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探讨,农业基础范文.doc
农业昆虫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探讨

2农业 昆虫学课程研 究性教学 改革措 施
2 1树 立新 的教 学观 念 . 研 究性 教 学 要 求 以培 养学 生 能 力 为 中 心, 强调 的是 学 生 自主 进 行 知识 构建 , 教师 采 取 各种 有 利 于 学 生 思 考 或 动 手 的 方 式 , 引 导 学 生 积 极 参 与 研 究 与 实 践 , 而提 高 从 学 生 综 合 能 力 。 展 农 业 昆 虫 学 研 究性 教 开 学, 首先 教 师 要 树 立 研 究 性 教学 观 念 , 必须 以 教学 研 究 为 前 提 , 究 教学 内容 、 究 教 研 研 学方法, 科学 合理 应 用 各 种 手段 , 充分 调 动 学 生 积 极 参 与 到 教 学过 程 中 , 发 学 生 的 激 学 习 兴趣 和 动 力 。 次 , 师要 树 立 不 断 创 其 教 新 教学 方 法 的 观 念 。 教 学过 程 中 , 师 可 在 教 通过 科学 、 当的 教 学 方法 促 进 师生 互 动 , 恰 达到 传授 知识 、 展 智 力、 养能 力等 目 发 培
1 5 学 生考核 体 系老化 . 农 业 昆 虫学 课 程 的 考 核 体 系 相 对 比较 单 一 , 元化 的考 核 方 式 很 少被 使用 。 考 多 其
核 体 系都 是 学 生 课 堂 出 勤率 和考 试 成 绩 作 为 主 要 指 标 , 少 考虑 学 生 的 其 他 方 面 , 很 比 如 运 用 所 学 知识 分析 、 决 问题 的能 力 、 解 创 新 能 力 等 。 此 , 生 在 学 习过 程 中 , 因 学 只是 注 重 平 时 出 勤 和期 末 考 试 成 绩 的 结 果 , 而
1 农业 昆 虫学课 程传 统教 学模 式存 化 的 机 会 , 学 生 处 于 被 动 地 位 , 乏 学 使 缺 习的积极 性 。 统 的 农业昆 虫学 教学 中, 传 在 的 主 要 问题
农业昆虫学的课程特点及改革策略

农业昆虫学的课程特点及改革策略王运兵,王进梅,高扬帆,张中印,潘鹏亮(河南科技学院植物保护系,河南新乡 453003)摘 要:农业昆虫学的课程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地域性。
进行相关教学改革时,要针对其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全面突破。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课程特点;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4)06-0082-02 一、农业昆虫学课程的特点1.综合性。
农业昆虫学实际上是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在害虫防治方面综合运用的产物,是一个终端性的应用科学。
即将各种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起来,去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害虫问题,就形成了农业昆虫学。
例如,我们要搞棉花害虫的综合防治,就需要具备害虫的基本理论知识、植物学知识、棉花栽培学知识、棉花育种学知识、土壤学知识、气象学知识、害虫测报与统计方法、害虫生防及化防技术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好棉花害虫的综合防治。
2.实践性。
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起源于生产实践,在此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归纳、概括与提升,实现技术理论上的升华。
可以说,农业昆虫学就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和科技人员在与农业害虫斗争中所积累经验的理性总结。
因此,要学好农业昆虫学,必须注重实践。
3.地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农业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种植结构大不一样,导致农业害虫的种类、发生为害特点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除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和泛用性的方法和技术外,我们一定要根据不同农业生态区域的特点去研究和治理害虫。
例如我国从黑龙江到海南岛都有玉米螟的发生,但种群数量动态差异极大,防治上就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法。
二、根据课程特点,搞好教学改革(一)教学内容的补充与调整1.对有关章节进行调整,形成以作物为主体的害虫群落体系。
传统教材在阐述害虫防治时,仅针对单个害虫,这样不利于从某种作物田的整体出发来治理害虫。
鉴此,我们将某种作物害虫作为一个体系来阐述,先阐述某种作物的生态特点,然后阐述害虫群落特点,第三步阐述群落优势种群的发生为害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某种作物害虫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
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以河套学院农

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初探摘要:农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植物保护则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农业昆虫学作为植物保护主干课程,承担着植物保护不可或缺的责任和义务。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是所有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对农业昆虫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7-0151-02收稿日期:2018-11-20基金项目:河套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HTXYJZ17001);河套学院转型发展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项研究项目(HTXYZX17010)*通讯作者:路慧(1980-),女,河北武强人,河套学院专任教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昆虫与植物之间关系及植物防御反应。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门类,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
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植物保护则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基础[1]。
农业昆虫学作为植物保护主干课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半壁江山”,与植物病理学共同承担着植物保护的责任和义务[2]。
农业昆虫学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是农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植物保护。
河套平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河套学院位于河套平原腹地,2012年成为一所本科院校,农学专业是首批升为本科的专业之一[3]。
从农学本科专业形成之初,领导就非常重视对学生植物保护专业素养的培养。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河套学院农学专业制定了新时期人才培养计划,即培养具有运用农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是所有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背景意义,重点着重于课程目标和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案例分析与讨论以及学生评价和反馈。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进一步探讨了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植保专业学生。
【关键词】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教学方法、课程目标、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学生评价、成效、发展方向、总结、展望。
1. 引言1.1 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是植保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科技的进步,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的农业形势和人才培养需求。
植保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如何预防和控制农业作物上的害虫,这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业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让学生掌握更为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
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他们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思维。
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昆虫学作为植保专业的重要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和革新。
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在于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关于提高《农业昆虫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关于提高《农业昆虫学》教学效果的思考《农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普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害虫综合治理等课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地域性和实践性。
目前,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全球气候的变化,农业害虫的发展日趋复杂,出现了许多新的虫害,主要害虫的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的重要害虫的发生和危害规律也有了新的变化。
同时,害虫治理的主要手段依旧是化学防治,而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直接导致了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诸多的问题。
在农药减量化使用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大趋势的背景下,如何结合实际,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理念与技能俱佳的植保毕业生,成为《农业昆虫学》教学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尝试,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旨在与同行进行探讨。
一、调整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农业昆虫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千篇一律,主要局限于教材、教学大纲和授课教师。
首先是教材,教师在确定教材时受限于学校要求和教材的区域性,选择面极窄,目前《农业昆虫学》的教材更新较慢,与课程的与时俱进性形成矛盾。
学生购买教材的积极性降低,很多学生使用的是老教材,一个教学班存在多种版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验项目设计均有较严格的限制,也是造成教学内容落伍、呆板的原因;有些教师上过一轮课后,今后数年课件均无更新,学生接触不到新技术和新知识。
针对这些问题,可采用以下方法:1.订购较新版“十一五”教材,以教材为基本主线,辅以学生自行借阅的图书馆参考书籍及电子版文献资料,克服教材的时间束缚,降低学生之间由教材造成的差异;2.根据课程的特性,灵活修订《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增强教师安排教学内容的主动性;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及害虫防治新进展,并补充新知识、新观念,拓宽学生视野。
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作者:张雅梅秦建春王军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0年第12期摘要针对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结合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现状和该课程特点,从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农业生产调节实验课时间、加强教学资源积累与利用、移动课堂的组建、完善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实践证明,此次教学改革不仅激发了学习农业昆虫学的兴趣,而且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收获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talent demand,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we focused on the reform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experiment teaching,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experiment curriculum system, adjusting experiment time in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ng mobile classroom and perfecting experiment assessment system. 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is reform not only motivated the learning interest in entomology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experiment teaching,but it also cultivated the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and good teaching effects were achieved.Key words Agricultural entomology;Experimental teaching;Teaching reform农业昆虫学是农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农业昆虫学实验是农业昆虫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探索

Re f o r m a nd Ex p l o r a t i o n o f En t o mo l o g i c a l Ex p e r i me nt Te a c h i n g
U U S ho u z h u ( A g i r c u l t u r a l C o l l e g e , L i a o c h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L i a o e h e n g 2 5 2 0 5 9 ,C h i n a )
农业 作 为 国民经济 的基础 产业 ,在世 界各 国的 产 业体 系 中具 有无 可替 代 的地位 和作用 ,农 业产 品 的数量 和质量 在很 大程 度上 决定 着人类 的 生活水平 和生活 质量 ,在 欠发达 国家 中尤 其如此 ,因而各个
经 济体 均有 相 当多 的立 法 和措施 来保证 和促 进农 业
s o n,i s o l a t i n g t h e e x p e i r me n t f r o m t h e o r y c o u r s e a s a n i n d e p e n d e n t c o u se,a r n d h a v e a n i n d e p e n d e n t e x a mi n a t i o n i n t h e e n d o f he t t e m ,g r o o d t e a c h i n g e f f e c t wa s o b t mn e d i n a g ic r u l t u r a l c o l l e g e o f L i a o c h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Ke y wo r d s :e n t o mo l o y ;e g x p e ime r n t 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学生在上《 农业昆虫学 》 之前 已经学 习过作 为专业 基础 课 的《 通昆虫学》, 普 他们 对昆虫 学 的好 奇心 已经淡化 , 并且 认为没有必要再学 习《 业 昆虫 学》 农 。为 了让学 生对 《 业 农 昆虫学》 的重要性有个 直观 的认 识 , 我们 经常在第 一 堂课 的 时候讲一个每年在新 疆各 地发生 的真 实 故事 , 20 如 08年新 疆 昌吉州呼图壁县棉农 给学校 打来电话 , 反映 当地 棉铃虫大 发生的现状 , 并请求学校给予援助 。学校 决定派 出两位植保 教研室的老师和六位学生组成 援助小组 。故事讲到这里 , 我 们就会问学生 : 假如你是其 中的一员 , 能圆满完成任务 ? 是否 然后开始切人本课程 的绪论部 分 , 告诉学生《 农业 昆虫学》 研 究的内容和任务 , 并特别强调《 农业昆虫学》 研究 的最终 目标 是解决农业生产中实 际问题 , 获得 最佳 的经 济、 态和社 会 生
《 农业昆虫学》 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程 , 其最 终的 目标 是让学生 掌握害 虫种群在 一定生 态条件 和外界环 境下发生发展 的变 化规律 , 出害虫 危害 的薄 弱环节 , 的 找 有 放矢地运用各种 防治原理和策略 , 防虫害的发生或将 已经 预 发生的虫 害的损失 降低到 最小 的限度 , 创造最 佳的经济 、 生 态和社会效益 。所 以本课程 的难点是 害虫 的预 测预报、 经济 阈值的估算 、 防治策略和最适 防治期 的确定 以及它们三者之 间所体现 的经济 、 生态 和社会 的动态关系的灵活把握 。害虫 的预测预报不仅要求 学生对 害虫本 身 的生 物学特征 和发生 规律要熟悉 和了解 , 而且 要求学生 对当地害虫所 处的生态条 件和气候 环境 的变化有 整体 的把握 。经 济阈值 的估 算既要 求学生对基 于害虫预测预报所能挽 回的损失有准确的判断 , 又要求学生对 采取 的防治措 施 和方法所需 要的费用 有准确 的预算。防治策略 的制定 和最适 防治期 的确定既基 于学生 对虫情的调查 和预测预 报 , 又基 于学生对 经济 阈值 的估算 。 同时防治策略的制定还反 过来影 响经济 阈值 中防治 费用 的 预算。对于缺乏经验 的学生来讲 , 完全理解三者 的动态关 系 是一个难点。典 型的案例是 20 0 8年我们组 织学 生对校 园周 围棉 田的棉铃虫进 行越冬代成虫 和第 一代成虫的连续调查 , 学生们得出的结论 是还没 有达 到需要 采取 防止措 施的经 济 阈值 , 当到第二代成 虫的 时候 , 他们 的调 查结果 显示 已经 大 大超过了经济阈值 , 而此 时 已经错 过 了最适 防治期 ( 即第 二 代幼虫幼龄期 ) 所 以我们在教学 的过程 中对学生在理解 三 。 者的动态关系时进 行了强 化和多 次的模拟实践演练 , 这也是 我们讲授本课程的核心价值和最终 目 的体现 。 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昆虫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探讨,农业基础-农业昆虫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探讨①孔海龙苏宏华杨国庆(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为了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农业昆虫学教学实行研究性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
本文通过分析农业昆虫学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措施,以期促进农科专业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的推广。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研究性教学主要问题改革措施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10(b)-0035-02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宽广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05年1月7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教学是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也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
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园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传统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为了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那么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下面以研究性教学作为指导思想,对“农业昆虫学”传统教学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1农业昆虫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1.1教学观念陈旧农业昆虫学课程传统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所谓的教学“三中心论”,即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2],以“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为主[3],教师过分重视农业昆虫学基础知识、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的传授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忽视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能力,把学生看作是灌输知识的容器,一味地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几乎完全被动从属的地位。
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学生缺乏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而是全盘的接受和遵从,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懒于思考、难以发现问题,这样其主观能动性几乎没有被发挥,更谈不上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难以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要开展农业昆虫学的研究性教学,师生双方都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确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教学内容覆盖面狭窄教师的教学内容仍受传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束缚,限制了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及时了解和把握。
传统农业昆虫学应用课程的教科书从着手编写到出版,少者历时3~5年,多者可达8~10年,这使得学生学到的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情况出现“代沟”,我校目前应用《农业昆虫学》教材编写于2001年,在各论部分内容上,仍以传统生产上为害比较严重的害虫为主,而对近年来为害严重的入侵害虫类(烟粉虱、斑潜蝇、西花蓟马等)在教材内容中基本没有体现。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拓宽授课内容、知识面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及时补充新的、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教师可以督促学生查阅文献,收集相关学科资料,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1.3教学方法单一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讲授更多的内容,教师一讲到底,过分重视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面面俱到,不考虑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样化,没有给学生领悟、理解和消化的机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农业昆虫学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繁多、学时数有限,大多数教师的授课方式都是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盲目、机械地记笔记,很少有时间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单一的教学方法势必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兴趣、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气氛不活跃,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研究性教学,必须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除了理论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还应开展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
1.4缺乏个性化培养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缺乏对学生个性的认识、尊重的观念和思想,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形成了唯书、唯权威是从的思维定式,缺少学生自己的思想。
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大三学生下学期必修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间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对这门课几乎没有兴趣,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厚,并且有些学生尤其嗜好害虫防治中的化学防治部分,有些学生对植物病虫害检疫比较感兴趣。
面对日益剧增的就业压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应当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对于这门课程毫无兴趣的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选择如跨专业考研,对于有兴趣的学生,根据其自身的爱好特点,鼓励他们就业或进一步考研深造,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1.5学生考核体系老化农业昆虫学课程的考核体系相对比较单一,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很少被使用。
其考核体系都是学生课堂出勤率和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指标,很少考虑学生的其他方面,比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注重平时出勤和期末考试成绩的结果,而忽视了平时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探讨,最终只是培养了一些“应试高手型”学生,这样势必影响到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我们应该采取多元化、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灵活应用知识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农业昆虫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措施2.1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研究性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教师采取各种有利于学生思考或动手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开展农业昆虫学研究性教学,首先教师要树立研究性教学观念,必须以教学研究为前提,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应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教师要树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互动,达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等目的。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通过筛选、组合,形成一套既能反映现代教学理念,又能促进学生发展独立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最优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还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使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尊重,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学生也要具有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
主要体现在认真预习、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勤于思考等方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才可能实现农业昆虫学的研究性教学。
2.2拓展学生知识面农业昆虫学授课内容主要是围绕教材和教学大纲,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面比较窄。
研究性教学要求拓展学生知识面,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除了教学大纲、教材覆盖的内容外,还应当查阅大量文献、紧密联系实际、了解农业生产现状等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农业昆虫学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主要讲述昆虫学的基本知识,各论部分主要讲述生产上常见害虫生物学习性、发生危害规律等。
学生只有在系统掌握总论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各论部分常见害虫的危害规律、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还要注重拓展知识学习。
农业昆虫学研究性教学必须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听讲座、查阅文献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教学方式多样化农业昆虫学课程传统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有课堂讲解和实验室实践[4],而研究性教学则要求教学方式多样化。
针对农业昆虫应用性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多样化教学方式除了传统教学方式外还应体现在:(1)采用“专题讲座”方式,即邀请课程相关内容的校内外专家、教授、优秀毕业校友以及植保站技术推广人员等走进课堂,开展拓展性教学。
(2)加强“实践性教学”,如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对应实习基地、兄弟单位、或野外农田进行参观、交流与科技服务活动,这样不仅让同学了解到农业害虫的发生、防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使得学生理解农业昆虫的现实重要性。
通过进一步开放昆虫实验室,在实验课程部分让学生直接参与标本采集、制作和实验准备等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学院昆虫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走进对应的实验室,直接参与科研活动,使得学生对进一步上研究生深造产生兴趣。
2.4学生考核体系多元化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依据[5]。
研究性教学更加注重教学过程,重视教师和学生紧密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考核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平时各项成绩的积累,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农业昆虫学课程考核可以分为理论课程考试、专题讲座考核、实践汇报、平时成绩。
理论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专题讲座考核是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思考的能力;实践汇报是检验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出勤、课堂表现等情况。
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更能全面、科学的评价学生。
总之,传统的农业昆虫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开展农业昆虫学的研究性教学必须积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拓宽学生知识面,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等,推动农业昆虫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