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答案版)

合集下载

《种树郭橐驼》学案及答案

《种树郭橐驼》学案及答案

《种树郭橐驼传》学案答案:一、给加框字注音。

略二、解释加框字。

当初,原来脊背弯曲脊背高起的样子弯着腰走有驼者似起名;本来;恰当意动用法,以…为业。

结果实;并且;繁多暗中观察,效仿羡慕滋长,繁殖天性,自然生长规律;尽;本性方法根;舒展平培土其土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捣土;结实已经;这样;通“矣”,了。

离开,回去看种植,移植。

放在一边抑制,损耗它的果实拳曲,伸展不开;更换如果;这用心用指甲划;查验。

背离,远去当官治民治理;人民;喜欢;繁多好像你们鼓励,勉励收割通“尔”,你们线养育喂成停止;吃晚饭;吃早饭;来;慰劳;官吏穷困三、写出并解释通假字。

,解释:语气词,“了”你们四、古今异义1(〈古义〉“以”,连词,表动作行为的目的,相当于“来”。

“致,”尽。

使动用法,“致其性”即使它的本性发展到尽头。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结果。

)2(古义:已经这样。

今义: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3(古义:其,它的;实,果实。

今义:承上文含有转折意味,“实际上”。

)4(古义:养育。

今义:文字。

)5(古义:小民。

今义:品行较差的人。

)6(古义:是“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

今义:认为。

)五、一词多义1固(坚固的地势)(顽固)(确实)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2顾(拜访)(却、反而)(照顾)/ (看) 3故(原因)(特意)(旧交情)(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名词)(所以)(故意地)4且( “况且”)/安足辞。

(“尚且”)(“将近”)(“暂且,姑且”)(“并且,而且”)(“并且,而且”)(“并且,而且”)(尚且)5焉( “在那里”)( “往哪里”)(语气词)(代词,“哪里”、“怎么”)(疑问助词)(代词,他)6夫(语气助词,“啊”)(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指示代词,“那”)(“成年男子”)7始(当初,原来。

)(开始)(才)8病(生病)(穷困)(疾病,重病)9当(恰当)(掌管)(掌握)(介词,表处在某个时候)(将)(应当)(阻挡,把守)10其(他的)(它的)(它,它们)(它,它们,)(表推测,大概,副词)11以(而且,表递进关系连词)(来,表目的关系连词)(把,介词)(用来)(用来)12致(尽,动词)(达到,动词)(招集,动词)13若(好像,副词)(你,代词)(如果,连词)(比得上,动词)⑤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像)⑥若不过焉则不及。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重难点:一、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人民的盘剥。

鉴于当时官府扰民、百姓疲敝不堪的社会现状,作者有感而发,遂成此文。

二、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汉族,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存留诗文作品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

主要作品:《溪居》《江雪》《渔翁》。

三、文言知识【词类活用】1.名我固当(名词作动词,起名)2.早实以蕃(名词作动词,结果实)3.其筑欲密(名词作动词,捣土)4.病偻,隆然伏行(名词作动词,患……病)5.故乡人号之“驼” (名词作动词,称呼)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掐)7.旦视而暮抚(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名词作状语,一天天)9.驼业种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10.鸣鼓而聚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11.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形容词作动词,保全)12.非有能硕茂之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使……茂盛)13.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14.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繁盛;使安定)【古今异义】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古义:暗中观察。

今义: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机会(多含贬义)。

2.以致其性焉尔古义:以,目的连词,来;致,使达到。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2、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分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第一课时【独立自学】一、走近作家作品1、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

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

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二十一岁考取进士。

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

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

如《封建论》、《夭对》等。

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

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2、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

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答案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答案版)

内容:《种树郭橐驼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句,翻译时落实文言现象。

2、 理解课文得基本内容,体会文章设事明理得方法《一、 学习情境唐代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得鼎盛时期,但就是到了唐代中期,已就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 路。

我们从柳宗元得《捕蛇者说》中可以瞧出封建朝廷苛征®税,人民不堪$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 乎东西,^0?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得这一 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得方法,那就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得生活习惯与生产规律,使她们 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得另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

二、 知识导学1、关于柳宗元其人: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 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 柳。

2 •关于柳宗元得文章:论 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得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

代表作《封建论九寓 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

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得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 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得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

如《黔之驴》.传 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

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3.柳宗元得诗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她得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 美”,也就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

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 州剌史》等。

三、 自主学习1、 识记下列加横线得字音:郭素驼(加6) 为观游何5 孳⑵)其苻若子(血)好烦其令(hdo)勖尔植(xd)缥而绪(sdo)遂而鸡豚(tiin)辍^W(sQn; ydng)2、 解释下列句加点词语得意思:① 环知始名② .驼业种树③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④ .凡植木之性⑤ .非有能硕茂之也⑥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⑦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⑧ .字而幼孩⑨ .故病且怠⑩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四、 拓展阅读:捕蛇者说柳宗元 名我固当(ddng) 窥伺效慕(S1 )早实以蕃(fdn)木寿且 当初 以……为业 即或 方法 使… 树干代词,道 养冇 穷困 以之为”,把……作 硕大永州之霽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唯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豌、痿彷,去死肌,杀三虫。

《种树郭橐驼传》学案及答案

《种树郭橐驼传》学案及答案

种树郭橐驼传1.重点字词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 )偻,隆然..( )伏行,有类.( )橐驼者,故.( )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 )我固.( )当。

”因.( )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 )种树,凡( )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 )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 )以蕃.( )。

他植者虽窥伺..( )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 )且孳.( )也,能顺木之天.( ),以致.( )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 ),其本.( )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 )欲密。

既然已.(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

其莳.( )也若子,其置.( )也若弃,则其天者全.( )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 )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 )之也;不抑耗其实.( )而已,非有能早.( )而蕃.( )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 )而土易,其培之也,若.( )不过焉则不及。

苟.( )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 ),忧之太勤。

旦.( )视而暮.( )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 )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 )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 )也。

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 )好烦.( )其令,若甚怜.( )焉,而卒以祸.( )。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 )尔植,督尔获,早缫而.( )绪,早织而缕,字.( )而幼孩,遂.( )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 )以劳.( )吏者,且不得暇.( ),又何以蕃.( )吾生.( )而安.( )吾性耶?故病.( )且怠.( )。

若是.( ),则与吾业者其.( ))亦有类.( )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

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中语⽂《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标 1.了解柳宗元⽣平及作品背景,积累“怜、病、顾”等实词的含义,归纳“以、⽽”等虚词的义项。

2.掌握寓⾔体传记的特征,学习由事⼊理的写作⽅法。

3.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尊重⽣命的意识。

课内⾃主学习⼀⽂化常识1.背景解读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地⽇益严重。

仅有⼀点⼉⼟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赋税外,还要承受地⽅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各地官僚为了巩固⾃⼰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以致怨声载道,民不聊⽣。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对官府扰民、百姓惶恐作了⽣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本⽂构思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2.古⽂知识积累宗庙与祭祀(⼀)(1)《周礼》是儒家经典,⼗三经之⼀。

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2)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对祖先崇拜的产物。

⼈们为亡灵建⽴的寄居所即宗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3)古代的宗庙制是天⼦七庙,诸侯五庙,⼤夫三庙,⼠⼀庙。

庶⼈不准设庙。

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祭祀的地⽅。

(4)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型典礼。

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和东岳泰⼭中都曾举⾏过,但泰⼭以次数最多且影响最⼤⽽出名。

⼆古诗⽂基础1.字⾳识记①孳.⽣(zī) ②勖.勉(xù)③缫.丝(sāo) ④辍飧.(sūn)2.通假字(1)早缫⽽.绪(“⽽”通“尔”,你们)(2)既然已.(“已”通“矣”,了)3.词语解释(1)有类.橐驼者类:动词,似 (2)名我固.当固:副词,本来 (3)隆然伏.⾏伏:动词,弯着腰 (4)因.舍其名因:于是 (5)他植者虽窥伺..效慕窥伺:暗中观察 (6)橐驼⾮能使⽊寿且孳.也孳:滋长、繁殖 (7)官命促尔耕,勖.尔植勖:勉励 4.古今异义(1)吾⼩⼈..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民,地位低的⼈今义:⼈格卑鄙的⼈(2)以致..其性焉尔古义:来使……充分发展今义:连词,多表⽰不好的结果(3)不抑耗其实..⽽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表转折,表⽰所说的是实际情况(4)既然..已古义:两个词,既,已经;然,这样。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掌握“业”“实” “等实词,归纳“以”“且”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文章对比映衬的写法及委婉含蓄的讽喻特点3.懂得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的道理二题材背景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二、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

“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三、作者简介柳宗元,。

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任礼部员外郎。

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

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

他的文学主张是,以的文学成就最高。

四、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1、2、3、4、5、五、研读第一二段:你认为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试为他写一简短的宣传广告。

(地点、特征、性格、才能)六、研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郭橐驼与他植者的不同种树风格方法态度结果郭橐驼他植者由种树到治民种树治民七、作者怎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社会背景知多少)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八、作业大禹:顺水之性以浚其水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顺民之性以养其民请同学们结合以上观点谈谈素质教育下的家庭学校教育,写200字左右的作文片断。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__高二___年级__语文_学科导学案执笔:何孝银审核: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姓名:小组:课题: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体会文章设事明理的方法。

2、积累文言虚词,翻译时重点词句落实。

【重点难点预测】学习目标1【学习流程】■自主学习:自主预习不看不讲1、走近作者2、读懂题目3、了解背景4、对译课文5、■合作探究:新知学习不议不讲1:郭橐驼,病偻,隆然伏行,外貌奇怪;同乡针对他的生理缺陷,给他起绰号,郭橐驼,他不仅没有反对或者责骂,反而说:名我固当。

并且自谓橐驼。

你觉得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2:郭橐驼自信来自什么地方呢?3:自信来自何处啊?争迎取养。

说明什么?郭橐驼有什么武功秘籍?4:郭橐驼眼中的长人者是什么样的?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5:官理和种树有什么样的相同之处?6:这里表现了作者想表达的是一个什么观点?■展示提升:【达标测评】1:解释加点词语:凡植木之性(植:)(性:)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其莳也若子(莳)根拳而土易(拳)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本)2:活用:其筑欲密非有能硕茂之也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而木之性日以离矣3:特殊句式:A、故不我若也()B、吾又何能为哉()【自主反思】我的问题:心得感悟:【达标测评】答案:①解释加点词语:凡植木之性(植:种植)(性:方法)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②活用:其筑欲密 n----v非有能硕茂之也 adj-------使动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adj------使动爪其肤以验其生枯n------v而木之性日以离矣n-----状语③特殊句式:A、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B、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导读问题答案1:不在乎——豁达;反对或者责骂暴露或者藏着掖着暴露出一种自卑——自谓:自信。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技艺全面(审美和实用)、技艺高超、而且是独门绝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种树郭橐驼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翻译时落实文言现象。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设事明理的方法。

一、学习情境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另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

二、知识导学1、关于柳宗元其人: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关于柳宗元的文章: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

笔锋犀利,论证精确。

代表作《封建论》。

寓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

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

如《黔之驴》。

传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

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3.柳宗元的诗: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

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三、自主学习1、识记下列加横线的字音:郭橐驼(tuó)为观游(wéi)名我固当(dàng)窥伺效慕(sì)早实以蕃(fán)木寿且孳(zī)其莳若子(shì)好烦其令(hào)勖尔植(xù)缫而绪(sāo)遂而鸡豚(tún)辍飧饔(sūn;yōng)2、解释下列句加点词语的意思:①.不知始名当初②.驼业种树以……为业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即或④.凡植木之性方法⑤.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⑥.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⑦.以子之道,移之官理代词,道⑧.字而幼孩养育⑨.故病且怠穷困⑩.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以之为”,把……作四、拓展阅读:捕蛇者说柳宗元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

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

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

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

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

”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

(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处处死人互相压着。

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

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

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

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

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

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

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

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

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内容:《种树郭橐驼传》(第二课时)三、探究与展示1、翻译并研读课文: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

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

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2、讨论此文的写作特色:(1)、文章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答: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

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

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

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文章都用了那些对比(答案:(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2)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勤勉者之间的对比;(3)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做对比。

)四、总结(从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进行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

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

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

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

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

请细加体会。

)四、拓展提升:得法其中。

请根据由事到理要写好相似性的方法,给散文《一棵核桃树》加一个结尾的句子。

一棵核桃树刘燕敏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

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就没动它。

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两岁时,去了一次乡下。

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非常复杂。

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犹豫起来。

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

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了,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

“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

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

李子树一天天长大。

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年,它开花了。

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

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

”“老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

”儿子给爷爷纠正。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

”爷爷给儿子纠正。

被我们叫了3年的李子树,原来是一棵樱桃树。

爷爷走后,樱桃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始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因为当年的雨水太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

那棵树从此再没人关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

一位划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明天挖掘机就来了。

”明明是我们家的樱桃树,怎么又成了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们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

”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

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

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它是一棵核桃树。

10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

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暗示的,它要我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