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合集下载

熏陶、濡染、浸润-大学校园文化之效用

熏陶、濡染、浸润-大学校园文化之效用

熏陶、濡染、浸润:大学校园文化之效用摘要:校园文化的物质维度、精神维度、制度维度对大学生的人格、身心健康、品行及价值观有着潜在影响力。

校园文化的物质维度的昭示力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陶冶情操;校园精神文化维度的感染力有益于大学生锻志砺品和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信人格、知礼、力行的优秀品格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校园制度文化维度的约束力有益于大学生规范行为习惯。

关键词:校园文化;维度;人格;价值观;情操;效用校园是追求学术创新与科学真理之源,是大师讲学之居,是真理传播之处,是道德人格养成之所,更是国家未来栋梁诞生之地。

校园是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产物,其自身既是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又是实现教育的一种场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逐渐步入消费社会,我们面对教育理念的偏颇,教育过程的人性化缺失,教育保障机制跟进不足,重政治标准轻学生利益、重社会本位轻学生发展、重教育者轻学生主体、重教育者意志轻学生和谐人格塑造、重整齐划一轻学生个性需求、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往、重教育价值的崇高诉求轻世俗生活的全景观照等。

面对这样的流变过程,大学生的人格、价值取向、品格修为、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系统教育之外,还要依靠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

因为大学校园文化是最好的隐性课程,能起到熏陶、濡染、浸润的作用与效果。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能够塑造大学生的品格、气质和风范。

校园环境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保障,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创新校园环境作保障。

校园文化不仅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知识拥有者,更能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品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自信、独立、民主,善于与人合作、有能力、有智慧、有素养、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

一、校园文化之物质维度: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陶冶情操当我们谈论校园文化时,不仅会想到历史积淀、学术氛围、名人大师,不可避免地会谈起“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景观文化。

校园景观文化可以说是校园文化的物质维度的一个具体表现。

它是学校的脸,是校园文化中最外显、最鲜活更是一本立体的书,石头的史籍。

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

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
十分必要。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 , 大学之间在 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别, 更多地表现在知识 以外 的精 神方面。换言之, 著名大学令人敬佩的首先在于其
文化的核心是精神 , 大学 以精神为最 上 , 有精
神, 自成气象 , 则 自有人才 , 精神文化 的构建应是大 学文化建设 的核心任务 。精 神文化对于一所 大 学的必要性体现在: 1精神文化是整合大学群体活动的客观需要 . 凡是存在群体活动的地方 , 客观上就需要 用精
有一种特有 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他们历经 岁月 , 永葆青春 。 3 精神文化为大学履行其社会使命提供精神动 .

神来对人们的思想与活动进行整合 。即便是高素质 的人参与的群体活动 , 同样也需要 由精神文化来整
合。整合是形成组织力量 , 实现组织 目标 的手段与
保证。
一 —— 一
力。
从人学管理的角度来谈精神文化。这种主观上的想 当然导致我们的大学建设在客观上缺乏应有的精神 文化支撑。而缺乏精神支撑的大学 , 一定是有其形 而无其神。这样的大学 , 不仅培养不 出富含时代精 神、 完善的心理 、 丰富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理论与技能 的专业人才, 而且大学培养人才的效益往往也是低 下的。面临社会竞争形势的挑战, 大学既要完成传 统的为社会输送合格建设人才的任务 , 同时大学本 身也面临着在竞争环境中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在这
发展 , 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也 需要有一套 完善 的思 想来指导、 范。在这 方 面, 育一 种与社会 环境和 大学 自身发展 目 相适 规 培 标 应 的大学精神 文化显得十分 必要与重要。
关键词 : 大学; 精神 文化 ; 建设
中图分类号 : 60 G 4 ̄ 文献标志码 : A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维度及其整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维度及其整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维度及其整合王子坤【摘要】校园文化是一个多维的结构.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大学校园文化内含校园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维度.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是这三个层面的协同共进、系统整合,忽视其中任何一个层面,都将贻误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进程.【期刊名称】《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0)003【总页数】3页(P122-124)【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整合【作者】王子坤【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266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校园文化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文化启蒙的重要平台,是建设优良校风、优化育人环境的支撑,是培育先进大学精神的沃土,是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这一论断强调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而由于诸多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我国大学校园文化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操作层面都存在着诸多缺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校园文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摆在理论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关于文化的定义,学者们至今仍然见仁见智。

但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内涵,基本上形成了一致的看法:即文化内含着器物、体制和观念三个层面。

社会的发展、变迁和现代化进程,体现于这三个层面的创新和发展。

从这三方面的统一本质出发,可以把文化界定为: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活动,是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方式,是人类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整合。

这是对文化的一种广义的理解。

也有学者认为文化专指社会意识形态,即广义文化界定下的观念层面——精神文化,这是对文化狭义层面的界定。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文化功能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文化功能

刍议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文化的功能摘要:当代大学除了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传统功能之外,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大学是其重要载体。

本文通过对大学校园文化功能的论述,旨在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功能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25-01和谐校园构建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支撑。

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校园文化是校园现象和精神的物质依托。

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启示和感染。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亚文化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基本形态。

1 校园精神文化具有良好的教育导向功能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经过高校的长期发展形成的高校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内在精神的综合体。

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

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可以将全体师生的美好愿望和成就动机转化为较为具体的目标、追求和行为规范,以此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种教育导向功能可以引领大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朝着社会预期和学校确定的教育目标方向发展。

教育导向功能通常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就学校而言,对学校整体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起导向作用;其次就学校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而言,对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的建立,这种价值体系和规范无形之中规范和约束着学校成员的价值和行为取向,引导着学校成员不要与校园精神文化的标准产生背离。

当然,这种导向往往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来塑造和引导学校成员的行为心理。

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学习目的,并积极为之努力奋斗。

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
来源:哈工大报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凝聚,是大学的旗帜与品牌,它是大学文化主体长期实践,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高度成熟并为大学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逐步凝练成学校独有的风格、气质与传统,成为一所大学的社会品格,鲁迅先生称之为“校格”。其建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氛围,同时对外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所在。精神文化虽无制度文化、环境文化那种直观可视的特点,然而由于它已经浸透和附着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通过大学的使命、校风、校训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
大学使命是大学精神形成的来源。所谓大学使命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亦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什么样的发展定位,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形成什样的文化。有时它完全以大学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理想表现出来。任何大学不论其大小都应当有自己的使命,并在使命确定的基础上,明确大学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大学使命就是大学的文化使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所在和价值取向。校风作为体现校园精神的独特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校风(包含学风和教风在内)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是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不过,优良的校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培育和实践。优秀的校风是学校的文化内核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高等教育学-试题集答案(有错麻烦改正)

高等教育学-试题集答案(有错麻烦改正)

•1、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提出大学应具有的新职能是:• A.教学的职能 B.科研的职能• C.服务社会的职能 D.引领社会的职能•2、高等教育完善阶段的特征,一是职能的完善,二是:• A.教育内容的完善 B.教育手段的完善• C.形式与结构的完善 D.与普通教育的衔接•3、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是:• A.精英化 B.中心化 C.职业化 D.多元化••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这一观点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A.人本主义人性观 B.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C.孟子的性善论 D.董仲舒的性三品说•2、高等教育在其性质任务上的特征表现为:• A.基础广博性 B.高等专门性• C.复杂系统性 D.职业针对性•3、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是:• A.追求真理,创造知识 B.发展全人• C.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 D.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4、大学走近社会的中心可能在()社会阶段实现。

• A.农业社会 B.工业社会• C.知识经济与后工业社会 D.原始社会•5、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人际关系•6、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 A.科学教育 B.人文教育 C.专业教育 D.通识教育•1、()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育法规 D.教育制度•2、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实践。

:• A.专业能力 B.思想素质 C.创新精神• D.广博知识•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通才教育与()结合。

• A.专才教育 B.人文教育 C.科学教育 D.通识教育•1、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目标是:• A.与产业结构一致 B.与技术结构一致• C.发展高职教育 D.与区域结构一致•2、将高校按管理体制不同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这构成了高等教育的:• A.形式结构 B.能级结构• C.层次结构 D.水平结构•3、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划分属于:• A.科类结构 B.形式结构• C.层次结构 D.地区结构•4、大学把直接服务于社会作为自身的职能,肇始于()•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5、在美国,高等学校的学位有():• A.学士、硕士、博士 B.硕士、博士• C.协士、学士、硕士、博士 D.协士、硕士、博士•6、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认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高等学校最早的职能是发展知识• B.高等学校的职能是逐步完善的• C.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最根本的职能• D.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派生职能•1、关于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正确的认识是:• A.教师中心论 B.学生中心论• C.主导-主体论 D.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2、理想的师生关系不应是:• A.权威与服从 B.交流和理解• C.自由和宽容 D.民主和平等•3、关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赫尔巴特主张:• A.学生中心 B.教师中心• C.师生都是教学中的主题 D.教师主导、学生主体••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级。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之魂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之魂

即使 同一所 响力, 加 强渗 透力 , 使其成为 学校师 生的精神 精 神文化 是大学在 自身存 在和 发展过 程 形成不 同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 在不 同的发展 阶段 , 其办 学思想和 办学 标志 。对 已有 校训、 校歌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进 中形成的能够体现独特的办学理念、精神风 学校 , 学校 的办学思想和办学 行整理 、 提炼 , 充分挖掘其 内在含义 , 并不断赋 貌、 个性气 质和文化 品位 , 并为学校 师生员 工 理念也可能会有差异。 随着时代和 予新 的时代 内涵 , 突出学校特色。总结学校发 广泛认可的一种群体意识。 它是在学校长期的 理念要 同国家 的教育 方针 相一致 ,
和办学理念的精华,又要根据时代发展需要, 同的一种理 想信念 、 价值取 向、 行为准 则和群 了设计者、 建设者和使用者 的价值观 、 审美观,
不 断创新和发展 。 体意识 , 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体现 , 蕴含着 丰
( 一) 汲取传统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精
大 学精神 既是校园文化 的有机组成部分 , 富的人文价值 ,有着 自身独有 的文化生态 , 体
华。 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在 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和主线, 引领着学校 现了浓郁的大学精神。 尤其是对一所具有悠久
认识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念, 是在办学实践过 经过历 史的沉淀 、 选择、 凝 聚所形成 的能够 体 祖国, 很好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程 中对 大学精 神内涵 的直接 体现。 大学办学思 现学校独特 的办学理念、 个性气质 、 精神风 貌、
并 为学校师生 员工所认 校园物质景观作为校 园文化 的外 在体现 , 想 和办 学理念 的传 承既要 汲取传 统办学 思想 道德水准和 文化品位 , 包含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校园文化建设参考文献摘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正受到教育界的正视和重视,先进的校园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其对于学校师生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正确确立,以及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大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

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新时期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一、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体人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而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校园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师生员工的归属感,以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大环境产生作用。

校园文化的本质意义和最高价值在于促进人格的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陶冶与规范作用。

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是组织文化理论与学校组织特点结合而成的新的学校管理理论。

因而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校园文化按其质态,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并按相互间的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为基础的同心圆结构。

1、校园物质文化现状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有许多功能,但最根本的是它的隐性育人功能。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精神环境中各种因素的载体。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渗透着一定的审美文化意蕴,能够给学生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能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对校园文化的物化形式是比较重视的,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各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的美化、规范化和教育化方面工作能够重点发展,特别是在教学设备的先进化、建筑设施的完善上取得较高的满意度,但在校园景观建设、数字化建设以及教学设备的开放、学生休闲娱乐设施建设方面,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需进一步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创新是新时代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任务。

因此,我校在四校整合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使全校师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

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它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扬弃和积淀过程。

高楼大厦对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能“筑巢引凤”,能使大楼折射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建大楼、育大师、养大气”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提炼,达到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

它包括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视野。

九江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涵盖自然科学学科,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有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基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校的整合要实现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融合,必须以大开放、大包容的气度,在九江学院的旗帜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创新知识。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提供多元化,突出主旋律,凝炼大学精神
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成果的“孵化器”,给人们提供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人文教育是最基本的环节),这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确立的基石。

建设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着手,科学地做好学校“三大规化”,使气势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优越的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让广大师生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

为此,整合后的九江学院应尽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自己的大学精神。

通过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德智体诸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形成健全人格,把体现着“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社会辐射作用。

九江学院是江西高校的“航母”,有着近4万名师生员工,在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时,应尊重原各校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特色,兼容并蓄,传承和融合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精神,从中提炼出新的大家认同的统一的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主旋律和精神文明主旨。

构建九江学院校园文化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框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变成师生自觉的行为规范。

例如对新生入学教育应把学院的文化传统、历史沿革和校训校风作为内容之一介绍给学生,教学生唱校歌(应有自己的校歌并制做成光盘发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毕业时,在颁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时高唱《毕业歌》,让学生带着豪情和对母校的眷念走向社会。

三、医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之思考
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治校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高等学府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典范。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院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学院,在大学文化和精神建设方面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它揭示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和医学发展规律。

医学院作为医学圣殿,是众多学子献身医学、立志成才的基地,更应弘扬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

在九江学院大学精神的框架内来构建医学人文精神,树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在营造医学人文环境、塑造医学生人文素养时应把“医学生誓言”、“南丁格尔誓言”等内容纳入医学人文建设范畴,让医学生、护生从一入校就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的激励和感染。

新时期的九江学院人,继续弘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爱校如家,敬业奉献”的九医精神,形成“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教风(教师风范)和“团结友爱、勤奋守纪”的学风,
吟唱“为了人类生命辉煌”之院歌
总之,九江学院要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大学,必须定位准确,瞄准“教学质量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学设施一流”的目标,在抓教学、科研基本建设的同时,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内涵建设,使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主导校园文化生活,影响全校师生,确保学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