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3000字论文

合集下载

胶州秧歌审美论文

胶州秧歌审美论文

胶州秧歌审美论文摘要:胶州秧歌是胶州本土的乡间小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零六年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生于乡间,活跃于民间,属于民间广场自娱自乐性质的一种舞蹈,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体现,深受人民喜爱。

本文中笔者着重从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与基本构成的角度对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进行浅析,结合近今年对舞蹈的学习和体会,我深刻的意识到在舞蹈艺术的道路上前行要学会向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学习。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胶州秧歌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其主要流行的地区是山东的高密、胶南、黄岛、即墨等地区。

胶州秧歌原先的名字有很多种,例如三道弯、跑秧歌、扭断腰、地秧歌等,胶州秧歌发展到建国时期,为了能和其他地区的秧歌进行划分区别,将盛行在胶州市郊地区的秧歌统称为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完整的组成是小调秧歌与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其是民歌与舞蹈的合成,小戏秧歌的出现让小调秧歌由原先的主导地位转变成为从属地位。

小调秧歌是小戏秧歌的开场戏,是小戏开演前的垫戏,大致的形式是小戏之前舞者唱支小民哥,跑跑场,作为前期的稳定观者的情绪。

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小嫚正反三步扭、翠花扭三步、撇扇子等,常用队形有正反挖心、绳子头、西门斗大摆队等。

新文化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入是胶州秧歌变革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胶州秧歌在清朝同治年间的状态。

时代的发展决定的胶州秧歌由小调秧歌时代向小戏秧歌时代转变。

小调秧歌在著名的秧歌艺人段红琴、纪名河、刘彩等人的创作改进下,由原先的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向具有营业性质的小戏秧歌转化。

小戏秧歌不同于小调秧歌,在演出的形式上更为复杂多变,传统的小调秧歌演出的形式比较单一,演出时间也相对较短。

小调秧歌的演出常有一个特定的组织名称,被称为安锅。

胶州秧歌在安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秧歌的规模、专业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大的改变,这样胶州秧歌就更具有艺术性与专业性。

建国后,国内外学者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创造,胶州秧歌的安锅形式也不复存在,胶州秧歌独特的风格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至此胶州秧歌成为了全国各大高校艺术类舞蹈专业的必修课程,成为了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才。

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1胶州秧歌在当代民间发展的大致现状及影响作用胶州秧歌同时作为山东省、胶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入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单。

在继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之后,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呈现形式,更成为胶州市的著名文化符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有关人员更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将胶州秧歌的内容列入了几乎所有的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

胶州秧歌更成为我国第一舞蹈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学习、研究的主干内容。

发展到今天,胶州市拥有的秧歌队伍就早已过百,而胶州秧歌本身作为萌生于乡间土地,同时活跃于民间的艺术精粹,它的根本是一种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

它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以舞蹈实例分析胶州秧歌舞台化后的特点与发展方向90年代后的一阵“黄土风”将民间舞“吹上”舞台后,中国民族民间舞逐渐实现了“广场”与“剧场”并存的发展现象。

其传统意义上的“娱己”性质也逐渐转为“提炼整理”后的“娱人”,自然而然,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至今,对于其教学课堂化、作品舞台化等问题向来存在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今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变”与“不变”。

在舞台化的众多胶州秧歌作品中,类似《扇妞》、《老伴》这些优秀舞蹈作品作为实际例证,对胶州秧歌“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了最好解答。

嫚舞蹈《扇扭》充分吸取“胶州秧歌”中扇女和小的舞蹈元素,它嫚以“胶州秧歌”中的“小持团扇”为开端,利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娇小玲珑、乖巧可爱、古灵精怪的形象特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

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持续的推、拧、伸的动作变化,身体各部位按照顺序缓发快收,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形体展示,再配以两臂摆动、手推、翻腕、张扇、收扇、抛扇与接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一个活泼俏丽的“扇妞”形象便从“胶州秧歌”的深厚底蕴中脱颖而出。

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比较-毕业论文

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比较-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在我国民间舞蹈艺术中,“三道弯”作为一个独特的舞蹈动作,在国内很多民间舞蹈中都广泛存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舞姿指的是舞者在舞蹈中将头、胸、腰、臀、胯、腿等部位扭成一种独特的S型体态,具有别样的美感,让观众赏心悦目。

“三道弯”动作在国内的民间舞蹈中广泛存在,是我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舞蹈动作。

本文就以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这两种民族舞蹈中“三道弯”动作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二者进行详细比较。

关键词:胶州秧歌;傣族舞蹈;“三道弯”;对比Comparison of Sandaowan in Jiaozhou Yangge and Dai DanceAbstract: In our country's folk dance art, "San Dao Wan", as a unique dance movement, is widespread in many folk dances in China and has a strong artistic appeal. This dance refers to the dancers twisting the head, chest, waist, hips, hips, legs and other parts into a unique S-shaped posture in the dance, which has a different sense of beauty and makes the audience enjoyable. The "three bends" movement widely exists in domestic folk dances, and it is a dance movement commonly loved by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his article takes Jiaozhou Yangge and Dai da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tud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bends" movements in these two national dances in detail, and compares the two in detail.Key words: Jiaozhou Yangge; Dai Dance; "Sandao Bend"; Contrast引言在我国,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族舞蹈,在舞蹈形态上和舞蹈风格上展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被本民族的人民所喜爱。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大全五篇)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大全五篇)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大全五篇)第一篇: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与其他地区不同,已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直到演出完整的办法,这在其他秧歌形式中是少见的。

据老艺人姜景山(公元1911年生)介绍,在1920~30年代已有了这种组班训练的形式,直到1940年代仍是如此。

过去,每年进入农历十月以后,村里有影响的人物就出面组织明年春节的有关活动,为春节的演出而成立秧歌班子。

首先请来有名的老艺人当挑班教师,然后,由他们从附近村落的一些贫家男孩中选人。

挑选工作极为严格,对孩子的体态、脸型、嗓音等都要认真检查,在众多孩子中,选挑出十多名作为预选。

选定后即开始集训,俗称“安锅”。

此名称有安好锅灶,开始训练与排戏之意。

经过十几天的训练与观察,根据唱、作、扮相等三项标准,有两项突出者才能留下成为正式学员,往年好的学员也参加训练。

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角色,开始排练,约50天即可排出一戏。

戏排成后,戏班也就组成,春节时开始在本村与附近乡村演出。

从演出日起,戏班的伙食等项都由请去演出的村负责安排,已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所排之戏往往是各村选定的剧目,此类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

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人数不多,演出中有舞有戏比较热闹,所以深受群众欢迎。

1950年代初,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从老艺人表演的妇女形象中,吸取舞蹈性强的部分编成节目进行演出,后来舞校教师又把它们编成民间舞女班的教材,并称之为胶州秧歌,遂广为流传。

从女性舞蹈的训练与表演特点上看,胶州秧歌是有它的特色的,但从继承与发展齐鲁古风上看,似乎略逊于鼓子与海阳秧歌。

小戏秧歌原有72个剧目,现存135个。

胶州全市现有秧歌队一百多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人员曾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现已将其编列为汉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一。

1996年,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

”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文化传承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以它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的内容及古朴豪放的风格,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绽放出它奇特的光芒。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地区,当地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享誉海内外。

胶州秧歌是一种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农民,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献艺活动,一家老小沿途卖唱,在装束上老人身上背着腰鼓,女人手里拿着针线包,男孩打棒,女孩子打小钹,表演时一般都踩着矮跷。

所谓,“矮跷”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由于各种原因,胶州秧歌流传的地域很狭窄,后来,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以矮跷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

经过多年的沿革,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其独特风格的鼓舞形式。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把影响扩大开来,然而因踩矮跷形成的律动特征却在表演中遗存下来。

二、胶州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及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部分。

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

“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股”、“西门斗”、“挖心”、“绳子头”、和“两扇门”。

小戏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

“跑场”、“小戏”由五对不同角色的人来承担,分别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胶州秧歌原生态元素解读与创作走向探讨

胶州秧歌原生态元素解读与创作走向探讨

胶州秧歌原生态元素解读与创作走向探讨本文为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理工类高校舞蹈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和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程课题《东小屯村胶州秧歌保护理论研究》(2011Gx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享誉全国,在中国民间舞中占有重要地位。

论文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极其鲜明的动作风格特征,提炼归纳了胶州秧歌原生态元素特征,指出胶州秧歌传承和创新中的存在的重点问题。

提出胶州秧歌的创作走向的思考:坚持“以我为主,多元吸收”,创作中充分和古典舞、芭蕾舞及现代舞相融合,加强对舞蹈文化丰富内涵的认知,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胶州秧歌原生态元素动态风格创作走向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胶州市马店镇东小屯,它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胶州秧歌可谓我国舞蹈艺术的民间瑰宝,它出自民间,乡土气息浓郁,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胶州秧歌以其生动形象的内容、丰富鲜明的律动、丰沛鲜明的情感、柔美细腻的风格为人们喜闻乐见。

经历长期发展,如今的胶州秧歌独具艺术特色,其舞姿婀娜舒展,动作富于韧劲,以独特的“拧、碾、扭、韧、抻”的动律特点和“三弯九动十八态” [1-3]的风格特征享誉全国。

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舞蹈专业都已把胶州秧歌列为民间舞必修课[8-10],其在我国民间舞中地位可见一斑。

2006年,胶州秧歌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 2, 4-7] 。

目前,胶州秧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组织者、参与者、时空条件、物质基础等在城市化进程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多重夹击下已被严重压缩。

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很多人靠外出务工养家糊口,没有了农闲时间,就很难聚在一起学习排练秧歌,使乡村文化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例如胶州秧歌发源地东小屯村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还有自己的秧歌队,随着青年外出打工人员日益增多,现在再组织起来传统的秧歌队已非常困难[1, 2, 4-7]。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作者:新闻中心文章来源:市委宣传部点击数:61 更新时间:2006-2-16一、胶州秧歌的历史渊源胶州秧歌、又称为“地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但它既不同于山东“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也不同于山东“海阳秧歌”的欢快奔放,而是以独树一帜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的风格特征点缀着我国民族文化的百花园,对北方民间舞蹈以及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原在宋、明年间,地处黄海胶州湾西北岸的胶州市,曾是北方五大外贸港口之一,是当时著名的重要商埠,四通八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发展,必然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传当时有外地而来的马姓、赵姓两户人家在胶州市东小屯村定居,他们用唱民间民俗小调加舞的表演的这种艺术形式,走乡串户进行表演,以此来维持生计,久之便逐渐形成了胶州秧歌雏形,后经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至清乾隆年间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和音乐曲牌,并出现了秧歌队的组织者“秧歌爷”,“秧歌爷”每年定期以“安锅”的形式培训学员,排演秧歌,由此而产生了以口传身授为半职业的秧歌教师,使胶州秧歌得以传承与规范发展,是地地道道的师承秧歌。

据史记查清的已有代传人,每代传人都有着不同的贡献,不断丰富了舞蹈语汇和风格,逐渐完善了胶州秧歌的表演程式。

到清咸丰年间,已形成了一种独立完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清咸丰年一位进士,全国著名文人宋观炜,幼年在胶州观看胶州秧歌后,写诗形容曰:“击琅赓歌乐有秋,太平时节共嬉游。

而今变作风流剧,更有谁将旧谱求。

”他为所见到的胶州秧歌中所登场的人物从服装、道具、舞姿都写诗做了细腻、生动、逼真地描绘。

为我们了解胶州秧歌的兴盛和发展,找到了极有力的依据,它的艺术魅力,在三百多年前已被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秧歌的风格特征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以它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三弯九动十八态”动律,形成了具有韧性与曲线美的“三道弯”外在形态,动作细腻迷人,柔美流畅,注重形体传情,着重刻画人物内在心态,在我国民间舞蹈中,体态的“三道弯”也不乏少见,但它既不同于动作平稳,柔弱无骨的傣族民舞的三道弯,也区别于轻巧玲珑,潇洒利落的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所呈现的“三道弯”,是在人体舞蹈的过程中,由胸、胯、膝三个部位而形成,而这三个部位每个部位在动作运行时,上部(胸)以舔、抖、推,中部(胯)以提、沉、移,下部(膝)以蹍、、曲九种不同的运行方式,通过头(颈)、胸、腰、胯、膝、臂、肩、手、脚九个部位,在同一拍节奏中,呈现出不同的体态,表现出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形成时而产生的上下左右不同的十八个优美姿态,使舞姿有着一种浓烈的柔美流畅感,舞蹈体态倍感婀娜多姿。

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舞蹈论文-艺术论文

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舞蹈论文-艺术论文

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地域文化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畔,跨胶济铁路东端。

悠悠的胶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胶州儿女,也培育了胶州人民勤劳智慧和多才多艺、心灵手巧的技能。

胶州秧歌被收入文化部编制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中;胶州八角鼓被列为山东重点曲艺之一;胶州鱼鼓、胶州大鼓也都以自己的特点来维持其青春艺术。

另外,如年画、剪纸、工艺方面的史家炉,在胶州工艺美术史上都占有一定的位置。

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胶州人民为幸福而努力,为富足而耕耘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金胶州的盛誉名副其实。

二、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相传清朝初期,由马姓、赵姓二户外地逃荒来到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包烟(一种加工的土烟)为生。

之后,由于天灾兵祸,马、赵二姓两户人家弃家流浪关东。

传他们两家人当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妇、孙女共三代人。

在逃荒的路上,一开始他们沿途乞讨,后来改为唱门子,再后来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儿媳和孙女则以团扇彩巾作为简单道具,边舞边唱民歌小调,慢慢逐渐地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

三、胶州大秧歌的历史地位胶州大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又名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三道弯扭断腰,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分,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他既不同于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气势磅礴,也不同于红火热烈,欢快奔放的海阳秧歌,胶州秧歌是以欢快风趣的舞蹈开始,以民风民俗的小戏为体,贯穿全场,因此我们称它为小戏秧歌。

1995年,胶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秧歌)之乡。

四、胶州大秧歌的艺术特征(一)音乐特点胶州秧歌不仅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上演剧目,它还有较固定的表达一定感情和人物的音乐曲牌,这些曲牌和上演剧目一样,有的是秧歌小戏中专用曲牌,有的是吸收了其他姐妹艺术的音乐,像得胜令水浪吟小白马等曲牌,常用在秧歌开场的舞蹈上,藉此烘托舞蹈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州秧歌
摘要: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属于歌舞剧,其曲牌、行当齐全,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虽然业内尚无关于胶州秧歌起源的定论,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该门艺术是围绕胶州海运文化应运而生,至今仍保留着和胶州海运文化的种种联系.
关键字:胶州海运文化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蜚声海内外,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及文化背景
胶州秧歌据记载起源于清咸丰年间,相传明末清初,该村的赵姓、马姓两户人家因生活困难,逃荒关东。

他们两家人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三代人,在逃荒路上,开始沿途乞讨,后改为"唱门子",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面“舞之蹈之”,一面唱民歌小调,这便是胶州秧歌的雏形了。

"一更里,遇撞着老天爷大雨直倾……,二更里,闯关东两泪潺潺……"传统秧歌段子《关东五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闯关东的生活。

返回故乡后,经过多年相传,不断改进,胶州秧歌演变为具有男刚女柔的鲜明特色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

"绿杨城郭杏花村,迭肩挨肩集比邻。

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春。

"这是清咸丰进士宋观炜观胶州秧歌后的作品,今人读之,犹觉如临"扇影"、"衣香"之境。

其风格特点中蕴藏和体现了胶州特有的人文经济风貌和胶州人的独特性格。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胶州秧歌"安锅"之处达50多处,出现了村村都有秧歌队的盛景。

胶州秧歌原有秧歌小戏剧目72出,现存35出。

建国后,有关方面对胶州秧歌进行了多次挖掘、整理,并组织了学术研讨。

每年定期举办“新春胶州秧歌会”。

近年来,胶州秧歌在全国、省、市文艺会演中屡获大奖,并列入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间舞蹈女性训练教材。

被誉为"中国秧歌之乡"的胶州市有着4500多年的历史,从唐朝起就成为古代重要的的通商口岸,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孕育了胶州秧歌剧。

胶州与大江南北的通商,进一步丰富了秧歌剧的表演形式及内容,江南唱腔曲牌中的“南锣”均带有南方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仍保留有新石器时代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于一体的三里河文化遗址;文化名人众多,以"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就有100多位,民间艺术源远流长,2006年胶州秧歌和胶州茂腔同时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届中国秧歌节于2008年在该市成功举办,并确定每两年在我市举行一次。

二、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
胶州秧歌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碾、拧、扭”五大特点。

动作之间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里的延伸美感。

“拧、碾、扭、韧、抻”不是单独表现的,而是身体各部按一定次序,依次向上下同时进行,构成统一和谐的运动,它形成收与伸、强与弱极鲜明的对比动感特点,是舞蹈生动细腻,更具魅力。

胶州秧歌调动全身各部位“拧、碾、扭、韧、抻”,使女性演员的舞蹈动作重抬(抬起来较快)、落轻(脚
落地而轻)、走飘(扭动运行飘逸),活动起来扭断腰。

胶州秧歌有着“快发力慢延伸”的舞蹈节奏特点。

一般是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伴奏,音乐中用大量的附点音符来表现胶州秧歌“慢做快收”的动律特点。

音乐在前面四分之三的时间里展开,而后面的四分之一则是收式,加上之前的四分之三在重拍上,使得力度的展开有较长的延伸感,这种力的展示,恰巧符合胶州秧歌“抬重、落轻”的特点,将“抻”和“韧”的感觉充分的表现出来
三、胶州秧歌的发展历程
1、胶州秧歌的形成
胶州秧歌的发生和形成大约经过了三个时期:从宋金至元末明初属胶州秧歌发生期;从元末明初至清中期以前,属胶州秧歌乐舞发展期;到了清中期胶州秧歌已经正式形成了生活气息浓郁的秧歌小戏。

2、历史上胶州秧歌的变革
赵、马两家在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

演员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嫚、膏药客6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和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 余个。

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

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

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到胶州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

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6年开始举办的胶州秧歌节成了胶州市的一张名片,吸引来世界各地的客商来此游览、参观。

仅2006年秧歌节举办期间,260多名中外客商共达成签约项目29个,合同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合同利用内资9.7亿元。

3、胶州秧歌的未来发展
从胶州秧歌的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它不是单纯的舞蹈和歌唱,它有剧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员有行当,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歌舞剧。

表演时讲究的是淳朴的曲调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音乐伴奏一般以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吹打乐为主。

但随着胶州秧歌的发展和普及,秧歌忽然间只有舞蹈没有戏了,音乐竟然配上了一些现代迪斯科音乐,再加上夸大的舞蹈动作,看上去有点“不伦不类”。

但现实是,这种非传统意义上的秧歌却更被认可,人们闲暇时间总会去市区的广场学学“这样的”扭秧歌。

融入现代元素后的胶州秧歌更受人们喜爱,而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胶州秧歌如今却鲜为人知。

这就是传统与创新的辩证。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转变,文化需求与认同感也在发生变化,‘非遗’融入现代元素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保护‘非遗’并不是固守传统,教条地要求原来的面目原封不动。

如果能找到传统与新社会环境的交合点就再好不过了。

随着胶州秧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编入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胶州市举办秧歌节等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活动,胶州秧歌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罗雄岩上海音乐出版社
2 《半年不变的胶州秧歌》青岛日报2010年08月26日
3 胶州在线/wenhua/system/2006/12/22/000110807.shtml
4 《胶州秧歌》胶州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编2008
5 《胶州秧歌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