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文献综述

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文献综述
间 是 否 存 在 密 切 的 关 系 , 国学 者 所 持 的观 点也 不 尽 一 致 。 各

膨 胀 尚未 高 企 , 激 性 财 政 政 策 也 很 可 能 已经 过 度 。也 有 部 分 刺 经 济 学 者 认 为 我 国 的通 胀 与 外 汇 储 备 有 着 显 著 关 系 。 张 晓 朴 (0 2 、 建 平 (0 3 、 荣 茂 和 黎 开 颜 (05 对 我 国 通 货 膨 2 0) 孙 20) 刘 2 0)
2 .二者之 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 系。当然 , 也有经济学者
国外 经 S t (9 2 把维持 货 币 目标路径 的观 点称 为“ 币主义 ” 并 对财政赤字政策 导致通货膨胀 的观 点提 出质疑 。第 一, mi 1 8) h 货 , r d n 18) e 比较 了当总赤字不变 时, 使用债券和发行货 币手段进行 赤字融 济学者的研究。Fi ma (9 2 认为赤字与通货膨胀之 间实际 r (9 4 认 b 资 的 后 果 。Aln和 S t (9 3 、 r n (95 、 nr A l e mi 1 8) Dar t18 ) Mu i和 m 上只存在最松散 的关系 。Da y 18) 为只 要既定的预算 赤 h a 那 (9 1 , 过 对 具 体 国 家 的实 证 分 析 , 出 财 政 赤 字 对 通 货 膨 字 就 能 够 动 态 地 同某 一个 范 围 内 的货 币增 长 率 保 持协 调 , 么 19)通 指
胀 都 有 显 著 的影 响 。 o fr (0 1 认 为 货 币政 策 决 定 一 段 时 财 政 赤 字 即 使 有 货 币化 的 倾 向 也 不 会 引起 通 货 膨 胀 的 发 生 。 Wo dod 2 0 ) ut (9 5 研 e 期 内通 货 膨胀 率 的 平 均 水 平 , 政 政 策 决 定 通 货 膨 胀 率 的波 动 B i r1 8) 究 了财 政 政 策 导 致 巨额 人 均 实 际 总 赤 字 对 通 货 财 认 性 。U ie2 0 ) 用 VA 模 型 对 阿 根 廷 2 r (0 2 利 b R 0年 的财 政 赤 字 与 膨 胀 时 间 途 径 的 影 响 , 为 赤字 的增 长对 长 期 通 货 膨 胀 率 的影 in ao 和 ol i18) u 0 零 售 物 价 指 数 进 行 了格 兰 杰 因果 关 系 检 验 , 并发 现财 政 政 策 所 响 程度 是有 限 的 。G an rs K l r(9 5 对 1 个 工 业 化 国 9 0至 18 年 的数 据 进 行 回 归 分 析 , 现 只 有 3个 国家 91 发 导 致 的 财 政 赤 字 持 续 扩 大 是 导 致 货 币 过 度 发 行 从 而 引 发 通 货 家 在 15 认 膨 胀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 第 国内经济学者 的研 究。 大部分经济 财 政 赤字 货 币化 的 迹 象 比较 明 显 , 为 财 政 赤 字 与 通 货 膨 胀 问 A i e (9 8 、 o s (0 2 等 a 学 者 认 为 我 国 的通 胀与 财 政 赤 字 存 在 密 切 的关 系 。 龚 六 堂 、 邹 也 不 存 在 因果 关 系 。 bzd h 1 9) Afno 2 0 ) 通 过 实 证 5国 恒 甫 (0 2 通 过 构 建 不 带货 币和 带 货 币 的价 格 水 平 决 定 模 型 , 分 析 也 分 别 发 现 美 国 和 欧 盟 1 的预 算 赤 字 对 通 货 膨 胀 率 并 2 0)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关键 词 财政 政 策 ; 币 政 策 ; 货 膨 胀 货 通
F s a l y,M o ea y P l y a d I f t n ic l Po i c n tr oi n n a i c l o
W ANG u J e,S ONG e — iHAN a .e g W nf , e Xinfn
Abs r t t ac Ex a ina y is a a d p nso r f c l n m o e a p lc i n tr y o iy n Chia, wh l si l tn t e o o y, h s o e a d n n ie tmu ai g he c n m a p s d hide da e o ng r f ifain. As g o h r t fb o d m o e a h r ae ti a to n a in,c ui n i s e i l c s r n c n i n to l r wt a e o r a n y h st e g e ts mp c n i to l f a to se p c a y ne esa i ha gng l y mo e u pl Amo t e n y s p y. ng h me ns o e c t i ai n r rs o x n so a y c no c o iy r t s e u a t r du e he n to a i ks f e pa i n r e o mi p lc ae o pe d p l f y e o mi esr t i g a o t rn w r a fe o o c g o h,r to al v l p e he vru c n my t r moe c no c r tucurn nd f se e a e so c n mi r wt a in ly de e o m ntt ita e o o o p o t l

财政政策在当前反通货膨胀中的作用探析

财政政策在当前反通货膨胀中的作用探析
年下半 年 C I P 累计 涨幅 5 2 , 上半 年扩 大 3个百 .% 较 分点 ;0 8年 12月份 的 C I 续攀 升 , 比分 别上 20 、 P继 同
涨 了 6 6 和 87 。 .% .%
率不断下降 、 贸易顺差和外汇积累持续走高 , 流动性
过 剩趋 势不 断加 剧 , 过 剩 的 流 动性 伴 生 出资 产 泡 且
沫化 问题 。显 然 , 随着经 济 的持续 快速 增 长 , 采 取 要 更 大调控 力度 进行 总量调 控 面对 目前 经济 有一 定难
度, 目前很 多经 济 问题对 总量 调整 越来 越 不敏感 , 已
成为 经 济趋热 难 以达 到 平衡 的 重要 原 因。 可 以说 ,
在此次物价上涨的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 中, 品 食
进入 20 07年下半 年 以来 , 国经 济在 依 然保 持 我 较快增 长 速度 (07年 G P实 际增 长 率为 1. % ) 20 D 14 的同时 , 价格 持续 攀升 , 涨幅度 明显提 高 。作 为 衡 上 量物 价水 平 的一 个 重 要 指 数 的 C I 消费 者 价 格 指 P( 数 ) 速 上 涨 , 且 接 连 突 破 近 年 来 最 高 值 。20 快 而 07
维普资讯
20 0 8年第 3期 总第 11 4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 UR A FHE N IS IU EOFFN CA NA E E T O N LO NA N TT T IAN I LMA G M N
No 3 2 o . o 8 S r lN0. 4l ei a 1
构 性物 价上涨 转 为 明显 通货 膨 胀 , 为我 国 当前 宏 仍 观 调控 的首要 任务 。 当人 们 普遍把 抑 制过 热 的 目光 更 多地投 向货 币政 策 的时候 , 不少 研究 者 已经 提 出 , 应 该到 财政政 策登 台亮相 、 挥更 大作 用 的 时候 了。 发 如何 发挥 财政 政 策 在我 国反 通 货 膨 胀 中的 作 用 , 在 稳定 物价 的 同时 , 好地 促进我 国经 济增 长 , 更 已成 为 当前 人们 关注 的一个 热点 问题 。

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分析

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分析

论 证 了财政 赤字 对通 货膨 胀 的影 响取决 于 国债 规
模 的大小 , 国债 规模 越大 , 财政 扩张后 的物价波 动
幅度就越大 。
货 政 币策
中 国人 民大 学经 济 学 院课 题 组 (0 4通 过 对 20 )
会 辍 0年 3 20第 期 1
性 预 先假 定 , 模 型 在政 策 分 析 中取 得 了 良好 的 该
( 9 4 的研 究 指 出货 币 供 给 、 出与 价 格 之 间 的 19 ) 产
均 衡关 系仅在 2 纪 8 0世 0年代 以前 存在 ,之 后三
者 之 间的关 系不再稳 定 ,且长 期通 货膨 胀与 货币 增 长之 间 的相关程 度非 常 高 , 乎接 近于 1 n 几 。A — nchaio 于 Y aiB ac ad世 代 交 叠 模 型 , ic i c 基 r ar l h r — n
2 1 第 3期 0 的通货膨胀效应分析
人 民银 行 淮 南 市 中心 支行 课 题 组
摘要 : 观经 济政 策 与通货 膨胀 的关 系是 国 内外 理论 界争论 的焦点 。 章在 5变量 系 宏 文
统 内检 验 了财 政支 出水 平 和货 币供 应 量 与通 货膨胀 率水平 之 间 的关 系。 结果 显示 , 中国的 通货 膨胀 不仅 是 一个货 币现 象 , 是 一个财 政现 象。 意义 在于 为 中 国稳 定通货 膨胀 水平 也 其 的政 策取 向提供 了参考 依据 。 关 键词 : 政政 策 财 货 币政策 通 货膨胀 效 应
期 间货 币供 给 与通货 膨胀 的关 系 , 出结 论 : 货 得 通
膨 胀是一 种货 币现象 ,流 通 中货 币供 应 量超过 了 实 际需求 量 ,货 币量 的增 长是 通货膨 胀率 的主要 决 定 因素 。E t l s e a和 Mi kn 1 9 ) 究表 明 , rl s i( 9 7 研 h 囿 于各种 因素 ( 济 的 、 经 政治 的 )勺 l 冲击 , 实 的经 济 自 现 运 行 中我们很 难保证 货 币需求 函数 或货 币流 通速 度 的稳定性 ,仅 仅依 靠货 币 的增长率 似乎 无法 对 通 货膨胀水 平给予 充分 的解 释 。 r d a F i m n和 K t r e ut e

中国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效应的实证研究

中国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效应的实证研究
wh i c h br o ug h t i n la f t i o n g o v e r n an c e t o t h e f o r e ro f n t o f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c y c o nc e r ns .Co mp a r e d wi t h t he qu a n t i t y t h e o r y o f mo n e y,
中图分类号 : C 8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4 5 6 5 ( 2 0 1 3 ) 0 3— 0 0 4 3— 0 8
An Em pi r i c a l St ud y o n t h e I n f l a t i o n Ef f e c t o f Chi na' s Fi s c a l Po l i c y
Do n g X i u l i a n g& S h u a i We n j a n
Ab s t r a c t : The wo r l d wi de in f a n c i a l c r i s i s h a v e e x pl o d e d is f c a l d e ic f i t ,a n d t h e i n la f t i o n b e c o me s i n cr e a s i n g l y s e io r us,
第3 0卷 第 3期 2 0 1 3年 3月
统 计 研 究
S t a t i s t i c a l 0。No . 3
Ma r .2 0 1 3
中国 财政 政策通 货膨 胀 效应 的实证研 究
董 秀 良 帅 雯君
内 容提 要 : 全 球 金 融 危 机 使 各 国财 政 赤 字 激 增 , 通 货 膨 胀 问题 日益 严 重 , 通 货 膨 胀 治 理 成 为 各 国关 注 的 焦 点 。 与 货 币数 量 理论 相 比 , 新近发展的价格水平决 定的财政 理论 ( F T P L ) 对 于 解 释 通 货 膨 胀 的成 因 和 提 出 通 货 膨 胀 治 理 的建 议 更 有优 势 。本 文 基 于 F T P L视 角 , 选取我 国 1 9 8 2— 2 0 1 1年 度 数 据 , 应 用 状 态 空 间 模 型 识 别 政 策 在 价 格 决 定 中 的作 用 区制 , 结果表明 1 9 8 2—1 9 9 6年 为 M 区制 , 1 9 9 7— 2 0 1 1年 为 F区制 ; 再选 取 1 9 9 7—2 0 1 1年 季 度 数 据 , 应 用S V A R法 结 合 货 币 政 策 研 究 F区 制下 财 政 政 策 对 通 货 膨 胀 的 短 期 和 长 期 动 态 效 应 , 实 证 研 究 表 明 财 政 政 策 比货 币政 策 对 通 货 膨 胀 的 影 响 更 大 , 而且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有长期效应 , 结 合 中 国经 济 的 实 际 情 况 , 我 们 认 为 货 币 政

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分析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文以我国1978-2012年的经济数据为依据,结合相关宏观经济理论,借助计量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一个非线性三次回归模型,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最终,说明在我国历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并据此提出一些较为可行的建议或方法。

关键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相关性计量经济分析前言在宏观经济理论中,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持续均衡的增长。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

物价稳定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不良影响,它会使货币贬值,价格信号失真,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

而经济增长目标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产量和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一国理想的经济状态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但是,经济持续增长与通货膨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中的悖论,即宏观理论中也认为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这两个目标在短期内同时实现是有矛盾的。

在探讨通货膨胀成因时,往往认为经济增长是以总需求扩张为前提的,总需求的扩张会引起总体物价水平的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即所谓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目标和物价稳定目标往往是冲突的,经济增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一旦达到或超过一定水平(如2.5%),政府就提高利率,这主要就是出于对经济过热而引起通货膨胀的担心。

这种反应其实隐含着经济增长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的观念。

然而,西方经济学也承认,经济增长并非一定会伴随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除了总需求的拉动,也可以由成本推动等因素所引起。

中国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与预测

中国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与预测

中国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与预测中国通货膨胀先行指标与预测的研究一、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国内市场的不断壮大,通货膨胀的风险不断加大。

如何找到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并进行预测,对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二、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指货币或金融资产的货币价值不断下降的现象。

这种现象与物价上涨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通货膨胀预示着物价水平的上涨,虽然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但是基本上都具有相关性。

三、先行指标的选择在研究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的经济因素,例如货币政策、市场需求、供应过剩等。

因此,我们选取了以下五个先行指标:1)货币供应量: 这与货币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一段时间内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

2)社融规模: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从金融机构获得的流通资金,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股票等。

社融规模的变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但如果社融规模增长过快,就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

3)PMI指数:PMI是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是衡量制造业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高于50表示制造业处于扩张阶段。

PMI的变化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4)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之一,房价波动对社会的影响极大。

房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而房价下跌则可能反映经济下行动态,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5)进口商品价格:通货膨胀还可以通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来预测。

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可能意味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四、实证分析1)货币供应量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增长与居民储蓄增长的变化可以影响通货膨胀的发生。

2011年Q2到2016年Q3期间货币供应量增长快速,居民储蓄增速明显下降,包括委托贷款和银行汇票贴现等非常规货币等增长加剧,通过VAR模型发现货币供应量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非常显著。

2)社融规模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过快的社融规模增长可能会导致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近两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矛盾,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以积极财政政策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扩大政府投资,努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加快推进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改善了经济运行质量,企业经济收益开始得到恢复性增长。

在这两年的实践中,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地充实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手段,注意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运用的相互配合。

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内容,也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抑制通货紧缩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促进经济景气尽快回升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新的千年。

尽管在新千年纪元的头一年里,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但全球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趋势好于上个千年里最后两年的曙光已经开始显现。

全球经济增长形势趋好有利于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一些新的机遇。

近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作为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其国内需求的扩大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深受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

从去年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在进一步发展,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

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例如城镇失业及低收入居民阶层收入下降问题、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社会投资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需求不振等问题更加显化,加深这些矛盾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加。

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抑或不能有效地缓解这些矛盾,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还会继续下滑,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这些矛盾。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力度,促进经济景气回升仍然是我国今年经济发展的首要之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 投资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用 投资系数表示的, 即投资可导致几倍于投资增长的 国民产出的增加。乘数原理表明, 投资乘数取决于边 际消费倾向的大小,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 乘数的值越 大。 但从近三年的储蓄增长来看投资乘数是明显下 降 的, 已 有 学 者 对 此 作 了 实 证 分 析 ( 刘 克 崮 等, 2000)。
轻得多, 但无论如何, 中央债务依存度颇高的事实应 备等手段会把赤字弥补掉。 狭义的预算约束是指政
该给我们敲响警钟, 毕竟它也是衡量国债规模的一 府的总支出必须等于政府的税收与其他利润收入,
项重要指标。
只有从这个意义来说, 赤字才是政府预算约束被突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本身无可厚非, 但如果考虑 破的结果。
3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一旦在预算中出 来赤字, 通常有两种政策可供选择: 一是财政向中央 银行借款; 一是中央政府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
到财力所限以及市场化
年份
GD P (现价) (亿元)
GD P 增长率
实际赤字
实际赤字占 GD P 比重
发行国内 国债额
发行国债 额
国债付息 额
全部国债 年底积额
改 革 的 顺 序 ( 麦 金 农, 1997) , 我们就应权衡利
1994 46759140 1995 58478110 1996 67884160
目对地方经济的连带推动效应极差, 国家资金应该 1999)。对于我国而言,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三年, 是
由政府使用, 但是由哪一级政府使用看来是需要慎 国债大幅度增发的三年, 也是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
重对待的问题 (孙海鸣, 1999)。
的三年 (见表 1、表 2)。
表 1
我国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规模
占 GD P 比重
比重
支出比重 支出比重 级收入比重
占 GD P 的 比重
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的 边 际 效 应 递 减; 如 果 再
1994 1995 1996
2152 2165 2190
5146 5123 5111
52120 53190 56180
Hale Waihona Puke 18170 20110 21130
17120 27100 35180
对于第二种方法来讲, 当政府出现赤字时, 财政 部向个人、企业 (包括商业银行) 出售国债, 而个人、 企业与商业银行则以现金或支票来支付国债, 这些 现金或支票最后会存入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中的财 政部账户上, 政府财政就可以像使用收入那样来支 配这种出售国债而得到的资金。 国债的认购主体不 同, 它们对经济的影响也不相同。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中国政府连续四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 过发行国债、提高中低收入者水平、扩大投资、促进 消费、调整企业出口退税率等手段, 摆脱了亚洲金融 危机的影响, 有效地缓解了通货紧缩的趋势, 拉动了 经济增长。 2000 年国民经济出现重大转机, GD P 按 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8% ; 工业 增 加 值 增 长 919%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91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增长 917% , 进出口总额增长 3115% , 创历史最高 水平。 2001 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态 势, GD P 增长 713% , 工业增加值增长 919% , 固定资 产 投 资 增 长 1317% , 社 会 消 费 品 零 售 总 额 增 长 1011%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 017% , 对外贸易进 出口总额同比增长 715%。 多项指标表明, 积极财政 政策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但对积极财政政策的 时间效应问题应具体分析, 即随着时间的推移, 积极 财政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以及负面效应与日递增也 是必然的, 具体成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连续四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头戏是加大 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它对市场的启动作用体现在两 个方面: 一方面, 基础设施本身可以带动与之相关联 的钢铁、水泥和部分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增长, 也可以 增加一部分国民收入, 但基础设施投资本身的辐射 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 当国民经济发展较快、基 础设施构成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时, 加快基础设 施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的大幅度提高; 而当市场低迷 时, 即使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也只是为加快经济发展 创造了前提条件, 不可能立即带动经济的大幅度提 高。
3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成。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某些季度, 税收非但未降
第六,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受财政收支状况约
对于第一种方法来讲, 它有以下三种形式: (1) 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发行的国债, 与此同时, 中央 银行政府账户上的金额便会增加, 中央银行买进多 少数额的国债, 便直接向社会发行多少数额的高能 货币; (2) 中央银行不直接向政府购买国债, 而是通 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购买国债, 这等于间接地通过增 发高能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 (3) 中央政府不通过公 债买卖, 而是直接责令中央银行向财政部透支, 使财 政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余额立即上升, 这种透支额 便是银行新发行的高能货币 (平新乔, 1997)。
二、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理论框架
(一) 对财政赤字的分析 赤字是政府的经济行为超出了预算约束的产 物。广义的政府预算约束是指这样一种需求: 政府为 实现各种目标而花费的总支出 (利息支付、其它转移 支付、商品与劳务采购) , 必须等于政府的总收入 (税 收)、来自中央银行的借款 (即印钞票)、来自于别处 的借款 (公债) 以及减少诸如黄金、外汇这样的国家 资产储备。 如果从广义的政府预算约束看财政赤字 是不存在的, 因为货币发行、公债与动用国家资产储
施会使财政对基础设施 的 投 资 总 额 不 断 累 加,
资料来源: 财政部; 人民银行; 历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
量的累加会导致边际效
表 2
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
益递减; 另一方面, 投资
当年发行额
还本付息占 国债余额
乘数的缩小也会使财政
年份
占居民储蓄 占中央财政 占全国财政 中央财政本
弊做一估量了。 一方面 积极财政政策的长期实
1997 74462160 1998 79395170 1999 82054100
01088 - 582142 01078 - 918100 01071 - 1759100
0178 1116 2114
2411179 2477101 1918137 6074150 3808177 3890193 2357 8525157 4015103 4015103 1912 11287159
01126 - 574152 01105 - 581152 01096 - 529156
1123 0199 0178
1028127 1174109 499136 2832184 1510185 1549175 878136 3829145 1848150 1961101 1311191 4945171
第三, 此次内需扩张是在金融主体行为和消费 行为因制度改革而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因而对内需扩张的困难性估计不足。 金融制度的改 革使银行在风险防范机制未能有效确立的前提下, 采取审慎的信贷政策, 导致投资加速效应所必须的 银行支持功能难以发挥。社会保障、经济制度以及教 育制度的改革极大地改变了消费者的预期, 使其边 际消费倾向大大降低, 因而极大地缩小了消费支出 的乘数倍数。
—— 认购主体为非金融机构和居民户。 非金融 机构和居民户购买国债, 将对货币供应产生两个方 向相反的影响。一方面, 由于这些非金融经济实体用 于购买国债的资金或是手持现金、或是在银行的存 款, 因而它们购买国债将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 性影响: 现金和存款从非金融机构和居民户流向财 政部门, 人们持有的货币以及银行存款相应减少, 从 而银行的现金储备相应减少, 在资金来源不增加的 条件下, 银行为了经营需要只能紧缩贷款。这一系列 变化导致银行派生存款能力减弱, 市场货币供应量 减少。另一方面, 财政通过发债取得资金后会增加公 共开支, 这些开支通过各种渠道会形成非金融机构 和个人的收入; 这些收入或手持现金又会回流至银 行, 从而形成银行存款。以上两个过程在不存在时滞 与不存在规模差别的前提下, 财政向非银行机构和 个人发债对货币供应量将不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由 于财政部门的边际支出倾向大于非金融机构与居民 户的边际消费倾向, 所以总的来说, 政府向非金融机 构和居民户发行国债, 对经济来讲是膨胀性的。
不利的。
定和发展的职能。但我国自 1998 年以来所实施的积
第五, 公共投资的主体偏重于由中央政府直接 极财政政策基本靠单一的发行国债这样一种手段。
负责实施, 地方政府参与度较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 采取大幅度增发国债的办法, 只能是在特定情况下
投资项目的审批和实施的效率下降, 同时也造成项 的 特 殊 措 施, 不 能 作 为 长 期 的 财 政 政 策 ( 陈 共,
8178 13130
地方信息不对称的情 况, 即便是中央出钱、地 方办事都会造成财政支
发行额有了大幅度增长, 国债还本付息额在 1997 年 出的边际效应递减。
达到 1918137 亿元, 1998 年为 2357 亿元, 1999 年为 1912 亿元。 测量国债规模的中央债务依存度一般要 求 为 25% —30% , 但 我 国 1997 年 已 达 到 5518% , 1998 年已升至 7111%。财政学界一直争论国债的发 行空间到底有多大, 从中央债务依存度来判断, 似乎 已没有可发行的空间; 但由债务负担率来看, 即使到 1998 年, 我 国 国 债 余 额 占 GD P 的 比 重 也 不 过 为 1313% ,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低得多—— 如美国为 52% (1992) , 日本 为 5217% (1992) , 英 国 为 3712% ( 1991)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国债余额占 GD P 比重不应超过 60%。与之相比, 我们的债务负担似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