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汇总苏科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 知识要点

°C010第二章 物态变化 知识要点姓名 班级【要点1】物质的三态1.水有______、______、_____三种状态,因为自然界中的水固态有冰、雪、霜、雹_,液态有_水、雾、雨、露_,气态有水蒸气_。
2. 通常情况下,所有物质一般都有三态: 。
【要点2】酒精灯的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a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_____加热。
b 、绝对____用一个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
c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_____禁止盖灭,不能吹灭。
d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______盖灭。
【要点3】温度1. 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
云、雨、露、雾、霜、雪、雹就是水的状态变化而形成的,它们的形成与 有关。
2. 温度:是用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要点4】温度计1.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测量的。
(测温液体是水银、酒精、煤油。
)2. 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二看清、四要、一不)(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________(测量范围)、________(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2)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_________________。
(3)待温度计的____________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物体接触。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______________。
3.操作过程:(1)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2)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3)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4)等温度计的系数稳定后再进行读数(5)取出温度计 (6)整理器材【例题1】如下图所示,温度计示数是: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
图21020℃℃3837(a)(b)【例题2】下列是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步骤,请你将正确的实验顺序填写在横线上A. 取出温度计B .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和水充分接触C. 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观察它的分度值D .估计被测水的温度E .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例题3】右图是某同学用体温计测热水温度(70℃左右)的示意图。
苏科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苏科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6.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7.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二章物态变化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5.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6.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7.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8.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第三章光现象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2.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3.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苏科版物理初二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点(绝对经典)

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态变化时物质的种类不发生变化;形状变化物态不一定变化;物态变化一定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热交换;固态物体形状和体积固定;液态物体体积固定,形状不固定;气态物体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仅凭感觉判断温度往往不可靠。
)3.温度计的构造:①装酒精、煤油或水银的玻璃泡②玻璃外壳③毛细管刻④刻度⑤温标(摄氏或华氏)。
但是不用水做测温液体:水在0摄氏度时就会结冰,无法测;水的比热容很大,升高相同温度,吸热多,所以升高(降低)1摄氏度所用时间很长,浪费时间;当水在-1~4摄氏度时,会产生反常的热缩冷胀.4.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
(微小变化放大,毛细管越细,精确度越高)%5.摄氏温标是摄尔西斯制定,单位是摄氏度(℃)6.量程:测量范围。
7.分度值:最小刻度所代表的数值。
(温度计的精确度)8.摄氏温标的分度方法: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
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份,每份为1℃。
刻度均匀读数不准确温度计: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中显示温度t1,沸水中显示t2,现在的读数t3,准确读数t,则有t=(t3−t1)÷t2−t11009.测量方法:(1)((2)会选:食用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观察量程和分度值,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3)会放: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不能接触容器底部或壁部,)(4)会读:待液面稳定后;立即读数,且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会记:记录数值且带上单位。
10.体温计(1)~(2)构造特点:①有一个细的弯曲的缩口②外表呈三棱柱状具有放大作用(3)①量程:35℃——42℃②分度值:0.1℃(4)使用:使用前应该甩几下,且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1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能透过太阳的辐射热,阻碍地表热量的散发引起。
苏科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苏科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声现象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6.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7.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二章物态变化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5.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6.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7.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8.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第三章光现象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2.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3.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组成和性质。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观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合而成的。
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在核外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中包含了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以电子云的形式分布在核外。
2. 原子的化学符号原子的化学符号通常由元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或前几个字母组成。
例如,氧的化学符号为O。
3. 分子的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结合而成的。
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发生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键。
•共价键:发生在非金属原子之间的键。
•金属键:发生在金属原子之间的键。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等。
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测定。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表现出的变化。
有一些物质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例如易燃、易氧化等。
通过发生化学反应可以观察到物质的化学性质。
三、热传递和相变1. 热传递热传递是指热量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常见的热传递方式有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热量在固体或液体中通过分子振动和扩散传递。
•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运动传递。
•辐射: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2. 相变相变是指物质的物态转变,常见的相变包括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等。
相变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直到相变完成后才会继续升温。
四、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变形的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物体上的多个力可以相互叠加,合成一个合力。
受力分析可以用于解决物体的平衡和运动问题。
3. 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1.温度计是利用的性质制成的。
2.摄氏温标以的温度作为0℃,以下的温度作为100℃。
3.温度计使用注意:(1)观察温度计的和,(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和被测物体,(3)读数时要等温度计的示数再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能\不能)离开被测物体(5)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
4.物质由态变为态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和。
5.蒸发发生在液体,可以在温度下发生,蒸发要热。
6.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液体的和液体表面的有关。
7.沸腾在液体的和同时发生。
8.液体沸腾时要热,但是温度,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9.液体沸腾的条件:(1)液体温度要达到,(2)液体能继续热。
10. 物质由态变为态叫做液化,液化过程要热。
11.液化的两种方式:和。
12.天空的云中的小水滴是由地面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形成的,云中的小冰晶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13.物质由态变为态叫做熔化,熔化过程要热。
14.物质由态变为态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热。
15.固体可分为和两大类,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叫,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叫。
16.晶体熔化时的叫做熔点,非晶体(有\没有)熔点。
17.熔化规律:(1)晶体熔化过程中要不断热,但是温度,(2)非晶体熔化过程中要不断热,但是温度。
18.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要达到,(2)能继续热。
19.晶体凝固时有一定的凝固温度,这个温度叫,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有\没有)凝固点。
20.凝固规律:(1)晶体凝固过程中不断热,但是温度,(2)非晶体凝固过程中不断热,温度。
21.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2)要热。
22.物质由态直接变为态叫升华,升华要热。
23.物质由态直接变为态叫凝华,凝华要热。
24.陆地和海洋中的水不断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到高空遇冷成小水滴或者成小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二章知识点归纳

__升_高___。 • (2)条件:_达_到__熔_点__、__持_续__吸__热_。 • 状态变化过程:_固__态___--__固_液__共_存__--__液_态___
• 4、晶体熔化图像分析 •
• 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的问题, 常常采用控制因素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 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 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 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 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 2、请描述出云、雨、露、雾、霜、雪的形成。 • (1)云:
_____空__气__中_的__水_蒸__气__升_入__高__空_,__遇__冷_液__化_小__水__滴_和__凝__华_成__小_冰__晶________ • (2)雨:
云_中__的__小_水__滴_和__小__冰_晶__越__积_越__多_,__最__后_下__落__(_下__落_过__程__中_小__冰__晶_熔__化_成__小__水_滴_ ) • (3)露
• 4、沸腾
• (1)特点: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_表__面___和__内__部__同时发生的 __剧_烈___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_吸__热___,但温度_保_持__不__变。
• (3)条件:_达_到__沸__点__、__持_续__吸__热_。
• (4)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_沸__点___。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_1_0_0_℃___。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 1、声音的产生原因?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 2、什么是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物态变化2.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一、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二、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摄氏温度的规定: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摄氏温度的读法:如“-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三、温度计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实验室用温度计的使用:会看:估测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会选: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会放: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使玻璃泡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
会读: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会记: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四、体温计1、量程:35—42℃;分度值:0.1℃2、特殊结构:玻璃泡与毛细管间有个缩口,因此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应先把水银甩下去。
2.2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水蒸气引起的烫伤比开水引起的烫伤更严重)。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1)蒸发: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液体的种类。
利用蒸发吸热的例子: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2)沸腾:一定温度,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水的沸腾实验:测量工具:温度计、秒表安装顺序:自下而上各器材作用:石棉网:使烧杯中的水受热均匀;开小孔的盖子:防止热量散失,缩短实验时间。
不开小孔会导致沸点偏髙沸腾前,声音大沸腾后,声音小水沸腾图像沸腾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沸腾特点: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海拔高度与气压、沸点的关系: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汇总苏科
版
物质的三态:
物质的三态及其基本特征
物质的三种状态有固态物质、液态物质、气态物质等,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没有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流动性。
温度计使用:
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汽化和液化: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的最终状态是气态,汽化过程中物质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液体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3.常见汽化现象有: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地面上的水
变干,酒精蒸发等
、液化方法: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当气体的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所有的气体都可以液化,其中温度降到足够低是指气体的温度下降至沸点或沸点以下。
小同的气体液化的温度不同。
利用这种性质可以分离物质。
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大多数的气体液化,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煤气以及气体打火机用的燃气,就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们液化的,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们液化,必须同时降低温度才行。
2、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开水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
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池,使池中的水温升高是利用液化放热来完成的。
熔化和凝固:
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根据熔化时温度的特点可以分为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熔化。
熔化时都需要吸收热量。
2、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两者缺一不
可。
熔化吸热:解暑,冰块熔化。
最常见的就是“下雪不冷化雪冷”,应用有制冷剂的使用,如液氮,干冰等;
凝固放热:在没有电冰箱的菜窖里,农民放上几桶水,让其凝固成冰,从而达到致冷的效果,让菜不易冻坏。
水泥凝固会使水泥变形。
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在升华时要吸热,具有制冷作用。
生产和生活中可以利用物质升华吸热来获得较低的温度。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丸等。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分类
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
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
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
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
仅在局部地区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
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习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和地理条件。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