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依恋的发展
依恋行为的发展

3岁以前的儿童,其依恋主要是集中于母亲身上。依恋的方式表现为外显的行为,诸如依附、跟随等。直至3岁以后,由于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随着儿童和父母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以及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儿童的依恋对象和方式才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做依恋)
依恋行为的发展
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
备注
婴幼儿阶段
(一)依恋的萌芽——对人不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婴儿从出生到3个月左右,他们的笑与哭只能是满足其生理需要的手段,而不能说是真正的依恋行为,最多也只能说是依恋的萌芽状态,真正的依恋行为的产生是以认生现象的出现为标志的。
(二)依恋的发生——对人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几个月到7、8个月)
(二)伙伴关系密切: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随着活动范围扩展,其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老师
(三)行为受影响因素众多:这时期是人一生当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行为受人格,自我控制点,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亲子依恋与情绪智力对青少年有重要影响,应建立安全开放型依恋,从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三)主要依恋对象:父母,朋友,兄弟姐妹,成年子女
对于老年人有冷漠型依恋出现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老年人经历依恋关系丧失的威胁,防御性变得更独立,不依赖他人或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焦虑度睥分数下降了
(二)依恋对象比较单一主要是恋人,伴侣,持续时间可的依恋行为,个体应当正视这种现象,逐渐形成独立的品质,学会适应生活和面对生活的困难
依恋的发展

3、成人依恋访谈
Main等人的成人依恋访谈(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简称AAI)是测 量青少年和成人依恋表征的主要研究方法。这个访谈要求被试描述他 们的父母,用一些具体事例来解释和支持这些描述,描述父母对痛苦 的典型的反应,讨论目前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让被试描述他们在童 年时对他们影响重大的死亡或受虐待的经历,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和描 述方式被认为反映了个体关于依恋的心理状态(the state of mind with respect to attachment)。主要是根据被试对早期经历的记忆,以及他们 描述的一致性和可信性、合理性来进行评分。
(2)早期依恋对成人恋爱关系的影响
成人的恋爱关系也很类似于婴儿的依恋关系。Hazan和Shaver要求成 年被试阅读下列三段内容,并指哪段内容最好地描述了他们在亲密关 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为:
A.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 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 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略,行为的组织性很差,有时表现出对父母而不是对陌生人的谨慎; 同时又表现出寻求亲近与回避的矛盾行为,而且行为不完整。研究者 认为,这种儿童没有与特定个体建立起依恋关系,只有少数儿童属于 这种类型。
第二节 依恋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可以认为,依恋理论起源于精神分析。Freud(1957)在1914年发表 的《自恋导论》中第一次用动物学中的伪足来类比依恋。依恋被设想 为儿童力比多投射的结果,力比多指向社会世界,关注于能给予快感 的客体(如母亲的乳房),因此成为儿童与该社会客体保持亲近的联 结。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的第一个信号出现在婴儿期,并 且是性欲的,母亲在个体依恋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母亲对婴儿需要 的满足形成健全的母婴依恋关系。正如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所有的社会 关系都源于一个基础,即因喂养而与主要照顾者建立纽带,依恋也源 于这个基础。
25.儿童依恋的发展

儿童依恋的发展
儿童依恋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无分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要儿还不能对特定的人物产生依恋,婴儿通过啼哭、咿呀学语、微笑等行为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也保持与其他人的接触。
大约从第三个月开始,婴儿能够把母亲与其他人加以区分时,进入了第二阶段,又叫低分化阶段。
处于3~6个月左右的婴儿能够区分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人,偏爱母亲,对母亲更加敏感。
但是并不排斥其他人,对其他人也会表现出友好的态度。
第三个阶段始于6个月左右,持续到近2岁半,也称之为“运用运动和信号同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婴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母亲的亲近父亲与接触,对母亲形成了特定的依恋。
当与母亲分离的时候,会出现哭闹等反抗行为,这也充分说明了婴儿形成了对特定对象依恋。
2岁半之后,儿童进入依恋发展的第四阶段,即“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能够理解并推测到母亲经常性活动的目的,因此能够改变孩子活动来更好地达到自己亲近、接触母亲的需要。
这样,儿童与母亲在计划上达到基本一致,展现出了合作的性质。
另一方面,2岁之后的儿童也渐渐地对除了母亲之外的人,比如父亲、其他的家庭成员或老师形成依恋。
幼儿依恋的发展

建立安全感
确保幼儿与主要照顾者 之间建立稳固的亲子关 系,增强幼儿的安全感。
家庭治疗
针对家庭环境及家庭成 员的关系进行干预,改 善家庭氛围,增强家庭
支持。
培训教育
对家长进行培训,教授 其如何正确回应幼儿需 求、如何处理幼儿的焦
虑情绪等。
社区支持
利用社区资源,为家长 提供育儿支持,促进幼
儿身心健康发展。
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幼 儿依恋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全社 会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
制定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背景 的幼儿依恋发展指南,为家长和教育 工作者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情绪调节
幼儿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 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对于 他们未来的情绪稳定性和心理健康 具有重要意义。
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
幼儿对主要照顾者表现出高度的情感 依赖和亲近,当遇到陌生人或处于陌 生环境时,他们会寻求主要照顾者的 亲近和安慰。
幼儿对主要照顾者表现出情感上的矛 盾和不稳定,他们可能突然变得亲近 然后又突然回避,表现出混乱的行为 模式。
早期教育
家长应关注幼儿的早期教 育,提供适合其年龄发展 的玩具、图书等学习资源。
培养良好习惯
家长应培养幼儿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洗手、刷牙等, 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鼓励社交互动
家长应鼓励幼儿与同龄孩 子和成人进行社交互动, 以培养其社交能力和合作 精神。
05 幼儿依恋发展的评估与干 预
评估方法
观察法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依恋的发展。权威和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而过度溺爱或忽 视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幼儿形成不安全型依恋。
发展心理学依恋(精选优秀)PPT

依恋的影响因素
依恋的类型
标签 回避型 安全型 矛盾型 混类型
寻求接 近照看
者 低
高
高
不一致
分类标准
保持与照看者 避免接近
的接触
照看者
低
高(如果很难 过)
高(通常在分 离前)
不一致
高 低 低 不一致
抗拒与照看 者的接触 低 低
高 不一致
依恋的类型
依恋的质量对儿童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影响: 安全依恋型儿童 更少的心理困难;更善于交往;更积极 但有些证据指出--在陌生情景实验中所划分的回避及矛盾型 儿童,在日后的表现也相当好。
10
依恋的测量
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法
Ø设置一些依照顺序的阶段性情景,观察儿童 在此情景中的反应(如对玩具的摆弄、情绪反 应、与陌生人的交往倾向等),以此来阐明儿 童和母亲之间依恋的强度。
依恋的测量
陌生情境
1.母亲和儿童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 2.母亲坐下来,让儿童自由地探索 3.一个成年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然后再和儿 童说话 4.母亲离开房间 5.母亲回来,和儿童打招呼并安慰儿童,陌生人离开 6.母亲再次离开,留下儿童独自一人 7.陌生人回来 8.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Ø混乱依恋型(5%~10%) 接耍而Ø近矛。是并盾母寻向型亲找陌的回玩生幼来具人儿时 。表一,示进表友入现好游出。戏对室母就亲表的现回出避“行痛为苦,”不,注对视新母奇亲环, Ø境对相待对陌没生有人兴甚趣至。比整对个待过母程亲都的担回心避着还母少亲一的些去。向,母亲离 开后十分沮丧,母亲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即寻求接触 Ø与这接类触依抗恋拒是,一不种容最易不平安静全下的来依,恋整类个型过。程在都陌表生现情出境不下安,和其 行痛为苦表。现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组织性、前后不连贯。 在Ø这对种陌依生恋人类不型主中动,接前近述,三社种会类适型应的上依表恋现行消为极以。非同寻常的 方式复杂地结合起来。
婴儿依恋心理的发展阶段

婴儿依恋心理的发展阶段
当宝宝还没有出生时,妈妈的子宫让他们获得绝对的安全。
当宝宝出生后,离开了那个温暖,安全,舒适的地方,于是开始寻求新的依恋。
有心理学家将依恋分为四个阶段发展————
1。
前依恋期(0~2个月)
婴儿用抓握、微笑、哭泣等方式开始与他人的亲密接触。
一旦成人做出反应,婴儿就用微笑或全身性活动给予应答。
这一阶段婴儿可以识别母亲的气味和声音。
但是,还没有实现对人际关系的客体的分化,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与爱护。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
婴儿开始对熟悉的照料者和陌生人做出不同的反应,渴望更多的身体抚摸和拥抱,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可以影响周围人。
当他发出意识信号时,期望照料着做出反应,但仍然无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
婴儿对熟悉照料者的依恋很明显,表现出分离焦虑。
照料者离开时,婴儿会变得难过和焦虑。
除了用哭声抗议,一两岁的婴儿还可能跟随并爬到照料者的身上。
可以说,他们吧熟悉的照料者当做安全基地,并从中获得情感支持。
4.交互关系阶段(18~24个月以后)
语言的迅速发展使得婴儿能够理解照料者的来去,以及预测他的返回,于是,分离抗拒下降。
而且,婴儿还会与照料者协商,使用请求和却说来改变离去的现实。
也就是说,婴儿学会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有意地行动,并考虑他人的情感与反应。
如哭泣不再是一种机体内部状态的完全自动化反应,而是被婴儿用作召唤母亲的手段,并且婴儿能够根据母亲的反应和母亲与自身的距离调整哭喊的强度。
依恋关系理论发展历程

依恋关系理论发展历程依恋关系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描述了人类在早期亲密关系中的依恋行为和情感。
以下是依恋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家约翰·鲍恩提出了初级依恋理论。
他认为,婴儿与母亲之间的早期亲密关系对婴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的理论侧重于解释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情感连接。
然而,鲍恩的理论相对于后来的依恋关系理论来说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韦特提出了依恋关系三个类型的理论。
他根据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互动方式将婴儿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安全型婴儿会主动探索周围环境,但在遇到困难或不安全时会依赖抚养者的支持和安慰。
回避型婴儿则避免与抚养者形成亲密关系,更倾向于独立探索。
焦虑型婴儿则表现出持续的焦虑和不安,经常寻求抚养者的安慰。
哈洛韦特的理论成为后来依恋关系理论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心理学家玛丽·埃尔茨伯格和约翰·鲍尔比提出了“安全基地”和“探索者”的概念,并进一步发展了依恋关系理论。
他们认为,安全型婴儿会使用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索周围环境。
他们还提出了“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的概念,用来描述儿童在与母亲分离或与陌生人接触时产生的不安全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成年人的依恋关系。
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卡伦·宾塔姆和希尔夫雷斯顿·阿因斯沃斯提出了成人依恋理论。
他们认为,成年人依恋关系的形成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
他们将成人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与哈洛韦特的观点相似。
然而,成人依恋理论强调了成人依恋关系对个体情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来,依恋关系理论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不同文化背景和群体之间。
许多研究者也开始探讨依恋关系理论与其他心理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如自尊理论、人格理论等。
目前,依恋关系理论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依恋的发展

早期亲子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5%) ?回避型依恋(20%) ?抗拒型依恋(10%) ?混乱型依恋
?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 或不在场影响不大, 母亲不是“安全基
地”;对母亲的情感
联系和依赖较少;
? 当母亲离开时,婴 儿很少表现出抑郁; 显得很冷漠; 当母亲返回时,也没 有温暖的回应。
劳伦兹的“印刻”反应
“印刻”现象:年幼者在出生早期的关键期里,天生就能学会跟随并依 恋一个活动的目标(通常是母亲)。
? 这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幼禽不用教就会跟随; ? 印刻只会在幼禽出生后的关键期内形成; ? 印刻是不可逆转的,只要小鹅开始追随一个特定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 它的母亲还是劳伦兹,它都会一直依恋下去。
? 对待陌生人有时很 随和大方,有时又很 冷漠。
早期亲子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5%) ?回避型依恋(20%) ?抗拒型依恋(10%) ?混乱型依恋
? 与母亲在一起时也无 法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索 的基地。母亲要离开之 前,总有点大惊小怪。 显得很警惕,
? 如果母亲要离开他, 他就会表现出极度反抗。 母亲回来后,表现的很 矛盾:想亲近母亲,又 对母亲的离去很生气, 发脾气,从而抵抗母亲 的温暖性安慰。
?依恋是一种相互关系; ?日常同步性在婴儿与照料者的依恋形成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1.2 依恋的发展阶段
? 基本依恋的发展阶段
(Schaffer & Emerson,1964,苏格兰儿童)
0~6周
6周~6、 7个月
7~9个月
10~18 个月
? 跨文化研究表明,依恋的发生时间有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 但发展模式却基本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依恋的发展阶段
❖ 基本依恋的发展阶段
(Schaffer & Emerson,1964,苏格兰儿童)
0~6周
6周~6、 7个月
7~9个月
10~18 个月
❖ 跨文化研究表明,依恋的发生时间有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 但发展模式却基本一致。
Mother as Secure Base
1.3 依恋的理论
精神分析 理论
• I love you, because you feed me.
学习理论
• Reward leads to love.
认知理论
• To love you, I must know you.
习性学
理论 • Perhaps I was born to love.
早期亲子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5%) ❖回避型依恋(20%) ❖抗拒型依恋(10%) ❖混乱型依恋
✓ 与母亲在一起时也无 法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索 的基地。母亲要离开之 前,总有点大惊小怪。 显得很警惕, ✓ 如果母亲要离开他, 他就会表现出极度反抗。 母亲回来后,表现的很 矛盾:想亲近母亲,又 对母亲的离去很生气, 发脾气,从而抵抗母亲 的温暖性安慰。 ✓ 对陌生人相当戒备。
1.4 两种依恋相关的恐惧
❖陌生人焦虑
▪ 婴幼儿在陌生人接近时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 ▪ 8-10月达到顶峰,2岁时逐渐下降;
❖分离焦虑
▪ 婴幼儿在同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出的恐惧与戒备反 应;6-8月时出现,14-18个月达到顶峰,强度与频 率在婴儿期和幼儿期逐渐下降;
约20%
错乱/混乱型依恋 disorganized/
disoriented attachment
早期亲子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5%) ❖回避型依恋(20%) ❖抗拒型依恋(10%) ❖混乱型依恋
✓ 有母亲在时,这类 婴儿会在以妈妈为中 心进行独自探索,母 亲是“安全基地”; ✓ 当母亲离开时,婴 儿会有明显的不安; 当母亲返回时,婴儿 会跑上前,要拥抱等 ✓ 母亲在场时,这类 婴儿对待陌生人很随 和大方
▪ 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吴放,邹泓,1994)
2.2 依恋的测量
❖ 依恋的测量工具
▪ 成人依恋访谈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AAI(George,
▪ 陌生情景测验 Strange situations test (Ainsworth et al, 1978)间,从而 再现出大多数儿童在生活中会遇到的熟人、陌生人情境变换。
• 观察儿童行为的三个方面:①探索行为;②对陌生人和分离的 反应;③与照料者的重聚;
依恋的发展
1.依恋的定义与发展阶段 2.依恋的个体差异与测量 3.依恋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4.依恋与个体后期发展 5.依恋研究新进展
1.1依恋的定义
指个体与某一特定个体(抚养者,或他人,或群体)间 一种强烈、持久、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 (emotional bonding,Bowlby,1969)
早期亲子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5%) ❖回避型依恋(20%) ❖抗拒型依恋(10%) ❖混乱型依恋
✓混合了回避型与抗 拒型依恋的特征,对 是接近还是回避照料 者犹豫不决; ✓他们可能在靠近母 亲的过程中突然跑掉, 也可能在母亲接触他 的过程中突然情绪爆 发;
2.2.依恋的测量
❖ 依恋的测量工具
• 测量结果:安全型、抗拒型、回避型、组织混乱型 • 用于测量1~2岁儿童依恋
陌生情境测验的八个情境
情境 编号
1
2
3
4
情境描述
情境 编号
母亲(M)与婴儿(I) 5 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
M坐下来,I自由探索 6 (3分钟)
陌生人(S)进入房间,站
7
在旁边1分钟,和M说话1分
钟,蹲下和I玩1分钟;
M离开,S和I玩(3分 8 钟)
早期亲子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5%) ❖回避型依恋(20%) ❖抗拒型依恋(10%) ❖混乱型依恋
✓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 或不在场影响不大, 母亲不是“安全基 地”;对母亲的情感 联系和依赖较少; ✓ 当母亲离开时,婴 儿很少表现出抑郁; 显得很冷漠; 当母亲返回时,也没 有温暖的回应。 ✓ 对待陌生人有时很 随和大方,有时又很 冷漠。
劳伦兹的“印刻”反应
“印刻”现象:年幼者在出生早期的关键期里,天生就能学会跟随并依 恋一个活动的目标(通常是母亲)。
✓ 这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幼禽不用教就会跟随; ✓ 印刻只会在幼禽出生后的关键期内形成; ✓ 印刻是不可逆转的,只要小鹅开始追随一个特定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 它的母亲还是劳伦兹,它都会一直依恋下去。
Attachment Development
依恋的发展
动物世界温馨的母子亲情
人类伟大的母爱——母爱如水,滋润心田
❖ 上世纪感动一代人的 电影——《妈妈再爱 我一次》
❖ 主题曲:世上只有妈 妈好
不同发展阶段的人际关系
亲子依恋
同伴关系 浪漫关系 婚姻关系
不同的发展阶段
✓ 在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哪种社会关系更重要? ✓ 这些关系的特征是什么?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人际关系不良会对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情境描述
M返回,招呼I并安慰I, S离开(3分钟) M离开,I独自待3分钟
S进来,尝试安慰I(3 分钟)
M返回,S离开,M安慰 I,坐旁边看I玩3分钟
2.2.依恋的测量
❖ 依恋的测量工具
▪ 依恋行为Q分类法Attachment Q-set,AQS(Waters&Deane,1985)
• 适合1-5岁儿童 • 一位观察者,90种与依恋有关的行为 • 对儿童的表现进行评分(很符合-很不符合,9类) • 测量结果:依恋安全性的高低
2.1 依恋的个体差异
❖ 依恋的个体差异
(Ainsworth,1978, 1983;Main&Solomon,1986, 1990)
安全型依恋 secure
attachment 约65%
焦虑型/抗拒依恋 resistant
attachment 约10%
回避型依恋 avoidant attach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