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教案

1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而对于老北京人怎么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梳理写作顺序,方法指导有详有略地记叙事件。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围绕相关场景和细节描写,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和传统文化。

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感知京味的语言表达。

体会详略得当的描写好处。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字词回顾:出示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读一读。

2.词语复习: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学生读一读并记忆。

3.批注交流:从哪里能体会到“除夕真热闹”?4.内容回顾: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反映出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的思想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重点探究1.内容知悉:春节前: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爆竹、各种玩意儿,预备过节的物品;过小年,放鞭炮,吃糖;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时——春节结束: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2.读文引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批注。

教师:作者是怎样描写除夕景象的,请批注并交流感受。

3.感受年味:课件出示除夕热闹的图片。

4.走进情境:年初一逛庙会。

5.交流探讨:默读第12、13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孩子们快乐的语句,并批注你的感受。

6.品析句子: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明确:这里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说说好在哪里并批注。

7.印象表述:穿新衣;团圆饭;除夕夜守岁;正月十五挂彩灯、吃元宵。

(三)写法探究1.写法知悉:哪些部分是高潮?2.写法特点:点面结合、主次分明。

1北京的春节(教案 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北京的春节(教案  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案:《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温馨与美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信息提取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内容包括北京的春节习俗、庙会、拜年等。

2. 补充阅读材料:介绍其他地区的春节习俗,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温馨与美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素材、图片素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阅读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北京春节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做好笔记。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了解的春节习俗,总结北京春节的特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拓展阅读:学生阅读补充材料,了解其他地区的春节习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2. 板书内容:北京春节习俗、庙会、拜年等关键词,以及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一篇关于春节习俗的文章,做好笔记。

2. 实践活动:采访家人或亲朋好友,了解他们家乡的春节习俗,整理成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对北京春节习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书写好的对联教学过程一、歌曲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恭喜》,回顾过年情景。

师:从这首喜庆的歌曲中,你想起了什么?生:(过年的有关事)这首歌是我们常在过年时唱到的一首歌。

2、课件出示关于北京春节的图片。

师:瞧,这是哪在过春节呢?生:北京。

板书:北京3、引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在语言大师老舍的引领下,去细细品味北京的春节。

板书:的春节[意图:通过歌曲的导入,感受快乐喜庆的气氛,虽说是课堂刚出发,但希望学生能从歌曲图片中能有热流在沸腾了。

]二、复习课文,用童谣来回顾北京过年前的准备。

1、回顾课文1—7自然段。

师:北京人过春节都会做些什么呢?2、出示童谣,用韵律表现童谣。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学过的一首歌谣来回答吗?[意图:练习与游戏结合,童谣是基础训练上的诵读题,韵律是下课自编的,在课堂上演练,体会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也是快乐的。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1>除夕1、自学9—11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还有哪些日子吸引你?我相信你们的学习能力一定很强,自学9—11自然段,做好自学笔记。

2、交流体会。

(1)学生做好笔记后交流。

(2)教师做小结词。

师: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北京人在这几天十分休闲,真是高高兴兴迎新年。

板书:(板书:休闲)贴下联:高高兴兴迎新年3、小结:同学们你们用精美的语言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元旦,谢谢你们。

[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了,老师牵线去学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所以自学、交流是不必少的,这也需要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做。

(整理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整理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的春节》教学设计陆星霞学习目标1、从字里行间了解老春节的习俗。

读中想象,感受其春节“分外热闹〞的特点,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2、揣摩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描写春节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如谋篇布局的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等。

感受作者俗白幽默的语言风格,进一步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培养阅读散文的能力。

3、通过比较性阅读,获得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启发。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民俗特点的表达方法,感受老舍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使学生懂得可以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和表达生活。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阅读了课文,了解到课文以时间为线,把老春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串珍珠般地连接起来,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突出老春节民俗的独特之处,使人印象深刻。

老春节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过得分外热闹〕23.的春节过得分外热闹!让我们读读下面词语,感受那热闹隆重、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氛。

把词串读出节奏。

〔出示词语〕色味双美又甜又黏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设计意图:描述性词语的画面感很强,通过朗读词语,整合声音感知、视觉形象与情绪感受,激活学生相关生活场景的内心视像与情绪记忆,带着对春节的整体印象走进课文。

〕二、感知想象,品读感悟〔一〕走进“除夕〞,感受“热闹〞的独特内涵。

1.认识除夕。

我们一起走进老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出示课件〕根据你对春节的认识,“除夕〞是个什么样的日子?〔除夕,又叫团圆夜,是旧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与新年的第一天连接在一起,是全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时刻。

〕2.感受除夕。

结合书中的插图,自由读“除夕〞片段,一边读一边展开画面想象。

你感受到除夕特有的气氛了吗?〔真热闹〕热闹〔鼓励添词,板书:家家热闹〕①老春节的除夕,真热闹!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除夕的“热闹〞……〕〔“面〞〕②师生互动,全情品悟。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继续诵读课文,分析描写“元宵彩灯“的语句,再次感受北京春节民风民俗。

2.通过比较、品读,感受老舍平实语言背后对北京无比炽热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描写”元宵彩灯”的语句,感受老舍平实语言背后的炽热情感。

教学难点:句子频繁更换主语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学习的两部分内容,请学生归纳1.文章按时间顺序梳理北京春节民俗,并将五个时间点进行详写。

2.作者巧用罗列的方法、关联词语,善用修辞、儿化音的语言,将腊八节吃食的丰富、作者自豪,对民俗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分析“环境、人们的行为”。

请仔细阅读“除夕是热闹的……火炽而美丽”,思考“可是”这一关联词,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预设:第一个可是强调元宵节明月当空的美景。

第二个可是强调了元宵节的火炽而美丽。

两个关联词结合可见:除夕与大年初一尽管热闹体面,但是似乎都比不上元宵节。

表达作者对元宵节的喜爱最为强烈。

(三)选点读析朗读第12、13段,分析为什么作者对元宵节的喜爱最为强烈呢?1.“火炽而美丽“形容元宵节,如何理解?火炽是指火势炽盛,又比喻人的情绪激动,在这里指元宵节的光非常耀眼、热烈。

而且也让人情绪激动。

美丽是指元宵节悬灯结彩的场景让人感到非常好看,而且心生愉悦,那么2.在元宵节的这个场景中,有哪些东西让人感觉到“火炽而美丽”呢?通读12段,按照这个句式,梳理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感到元宵节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数量庞大,让人感到元宵节火炽而美丽。

有各种不同类别的灯,如玻璃的、牛角的、纱的、彩绘的,让人……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灯火通明,让人……还有独出心裁的冰灯,让人……还有麦苗做成的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增添了颜色,让人……孩子们还买了各种花炮燃放,花炮的有声有光,让人……此时恰好明月当空,让人……3.在这些让元宵节火炽而美丽的东西中,有哪些共同和不同点?共同点:都是视觉效果上的美丽,很多是光带来的美丽,所以对应着火炽不同点:光是不同的,灯有玻璃的、牛角的、纱的、彩绘的、冰的,每一种灯都会有不同的光,还有燃放花炮的光、当空的月光,种种光汇集在一起,整个元宵节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让人心生激动。

第1课《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课《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四: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开始时,采用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借助表格知道了北京过春节的“老规矩”,找到了这么多的老规矩,这么多的内容,做了这么的多的事儿,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杂乱无章?为什么?(有顺序,有详略。

)2.你还记得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吗?(详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学习任务五:研读赏析,感受“年味儿”(设计意图:通过抓关键语句,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方式,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习得阅读的方法。

)(一)选择画面,感受“年味儿”1.自主学习。

默读全文,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课件出示阅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感受腊八的“色味双美”。

(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地方,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

(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2)指名交流。

(出示语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3)指名朗读,说一说课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习俗。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4)学生交流批注。

①【预设】:腊八粥的特点:食材多。

腊八蒜的特点:色味双美。

②出示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醋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

(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逛、熬、腊、粥、谚、宵、悬、殿、眨、鞭炮、店铺、彩绘、万象更新、除夕、间断、万不得已、灯火通宵、日夜不绝、络绎不绝、拜年、风俗、逛庙会、鞭炮齐鸣”等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隆重和热闹,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想象、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描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的,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隆重和热闹,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春节的回忆和期待,引入本课主题——北京的春节。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初步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北京春节习俗的了解和感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北京春节习俗的特点和意义。

五、板书设计1. 课题:北京的春节2. 教学目标:了解北京春节习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魅力3. 教学重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4.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六、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与春节相关的文章,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2. 课后实践: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过春节的习俗,整理成一篇短文。

3. 课后思考: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一、复习旧知1、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老北京春节习俗的?作者主要介绍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老北京的春节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些什么?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老北京的春节。

通过你的读,让别人清楚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

通过读课题,我们感受到北京春节的习俗具有它的独特魅力。

3、春节是多么美好!让我们重温那热闹隆重、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氛。

读读下面词语,让春节再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齐读词语,读准字音,把词语跟读音结合起来,把词串读出节奏。

(出示词语)色味双美又甜又黏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二、感知想象,品读感悟1、根据情景品读语句,感悟习俗的内涵。

(1)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除夕,又叫团圆夜,是旧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与新年的第一天连在一起,在这个全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时刻,同学们感受到除夕特有的气氛了吗?结合书中的插图,自由读读除夕的片段。

①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从哪些方面感受到除夕的“热闹”?②师生互动一:姑娘(小伙子),现在正是除夕,你家里热闹吗?家里人都在忙些什么呢?师生互动二假如你是记者,请你为大家报道一下家家热闹过除夕的盛况,如何?指导朗读。

(融进自己的体验)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

师生互动三:除夕,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守岁”。

什么叫“守岁”?现在正是除夕,家里灯火通宵,老爷爷,您为何守岁?(小伙子,你为什么也守岁?)③同学们知道“守岁”习俗的来历吗?(补充文字资料)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吴川市黄坡大岸小学:李少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3.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老北京春节习俗的?作者主要介绍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老北京的春节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些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老北京的春节。

二、深入详写片断,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1、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结合书中的插图,自由读读除夕的片段。

(1)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

”来体会。

①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总分)
②接着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除夕的热闹?
a、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师生互动一:姑娘(小伙子),现在正是除夕,你家里热闹吗?家里人都在忙些什么呢?
师生互动二:假如你是记者,请你为大家报道一下家家热闹过除夕的盛况,如何?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指导朗读。

(融进自己的体验)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

b、从味、色、声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停”,老舍以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描写的细腻。

C、再读课文,想想在这阖家团圆的夜晚,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哪些人?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动人的场面啊?你能体会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吗?他们为什么如此归心似箭?(口头表达训练)——读好“万不得已”句。

d、守岁的两重意义:一、岁数大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年轻人守岁则为了给父母延寿
三、与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又是怎样的光景呢?(“全城都在休息”)①什么叫“光景”?自由朗读,结合你过春节的经历,体会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到底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回顾学法)
②学生自由读,想象品味。

③比较一下,初一与除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四、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呢?(元宵)
(1)自读自悟“正月十五”,联想迁移,读写结合。

(2)引读:元宵上市,老北京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从哪些词句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高潮?请你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3)创设情境,引导写话:看着处处张灯结彩的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的花灯,你产生了哪些美好的遐想呢?请你用上文中最美的词语,写出你此刻的感受吧。

(4)学生展示自己的想象与感受。

(5)小结:是啊,元宵,这个春节的又一个高潮,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是这样的红火而美丽,真是个美好快乐的日子!
五、“一眨眼”正月十九到了,当同学们穿着新衣上学去,大人出门做事的时候,心里总会回想起什么?带着对春节的恋恋不舍的感觉读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⑴同学们,看来这篇文章已经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⑵小组讨论。

⑶全班交流:
①、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来写;
②有详有略地写,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师:那我们今后的作文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做到有详有略,让人印象深刻
③抓住特色活动来写;
④、语言凝练,通俗;语言幽默风趣。

⑶师小结:同学们,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期间共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但,作家老舍却仅仅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及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今后同学们要懂得运用刚才总结得出的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的习作。

我们课后的“阅读链接”向我们推荐了梁实秋的《过年》以及斯妤的《除夕》大家可以好好地比较,和课文中的除夕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看看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懂得,同样是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七、布置作业ﻫ1、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各地关于春节的习俗、传说,增长见识;
2、设想:明年的春节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师:虽然春节已经过去了,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欢乐温馨的回忆和幸福美好的祝福。

3、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进行仿写:《家乡的春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