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第一课时教案
《木兰诗》教案(精选10篇)

《木兰诗》教案(精选10篇)《木兰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老师明确: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板书课题。
二、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疏通大意)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
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解决生字词。
教师重点强调:(课件展示)“十二转”的“转”读zhuàn 。
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 ”,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
“可汗”,读ke 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诗第一课时_教案

《木兰诗》教学设计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樊蓉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理清故事情节,学习课
文中出现的复沓、顶真、互文等修辞手法及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二、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
提高记诵能力并背诵全文。
一、
1.
2.
ti
帖
ti
扶将
四、逐段疏通,把握文意
(一)第一段
1.疏通字词解析,疏通文段大意。
复:又当:对着闻:听到惟:只
2.木兰为什么叹息?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木兰的叹息设置悬念,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一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尝试背诵。
(二)第二段
1.重点字词解析,疏通文段大意。
大:大规模十二:表示数量之多(古代汉语中通常用三、六、九、十二来表示数量之多)市:买
2.修辞手法解析。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与反复手法做比较)。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同样用了复沓手法。
3.
4.
1
2.
3.段落大意。
写木兰的准备工作及奔赴战场的路途。
4.尝试背诵。
六、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家长签字。
板书设计:复沓
顶真
互文烟笼寒水月笼沙。
《木兰诗》教案优秀3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3篇木兰诗优秀教案篇一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⑵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⑶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⑷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⑴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1:人类诞生于妇女也成长于妇女。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木兰诗》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木兰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木兰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1.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和结构。
1.2.3 背景介绍:介绍《木兰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2.1.1 朗读法:通过让学生朗读,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1.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1.3 案例分析法:以木兰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她的品质和价值观。
2.2 教学策略2.2.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故事、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木兰诗》的兴趣。
2.2.2 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2.3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用5分钟时间,通过引入故事、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木兰诗》的兴趣。
3.1.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用10分钟时间。
3.1.3 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用15分钟时间。
3.1.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用15分钟时间。
3.1.5 总结:总结课堂教学内容,用5分钟时间。
3.2 时间安排3.2.1 总课时:45分钟。
3.2.2 各步骤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朗读10分钟,解析15分钟,讨论15分钟,总结5分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
《木兰诗》教案精选【三篇】

《木兰诗》教案《木兰诗》教案「篇一」一、概述《木兰诗》这首诗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十课)。
《木兰诗》的教学共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理解这首诗详略分明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诗歌详略分明的特点。
4、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验文中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但文言字词还在积累之中。
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很强,喜欢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
朗朗上口的乐府诗歌,学生们乐读,易背,因此一定要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另外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上正在形成阶段,有待培养提高,因此写作训练必不可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诵读法、复述法、鉴赏法和讨论探究法等方法。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一首典型的乐府诗,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木兰从军”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木兰诗》教案优秀3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3篇《木兰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二、简介背景(出示课件)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三、配乐朗读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四、复述故事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五、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情节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六、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
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七、小结课文第二课时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木兰诗》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木兰诗》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2)理解《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木兰诗》的内容;(2)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木兰诗》与其他古代诗歌的异同;(3)运用想象和创新的能力,描绘《木兰诗》中的场景和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木兰的勇敢和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理解木兰对家庭和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3)领悟木兰辞官归隐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淡泊名利、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 木兰的勇敢、智慧、孝敬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2. 描绘《木兰诗》中的场景和形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木兰诗》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木兰诗》,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木兰诗》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2)教师分析木兰的勇敢、智慧、孝敬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5. 场景描绘:(1)学生运用想象和创新的能力,描绘《木兰诗》中的场景和形象;(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作品,进行交流评价。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以及木兰的精神品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木兰诗》;2. 写一篇关于《木兰诗》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与《木兰诗》进行对比分析,写一篇分析报告,不少于400字。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木兰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
能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研究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代父从军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思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讲述《木兰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包括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和形象。
介绍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的来源和演变。
1.2.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特别是木兰的形象和代父从军的精神。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如“桃花扇底江南水”、“燕草如碧丝”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2.1.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1.3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解释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女性形象。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播放与《木兰诗》相关的音乐和视频,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2.2 互动式教学:设计互动环节,如问答、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3.1.1 课时:本章节共需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1.2 教学顺序:第一课时:诗歌背景介绍、内容解析。
第二课时:小组讨论、分析讲解。
3.2 教学步骤3.2.1 第一课时:导入:简短介绍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和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
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同学们所掌握的文学常识的情况。
2.采取听写的方式检查同学们所掌握的生字新词的情况。
3. 小结检查的结果。
三.熟读课文,读出神韵
具体要求:1.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或老师示范读),学生圈出与自己读音不一样的字。
2.请同学按照语速和情感要求结合自己的体会大声读课文。
3.小组展示朗读,同学评价,教师点评。
4.全班在科代表的带领下高声朗读。
四.疏通诗意。
1.精品细读,疏通文意
具体要求:
①独学。
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将疑难的词句划出。
②对学。
对子相互交流指点(“你来问,我来答”翻译),将双方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
③通过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2.质难释疑,文意展示
1)各小组提出质疑。
2)按段分任务到小组,小组不同的形式展示翻译,其他小组补充。
3)指导学生背诵
五.小结
六.作业:积累本文重点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