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重点

合集下载

诗豪刘禹锡

诗豪刘禹锡

诗豪刘禹锡导语:在唐人诗文里,刘禹锡的诗作大多表达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豪刘禹锡简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

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

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

历夔州、和州刺史。

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

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

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

《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

他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

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

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

其律诗、绝句、古诗俱佳。

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

就连《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

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

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二首。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刘文以论说文成就最大。

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

二是杂文。

刘禹锡的散文与其诗歌一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

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的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字居易,号凤求仙。

汴京(今河南开封)人。

他是唐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清新雅致的诗风和政治才干而闻名。

刘禹锡以才名博富于唐代文坛,他的诗作以豪放明快的风格见长,注重咏史和抒情。

同时,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曾经担任多个重要职位,对唐代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他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对他的文学才华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他年轻时,他广泛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得以培养出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华。

他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提炼出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

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物和咏史为主题,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他在诗歌创作上极富创意,风格独特,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曾在多个重要的政府职位上任职,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曾担任侍御史、太常博士、考功员外郎等职务,他处理政治事务的能力备受赞誉。

他以正直廉洁和爱国心著称,对国家的事务忠诚尽责。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并坚决反对腐败和不公。

他的政治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正面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刘禹锡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安史之乱期间表现出色,为唐朝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曾参与多次战役,以其英勇无畏的战斗风格备受赞誉。

在他的领导下,唐军战胜敌人,稳定了局势,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他的军事才华为唐代的安定和和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禹锡对于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诗作和政治理念影响了许多后世的文人和政治家,他被誉为“文学家中的政治家,政治家中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贡献,被誉为唐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望洞庭》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品原文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句注释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作品译文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创作背景《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作品鉴赏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诗人是谁呢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诗人是谁呢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诗人是谁呢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慧超,号悲欢公,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出生在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祖籍江南。

早年求学于陈子昂和裴度门下,其文学造诣在当时已经备受瞩目,成为当时有影响的文学家之一。

刘禹锡一生曾任中书舍人、吏部郎中、中书侍郎、工部尚书兼诸道盐铁判官等重要职务。

他的政治生涯颇不顺遂,历经宦官专权、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多次被贬谪。

但他不屈不挠,独具慧眼,兼善博学,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和不朽的名篇。

刘禹锡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艳丽雄奇见长,包括《陋室铭》、《柳枝词》、《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诸多篇目,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博大的胸怀。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诗是《陋室铭》,表达了对清贫生活的豁达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此诗子曰:“富贵非深壑,贫贱即浅沟。

人情如水,深浅深浅,各自适宜。


刘禹锡的作品得到了后代诗人的广泛赞赏和传颂。

唐代杜牧曾评价他是“教化盛,文思广,工于辞令,式著诸体”,宋代
苏轼也曾赞叹他是“一代豪放之士,巨海般的心量,宽阔洒脱”。

现代学者也多次对他的文学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评价。

总的来说,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具有时代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呈现了唐代风
俗民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精彩和独具特色的表现。

他的不朽名篇长存于世,永载人心,成为后人崇敬和叹服的典范。

刘禹锡的生平简介

刘禹锡的生平简介

刘禹锡的生平简介【生平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

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后因王叔文事贬为朗州(今属湖南)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还,又贬连州刺史。

曾为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有《刘宾客集》。

禹锡在朗州,曾仿民歌为新词。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曾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

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

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晚年,刘禹锡变得性格乖戾,很少和人往来,以专门从事创作来消闲度日,自得其乐。

他常和白居易往来,酬和颇多。

刘“善诗精绝”,白居易赞扬他的诗说:“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

”推刘禹锡为“诗豪”,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的意思,后人也就据此而称之。

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

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刘禹锡的任性】文人往往都是任性的,比如王叔文侍读顺宗,在棋枰上燕起鹤落,可谓乾坤一局棋。

但王叔文纵负奇才,也没有完成他的乾坤之局,仅仅八个月不到,他的壮志就在政敌的谈笑中,灰飞烟灭了。

结局是自己被赐死,他的战友们“八司马”被贬职流放。

刘禹锡就在这个“八司马”之列。

同时被贬的还有柳宗元。

宫廷斗争残酷而又复杂多变,正是多变,便给那血腥的残酷抹上一丝神秘诡异的色彩。

让后人观看连续剧般去享受那其中的曲折惊险。

刘禹锡的简介与作品

刘禹锡的简介与作品

刘禹锡的简介与作品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文学家、学者、官员,字怀素,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他是唐代文坛上的一位骚客、散文家、诗人,以山水诗和古文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文笔优美,被誉为“唐代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

刘禹锡原名刘知几,因为他的父亲把他送给了当时在任的尚书左丞江夏王劝。

在江夏王得到的薪俸中,刘禹锡得到了不少的补贴,可以在学术和文学方面进行自由的探究,也因此在这方面有很高的才华。

刘禹锡进士后担任过一个县丞的职务,但他为官并不称职,很快就被贬到了江陵的一个偏僻地方做道教正一教碧洞观的主持,因此他一生都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但是他没有被官场上的事物所迷惑,继续写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

他的作品不仅扎实深入,也充满了漫长岁月的感慨。

刘禹锡的诗歌大多数以山水为主题,借景抒情,对事件进行歌颂。

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情味。

他的诗歌文笔严谨、朴素、含蓄,既传达了他自己的感情,也表达了当时人民的心声,被后人称为“唐代山水诗之祖”。

刘禹锡的散文更是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他的散文描绘细致,有细腻的笔触和清新的感觉。

他的散文以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而著称,被誉为“唐代散文之王”。

他最著名的散文作品是《陋室铭》,这篇作品借用了陋室及破旧的居所作为主题,那些枯朽的小品描绘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刘禹锡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反对奢华的宣传。

刘禹锡的作品在唐代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后来的朝代也不愧是如此。

他的作品被收入了《唐诗三百首》和《三才图会》,成为了历代学习者的重要课文。

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与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耀眼明星,他的作品不仅传达了一种文化与艺术理念,也深刻地反映出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方式、心理与情感。

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文化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全文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全文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全文译文及赏析《金陵五题·石头城》是由刘禹锡所创作的,寄托诗人昔日繁华无处寻觅的感慨,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不复再。

诗人怀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金陵五题·石头城》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金陵五题·石头城》唐代: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金陵五题·石头城》译文一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金陵五题·石头城》译文二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

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

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金陵五题·石头城》注释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

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

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

今为南京市。

故国:即旧都。

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

周遭:环绕。

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金陵五题·石头城》赏析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

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

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

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

周遭,环绕的意思。

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

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

刘禹锡《浪淘沙》原文,注释、赏析

刘禹锡《浪淘沙》原文,注释、赏析

刘禹锡《浪淘沙》原文,注释、赏析刘禹锡《浪淘沙》原文,注释、赏析刘禹锡浪淘沙原文及赏析刘禹锡浪淘沙原文及赏析《浪淘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你知道《浪淘沙》讲的是什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刘禹锡《浪淘沙》原文,注释、赏析。

刘禹锡《浪淘沙》原文,注释、赏析篇1导语:《浪淘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来刘禹锡、白居易等改创为诗题、词牌。

此组诗当为作者后期之作,且非一时一地。

原文浪淘沙①九曲②黄河万里沙③,浪淘风簸④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⑤去,同到牵牛织女⑥家。

注释①浪淘沙:古代歌曲名。

②九曲:形容河道弯弯曲曲。

③万里沙:指长长的黄河夹带着大量的泥沙。

④簸:颠簸摇荡。

⑤银河:天河。

⑥牵牛织女:星名。

指牵牛星、织女星。

解读翻译弯弯曲曲的黄河水,夹带着万里黄沙,狂风掀起滚滚波涛,如同来自天涯。

如今,我要沿着黄河直上高空的银河,同它一起,去拜访牛郎织女家赏析这首诗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写了黄河奔流时的磅礴气势。

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诗人仿佛将流经万里的九曲黄河一眼看尽,黄河从遥远的天际汹涌奔流过来,带着万里的泥沙,颠簸着,呼啸着,给人感觉好像眼睛里面都是黄河的身影。

后两句诗人发挥想象,黄河一直向前奔流,带着狂风巨浪,一直到达银河,去与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

全诗想象奇特,构思新颖,使我们感受到了黄河非凡的气势。

与此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要像黄河奔流一样,拥有不摄艰难险阻、永远奋斗追求的'精神。

刘禹锡《浪淘沙》原文,注释、赏析篇2浪淘沙(其八)刘禹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这首诗的赏析急啊要完整一点啊谢谢啊最好有写作背景语文七情HNJL2014—11—12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

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本篇是第八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注释: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青螺: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 找出诗歌中的比喻句,想一想, 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 么?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 想一想,诗人描写的是什么特 定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 •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洛阳(今河南洛 阳市)人。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刘禹锡的诗以 律、绝为工,格调高亢, 意向简括,气骨桀骜; 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他 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 唱和,并称为“刘柳” 与“刘白”。白居易称 他为“诗豪”,清人王 夫之称他为“小诗之 圣”。
• 中国五大淡水湖即 鄱阳湖、洞庭 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之一。 •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 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它 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 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 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洞庭湖浩 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 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 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 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 一日之中变化万千。古人描述的 “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 “远浦归帆”、“平沙落雁”、 “渔村夕照”、“江天暮雪”等, 都是现在东洞庭湖的写照。
看到 湖面
君山
联想 镜未磨 银盘 青螺
比喻 湖面 湖面
比作 比作
铜镜 银盘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