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氧树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6
资源能源 利用指标
0.25
除盐回收装置综合 能耗 液体 7 单位产品 ECH 消耗 环氧 树脂 液体 8 单位产品 BPA 消耗 环氧 树脂
液体环氧树脂 EP01431 310 EP01441 310 EP01451 310 EP01431 310 EP01441 310 EP01451 310
0.1
清洁生产 管理指标
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 0.10 17 *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及产业政策执行情况 0.2 和地方排放标准; 污染物排放应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和排污许可证管理要求;生产规模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产业政策,不使用
5
一级指标
一级指 标权重
序号
二级指标
二级指 标权重
Ⅰ级基准值
Ⅱ级基准值
Ⅲ级基准值
国家和地方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和装备 18 19 20 环境污染事故控制 环境管理体系 清洁生产审核情况 0.1 0.1 0.2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及污染事故防范措施,杜 绝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建立有 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并取得认证,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 件及作业文件齐备、有效 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 按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制订有清洁生产审核工 作计划
生产过程控制水平 环氧树脂 ECH 废水处理装置 环氧树脂 VOC 尾气系统处理装置 环氧树脂 ECH 尾气系统处理装置 除盐 液体 环氧 *单位产品综合能 树脂 固体 环氧 树脂 耗
采用集散型控制系统(DCS)进行生产控制和管理 废水经过精馏装置汽提并回收利用 各种 VOC 尾气经过回收处理装置回收利用并达 标排放 配套建设 ECH 尾气系统处理装置,并达标排放 配套建设有稳定运行的除盐装置或盐水资源利用 ≤100 ≤95 ≤85 ≤45 ≤45 ≤128 ≤545 ≤540 ≤502 ≤677 ≤680 ≤698 ≤230 ≤190 ≤120 ≤51 ≤51 ≤164 ≤565 ≤544 ≤520 ≤ 679 ≤681 ≤699 ≤250 ≤240 ≤220 ≤51 ≤51 ≤180 ≤568 ≤550 ≤530≤680 各种 VOC 尾气经过处 理装置处理后达标排 放
工业涂装废气排放标准

工业涂装废气排放标准
工业涂装废气排放标准是指对工业涂装过程所产生的废气进行控制和限制的标准。
具体标准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法律法规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业涂装废气排放标准:
1. VOCs排放标准: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工业涂装
废气排放的主要成分。
根据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对VOCs的排放限制也不同。
一般都会规定在涂装过程中使用的涂料和清洗剂中的VOCs含量不得超过一定限值。
2. 颗粒物排放标准:工业涂装过程中会产生固体颗粒物,对其排放也会有一定限制。
限制通常根据颗粒物的粒径大小来划分不同的标准。
3. 氮氧化物排放标准:氮氧化物(NOx)是工业涂装过程中产生的另一个主要排放物。
限制通常根据氮氧化物的化学组分和浓度来划定。
4. 含铅排放标准: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含铅涂料的使用做出了限制,要求替代含铅涂料,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还规定了工业涂装过程中应采取的排气控制设备、排放监测要求和报告要求等。
需要注意的是,各国的工业涂装废气排放标准可能会随着环保法律法规的更新和调整而变化。
因此,在进行工业涂装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并遵守当地的废气排放标准。
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

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合成树脂工业企业及其生产设施(包括合成树脂加工和废合成树脂回收再加工企业及其生产设施)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合成树脂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合成树脂工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合成树脂企业内的单体生产装置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聚氯乙烯树脂(PVC)生产装置执行《烧碱及聚氯乙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法律允许的污染物排放行为。
新设立污染源的选址和特殊保护区域内现有污染源的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相关规定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920 水质pH 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GB/T 7466 水质总铬的测定GB/T 7467 水质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T 7469 水质总汞的测定高锰酸钾-过硫酸钾消解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GB/T 7470 水质铅的测定双硫腙分光光度法GB/T 7471 水质镉的测定双硫腙分光光度法GB/T 7475 水质铜、锌、铅、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7484 水质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7485 水质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8017 石油产品蒸气压的测定雷德法GB/T 11890 水质苯系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 11893 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T 11901 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1910 水质镍的测定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GB/T 11912 水质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1914 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GB/T 14204 水质烷基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 14678 空气质量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和二甲二硫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 15432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516 空气质量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GB/T 15959 水质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的测定微库仑法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HJ/T 2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HJ/T 31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HJ/T 32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HJ/T 35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乙醛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 3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腈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 3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 3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苯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 42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HJ/T 43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HJ/T 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T 66 大气固定污染源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 67 大气固定污染源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HJ/T 70 高氯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氯气校正法HJ/T 73 水质丙烯腈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 74 水质氯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HJ/T 75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 76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HJ 77.2 环境空气和废气二噁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J/T 83 水质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132 高氯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测定碘化钾碱性高锰酸钾法HJ/T 195 水质氨氮的测定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T 373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 399 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HJ 484 水质氰化物的测定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HJ 487 水质氟化物的测定茜素磺酸锆目视比色法HJ 488 水质氟化物的测定氟试剂分光光度法HJ 493 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 494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 495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 501 水质总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 505 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HJ 533 环境空气和废气氨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5 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6 水质氨氮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HJ 537 水质氨氮的测定蒸馏-中和滴定法HJ 548 固定污染源废气氯化氢的测定硝酸银容量法(暂行)HJ 549 环境空气和废气氯化氢的测定离子色谱法(暂行)HJ 583 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法HJ 584 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HJ 597 水质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601 水质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HJ 620 水质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HJ 621 水质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 629 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 636 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HJ 639 水质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HJ 644 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HJ 665 水质氨氮的测定连续流动-水杨酸分光光度法HJ 666 水质氨氮的测定流动注射-水杨酸分光光度法HJ 667 水质总氮的测定连续流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668 水质总氮的测定流动注射-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670 水质磷酸盐和总磷的测定连续流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HJ 671 水质总磷的测定流动注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HJ 675 固定污染源排气氮氧化物的测定酸碱滴定法HJ 676 水质酚类化合物的测定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HJ 686 水质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HJ 688 固定污染源废气氟化氢的测定离子色谱法(暂行)HJ 692 固定污染源废气氮氧化物的测定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 693 固定污染源废气氮氧化物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 694 水质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原子荧光法HJ 700 水质65 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732 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气袋法HJ 733 泄漏和敞开液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技术导则HJ 734 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8 号)《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 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环氧树脂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执行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环氧树脂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执
行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2.01.09
•【文号】环函[2002]6号
•【施行日期】2002.01.0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
正文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环氧树脂
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执行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
(环函[2002]6号)
安徽省环境保护局:
你局《关于我省黄山市环氧树脂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标准及达档验收问题的请示》(环科[2001]119号)收悉。
经研究,函复如下: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没有专门针对环氧树脂生产企业的排放标准要求。
根据我国环氧树脂生产企业目前的生产工艺特点和末端污水治理技术的实际水平,确定其主要污染物COD按350mg/L执行,其氯离子的排放不得影响受纳水体水生生态和使用功能。
2002年1月9日。
环氧树脂 氯化钠 副产 标准

环氧树脂氯化钠副产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环氧树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在建筑、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在环氧树脂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氯化钠。
氯化钠是一种常见的无机盐,广泛应用于医药、冶金、化工等行业。
针对环氧树脂副产氯化钠的管理和利用,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以确保环境污染的最小化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一、环氧树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化钠副产处理标准1. 环氧树脂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氯化钠副产时,应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合理管理和利用氯化钠副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环氧树脂生产企业应严格控制氯化钠副产的排放,保证排放的氯化钠浓度和量在国家规定的限值范围内,并定期进行监测和报告。
3. 环氧树脂生产企业应建立氯化钠副产的回收利用系统,将废氯化钠经过处理后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再利用,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4. 环氧树脂生产企业在处理环氧树脂副产氯化钠时,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如中和、沉淀、结晶等方法,确保氯化钠得到合理的处置。
1. 环氧树脂生产企业在处理氯化钠副产时,应优先考虑将其资源化利用,例如用于生产食盐、碱性化学品、金属加工等领域。
2. 环氧树脂生产企业应建立氯化钠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和体系,开发出高效环保的氯化钠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环氧树脂生产过程中,氯化钠副产的管理和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环保问题。
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加强监督和管理,推动氯化钠副产的资源化利用,不仅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绿色发展。
希望环氧树脂生产企业能够认真执行相关标准,积极开展氯化钠副产的资源化利用工作,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第二篇示例:环氧树脂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广泛用于涂料、胶粘剂、树脂、复合材料等领域。
而氯化钠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品,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量的副产物。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标准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 制 说 明(征求意见稿)《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组2008年3月目 录1 编制《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必要性 (1)1.1课题来源 (1)1.2我国环氧树脂生产状况 (1)1.3编制《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必要性 (2)2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编制原则和预期目标 (3)2.1编制原则 (3)2.2预期目标 (4)3 环氧树脂生产方法及污染物控制情况 (4)3.1环氧树脂生产方法 (4)3.2环氧树脂污染物种类 (6)3.3环氧树脂生产中污染物排放情况 (6)4 国、内外环氧树脂生产和污染物控制情况 (10)4.1国外环氧树脂生产和污染物控制情况 (10)4.2国内环氧树脂生产和污染物控制情况 (12)5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和指标的确定 (16)5.1适用范围 (16)5.2术语和定义 (16)5.3执行时段 (16)5.4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确定 (16)5.5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确定 (19)5.6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先进性分析 (20)5.7监测方法 (20)6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分析和环境效益分析 (20)6.1达标分析 (21)6.2环境效益分析 (22)《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1制订标准的必要性1.1 课题来源《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国家环保总局对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进行战略调整的内容之一。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环境标准项目(第一批)编制单位,中国石油化工勘查设计协会申报后,通过评审。
国家环保总局下发《关于公布2003年度环境标准编制单位名单的通知》(环办函[2003]508号)。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勘查设计协会牵头,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参与制订。
1.2 我国环氧树脂生产状况环氧树脂系指含有2个或2个以上环氧基,并以脂肪族、脂环族或芳香族的链段为主链的高分子缩聚物。
合成树脂工业排放标准

合成树脂工业排放标准
合成树脂工业排放标准是指针对合成树脂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等排放物的限制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减少合成树脂工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合成树脂工业排放标准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废气排放标准:针对合成树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进行限制,限制废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如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限制。
2. 废水排放标准:合成树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水,该标准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浓度进行限制,如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等。
3. 固体废物排放标准:合成树脂工业还会产生一些固体废物,如废料、废渣等。
排放标准限制了这些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方式,要求合理处理或回收利用。
4. 噪声限制:合成树脂工业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对噪声的限制有助于减少对周边居民和环境的干扰。
这些排放标准有助于合成树脂工业企业合理使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部门会通过监管和检测来确保企业遵守这些排放标准,并对违规者进行处罚。
环氧树脂ab胶执行标准

环氧树脂ab胶执行标准
环氧树脂AB胶的执行标准如下:
1、原材料标准:环氧树脂的固体含量应不低于98%,胺类固化剂的纯度应不低于99%,环氧树脂胶的溶剂含量不得超过5%。
同时,原材料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2、性能标准:环氧树脂AB胶应满足一定的性能要求,包括粘度、粘接强度、耐温性、耐腐蚀性、电气性能等。
这些性能指标应根据具体用途和要求进行测试和评估。
3、环保标准:环氧树脂AB胶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如无毒、无异味、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4、质量标准:环氧树脂AB胶的生产过程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质量标准应包括外观、颜色、固化时间、粘度、固含量、稳定性等指标。
5、安全标准:环氧树脂AB胶应符合安全标准和规范,如无易燃易爆成分、无腐蚀性、无刺激性气味等。
此外,使用环氧树脂AB胶时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 制 说 明(征求意见稿)《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组2008年3月目 录1 编制《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必要性 (1)1.1课题来源 (1)1.2我国环氧树脂生产状况 (1)1.3编制《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必要性 (2)2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编制原则和预期目标 (3)2.1编制原则 (3)2.2预期目标 (4)3 环氧树脂生产方法及污染物控制情况 (4)3.1环氧树脂生产方法 (4)3.2环氧树脂污染物种类 (6)3.3环氧树脂生产中污染物排放情况 (6)4 国、内外环氧树脂生产和污染物控制情况 (10)4.1国外环氧树脂生产和污染物控制情况 (10)4.2国内环氧树脂生产和污染物控制情况 (12)5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和指标的确定 (16)5.1适用范围 (16)5.2术语和定义 (16)5.3执行时段 (16)5.4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确定 (16)5.5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确定 (19)5.6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先进性分析 (20)5.7监测方法 (20)6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分析和环境效益分析 (20)6.1达标分析 (21)6.2环境效益分析 (22)《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1制订标准的必要性1.1 课题来源《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国家环保总局对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进行战略调整的内容之一。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环境标准项目(第一批)编制单位,中国石油化工勘查设计协会申报后,通过评审。
国家环保总局下发《关于公布2003年度环境标准编制单位名单的通知》(环办函[2003]508号)。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勘查设计协会牵头,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参与制订。
1.2 我国环氧树脂生产状况环氧树脂系指含有2个或2个以上环氧基,并以脂肪族、脂环族或芳香族的链段为主链的高分子缩聚物。
20世纪50年代初期,环氧树脂在电气绝缘浇铸、防腐蚀涂料、金属粘接等领域首先取得突破性的应用进展,随后,环氧树脂作为合成树脂的一个分支行业即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环氧树脂由于具有优良的电性能和机械性能以及耐化学腐蚀、高粘合力、加工应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粘合、浇铸、密封、层压、涂料、浸渍等生产中。
目前,环氧树脂已被广泛用于涂料、浇铸料、纤维增强塑料、胶粘剂、模压剂、注射料、泡沫材料等领域。
环氧树脂的种类很多,在各类环氧树脂中,以双酚A(二酚基丙烷)型环氧树脂的产量最大,用途最广,有“通用环氧树脂”或“标准环氧树脂”之称,它是由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在氢氧化钠的作用下缩聚而成。
据统计,双酚A型环氧树脂约占环氧树脂总产量的90%,其次,还有改性环氧树脂、酚醛环氧树脂等。
我国环氧树脂生产始于1956年,在沈阳和上海两地首先试验成功,1958年上海开始环氧树脂的工业化生产。
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环氧树脂的生产和应用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迄今为止,我国已有环氧树脂生产企业200余家。
根据全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的统计,目前我国环氧树脂生产能力已达60万t。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氧树脂品种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最近10年来环氧树脂以每年15~20%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瞩目的焦点和投资热点。
我国环氧树脂生产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小、品种规格少、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物耗能耗大,当前我国环氧树脂工业正处于调整生产结构及企业重新整合的关键时期。
大型环氧树脂生产企业是我国生产环氧树脂的主力军,我国主要的大型环氧树脂生产企业名录及其生产情况见表1。
表1 我国主要的大型环氧树脂生产企业一览表企 业 名 称 生产规模(万t/a) 产 品 种 类无锡树脂厂 3.0 液体及固体环氧树脂 无锡迪爱生环氧有限公司 1.5 液体环氧树脂广东宏昌电子材料公司 6.3 液体及固体环氧树脂 宜兴三木集团公司 3.0 液体及固体环氧树脂大连齐化集团公司 6.0 液体环氧树脂 陶氏(张家港)化学公司 4.1 液体及固体环氧树脂 中石化巴陵环氧树脂有限公司 2.5 液体及固体环氧树脂 南亚昆山环氧树脂公司 10.0 液体环氧树脂 建滔(番禺)石化有限公司 6.5 液体及固体环氧树脂 国都化工昆山有限公司 4.0 液体环氧树脂1.3 编制《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必要性1.3.1 促进我国环氧树脂工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环氧树脂工业普遍存在废水排放量较大的问题,据估算,我国环氧树脂工业每年排放的生产废水有数百万吨,废水中有机物浓度高,含盐量高。
几十年来,经过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和环氧树脂企业的不懈努力,我国绝大多数环氧树脂企业都建成了废水生化处理装置,由于废水的盐分较高,大多数装置不能稳定运行,处理后外排废水的COD指标普遍难以达到《综合污水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要求。
此外,我国环氧树脂企业的有机溶剂废气普遍不作处理,大量废气污染物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之中,污染了厂址周围的大气环境。
目前,我国环氧树脂企业废水和废气执行国家现行的废水和废气综合排放标准,这些标准针对性较差,不能真实反映环氧树脂生产的特殊性,尤其是不能反映环氧树脂企业水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问题。
因此,根据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参照国内外环氧树脂企业控制污染物的先进经验,编制一部符合我国国情和环氧树脂行业特点、具有一定超前性和先进性的《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1.3.2 强化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于环氧树脂行业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增强我国环氧树脂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促使我国环氧树脂企业的技术水平、污染控制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为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环氧树脂企业的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管理手段。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依据我国环氧树脂生产工艺和污染物排放特点,以及国内环氧树脂生产企业目前已经达到的(或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污染防治水平而制定的,因此,该标准必将对我国环氧树脂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的进步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2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编制原则和预期目标2.1 编制原则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体现我国环氧树脂产品高性能化和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
以我国环氧树脂目前的实际生产情况为依据,以适合我国环氧树脂企业实际情况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为前提,制定对环氧树脂企业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既有限制作用、又对企业生产技术进步和污染防治技术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制定《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体现污染物排放控制逐步由“浓度控制”过渡到“浓度控制”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法。
2.2 预期目标通过对国内环氧树脂企业生产方法、工艺设备水平、污染物排放和污染防治技术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编制的《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既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又要满足环保执法的要求。
通过《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编制,促进我国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控制逐步由“浓度控制”过渡到“浓度控制”与“排放总量控制”相结合,达到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环氧树脂行业原料利用率的目的。
通过制定《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我国环氧树脂企业分类型从严要求,促进环氧树脂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推行清洁生产以及采用先进成熟的污染防治技术,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使环氧树脂企业真正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和实行,将有助于对我国环氧树脂企业实行量化管理,规范环氧树脂企业的环境行为。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和实行,将加速原料和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又无望治理达标的落后企业的淘汰步伐,实现我国环氧树脂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力求科学、合理,符合环氧树脂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技术上可行,并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同时,又可使环氧树脂企业能够承受防治污染的经济成本。
3 环氧树脂生产方法及污染物控制情况3.1 环氧树脂生产方法3.1.1 液态环氧树脂生产工艺3.1.1.1 一步法液态环氧树脂生产工艺该工艺是将双酚A和过量的环氧氯丙烷在氢氧化钠作用下进行缩聚,即开环反应和闭环反应在同一反应条件下进行,回收过量的环氧氯丙烷后,再经萃取、水洗、过滤、脱除溶剂,最后制得产品。
目前,国内产量最大的E-44型环氧树脂即采用该工艺生产。
3.1.1.2 二步法液态环氧树脂生产工艺该工艺是将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在催化剂化作用下,第一步先通过加成反应,生成二酚基丙烷氯醇醚中间体,第二步再在氢氧化钠存在下进行闭环反应,生成环氧树脂,回收过量的环氧氯丙烷后,再经萃取、水洗、过滤、脱除溶剂,最后制得产品。
该工艺的优点是:反应时间短;温度波动小,易于控制,操作稳定;加碱时间短,可避免环氧氯丙烷大量水解;产品质量好且稳定,产率高。
目前,国产E-51、E-54型环氧树脂即采用该工艺生产。
3.1.2 固态环氧树脂生产工艺3.1.2.1 一步法固态环氧树脂生产工艺该工艺是将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在氢氧化钠作用下进行缩聚,用于制造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的固态环氧树脂,目前,国产E-20、E-14、E-12型环氧树脂即采用该工艺生产,该工艺又可分为水洗法、溶剂萃取法和溶剂法。
(1)水洗法先将双酚A溶于1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在一定的温度下,一次性迅速加入环氧氯丙烷使之反应,反应中需控制反应温度。
反应完毕后,静置,除去上层碱水后,用沸水洗涤物料十几次,除去树脂中的残碱和反应生成的盐类,对物料进行脱水,制得成品。
(2)溶剂萃取法该工艺与水洗法基本相同,只是在除去碱水后,再向物料中加入有机溶剂萃取树脂,经水洗、过滤、脱除溶剂,制得产品。
该工艺可以明显改善洗涤效果(一般洗涤3~4次即可),且产品杂质少,树脂透明度好。
(3)溶剂缩聚法该工艺是将双酚A、环氧氯丙烷和有机溶剂先投入反应釜中,搅拌,加热溶解;在50~70℃时,滴加氢氧化钠水溶液,使其缩聚;反应到达终点后,再加入大量有机溶剂进行萃取,经水洗、过滤、脱除溶剂,制得产品。
该工艺反应温度可控制,树脂透明度好,杂质少,收率高,关键在于有机溶剂的选择。
3..1.2.2 二步法固态环氧树脂生产工艺该工艺是将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液态E型环氧树脂和双酚A加热溶解,在高温或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加成反应,不断扩链,最后形成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固态环氧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