咏春拳,大成拳,卢氏结构,形意拳等等都有专门易筋伸筋的桩法,还有揉筋法能迅速挑起下肢大筋。
通过各自的秘法使相应的大筋在短期内快速增粗,挑起,静态贯通感觉真切!此时已与以前不站桩时的肌肉蛮力不同,关节稳定性、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功架因此十分牢固,抗冲击能力显著增强。
如此训练一段时间,你一抬手就能感觉到一种好像是内力一样的力感,又好像是磁性力。
脊柱的拉伸(背部两侧大筋挑起)躯干是整体劲力的根本。
将各关节拉开后,动作外形由大动变为定位似的小动而各关节之间以脊柱弹射带动躯干,周身大筋鼓荡,为脱身幻影之表象。
据说形意门还有不传之秘通天撼灵法,是易筋,易骨,易髓的捷径。
大成拳练出功夫的人全身大筋腾起,仔细观之,其筋要比常人粗了许多,一击其筋则震颤不已。
铜钟功

铜钟功——少林小八卦内功【源流】气功在中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在实践医疗治病方面具有独特的健身医疗价值。
特别是既节约药物又可以避免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而且简单方便,可以就地疗治,有利于身体衰弱久病不愈的慢性病患者随时进行自我锻炼,防治病故的扩张。
如能及时辅以按摩推拿之术,则更可获得进一步的双重功效。
铜钟功--少林小八卦内功,它具有独特温柔的发劲运气功效。
铜钟功始于温州地区,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
清朝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峨眉宏弘和尚又名澄慧传至浙江瑞安县薛里地方的薛雪景先生(字镇铨)。
以后由薛雪景再传授其婿陈楚材(又名陈用宾),瑞安渔池人。
到清光绪甘九年(公元1903年),陈楚材先生来温传授,传于温州市人戴俊英先生(又名阿宝老师),戴俊英先生自授学于陈老师门下,深领教诲之后,精通内功"柔术",特别是铜钟劲配合按摩点穴治疗方法,后于1926年开始传授,1931年发起创办"温州中央柔术研究社"从事铜钟式气功(定劲疗法)疗治活动。
历时三十余年的亲身经历中,感到此法的深奥和却病疗效的特殊作用。
至于戴老师在温州教功治病的数十年中,经他治愈的患者很多。
而继其业者,只有徐达之、陈伯甫及寿如松等三人,但徐、陈两位均已先后去世。
吾于1931年从学于戴老师之门下,并陪同戴老师共同至浙江中医院工作。
学功迄今已六十余年,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担任气功教功治病工作。
在这数十年的铜钟式气功疗法实践中,秉承戴老师的宏伟愿望,虚心地向多方取经学术,累积了不少经验与吸收了广大地区的医疗实践学术,推行了辅以点穴按摩相提并行的治疗方法,丰富了医术内容,摸索到更深一步的气功医疗效果,救治了不少的病例。
但是这一套功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师徒口传而且是择人而传。
它的第一步基本功“铜钟劲”的要领,仅仅只用几十个字就把整套的功理功法包括在内,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功法要领。
浅论健身气功易筋经中的道家思想体现

浅论健身气功易筋经中的道家思想体现作者:刘铮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6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00-01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文化作为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志士。
作为目前国家推广的健身气功之一的易筋经,给许多人带来了健康。
不仅如此,通过对易筋经的体验,可以发现易筋经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文化,这些思想在其练功心境以及练功动作中都有体现。
关键词易筋经道家思想无为辩证统一丹田说起易筋经,大家并不陌生,受武侠小说的影响,人们大都认为易筋经是一本武功秘籍。
不过,这里所说的易筋经则是一种可通过锻炼强健体魄的健身气功。
关于易筋经,通常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其的产生、现代医学价值,还有与五禽戏、八段锦等健身气功的对比。
而现在我们阐述易筋经中蕴含的道家思想文化,主要是希望以此能够加深人们对健身气功的认识,同时深入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
一、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二皇时期。
春秋时期,文化繁荣,百家争鸣,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继承了先贤古代道家思想的精华,再结合自己的思想主张,由此形成了以“无为”“自然”为核心的思想理论,同时还有“辩证统一”“丹田”等延伸思想,这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诞生。
后来道家思想逐渐达到兴盛,又几经沉浮而发展至今,影响可谓深远。
(一)“无为”思想《吕氏春秋》载:“无智,故能使众智也。
故能使众能也。
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道家认为“无为”即“有为”,无为也能达到有为的效果。
“无为”二字分开来解释,“无”可译为没有,“为”则是作为。
所以,“无为”的意思就是没有作为,通俗地来讲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顺其自然,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辩证统一”思想“辩证法”思想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部分。
道家三元功:摄取天地之正气,吸收日月之精华

三元功源于道家,历经七代宗师的精心提炼总结,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完整、系统的功理功法。
它由动功入手,性命双修。
最后以静养完成三炼实功,结成圣胎,以达尽性至命、健德全形的上乘功法。
三元功包括太元功,采元功和养元功,通过三功不同次第的修炼,可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的上乘境界。
此功简单易学,上手快,气感强而明显,不论男女老少都很容易掌握,月余便可达到内气外放、外气内收之效。
太元功是以锻炼筋骨、疏通经络、活跃气血、聚精全神、收发外气为主。
采元功是以摄取天地之正气,吸收日月之精华,补自身不足,培养充实自身元气为主,为了更高层次(天人合一、特异功能的开发)的修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养元功是属于更高层次的修炼功夫,以养元为主。
太元功预备功,升清降浊定身心双足开立,与肩同宽,略呈后八字,双膝微曲,两手自然下垂体侧,要求头顶白会穴(在两耳往上联线之中点)与会阴穴(前后阴之间凹陷处)和脚后跟中间联线之中点,上中下三点成一垂直线,以自然舒适为宜。
口微闭,舌体自然顶于上腭,用鼻自然呼吸,目视地面三米远处一点,待心情平静下来后,意念由头部开始往下放松全身,直至脚底涌泉穴(在前脚掌三分之一处中间)。
待身体松静后,双手自然抬起,手心朝上,由小腹经胸前缓慢托起至头部上方,有如托着一物,继之翻掌朝下照住百会穴、待头部出现微晕感后,意念由百会穴灌人,通过身经涌泉穴入地三尺排除病浊上气,同时双手经面胸腹下降,落于身体两侧。
接做一卜势。
力推两山双沟通双手掌心朝上由身体两侧慢慢托起至胸齐,双掌心朝胸部往里画弧定于胸前,曲肘,手心朝前,指尖向上。
此时意念双手内劳宫慢慢向前推出至不能再推时,肘微曲,意念劳宫穴,收回双掌至胸前,再向前推出,如此九次日月相交炼真精按上式手掌推出后不动,故平手掌,掌心朝下分两臂宽于肩,转掌心朝里相对曲肘,意念劳宫穴向里合掌至相距10厘米后,两掌用意向外撑开宽于肩,再向内挤合,如此九次。
双手托起星辰月按上式双掌合住后,翻转手掌心朝上,意念有如托起一物缓慢上行于头部上方,接着向外转掌,指尖向后,接做下式,唯有此式只做一次。
《胎息经》注释

《胎息经》注释胎者胎其神,息者息其气。
胎字是指神之泰定,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如婴孩之处母腹。
息字是指粗气绝灭,外气不行,气既不行,自然百脉冲和,一片光明。
气犹水也,神犹月也,月动由于水漾,神摇由于气牵。
水澄则月明,气定则神慧,神气相抱,达于大定,而内丹自成,故曰“胎息”。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神犹人也,气犹马也,马载人驰,犹之气牵神动。
故欲神定自在,有如孕妇之怀胎者,舍降伏其气,使气能归根蛰藏,莫由致也。
《抱朴子》曰;“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朱子《调息铭》曰:“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
春鱼得气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朕。
调息者,须似绵绵密密,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
《摄生三要》曰:“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
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
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著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
渐习转增数之,久可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举凡生物,莫不有气,而命即寓于气之中,凡生物之所以有知觉、运动者,莫非气之运用也。
无气则不能动,自成死物矣。
凡蠢蠢者莫不含灵,灵者神也,而性即藏于神之内,无神以主,则有如木石,非死而何故知人身之所以生者,气与神也。
惟是此气与神,禀之于天,而又受天之陶铸,《阴符经》所谓天地万物之盗,及古哲云,天与之,天复取之,失其气,气尽而死也,皆指此。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此乃本经最要之诀。
盖虚无者,即是致虚守静,更立玄牝之法。
虚者虚其心,无者无其身,虚其心则神自清,无其身则气自静,能清能静,神气自养矣。
然此非一赋可几者,必朝斯夕斯,动静一如,方能有成。
故曰固守,言不可须臾相离,一刻怠忽也。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武当纯阳护体功

純陽大功---金鐘罩總論純陽大功---內丹護體功,即道家硬氣功。
是呂祖純陽派武學之基礎功夫;也是武當派最高秘傳功夫之一。
武當純陽武學宗師王至道道長,於清朝光緒初年,在北京白雲觀受戒,為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一代傳人,後又上當山玉虛宮,拜在龍心道長名下,修煉純陽拳,得到武當山五龍宮純陽派十六代宗師獨深道長的青睞,全面傳授道家純陽派武學。
為道家純陽派十七代宗師,而且,為道家純陽派唯一傳人。
1909年,王至道道長,被調到武漢市武當宮擔任總知客。
從此,這一曠世武學奇功,從武當山五龍宮全面地轉移到了武漢這座煌煌大都市。
武當純陽大功----內丹護體功,乃道家武功,屬道家武當派最秘傳的高深內功之一。
功法系統、內容完整,訓練科學。
能內壯臟腑,外壯筋骨。
武當純陽大功——,內外雙修,靜動結合,練養結合。
此功內練五臟六腑,中練全身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全身各骨節肌肉,重要關竅穴道。
用於技擊,發力威猛;用於抗暴,承受重擊。
驅邪扶正,療傷治病。
用於養功,功力到老不退。
故稱大功——內丹護體功。
散打、摔跤、拳擊愛好者練之,既能成倍增加內力,又不怕踢摔擊打,將會使向散打活動不戴拳套護具邁進。
回歸到傳統武術散打比賽不用拳套護具的更高層次。
武當純陽大功,從健身開始,煉功三個月,體弱者變強;接著,氣勁注滿周身,不怕拳打足踢和鐵棍木棒重力擊打,全身內勁大增,出手暴發力大,還能反彈對手。
可以抗暴防身,對付暴徒襲擊。
100天至半年,可達小成;自練半年至三年,可達中成;大成者,功夫高深。
二、純陽大功---特色論1、武當純陽大功, 按練習姿式,可分為:站勢、臥勢兩部。
即站勢、臥勢相結合,練功與治傷相結合。
(1)、站勢,練功強度小,輕鬆自如。
初練者和體弱者,都能甫此入門升階。
從健身開始,進而強身,甫強身,而氣勁在體內流通、增強,使身體能承受打擊。
(2)、臥勢,純陽仍臥仙,武功把也有臥勢。
主練奇經八脈,和練氣入骨,練氣入髓。
武功的臥勢是在練好立勢之後,有了一定的功力基礎,體力大增,繼而練臥勢,使功力成倍增大,並且兼練四肢功力,指功,臂功,腿功。
易筋经三大核心之练气说 曹英峰

易筋经三大核心之练气说曹英峰易筋经三大核心之练气说曹英峰炼气,非但易筋赖于此,更是洗髓必由之门径,是易筋经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目前除张义尚先生在《真传易筋经》中披露“九转呼吸法”外,余下各版本均不见记述。
这里所说的“炼气”,是有别于世面流传的所谓“气功”方法的。
“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这“一口气”,简而言之,就是锻炼呼吸的方法。
前文在炼形中提到的形气合一,只是比较粗浅的炼气功夫。
因为动功是有为法,着于迹相,属于后天的范畴。
动功炼气,要以呼吸为功,以运使为效,以刚柔为主旨。
就像古时打铁要用橐龠(音驼月)来鼓吹炉火一样,火借风势,钢才得以锤炼。
风极柔软,却可以炼钢至纯,这就是呼吸妙用的比喻。
故原传太极十三势讲“极柔软才能极坚刚”,后有人干脆直接讲“会呼吸才能极坚刚”,玄机尽泄。
打铁当然要看火候,全靠风力来掌控,引申到练功中,呼吸的快慢、长短、轻重、升降、吞吐自然很精细、巧妙,这样才能使生理发生变化,筋骨气血得以改善,从而达到内壮外坚的效果,即如《古本易筋经》中云“其气元升降抑扬,呼吸之顿荡往来,神明于心而不执于一方,斯为得窍也”。
而真正的易筋经炼气功夫,追求的是神气合一、返还先天、与道合一的境界,与形气合一同为呼吸之功,但境界不同,层次有别,火候各异。
它不弄玄虚,不涉神怪,朴实无华,是以对生命的实践来完成人生目标的一门人体科学。
人从出生那一刻起,禀自父母的先天内呼吸即成为生命的原动力(人能自主呼吸,就是内呼吸的作用。
中医脉学上讲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故称内呼吸为原动力),后天的口鼻外呼吸即开始工作,一呼一吸之间,一切生命活动均赖于此。
呼吸一停止,生命很快终结。
既然呼吸系之生死,不妨反其道而行之。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运气说》中说:“人能运气生精,使精生神,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以及四肢百体,毫发皮肤,皆有光天化日之气象,无嶂翳昏迷境界,不亦羲皇上人哉。
谚语云:人亦小天地。
洵不诬也:古仙云:服气不死。
张三丰十三势拳谱面世认定

张三丰十三势拳谱面世认定张三丰十三势拳谱面世认定一、太极武道为李博与李春茂传授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八世祖李春茂,乃李伦、李仲、李俊、李岩之生父。
李春茂拜千载寺、太极宫武道长李博为师,习十三势拳、剑、枪艺,学而有成,是太极拳传世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著有《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等太极武道著作。
《李氏家谱》八世李春茂辞条:“春茂,字廷璧,号叶蓁,配赵氏、辛氏,行一生四子,长李伦,次李仲,三李俊,四李信。
万历年贡生。
生于隆庆二年八月,卒于康熙五年九月。
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官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而名焉,擅观星相,推步八卦,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
以教书传拳为生焉。
”二、李仲与《十三势行功心解》九世李仲,字峰,号仲元,化号大亮。
贡生,生于万历二十六年,天启年河内学府文武双修,曾与弟李岩,陈沟姑表陈奏庭千载寺拜师习拳,教书传拳于开封、杞县,未久加入李自成军中,及至李岩、李牟遭受冤杀,仲解甲离闯营,李牟之子李怀功随之,同赴浙江,投奔浙江,依弟李俊,书社、武堂,教书传拳为生,康熙一十八年卒。
三、李元善复兴张三丰十三势拳十世李元善,继祠李岩。
生于明崇祯十五年,早年随父李仲,浙江读习文武。
习十三势拳、剑、枪法,武堂训导,先后在开封、济源、山西教书传拳,门弟数千。
晚年主修《李氏家谱》、太极拳秘谱《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为李元善继承、传家的手抄本。
《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简称《张三丰太极法说》(或可称《太极法说》),为杨露禅传家之太极拳秘谱,递经杨班侯、杨健侯至杨少侯、杨澄甫而嫡系秘传。
现行刊本为两家著作所完整披露:一见于《杨澄甫式太极拳・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影印》,即杨氏家藏本,此谱为杨露禅曾孙、杨澄甫次子杨振基“趁出书之机”于1992年6月20日公布;一见于《太极拳讲义・附录・太极法说》,即吴爱仁堂珍藏本,此谱为吴鉴泉次子吴公藻著作之香港再版易名《吴家太极拳》一书中所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