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勇版 土壤学 名词解释
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书内考研知识点

1. ★土壤定义:(经典定义)(p3)2. 单个土体:(p3)3. 聚合土体:(p3)4. 原生矿物:(p19)5. 次生矿物:(p19)6. ▲土壤基本结构单位:(p20)7. 同晶替代:(p23)8. 土壤有机质:(p29)9. 土壤腐殖质:(英文)(p30)10. ▲有机质的矿化过程:(p31)11. ▲腐殖化过程:(p31)12. ★腐殖化系数:腐殖化系数是指定量加入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以碳量计)腐解一年后的残留量(以碳量计)与原加入量的比值。
一般用腐殖化系数来度量动、植、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形成腐殖质的程度。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13. 土壤生物:(p44)14. ▲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p47)1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p47)16. 土壤酶:(p48)17. 根际:(英文)(p50)18. 根际效应:(p51)19. ★根土比:(p51)20. 菌根:(p51)21. 吸湿水:(p58)22. ▲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p58答案不明确)毛管孔隙又称小孔隙。
具有明显毛管作用的孔隙。
其孔隙直径一般小于0.1毫米。
因土粒小、排列紧密而形成。
非毛管孔隙又称大孔隙,孔隙直径大于0.1毫米的土壤孔隙。
23. 膜状水:(p58)24. 毛管水:(p58)25. 重力水:(p59)26. 地下水:(p59)27. 吸湿系数:(英文)(p60)28. ▲凋萎系数:(英文)(p60)29. ▲田间持水量:(英文)(p60)30. 饱和含水量:(英文)(p60)31. 无效水:(p60)32. 有效水:(p60)33. 质量含水量:(p61)34. 容积含水量:(p62)35. 相对含水量:(p62)36. 土壤储水量:(p62)37. 土水势:(p64)38. ▲基质势:(p64)39. ▲土壤水吸力:(p66)40.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p68)41. 土壤通气性:(p72)42. ▲土壤热容量:(p75)43. 土壤导热性:(p76)44. ▲土壤热导率:(p76)45. 土壤母质:(p81)46. 地质大循环:(p91)47. 生物小循环:(p91)48. 成土作用分类:(p92)49. ▲溶迁作用:(p93)50. 螯迁作用:(p94)51. 悬迁作用:(p94)52. 原始成土过程:(p96)53. 有机质积聚过程:(p96)54. ▲黏化过程(作用):(p96)55. 钙积与脱钙过程:(p97)56. 盐化脱盐过程:(p97)57. 碱化与脱碱过程:(p98)58. ★富铝化过程:(p98)59. 灰化、隐灭化和漂灰化过程:(p98)60. 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p99)61. 白浆化过程:(p99)62. ★土壤熟化过程:(p99)63. 土壤发育:(p101)64. 土壤个体发育:(p101)65. 土壤系统发育:(p101)66. 土壤剖面:(p102)67. ▲土壤诊断层:(p104)68. 土壤颗粒:(p108)69. 土壤粒级:(p108)70. 有效粒径:(p108)71. 当量粒径:(p108)72. 土壤密度:(p111)73. 土壤容重:(p112)74. 容重、密度、孔隙度的关系:(p112)75. 土壤孔性:(p113)76. 土壤孔度:(p113)77. 当量孔径:(p115)78. 土壤质地:(p116)79. 土壤结构:(p121)80. 土壤结构体:(p121)81. ▲土壤结构性:(p121)82. 多级孔度模型:(p125)83. 饱和流:(p140)84. 非饱和流:(p140)85. ▲达西定律:(p140)86. 入渗:(p142)87. 土壤水的再分布:(p143)88. 土面蒸发:(p144)89. “夜潮”现象:(p145)90. “冻后聚墒”现象:(p145)91. 土壤水的有效性:(p146)92. 对流:(p151)93. 分子扩散:(p152)94. 机械弥散:(p152)95. 水动力弥散:(p152)96. 比表面积:(p158)97. 永久电荷:(p159)98. ▲可变电荷:(p159)99. 土壤净电荷:(p160)100. ▲电荷零点:当土壤胶体所带负电荷和正电荷的数量相等时,即胶体的净电荷为零时的pH值。
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学黄昌勇重点考研笔记

土壤学黄昌勇重点考研笔记摘要:1.土壤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土壤学的重要性3.土壤学考研院校和期刊4.土壤学期末复习方法和资料5.土壤学的就业方向和单位6.土壤学网课答案和电子教材正文: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形成、演化、性质和利用的学科,涉及到农业、环境、地质等多个领域。
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土壤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土壤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首先,土壤学主要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化、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土壤与植物生长、环境污染、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关系。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土壤学具有很高的重要性。
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同时,土壤学还为环境科学、地质学、生态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选择土壤学作为研究方向,可以考虑的院校有浙江农林大学等。
此外,土壤学期刊有很多,如《土壤学报》、《土壤与环境》等,可以关注这些期刊的最新研究动态。
在期末复习时,可以参考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教材和题库,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总结。
题库中包括概念题、问答题等,共22 页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土壤学的就业方向很广泛,可以在农业、环保、地质等单位就业。
例如,农业部门需要土壤学专业的人才进行土壤调查、肥料研发等工作;环保部门需要土壤学专业的人才进行土壤污染监测、治理等工作。
此外,浙江农林大学的土壤学网课答案可以作为参考,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电子教材也可以免费获取,为学习提供了便利。
总之,土壤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一、土壤学概述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形成、性质、利用和保护的自然科学。
土壤是地球表层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具有肥力、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质等基本性质。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土壤知识,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土壤分类及其特点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形成过程,土壤可分为岩石土壤、次生土壤和人工土壤等。
岩石土壤发育程度较低,矿物质成分复杂;次生土壤发育程度较高,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人工土壤是人类活动形成的,如水稻土、石灰岩土等。
三、土壤形成过程与因素土壤形成过程受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共同作用。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和风化程度;母质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和有机质基础;生物因素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循环;地形影响土壤的水分和温度条件;时间因素使土壤在长时间内逐渐发育和成熟。
四、土壤性质与土壤肥力土壤性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有土壤结构、质地、水分、温度等;化学性质主要有土壤酸碱度、氧化还原性、盐分、养分等;生物性质主要有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生物周转等。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适宜程度,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
五、土壤利用与管理土壤利用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等,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土壤管理旨在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维持土壤肥力,包括土壤保持、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改良等。
六、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主要来源于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等。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包括源头控制、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
七、土壤改良与培育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物质、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
土壤培育是利用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八、我国土壤资源与保护我国土壤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为保护土壤资源,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土壤资源调查、分区管理、法律法规等。
黄昌勇版土壤学绪论

黄昌勇版土壤学绪论土壤学绪论一、名词解释1、土壤2、土壤肥力3、土壤剖面4、土壤生产力5、自然肥力6、人为肥力7、有效肥力8、潜在肥力9、土壤圈10、土壤生态系统二、填空题1、土壤肥力按形成原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地球表层系统中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土壤肥力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是_________。
4、作为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从上至下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个最基本的发生层组成。
5、土壤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5大成土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6、土壤肥力根据其利用情况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7、俄罗斯土壤学家道恰耶夫认为土壤是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8、土壤的是由、、三相组成。
9、土壤的物质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1、为化验土壤养分应采集_____土样。
A 原状B 剖面C 耕层混合2、土壤是()A 、发育于地球内部的结构表层B、不能生长绿色植物C、疏松但内部少孔隙D、能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物多样性3、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于五大圈层()A、土壤圈B、大气圈C、地壳 D. 水圈4、五大成土因素之中不包括()A 、母岩B、生物 C 、温度D、气候5、关于土壤下列选项中是珍贵资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土壤资源数量上的有限性B、土壤资源是可再生资源C、土壤资源质量上的可变性D、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四、判断题1、母质不是土壤,因为母质不具有肥力。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的SiO2和Fe2O3含量的分子比。
18.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9.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20.土壤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21.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22.腐殖化系数:把每克干重的有机物施入土壤1年后所能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23.有机质土壤:一般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24.矿质土壤: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25.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
26.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27.C/N(碳氮比):有机物中碳素总量与氮素总量之比。
28.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称为有机质的周转。
29.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新鲜有机物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作用。
30.腐殖化作用: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
31.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32.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作用比单独生活时要强的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
33.根际(根圈):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34.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
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称为土壤密度。
3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称为土壤容重。
36.土壤孔隙度(总孔度):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37.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38.固相率:土壤固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
39.液相率:土壤液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液相率。
40.气相率:土壤气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气相率。
41.三相比: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容积分别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液相率(即容积含水量或容积含水率,可与质量含水量换算)和气相率,三者之比即是土壤三相比。
42.土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43.机械组成(颗粒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并可由此确定土壤质地。
44.土壤质地:反映土粒大小以及比例组成及其性质的土壤名称,即反映土壤砂粘的程度。
45.土壤结构体(结构单位):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46.土壤结构性:主要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性质。
47.土壤孔性(孔隙性质):土壤固体颗粒之间所形成的不同形状和大小孔隙的数量、比例及其分布状况的总称。
48.当量孔径:相当于一定水吸力的毛管孔隙直径作为土壤孔隙直径的指标,叫做当量孔径。
49.团粒结构:土粒胶结成粒状和小团块,大体成球形,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称为团粒。
50.吸湿水:由干燥的土粒的吸附力从大气中吸附气态水分子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
51.吸湿系数:在饱和水汽中,干燥土粒吸附水分子的最大量也叫最大吸湿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土壤含水量。
53.饱和含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也称为土壤全持水量。
54.临界深度:是指含盐地下水能够上升到达根系活动层并开始危害作物时的埋藏深度。
55.有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
(在田间持水量(1-2万帕)到永久萎蔫系数(150万帕)之间保留在土壤中的水分。
)56.无效水: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
57.萎蔫系数:植物因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
58.质量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
59.容积含水量:是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所占的容积百分数,又称容积湿度、土壤水的容积百分数,常用符号θv表示。
60.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61.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与同样条件下的纯自由水相比,其势或自由能的变化,其差值即为土水势。
(为了可逆地等温地在标准大气压下,从在指定高度的纯水水体中移动单位质量的纯水到土壤水分中去所需作的功的数量。
)62.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但并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
6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能量之间关系的相关曲线。
64.滞后现象:同一土壤从干燥到水饱和的吸水过程与从水饱和到干燥的脱水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65.土面蒸发:土壤水不断以水汽的形态由表土向大气扩散而逸失的现象。
66.水汽凝结:当水汽由暖处向冷处扩散遇冷时便可凝结成液态水,这就是水汽凝结。
67.入渗过程:一般是指水自土表向下进入土壤的过程。
68.水的再分布:当地表停止供水,入渗过程终止后,由于被入渗水湿润的土层与未获得水分土层的存在,土层含水量存在差异,在土壤剖面深厚,没有地下水出现的情况下,水的吸力和重力梯度还将使土壤水继续向下移动的过程。
69.土壤呼吸: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
70.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71.土壤导热性:土壤具有对所吸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性质,称为导热性。
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72.土壤导热率:在单位厚度(1厘米)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λ)。
73.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74.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75.水平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壤分布与热量的纬度地带性和湿度的经度地带性的关系。
76.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发生的土壤演变规律。
因为地形高低差异,水热条件存在差异,植被分布亦不同,从而土壤形成发育及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有规律的分布。
77.土壤纬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纬度不同而出现变化。
随着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用的岩石风化、植被景观也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的形成发育也相应发生沿纬度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使土壤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如我国东部沿海区由北向南土壤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布,依次为黑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砖红壤。
78.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的变化。
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及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以及大陆干旱气候等不同的湿度带,这种湿度带基本平行于经度,而土壤亦随之发生规律的分布,称之为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如我国西部的干旱内陆由东向西土壤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依次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79.气体扩散:是指气体分子由浓度大(或分压大)处向浓度小(或分压小)处的运动,它是由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或称布朗运动)引起的。
80.土壤胶体:是土壤最细微的颗粒,通常指直径在1~1000nm的固体颗粒。
81.永久电荷:由于粘粒矿物晶层中的同晶替代所产生的电荷。
82.可变电荷:由于胶粒表面分子或原子团的解离而产生的电荷,其数量和性质随介质pH而变化。
83.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可相互交换的作用。
84.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质量土壤所能吸附的阳离子的交换总量,一般用每千克干土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EC:cmol(+)/kg )。
85.盐基饱和度(BS):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
86.互补离子:土壤表面总是同时吸附着多种交换性阳离子,对某一指定离子而言,其它同时存在的离子都是该离子的互补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