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思维训练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思维训练数学教案

小学思维训练数学教案

小学思维训练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思维训练——数学。

2. 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活动一(15分钟)
1. 出示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方法。

2. 引导学生利用图形、数字等工具进行分析和推理,找出解题方法。

3. 学生自由讨论,并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三、活动二(20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解决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数学问题。

2. 每组学生思考解题方法,并进行合作讨论。

3. 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

四、活动三(10分钟)
1. 出示几道数学思维训练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 学生用答题纸写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3. 教师批改学生的答题纸,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数学思维训练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讨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分享解题经验和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答题的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思维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小学数学三年级思维训练精品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思维训练精品教案

活动内容面积思维训练课(五):活动目标1、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等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拼摆、测量等建立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

活动过程内容:A:将下图切成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四个小方格相连的4块,并拼成一个正方形。

A BB:下图是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起来的,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剪一刀,拼成一个正方形。

过程:(分析与解):A:从图上看,它是一个由16个小方格组成的,即面积为16个平方单位,要把它们切成大小相等的4块,每小块的面积应该是4个平方单位,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4个单位。

怎么切呢?可以反过来想,由16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可以切成哪几种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四个小方格相连的4块?只能有五种(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

经过尝试,只有形如“L”的符合题意。

B;这个图形第一排有1平方厘米,第二排有3平方厘米,第三排有5平方厘米,第四排有7平方厘米。

共有:1+3+5+7=16(平方厘米)。

照下图剪一刀,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活动内容面积思维训练课(六):活动目标1、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等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拼摆、测量等建立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

活动过程内容:A:下图中每一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

算一算,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B:在下图里有几个正方形?并计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过程:(分析与解):A:由于阴影部分的面积不能直接计算,可以先计算出空白部分的面积,然后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

大正方形的面积是4×4=16(平方厘米),数一数,空白部分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6—8=8(平方厘米)答:阴影部分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B:阴影部分的面积由三部分组成:左上部分,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中间部分,一个小正方形;右下部分,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数学思维与解题技巧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数学思维与解题技巧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数学思维与解题技巧数学思维与解题技巧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强化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

为此,本教案计从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两个方面入手,设计了一套全面的教学方案。

一、数学思维的培养1.每日思维训练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进行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围绕数学知识点,设计一些思维性的题目,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题方法。

例如:(1)“整数里面除以9余6的数有哪些?”(2)“请用三条直线将以下图形分成四个部分。

”(3)“在以下计数图中,数字0出现了几次?”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敏感性和思维灵活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2.视觉化教学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有很多概念和符号。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们可以采用视觉化教学的方法,使用图形、图片、动画等辅助工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数学的美妙。

例如,在讲解足球场的周长和面积时,可以利用黑板上画一张足球场的平面图来展示。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座位位置看做足球场的四个角落,更容易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3.开展数学竞赛数学竞赛不仅是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可以组织班内、校内、区内等各种规模的比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数学实力和思维能力。

二、解题技巧的提升1.解题流程的演练在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跟随老师的指导,逐步理清解题步骤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除法时,可以先演练简单的分数除法,然后逐渐扩大范围,突破难点,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

2.探究解题思路数学解题不是机械地套公式,而是要发挥思维特长,探索解题思路。

在解题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任务的目标,然后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方法。

例如,在让学生解决如下问题时:一个数比8多,是12的一半,这个数是多少?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解题思路:先设这个数为x,得到方程:x-8=12/2然后由学生自己将方程化简,解出x。

三年级思维训练全册教案+练习

三年级思维训练全册教案+练习

三年级思维训练全册教案+练习第一章:逻辑思维训练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逻辑思维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逻辑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基本逻辑思维方法(比较、分类、归纳、演绎)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逻辑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逻辑问题。

1.4.2 新课导入:讲解逻辑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

1.4.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讲解基本逻辑思维方法。

1.4.4 课堂练习:给出逻辑问题,学生独立解决。

1.4.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拓展作业。

第二章:创新思维训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创新思维的定义与特点创新思维方法(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创新思维实例。

2.4.2 新课导入:讲解创新思维的定义与特点。

2.4.3 方法讲解:讲解创新思维方法(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

2.4.4 小组讨论:给出创新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解决。

2.4.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拓展作业。

第三章:批判性思维训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和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批判性思维的含义与作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质疑、分析、评价、建议)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小组辩论法:分组辩论,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实例。

3.4.2 新课导入:讲解批判性思维的含义与作用。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案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案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数学建模等。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各种数学难题。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到具体问题中。

(2)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指导。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数学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思维有初步的了解。

2、练习法安排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思维方法。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谜题或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数学思维训练。

例如:展示一个打乱的魔方,问学生如何快速还原。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介绍数学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2)讲解常见的数学思维方法,如分类讨论、逆向思维、转化与化归等。

以分类讨论为例:给出一个问题:“一个班级有40 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 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 20 人,有 5 人两项竞赛都参加了,问两项竞赛都没参加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先将学生分为只参加数学竞赛的、只参加语文竞赛的、两项都参加的和两项都没参加的,然后分别计算人数。

3、例题讲解(15 分钟)(1)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图形问题等。

(2)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题目,运用所学的思维方法找到解题思路,并逐步解答。

比如:“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 5 千米,乙每小时走 4 千米,经过 3 小时两人相遇,问 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然后运用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的公式来解题。

三年级思维训练全册教案+练习

三年级思维训练全册教案+练习

三年级思维训练目录第一讲找规律 (2)第二讲加减巧算 (4)第三讲填数游戏 (6)第四讲有余数除法 (8)第五讲周期问题 (10)第六讲配对求和 (12)第七讲乘法速算 (14)第八讲乘除巧算 (16)第九讲应用题(一) (18)第十讲应用题(二) (20)第十一讲植树问题 (22)第十二讲重叠问题 (24)第十三讲简单枚举 (26)第十四讲等量代换 (28)期末综合练习 (30)第1讲找规律专题分析:新课标第一网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只要从连续的几个数中找到规律,就可以知道其余所有的数。

寻找数列的排列规律,除了从相邻两数的和、差考虑,有时还要从积、商考虑。

善于发现数列的规律是填数的关键.例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1)3,6,9,12,( ),( )(2)1,2,4,7,11,(),( )(3)2,6,18,54,( ),()【思路导航】(1)在数列3,6,9,12,(),()中,前一个数加上3就等于后一个数,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3,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确定( )里分别应填15和18。

(2)在数列1,2,4,7,11,(),()中,第一个数增加1等于第二个数,第二个数增加2等于第三个数,即每相邻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4,……这样下一个数应为11增加5,所以应填16,再下一个数应比16大6,应填22。

(3)在数列2,6,18,54,( ),()中,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知道()里应分别填162和486.例2:先找出规律,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2,5,14,41,(),( )(2)252,124,60,28,()(3)1,2,5,13,34,()(4)187,286,385,( ),()【思路导航】(1)在数列中,第一个数2×3—1=5是第二个数,第二个数5×3—1=14是第三以此类推,相邻两个数,前一个数乘以3减1等于后一个数,所以括号里填应122。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案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案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案【导引】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多样化的训练活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如观察、分类、推理等。

2. 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4.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学公式记忆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与公式记忆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或黑板。

2.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3. 教学展示材料,如数学游戏、拼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展示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数学游戏、拼图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二、数学思维训练(25分钟)1. 创造力训练:- 提供一个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想象力创造多种解决方案。

-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

2. 逻辑思维训练:- 提供一组数学图形或数字,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和分类。

-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分类的规律,并解释其原因。

3. 问题解决训练:- 提供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

- 引导学生思考并列出解决步骤,逐步解决问题。

4. 创新思维训练:- 提供一个数学定理或公式,要求学生进行推理和发现。

- 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并分享他们的成果。

三、知识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巩固刚才学习内容,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答问题。

2. 练习册完成:-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数学思维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延伸与拓展】1. 鼓励学生多做数学题、数学游戏等,锻炼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 推荐学生阅读数学启发性文章、名人传记等,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是孩子们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三年级下册数学内容则是在前两年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

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就需要教师制定合理、全面的教学计划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教案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编制的一份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指导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

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教学内容,如此才能保证教学的合理性和效果。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总复习的教案,主要内容为思维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1. 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点,并基础上加强数学思维训练。

2.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语言与数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模块:1. 数的认识与计数2. 两位数的大小比较3. 加减法运算4. 坐标系5. 钱的计算6. 时间的计算7. 数学思维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与计数、加减法运算、数学思维题。

2. 教学难点两位数的大小比较、坐标系、钱的计算、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交互式授课2. 案例分析法3. 思维拓展活动4. 小组合作学习五、教学步骤1. 数的认识与计数(1)学习用指数写出 $100,200,300,400,500$,提高数的认识。

(2)加减交集,利用图例中相同的数字,让学生感受加减的实际意义,增加数的计数能力。

2. 两位数的大小比较(1)使用阶梯教学法,教学如何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2)使用大小对比法,演示并帮助学生理解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及比较方法。

3. 加减法运算(1)通过图形计算,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2)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孩子得出答案,提升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坐标系(1)通过文字题目,让学生感受坐标系的实际应用,知道其基本概念和意义。

(2)操作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坐标系的图像、坐标数字与实际运用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的几倍数中,是两位数的有:12、24、36、48、60、72、84、96。
用这些数逐一试算,可得:
12×12÷(12+12)=6
24×12÷(24+12)=8
36×12÷(36+12)=9,
60×12÷(60+12)=10
因此.这个两位数可以是:12、24、36、60。
第( 5 )讲
活动内容
面积思维训练课(五):
第( 1 )讲
活动内容
年月日思维训练课(一)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2、了解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内容:A、某个月里有3个星期日的日期为偶数(双数),请你推算出这个月的15日是星期几?
9×37=333 12×37=444 15×37=555
18×37=666 2 1×37=777 24×37=888
B:可用尾数检验法。
24的尾数是4(即个位上的数),24×24×24.三个因数的尾数(个位上的数)4×4×4相乘的积的个位是4,那么,24×24×24这三个数积的个位上的数也是4,而13806、13428、13902这三个答案的个位上的数都不是4,都错了。只有13824是正确的。




内容:例:A、(1)2,006年1月1日是星期日,2006年共有几个星期日?
(2)2007年1月1日是星期一,2008年1月1日是星期几?
B、小东一连撕掉几张日历纸,这几张日历纸上的日期数加起来恰好是60,你能知道小东撕掉几张日历纸吗?这几张日历纸上的日期数各是什么?
过程:(分析与解):
A: (1)2006年1月1日是第一个星期日,2006年是平年,有365天。
B:一个两位数,用它与12的和去除它与12的积,正好能除尽。这个两位数可能有哪些?
过程:(分析与解):
A;上面现象可表示为:AB×CD=DC×BA
当A×C=B×D时、A与B、C与D不同时有以下14种(即如55×33=33×55除外):
12×42=24×21 12×63=36×21 13×62=26×31
B、某年的9月份有4个星期四、5个星期三,这年的9月1目是星期几?
根据题意,画出月历表。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过程:(分析与解):
A:因为1日到28日这28天中共有4个星期日,其中只有2个星期日的日期是偶数。现在知道这个月里有3个星期日的日期是偶数,可见另一个偶数日期的星期日只能是30日,所以,.这个月的三个偶数日期的星期日一定是2日、16日、30日。由此可知,15日是星期六。
乘法思维训练课(三)
活动目标
1、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多策略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程Hale Waihona Puke 内容:A、6×37=22、27×37=99与3×37=111有什么联系?根据3×37=111,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9×37= 1 2×37= 1 5×37=
B:我们分几种情况来讨论:
(1)都是一个月的。
撕3张,日期数分别为19、20、21;
撕5张.日期数分别为10、11、12、13、14;
撕8张,日期数分别为4、5、6、7、8、9、10、11。
(2)分属两个月的。
撕3张,日期数分别为29、30、1;
撕4张.日期数分别为28、29、l、2
第( 3 )讲
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等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2、在观察、比较、拼摆、测量等建立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
365÷7=52……l
商52表示52个星期,余1表示12月31日是星期日。52再加最后一个星期日,共有53个星期日。
(2)2007年的第一个星期日是1月7日。2007年是平年,有365天。
(365--7)÷7=51……1
51+1=52
共有52个星期日,这一年的12月31日是星期一,所以。2008年1月1日是星期二。
B: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个星期三到第五个星期三共有29天,9月份有30天,还剩1天。如果把这一天放在第五个星期三之后,就有5个星期四了,与题意不符。
所以,这一天只能放在第一个星期三之前,这样,这年的9月1日就是星期二。
第( 2 )讲
活动内容
年月日思维训练课(二)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2、了解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18×37= 21×37= 24×37=
B、对于24×24×24,四个同学算出的答案都不一样,分别是13806、13428、13824、13902。李老师看了以后,说只有一个人做对了。你能不能不计算,很快说出哪几个答案是错误的吗?
过程:(分析与解):
A:把6×37=222、27×37=999与3×37=111比较,因为3×37=111,6×37是3×37的2倍,所以积是222。27×37是3×37的9倍,所以积是111×9=999,由此得出:
第( 4 )讲
活动内容
乘法思维训练课(四)
活动目标
1、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多策略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内容:A:先计算一下12×42和24×21的积,看看它们相等不相等。原来,12×42可以改写成12×2×2l=24×2l。所以12×42=24×21。这样的算式还有12×63=36×21等。你能再写出一个来吗?
12×84=48×21 14×82=28×41 13×93=39×31
23×64=46×32 24×63=36×42 26×93=39×62
34×86=68×43 24×84=48×42 23 × 96=69 × 32
36×84=48×63 46×96=69×64
B:一个两位数乘12的积一定是12的倍数,用这个积除以它与12的和,正好除尽,没有余数,说明这个两位数与12的和也是12的倍数。因此,要使这个两位数与12的和是12的倍数,只能从12的倍数中去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