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连减的简便运算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3课时 连减的简便计算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3课时连减的简便计算》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
本节课是第三课时,旨在让学生掌握连减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连减的运算顺序,学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连减的简便计算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的掌握。
2.运用加法结合律和减法性质进行连减的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讲解、练习、小组讨论和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解题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PPT和课件,展示连减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纸笔等学习用品,方便学生进行练习。
3.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和总结模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连减的概念,例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和一支笔,一共花了25元。
如果书的价格是12元,那么笔的价格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解答,引出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连减的例题,如:“计算35 - 10 - 5”和“计算40 - 15 - 5”。
引导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和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讲解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连减的练习,如:“计算50 - 20 - 10”和“计算60 - 30 - 5”。
引导学生运用简便计算方法,巩固对连减运算顺序和规律的理解。
3.2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3.2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连减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 连减简便计算方法的掌握。
2. 运用连减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连减简便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对数据关系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练习题、教具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教具或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 学生尝试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计算过程繁琐,引发学生对简便计算方法的需求。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连减的定义和意义。
2. 教师提出连减简便计算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探讨其原理和优势。
3. 教师通过例题,展示连减简便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三、例题讲解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题中的数据关系,分析如何运用连减简便计算方法。
3. 教师总结连减简便计算方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强调易错点和注意事项。
五、巩固提高1. 教师布置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连减简便计算方法解决。
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计算过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 教师总结学生在巩固提高环节的表现,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连减简便计算方法的要点。
2. 教师强调连减简便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连减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对简便计算方法的学习兴趣。
连减的简便运算导学案

2、用符号表示:
a-b-c=a-(b+c)
a-b-c=a-c-b
【达标反馈】
1、填空。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学习教材21页,例4)
这本书一共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观察画面,提问:
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用不同方法解答。(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说一说算式中每一步各表示什么意义?(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师板书:234-66-34 234-(66+34528 - 53 - 47 545 - 167 - 145
4、解决问题
问题:(1)观察图示,你得到哪些信息?
(2)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
(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这些知识:在连减算式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1.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学习难点:加、减法计算的灵活应用。
【知识链接】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明白课程背景。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明确目标】
(一)游戏引入
同学们,我们来玩个对口令游戏,我说一个数,你对的数要与我说的数的和能凑成整百(说几个数据让学生对)。然后,换游戏规则,我再说一个数,你们对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差是整百(再说几个数据让学生对)。
2.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连减的简便运算导学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审核日期:小组:数学组全体成员授课教师:授课日期: 2015.3.26 学生姓名:课题连减的简便运算课型自主探究课时 3.4学习目标1、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学案修改栏/笔记情景创设(知识链接)20-3-7 100-25-4520-(3+7)100-(25+45)小展注意:不用将所有内容进行板书,挑选比较关键的结论进行展示。
大展要求:结合板书的内容,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详细讲述。
交流要求:所有同学在别的小组展示的同时,务必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展示完毕要积极评论,没听明白的地方要大胆质疑,感觉别人没有说到的地方要积极补充。
自学体验1、一本书共234页,我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2、比较三种解法,它们的结果相同吗?通过学习,我发现:一个数减去两个减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差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在连减运算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合作探究合作讨论自学部分没有解决的问题,用不同颜色填写在自学栏目。
展示交流小展:将小组合作的结果写到自己小组的展示栏(小黑板)。
大展:按照既定的模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学习结果。
交流:没展示的小组对展示小组的结果进行点评、质疑、补充。
学习检测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68-46-14 382+76-82169-(69+8)283-25-75345-50-45 237-45+63-552、商店有420袋大米,第一天卖掉278袋,第二天卖掉122袋,还剩多少袋没有卖?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我发现:一个数减去两个减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差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在连减运算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3.4《连减的简便计算》(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3.4《连减的简便计算》(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我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3.4《连减的简便计算》。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章节是第三单元的第四节,主要内容是连减的简便计算。
我们会通过实际例题来理解连减的运算规律,并学会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连减的运算规律,并能够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连减的运算规律,难点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的例题,学生们需要准备好纸笔,以便于进行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比如说:“小明有10个苹果,他吃掉了3个,然后又吃掉了2个,请问他还剩下多少个苹果?”让学生们用传统的计算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们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那就是连减的运算规律。
接着,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类似的例题,并详细讲解如何运用连减的运算规律来解答这些问题。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我会布置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连减的运算规律和一些实际的例题。
我会用清晰的文字和简洁的图示来展示连减的运算规律,并用具体的例题来说明如何运用这个规律。
七、作业设计作业主要包括一些运用连减的运算规律的实际问题。
比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吃掉了3个,然后又吃掉了2个,请问他还剩下多少个苹果?”还有:“妈妈买了5个苹果,然后又买了3个,再又买了2个,请问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连减的运算规律掌握得比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如何运用连减的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运算定律 连减的简便计算

教案:三、运算定律——连减的简便计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中的运算定律,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快速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定律,为学生引入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
2. 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并解释原因。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总结连减的简便计算规律。
3. 巩固练习出示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及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连减的简便计算a -b -c = a - (b c)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1-4题。
2. 运用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了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连减的简便计算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
2. 运用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
2. 灵活运用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具、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减法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 出示一个简单的连减题目,让学生尝试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 讲解连减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明确连减的概念。
2. 通过PPT展示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加深理解。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连减的简便性和实用性。
三、巩固练习1. 出示一些连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邀请学生上讲台展示解题过程,分享解题心得。
3. 针对学生解题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四、拓展提高1. 出示一些稍微复杂的连减题目,让学生尝试解答,提高计算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连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连减简便计算方法的理解。
2. 强调连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连减,记录下来,下次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操作、练习、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的教学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否掌握这一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 连减的简便运算(导学案)

3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项目 内 容
1.填空。
32+45=45+ 27+58+73=( + )+ 2. 4×25=25×4,也就是说交换两个因数位置后,积( ),这叫( ),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
3.(25×5)×2=( ),25×(5×2)=( ),所以(25×5)×2=25×(5×2),像这样,三个数相乘时,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乘法
( ),用字母表示为( )。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不变,这叫乘法( ),用字母表示为( )。
5.预习后,我还知道,三个数相乘时,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乘法( ),
( )。
6.根据乘法运算定律,
(60×25)
125×(
3×4×8×5=(
7.学校新教学楼有4层,每层有7间教室,每间教室要配25套双人课桌椅。
学校一共需要购进多少套双人课桌椅?
温馨 提示
知识准备: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等相关知识。
3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32277358
2.不变乘法交换律a×b=b×a
3. 250250结合律(a×b)×c=a×(b×c)
4.积交换律a×b=b×a
5.结合律(a×b)×c=a×(b×c)
6.15254825 1488 5
7.25×4×7=700(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连减的简便运算
=200-66
=134(页)
5.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相同点?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6.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算法。
如把式子改为“379-66-34”该怎么算?
7.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7.观察算式,试用字母
表示。
a-b-c=a-(b+c)
a-b-c=a-c-b
=625-(38+62)
=625-100
=525()
答案:×
改正:498-265-35
=498-(265+35)
=498-300
=198
×改正:625-38+62
=57+62
=649
三、巩固
练习,应用提高。
(13分钟)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
做”第2题。
2.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六
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
订正。
2.学生独立计算。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4分钟)
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
板书
六、教学在教学本节课时,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实际问
【素材积累】
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
几千年前的三星堆、金沙,是古蜀人智慧的结晶,难以忘怀的文明,静静地诉说着古人们的智慧……刘备,孟昶等,多少为成都制造机会,创造美丽的人啊!武侯祠中诸葛亮摘悄悄的感叹成都的美……杜甫草堂,有多少千古名句,虽然简陋却给了杜甫一个温暖的港湾。
2、早上,晴空万里,云雾满天。
太阳公公把一切都搞得有一层薄薄的金黄色。
一群小鸟,摘老松树的枝头上欢蹦乱跳,叽叽喳喳地唱歌,这些小淘气们一跳上去,那些晶莹的小露珠旧滴一声,跳到了地上,继续进行它们的旅行。
空气摘早上也是非常的清新,你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心烦事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旧是我家乡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