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学情分析1、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2、学生有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求知欲望。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维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结合材料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⑵通过阅读教材和收集课外资料,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⑶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⑷通过比较和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理解这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课前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在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法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⑵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主学习的能力;⑶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关注历史的发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增强历史的现实感。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过去的物质生活和习俗与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物质生活和习俗两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变迁。
在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简单。
他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下,依靠天然资源来满足生活需要。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原始而粗糙。
生活中缺少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例如没有电力、自来水和垃圾处理系统,人们需要靠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食物主要是以农作物、畜禽和海鲜为主,没有现代工业所生产的加工食品和速食产品。
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现代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科技产品,例如手机、电脑、电视等,这些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从传统的饭菜到西餐、日料,各种美食任人选择。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便捷,大部分人都习惯使用网络购物、外卖等现代服务。
除了物质生活的变迁,人们的习俗也在不断改变。
过去的习俗多与农耕文明相关,例如祭祀、拜神等传统活动。
社会结构较为封闭,家族观念十分浓厚,人们的社会关系多建立在家族之间。
而现代社会的习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人们更注重个性化和多样性。
传统节日依然保留,但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庆祝方式和形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婚礼、葬礼等仪式也不再受传统习俗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来进行。
总的来说,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自然会随之发生改变。
这种变迁既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每个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
我们应当珍惜过去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接纳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找到传统和现代的平衡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愿时光荏苒,但传统与现代生活永存共融。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2(人教版必修二)

展厅三 (居住) 展厅二 (饮食)
展厅四 (风俗 习惯) 展厅五 (回顾)
留言厅
展厅一 (服饰)
门厅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展厅
导 言
听着怀旧的经典老歌,翻开一张张发黄陈 旧的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尚又跳到眼 前。面对过去的二十世纪,我们却似中途进场 的电影观众,尽管片中的高潮让我们看得很过 瘾,但对没看到影片的开头感到深深的遗憾。 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孩提生活、青春 年华,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爱好,他们那 个年代的流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 来参观一下吧!
展厅三 居住 猜一猜?这是我国哪里的民居?
山 东
广 西
北 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福建、赣西、安徽
花园洋房
我国住宅现今的特点?
逐渐西化,中西合璧
庙 路 居 民 生 活 一 景 上 海
小屋 容不 下三 代人, 节日 聚餐 只好 在大 杂院 里进 行 黑龙 江哈 尔滨
文
一家三 代居住 在7.3平 方米的 空间里 天津
西餐;面包、咖啡等 解决温饱;注重吃 好 西式洋楼 自来水、电灯 不满足宽敞 还追求舒适
断发放足、改变婚 革除陋习、《婚 俗、社交礼仪平等、 姻法》、树立新 风尚、休闲方式 新节日 多样化
留言厅
讨论:在生活中你是否发现当今社会还 有哪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有,你 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如:封建迷信、破坏环境、不讲究 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等等
文革期间,农民手持铁锹 的婚礼.
断发
放足
革除陋习、《婚姻法》、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归来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 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 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2、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 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4)、社交礼仪
作揖、鞠躬、拱手、叩首 握手
旧时称呼:老爷、大人
新时代称呼:同志、先生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娱乐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 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留言厅
讨论:在生活中你是否发现当今社会还有哪些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有,你认为应该如何 解决?
如:封建迷信、破坏环境、不讲究 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等等
西式快餐
粮票
布票
油票
1.以上的票据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以上的物品在现在的日常生活用还 发挥作用吗?为什么?
北京民居
上海民居
安徽民居
福建民居
外 滩
外滩12号汇 丰银行大楼
小屋容不下三代人,节 日聚餐只好在大杂院里 进行 黑龙江哈尔滨
一家三代 居住在 7.3平方 米空间 天津
改 革 开 放 后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幸福变得象花儿一样
展厅三 (居住) 展厅二 (饮食)
展厅四 (风俗 习惯) 展厅五 (回顾)
留言厅
展厅一 (服饰)
门厅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展厅
火眼金睛
你能 辨别出下列这些图片中的服饰 分别属于什么时期吗?
原始 社会
汉 装
唐
装
唐代—— 胡服
清朝—— 旗装马褂
十大:八大菜系加京、沪
中餐四大采系、特色和招牌菜
鲁菜的特色:
拔丝珍珠苹果
脱骨扒鸡 蟹黄鱼翅
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用料广泛、 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于制汤, 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
中餐四大采系、特色和招牌菜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小结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 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结 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 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巨大 的变化,在不断的向更文明,更进步的 方向变化、发展。
表现
特点
衣
食
现 代
表现
近 原因 代
影响
住
习俗
原因
(09江苏)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材料: •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 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 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 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 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 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 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 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 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3)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 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4.(江苏2010、9T)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 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

A.
答案:D
B.
C.
D.
6.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 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 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添麻”,靠家庭纺织 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于封闭状态 )
答案:D
)
12.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账 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 685.04元,而到了2002
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但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 658.3元,比22 年前提高了16.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政治剧变的见证 C.率先跨入小康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基础自测
课后作业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原 作业 因。 目标 2.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 具体史实。 作业 设计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Ⅰ)基础自测——第一时间反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反馈点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请你推测一下,鸦片战争后中国老百姓服饰的材料主要是 ( ) A.丝织品 C.棉织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账本记载内容的变化体现 了上海市民社会生活的重大变迁,市民收入有了巨大增长,选 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 共52分) 反馈点3 拓展与综合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阐述该服装(中山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中国: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住”
传统 民居
欧式
洋房
江南民居
草原蒙古包
陕北窑洞
北京四合院俯视图
上海弄堂
庙 路 居 民 生 活 一 景
上 海
文
一家三 代居住 在7.3平 方米的 空间里 天津
小屋 容不 下三 代人, 节日 聚餐 只好 在大 杂院 里进 行 黑龙 江哈 尔滨
现代居室
正常足与缠足比较
放足
正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 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 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古代妇女缠足始于何 时,裹足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却始终是一个谜。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2、改革开放后 衣: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穿暖到穿好) 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倡导“菜篮子工程” 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吃饱到吃好) 住: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住房宽敞舒适 社会风俗: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外出旅游成为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形成了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原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 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教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c331b21915f804d2b16c1fe.png)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教学方法: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材分析: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在“破四旧”运动中,有一个例 外现象,就是革去了西装旗袍的人们,时兴穿 着旧军装。毛泽东穿了军装上天安门检阅红卫 兵的行动和对宋彬彬说的不要文质彬彬而要 “武装”的言论,使一大批狂热的红卫兵穿起 了从父兄或戚友身上脱下来的旧军装。绿军装 成为革命、造反的象征。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 迁史》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唐二中
崔丽霞
Email shuishangruyan@
——通览社会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化的现象
近代
服装 饮食 住房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 来
服饰多姿多彩 解决了温饱问题, 实行“菜篮子”工 程 安居工程 各种娱乐休闲活动 成为日常生活的重 要内容
男装(长袍、西服、 男装(列宁装、中 中山装)女装(旗袍) 山装、绿军装)女 装布拉吉 西餐、面包、咖啡 统购统销, 使用粮票 城市住房总 体比较拥挤
根据服装变化的原因,总结饮食、 住房、风俗变化具体原因和变化趋势。
一、近代时期(1840—1949年)
材料一: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 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 的流变中推动了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 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挂灯曰 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 为尚……。”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晚清 民国卷》
变化原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国家政策的影响。
变化趋势:国际潮流化。
鸦片战争
先进中国 人的学习 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
物 质 生 活 和 习 俗
传统、保守
开放、近现代化
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中国,经过了百年的 变迁。这种转变不是中国自发产生的,而是中 国对外部现代性挑战的反应,它是列强用坚船 利炮敲开的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是先进的 工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碰撞。这也证明了闭关 锁国只能导致文明的衰退,而人类文明的现代 化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以作为21世纪 的我们则应该把握时代,主动适应潮流,与世 界接轨!
变化原因: (1)新中国成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中苏两国的关系良好。 (2)严重的个人崇拜、国家经济的困难。
变化趋势:中化、独立化。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 材料: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 74000亿元,增至2002年的102000亿元。全国 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5亿吨。粮食等农产品的 供应,在2002年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 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 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 居世界前列。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 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向 西方学习。 变化趋势:保守、传统 中西合璧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
材料一:1949年12月16日, 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开始了他对 苏联的第一次访问。毛泽东的这 次访苏之行,中苏两国关系跃上 了一个新的台阶。《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 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 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
欧式洋房、中 西合璧豪宅
风俗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 勤俭节约、无私 变婚姻制度;改变婚丧 奉献 仪式、社交礼仪等
芙蓉姐姐
犀利哥
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
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川菜
徽菜
鲁菜
苏菜
闽菜
湘菜
粤菜
浙菜
◆中国传统住宅
南方“排屋”
(北方“四合院”)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透视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 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 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 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 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 。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材料四: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规定: 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二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 大氅式,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 式长裤。常礼服二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