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1-4单元(1-12课)复习

九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1-4单元(1-12课)复习

经典: 《古兰经》

政教合一

7世纪初:麦加传教
兰 教
传教 活动
622年:622年,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诞生
630年: 占领麦加。此后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关系: 相互促进关系。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
统一;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基础过关 阿拉伯帝国
公元前 5世纪 公元前 中后期 509年
公元前 27年
2世纪 1世纪
481年 7世纪初 646年 8世纪前期
800年
雅典民 主政治 达到高 峰
罗马共 和国建 立
公元前 6世纪
佛教 创立
罗马帝 国建立
罗马帝 基督教 法兰克王 伊
国进入 兴起 国建立 斯
黄金时






土地改革-

建立封君

封臣制度

建立时间: 公元前509年
罗 马
政府机构: 元老院、公民大会、保民官

时间:公元前450年左右
标志西欧奴隶 社会结束
和 《十二铜表法》: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古 罗 马

扩张:布匿战争
地中海霸主
地位: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欧洲法学的渊源 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
罗 建立时间:公元前27年
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都是大河文明 都以农业为主 都是奴隶制君主专制 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温适宜,有利于从事农业生产。

含义 法老的陵墓

制定者: 汉谟拉比
《汉 谟拉
目的: 巩固统治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是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亚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亚洲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认识亚洲封建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封建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但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学生对其了解可能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合已学知识,形成体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认识亚洲封建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2.难点:亚洲封建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封建国家为例,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情境创设和案例分析。

3.学案: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亚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特点,重点讲解亚洲封建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以典型封建国家为例,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全册知识梳理(1-21课)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全册知识梳理(1-21课)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非洲东北部)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尼罗河的赠礼:①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南北。

②尼罗河是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摇篮。

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2、古埃及文明:①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

②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

③强大的军事帝国时期: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

3、古埃及灭亡:①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

②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4、古埃及的成就:①天文学、数学、医学最为突出。

②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每年365天。

③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④古埃及人将人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促进医学的产生。

二、金字塔1、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每个侧面形似汉字的“金”,所以中国人称“金字塔”。

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三、法老的统治1、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2、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3、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亚洲西部)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两河流域: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大体上是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两河流域文明①文明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小国。

②初步统一: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二、古巴比伦王国①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②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还制定了阴历和发明了60进位制。

③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④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复习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复习教学设计
三、实战演练
1.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日本是在(D)
A.1世纪 B.2世纪C.3世纪 D.5世纪
2.大化改新中规定,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它属于什么方面的改革措施?(D)
A.政治 B.思想 C.文化 D.经济
3.历史上大和统治者通过派遣使臣和留学生,积极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并通过大化改新,在日本建立了(B)
A.民主政治 B.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C.奴隶制共和国 D.资本主义制度
4.某人于7世纪末去日本,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A)
A.很多部民在贵族的庄园里劳动 B.地方由中央派官治理
C.国家权力集中于天皇 D.很多人从中国长安留学归来
5.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B)
A.大和统一日本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建立 D.武士集团的出现
九年级历史学科 带课教师安彩荣
左权宏远学校初中部导学课时设计方案
课题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复习
课型
提升+展示
课时
1课时
时间
学习
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以及政权;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背诵)内容和意义。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3.掌握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时间、人物、地点。了解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列举世界古代史上地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大帝国。
二、知识梳理
1.6世纪前的日本:建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居民以“”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第4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第4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4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大和政权统一日本的史实;识记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影响;了解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出现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有关中日交往历史的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化改新的学习,认识学习和仿效他人是提高自身的一种重要途径。

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难点:幕府统治的建立。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郭沫若先生曾赋诗曰:“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回顾中国历史,思考诗中表达了郭沫若先生对中国古代哪位人物的尊崇之意。

(鉴真)同时,“唐风洋溢奈良城”也说明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之大。

从图片奈良东大寺和身穿和服的女子,我们也能看到唐朝建筑和服饰的影子。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岛国,它和中国曾有过怎样的交往?日本又是怎样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课堂,了解日本历史的发展历程。

【内容探究】一、6世纪前的日本1.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材料二《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材料三《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2.教师提问:1—2世纪的日本处于什么状态?它与中国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哪一朝代?提示:日本处于分裂状态,境内有100多个小国。

汉朝。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多媒体出示示意图,让学生了解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后的社会状况。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是什么?主持者是谁?开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提示:背景: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国际:中国唐朝先进的制度影响着日本;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认知要点(写在书上): 1.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 2.阿拉伯帝国是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3.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日本大化改新, 以及非洲、美洲的社会发展概况,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 发展的多样性。
【单元关词】
大化改新、阿拉伯帝国、世界发展的多样性
【D】
10.(2022·江苏镇江)世界文明成果辉煌灿烂,各具特点。其中,完 整的代数学、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的 《医学集成》和《医典》,都属于( )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阿拉伯文明 D.华夏文明【C】
11.(2022·湖北荆州)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 度的棉花、食糖等,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传入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 入欧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
正确的是( )
A.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
B.中国戊戌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C.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
【A】
D.苏俄新经济政策——标志苏联模式的形成
7.(2020·湖南湘潭)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
是)
A.大和统一 C.大化改新
B.幕府统治建立 D.明治维新
【C】
【D】 A.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B.创造灿烂的文学成就
C.创造辉煌的医学成就 D.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C】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中考真题演练
4.(2022·湖南益阳)“中国经历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 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材料中的“革新” 使日本( )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A】

部编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知识点复习

部编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知识点复习

部编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知识点复习
第11课古代日本
一、课标要求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二、主要知识点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大和国:
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阶级划分
大王:最高统治者。

贵族: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

部民: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等。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1.原因
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2.过程:
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3.主要内容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第1 页共4 页。

专题: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精品课件)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热点考点(部编版)

专题: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精品课件)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热点考点(部编版)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 ②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③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 军的家臣 (4)结束: 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
中考真题
(2022·湖南益阳)“中国经历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 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材料中的“革新”使 日本( )
中考真题
(2022·重庆)下图为阿拉伯帝国示意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D】
A.阿拉伯国家兴起于两河流域
B.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扼守红 海交通要冲
C.8世纪中期,地中海已成为阿 拉伯帝国的内湖
D.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便于 沟通东西方文化
中考真题
(2022·甘肃兰州)与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的是
建立起跨欧亚非三洲的阿
拉伯帝国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
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 帝国灭亡
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 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 比鲁尼
图说历史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共同点
前27年—395年
公元前4世纪
前6世纪—前4世纪
395年—1453年
翻 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大量的希腊、波斯、 译 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数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 学 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医 学
《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文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构思巧妙,情节曲折, 学
地方:国、郡政、里治、经济制地度方:州县制
社会生活习俗
经 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2课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根据我国的文献记载,1世纪—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30多个曾与汉朝发生过“通使”关系。

他们都是经由朝鲜半岛来到中国。

2、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

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编入织棉部、锻冶部等。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1、6世纪—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强烈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

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2、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

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2、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3、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一套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武士道。

武士道强调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对武士而言,事亲之孝、待妻之义、对子之慈,都必须让位于对主公的忠诚。

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这种价值观对日本民间社会也逐渐产生了影响。

第13课阿拉伯帝国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处于游牧时代,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

在伊斯兰教诞生前,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

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

2、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宣扬安拉是独一真神,凡信奉安拉者死后可升入天堂,否则堕入地狱。

由于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

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的决定。

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
1、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

伊斯兰教强大的号召力使阿拉伯人空前团结,士气高昂,如潮水般涌出半岛。

穆斯林军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兵锋直抵中国唐朝边境;751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

在西线,他们攻克埃及,横扫北非;在西南欧洲的战场上,阿拉伯人
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接着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

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

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

2、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

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

地方设总督,但税收与司法权直属中央。

3、从9世纪中叶起,帝国内讧不已。

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分裂势力,以及长达近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消耗了帝国的实力。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帝国灭亡。

三、阿拉伯文化
1、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

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2、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

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我们常说的“西医”,其中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贡献。

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
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

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3、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