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小品两篇

合集下载

文言文游记赏析六首

文言文游记赏析六首

文言文游记赏析文言文游记赏析六首《游黄山记》原文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蒙蒙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译文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

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

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

袁宏道《满井游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袁宏道《满井游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袁宏道《满井游记》原文及译文赏析袁宏道《满井游记》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满井游记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未百步辄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C.于时冰皮始解/学而时习之D.麦田浅鬣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第①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山水小品文比较赏析

山水小品文比较赏析

③ ⑤ ⑥


一 山 水 小 品 篇
兰心赏水 课文中写水,写出了水的 什么特点呢?用心品味一下, 按这个格式来说: ( )的水真( )啊, 你瞧( )。
总结:这几篇课文水的共同特征 有哪些?
一 山 水 小 品 篇
巧语辨水 这些水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 山异水,天下独绝。 潭中鱼可 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 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学 习 目 标
1、了解各篇的作者及相关文学 常识。 2、学会运用比较阅读法来进行 文言文复习,明确各篇景物特 点; 3、归纳出文言文中常见的写景 的技巧; 4、感受古人寄寓在自然山水景 物中的思想感情; 5、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对 初中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加以分 析。


山 水 景 物 篇 分 类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 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 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 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 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 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 ,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 ,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 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 ──鲁迅《孔乙已》
二 其 他 景 物 篇
景之写法 写景的顺序 1、按时间顺序来写景物过程; 2、先总写后分写来描写景物; 3、用移步换景法来描写景物。 写景的方法 1、用比喻修辞来突出景物; 2、用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来表 现景物; 3、用白描手法来勾勒景物;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赏析3篇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赏析3篇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赏析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赏析3篇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和最小的儿子苏过游览白水山的佛迹院。

我们在温泉里洗澡,水热得很,其源头大概可以煮熟东西吧。

沿着山腰向东走,稍微再向北转,有条瀑布高述七八百尺。

山中有八九个曲折的地方,每个曲折的地方都被瀑布奔流冲积成为水潭,深的潭用绳子吊着石头垂下去五丈深还不到底。

瀑布冲入潭里溅起的水花象雪飞,其声音却象雷响,既使人喜欢又使人害怕。

山崖上有几十个大人的脚印,这就是所谓佛迹了。

傍晚回家,倒转身来走,观看野火烧山,火势很大。

我们一下子就越过了几个山谷,到了江边,山间的明月已经升起,我们在江中一面划船,一面玩弄着溅起的水花和月影。

回到家,已经二更了,我又和苏过喝起酒来,吃着那余甘煮成的菜。

看着自己的身影颇感颓废,再也不能熟睡,便写了这篇文章来给苏过。

东坡老人。

注释:[1]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3] 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4]汤池:即汤泉。

[5]殆:(daì)大概,差不多。

[6]循:沿着。

[7]少北:稍向北。

[8]悬水:瀑布。

[9]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0]辄(zhé)为:就是。

辄,就。

[11]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2]水崖:水边的山崖。

[13] 倒(dào)行:顺来路回去。

[14]甚:厉害。

[15]度:越过,过[16]击汰(tài):击水。

独抒性灵的袁宏道小品文

独抒性灵的袁宏道小品文

独抒性灵的袁宏道小品文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县人,官至吏部郎中,其间又数度去职归隐。

与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时称"三袁",号为"公安派"。

其文风清新流丽,"独抒性灵","才高胆大,无心于世之毁誉,聊以舒其意之所欲言耳。

"(1)传世有《袁中郎全集》(2)。

一、真情寄于琐事袁宏道最为世人称诵之处在于创作了大量小品文,包括序跋,尺牍,山水游记等,抒写自己的文学旨向,生活志趣,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就描写对象而言,既写名山大川,又摹城郊风光,开始有了"近代人文气息","它的感慨,抒写的景物明显带有更为近代的日常气息,它们与世俗生活、与日常情感更为接近了。

"(3)行文语调不是高高在上的文人口吻,也无圣哲训世的凌人与沉重,更没有酸儒的陈腐格套。

且成篇体制短小,"止于其所不可不止",其文简约而意蕴丰厚无穷。

恰如对佳山水,得其意而忘其形,以写意之笔墨绘自然之胸襟,寥寥数笔,境界全出。

而且只可远观静睹,一旦近处细审,可绝无相类。

如名篇《晚游六月桥待月记》。

作者不写人所共赏的湖光山色,正显他的聪明之处,因前人已极写西湖景色之胜,笔墨早就拥雍不堪,恐怕很难捕捉到新语,不如跳开思路,宕开笔墨,单抒写"我"与"景"相会时的独特内心体验: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俗客受用,宜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认为寻常的"绿烟红雾"不算胜景,更斥"歌吹为风,粉汗如雨"为"艳冶极矣",如此游西湖,不仅俗不可耐且有败景之虞。

游记小品两篇——滕东中学顾栋(修改)

游记小品两篇——滕东中学顾栋(修改)
人物:古:人和物;今:人,画中人,重要人
同年:古:同榜登科者;今:同一年。
御:古:戴上;今:抵挡;驾驭。
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
穿:
滕东中学语文教研组顾栋
18
词类活用
精兰棋置 名词作状语 城中仕女云集 名词作状语 山色微岚 名词作动词 着重裘以敌之 名词作动词 然则是游也宜书 名词作动词
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 滕东中学语文教研组顾栋 6
高粱桥简介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 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 二十九年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石桥。明清之 时,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 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 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 京师郊外一胜景。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 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 连西山。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 上,行人车马如穿梭。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 这里热闹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水、 人家之感。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 “清明上河图”。
滕东中学语文教研组顾栋
12
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
滕东中学语文教研组顾栋
13
游记小品两篇
游高粱桥记
袁宏道 袁中道
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
滕东中学语文教研组顾栋
14
识记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鳞鬣(liâ) 窈窕(yǎotiǎo) 几席 (jī) 缙绅(jìn shēn) 趺坐(fū) 痴禅者(chán) 筵中人(yán) 烟霾 (mái) 喧嚣怒诟(xiāo gîu) 了不 相属(zhǔ) 岚(lán) 侑(yîu) 茗 (míng) 羸马(lãi) 微泮(pàn) 飚风(biāo) 舛(chuǎn) 邸(dǐ) 砾砾(lìlì)

二山水游记《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老师版资料

二山水游记《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老师版资料

山水游记(二)(《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目标:识记重点词义和名句,总结、运用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提高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提高记忆力和理解分析能力,掌握答题的有效方法。

一.完成下面内容一、《记承天寺夜游》(八上)①内容主旨:作者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用美景衬托了自己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

(叙事:寻伴夜游,描写:庭中月色(月色如水,月色空明)抒情:月下感叹)(欣喜、愤懑、悲凉、失落、豁达)②体会或领悟:人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坎坷曲折,但只要心胸豁达,淡泊名利,就能化忧郁为释然,以平和之心享受生活的乐趣。

③写作特色:1.叙事和抒情、写景有机的结合,情景交融。

2.运用比喻写景。

④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湖心亭看雪》(八下)①内容主旨:通过描写湖心亭看雪的经历,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作者:避世的忧愤、孤傲的情怀,客居他乡,有超凡脱俗的性情,遗世独立)②阅读启示:我们要像作者一样保持不随流俗的闲情雅致。

但作品中流露出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

③写作特色:1.本文融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叙事简练,寓意深蕴。

2.“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

3.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④默写描写雪景的一段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岳阳楼记》(八下)①内容主旨:本文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览物之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寄寓了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阅读材料整理]苏东坡的小品文

[阅读材料整理]苏东坡的小品文

[阅读材料整理]苏东坡的小品文[阅读材料整理]苏东坡的小品文---小易今日读戈工兄的《苏东坡的围脖》一文,非常喜欢。

想起自己曾经有段时间很迷恋苏轼的那些精短透明有趣的小品文。

翻检以前整理的有关材料,做归并,整理一份新的阅读材料,以备以后教学之用。

2004-4-8 13:49|小易近日迷上苏东坡的小品文,精短又极见境界。

细细品读,见情见性,不亦乐乎!张岱的这则《湖心亭看雪》,颇有东坡遗风——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更定:天亮。

沆砀:冬天天空中白茫茫的寒冷水气。

大白:大酒杯。

简评:短文描绘了一幅意境空灵,淡雅别致的西湖雪景图。

~~~~~~~~~~~~~~~~~~~~~~~~~~~~~2004-4-8 13:50 |小易东坡小品文十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织,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评: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

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

黄四娘独何人哉,而托此书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

砚铭或问居士:吾当往端溪,可为公购砚。

居士曰:两手,其一解写字,而有三砚,何以多为?曰:以备牛肉干。

居士曰:吾手或先砚坏。

曰:真手不坏。

居士曰:真砚不坏。

书墨余蓄墨数百挺,暇日辄出品试之,终无黑者,其间不过一二可人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记小品两篇
游高粱桥记
袁宏道 袁中道
三袁长兄——袁宗道(1560~1600)
▪ 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明代文学家,明湖 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七年(1589) 礼部会试第一,殿试成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 次年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为公安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十一月四日 (12月9日),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终年 40岁。光宗继位,赠礼部右侍郎。为人神清气秀, 稳健平和。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 “不妄取人一钱”,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 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
了自己。
▪ 游览天气不同——袁宏道所遇天气应是风和日丽;袁中道则遇 到了沙尘暴。
▪ 游览感受不同——袁宏道是享受悠游之乐;袁中道则感到百苦 而急归。
▪ 表现主旨不同——袁宏道是借景抒情,抒发超凡脱俗的雅士情 怀;袁中道则描写客观,通过江南春景的反衬直抒自己的人生 感慨。
▪ 侧重点不同——袁宏道侧重写景。袁中道侧重议论。 ▪ ……
通假字

▪谭
见课本注释
▪志
古今异义
人物:古:人和物;今:人,画中。
御:古:戴上;今:抵挡;驾驭。
穿:
词类活用
▪ 精兰棋置 名词作状语 ▪ 城中仕女云集 名词作状语 ▪ 山色微岚 名词作动词 ▪ 着重裘以敌之 名词作动词 ▪ 然则是游也宜书 名词作动词
一词多义
三袁仲兄——袁宏道(1568~1610)
▪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 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在文学上反对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 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 合称“公安三袁”。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吏 部郎中,正五品。博学多才,为官勤勉,任吴县县令仅 一年,吴县大治。当朝宰相申时行曾感叹:“两百年来 无此县令”。43岁病逝于沙市,葬于白鹤山。他是“公 安派”的领袖人物,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一生著述丰 厚,传世诗歌有1700多首,游记、杂文等600多篇,其 中多篇诗文被选入大中学课本。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 《袁中郎全集》。
▪ 三袁是同胞兄弟,并能同时在各学术领 域,如哲学思想、政治倾向、文学观点、 创作风格,以至性情、气质等方面,发 挥相互影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 有的,甚至可谓文坛奇迹,因此有“一 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一说。 三人对以后几百年的历史乃至近代的五 四文化运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袁氏兄弟不仅文名卓著,为官也清正廉 洁,三人为官到头,只落得两袖清风。
3.探究二文写景和感受大相径庭的原 因。 (提示要紧扣二人的人生经历)

▪ 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僧人寂子一同去旅 游。那时的杨柳方才发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 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时。盘腿坐在古书根上, 把茶看成酒来品饮,绿树浪影恰似劝人畅饮的音 乐和锦帛普通,清清的水让本人发生错觉,似乎 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普通,人来人往,也恰 似这景色的一局部。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本人们三 小我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僧人一样,纷繁相视而 笑。而本人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哗 怒诟,和这美景涓滴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过了一会儿,碰到了统一年及第的黄炜,叫他下 来,与他扳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欣赏了梅 花,接着就回家了。
三袁小弟——袁中道(1570—1626课本 ) 为1623年最新研究成果1626年
▪ 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公安派”领 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湖广公安人。万 历三十一年(1603)34岁时才考中举人。万历 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徽州府教授。万历四 十八年(1620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启四年 (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1626年八月三十日 (10月19日)病逝于南京,终年57岁。其成就次 于宏道。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强调性灵。 著有《珂雪斋集》20卷、《袁小修日记》20卷。
句子的独立性
▪ 2.鱼鸟之飞沉 助词,的
▪ 3.呼而下,与之语 代词,代黄
昭质
▪ 4.中目塞口,嚼之有声 代词,
沙尘
▪ 5.何京师之苦至此 助词,的
▪ 6.着重裘以敌之 代词,代指寒冷
句式---省略句
▪ 趺坐古根上 句前省“余” ▪ 步至门外 省主语“我们” ▪ 中目塞口,嚼之有声 省“尘埃” ▪ 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砾砾 句前皆
▪高 粱 桥
游记小品两篇
游高粱桥记
袁宏道 袁中道
你能读准吗?
léi
羸马




pàn
微泮
lì lì
砾砾
mái
烟霾
biāo chuǎn
飚风 舛

diāo

貂帽
zhuó qiú
着重裘
2020年8月19日星期三
滕东中学语文教研组顾栋
8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同学们朗读之后,根据课 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 积累文言实虚词及句式。
▪ 以 1.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表目的的连接 来

2.茗饮以为酒 把……当成

3.予以问予 因此
▪ 4.着重裘以敌之 用来
▪ 而 1.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连词承接
▪ 2.而飙风自北来 表转折
▪ 3.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 表修饰
▪ 4.流急而清 表并列
▪ 之 1.鱼之沉水底者 结构助词,取消
二、再读比较,理清主旨
1.两篇游记各描绘了高粱桥怎样的 景色?
2.请尽量多的找出两篇文章的不同 之处?
3.探究二文写景和感受大相径庭的 原因。
1.两篇游记各描绘了高粱桥怎 样的景色?
▪略
2.请尽量多的找出两篇文章的不同之 处?
▪ 游览时间不同——袁宏道三月初一;袁中道是三月中。 ▪ 游览积极性不同——袁宏道主动;袁中道被动。 ▪ 描写主体不同——除景物外,袁宏道写到了游人;袁中道只写
省“余”
游高梁桥记——译文
▪ 高粱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景色最漂亮的 中央。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 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 看得分明。梵刹鳞次栉比,红楼朱塔,在绿树 的映托下显得非分特别的斑斓。而从西山为游 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精美迟早都纷歧样, 似乎是成心用来文娱游人的一样。当春意正浓 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需不是出格的没空城 市来这里旅游一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