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2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新中考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文言文练习题

新中考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chè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ēng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

2011年中文言虚词复习1.之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关雎》又数刀毙之《狼》莫不奇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之(代荇菜)③助词,的嗟来之食《乐羊子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④结构助词,(不译)人之立志《为学》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2. 者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结构,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指代人,物,事,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④……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⑤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3. 其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道(难道)4. 而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而不知其所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未有问而不告《送东阳马生序》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面山而居恂恂而起呼尔而与之③顺承连词,可不译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觉而起,起而归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⑤表顺承的连词,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⑥表顺承的连词,来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国险而民附《隆中对》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⑧表承接,并且默而识之《论语·述而》野芳发而幽香⑨表假设,如果人而不知,与木何异《神灭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10表并列5. 以:介词,(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出师表》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悉以咨之(拿来)《出师表》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以衾拥覆(拿来)《送东阳马生序》生以乡人子谒余(用)《送东阳马生序》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出师表》必以分人(拿)《曹刿论战》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扶苏以数谏故(因为)《陈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出师表》以中有足乐者(因为)《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送东阳马生序》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何以战(靠、凭借)《曹刿论战》必以情(根据)《曹刿论战》②连词遂许先帝以驰驱(表目的,为)《出师表》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上枢密韩太尉书》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④连词,表顺承以光先帝遗德(来)《出师表》以咨诹善道(用来)《出师表》无从致书以观(来)《送东阳马生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来)《送东阳马生序》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以便)《岳阳楼记》以激怒其众(来、以便)《陈涉世家》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以至)《出师表》⑤动词,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⑥副词,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6. 则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②副词,那么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霸业可成《隆中对》连词,表假设,若,如果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孟子二章》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④连词,表转折,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⑤连词,只是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7. 于①比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③在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④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⑤从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干货分享)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干货分享)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干货分享)中考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1)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一、题型一: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二、题型二:文言句子翻译方法指导: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2022年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2022年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精讲本
方法指导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技法四:利用文言虚词划分。文言文中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 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熟悉各类常见虚词,有助于文言句子断句:
(1)句首语气词,如“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词前应断句; 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应断句。
(节选自《夜航船》)
中考语文精讲本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乙]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语之曰: “昨雨后出街衢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⑪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⑫ 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⑬,更不复顾惜。居⑭身之道,亦犹是 耳。傥⑮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中考语文精讲本
考点 3 节奏划分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划分朗读节奏是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一般来说,文言 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表示一个完整 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例4 (2017·河北)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如《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中的“何”,也是“为什么 ”的意思。“是”: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 是”,为“这”的意思;《大道之行也》中“是谓大同”的“是”,为“这”的 意思;《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为“这样”的意思。 解释时根据具体语境选择虚词的正确义项即可。 答 案 (2)为什么 (4)这样
中考语文精讲本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 其 且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    其    且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其且虚词样板文——为①介词,对、向;②介词,给,替;③动词,以为,认为;④介词,表目的,为了;⑤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⑥介词,被;⑦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⑧心理活动。

题组一:(1) 为宫室之美介词,表目的,为了(2) 博士为之师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3) 自以为不如动词,以为,认为(4) 俱为一体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5)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6) 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7) 全石以为底动词,翻译为“成为”(8)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题组二:(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表目的,为了(2)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翻译为“成为”(3) 众服为确论动词,以为,认为(4) 可以为师矣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5)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给,替(6) 吾无以为质矣(《郢人》) 动词,翻译为“作为”“做”(7)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干将莫邪》) 介词,给,替(8) 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 介词,被题组三:(1)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2) 撰长书以为贽动词,翻译为“作为”(3)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4) 行拂乱其所为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5) 尝试为寡人为之(《郢人》) 介词,给,替动词,翻译为“做”(6)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四知》)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7)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8)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题组四:(1) 不为苟得也动词,翻译为“做”(2)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翻译为“做”(3)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动词,翻译为“做”(4)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翻译为“作为”(5) 愚以为宫中之事动词,以为,认为(6)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7)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翻译为“做”(8) 并自为其名动词,翻译为“取名”虚词样板文——其①连词,表选择;②表示加强反问语气;③第三人称代词,它/他(们的);④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⑤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⑥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⑦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⑧表示委婉的商量;⑨代词,其中的。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虚词:“之”(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例: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2)助词①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音节助词(在句中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久之,目似瞑。

《狼》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论语》例: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3)动词①谓语动词例: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课后习题:第一组:1.无丝竹之乱耳2.无案牍之劳形3.沿河求之4.春冬之时5.实是欲界之仙都6.往之女家7.忘路之远近8.渔人甚异之9.具答之第二组:1.闻之,欣然规往2.心乐之3.乃记之而去4.鹏之徙于南冥也5.马之千里者6.策之不以其道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属予作文以记之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览物之情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山之僧智仙也5.名之者谁6.醉翁之意不在酒7.山水之乐8.山间之朝暮也9.山间之四时也10.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第四组:1.得之则生2.呼尔而与之3.行道之人弗受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今为妻妾之奉为之7.此之谓失其本心8.弗之怠9.走送之10.益慕圣贤之道1.当余之从师也2.无限肥滋味之享3.戴朱樱宝饰之帽4.盖余志勤且坚若此5.肉食者谋之6.小大之狱7.公与之乘8.公将鼓之9.公将驰之10.故克之第六组:1.故逐之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吾妻之美我者5.朝廷之臣莫不畏臣6.数月之后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9.盖追先帝之殊遇10.欲报之于陛下也11.恢弘之势之气12.受任于败军之际13.以伤先帝之名。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2
一、解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之
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请莲而不妖。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小大之狱。

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7.吾欲之南海,何如?
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9.何陋之有?
10.马之千里者。

11.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2.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1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4.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15. 辍耕之垄上。

16.当余之从师也
17.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18.当之郡,道经昌邑。

(二)其
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 毁其盆,悉埋于地
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8. 先生其此类乎?
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2.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三)所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 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
4.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8.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9.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2、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攻宋
B、子墨子闻之.
扶苏以.数谏故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知而.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7、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9、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B.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
1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B、①休祲降于.天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C、①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D、①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
②王之.弊甚矣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C、扶苏以.数谏故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1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 C.①如倩女之靧面②髻鬟之始掠也
B.①脱笼之鹄②曝沙之鸟 D.①城居者未之知也②山石草木之间者
14、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文言文阅读
(一)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
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

②钞:掠夺。

1.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二)
黄生,乃李氏少时之友也,越十年,二人遇于途。

李氏延其至家,杀鸡作食。

而鼓许,黄生腹痛,汗大若珠。

李氏夫妇恐甚,欲召医治之。

黄生固执止之,以为旧疾复作,无妨。

李不听,即去。

时值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

逾半夜,携医归。

医灸之,少时即愈。

黄生曰:“
汝为吾苦矣!吾何以报?”
练习:下面句中“之”字与“欲召医治之”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乃李氏少时之友也. B. 黄生固执止之.
C. 医灸之.
D.宋无罪而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