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2006-2012年度十大常见错别字(完整版)

合集下载

咬文嚼字2006-2012年度十大常见错别字(完整版)

咬文嚼字2006-2012年度十大常见错别字(完整版)

咬文嚼字2006-2012年度十大常见错别字(完整版)深度解析及防错指南本文将深入探讨《咬文嚼字》杂志2006年至2012年评选的十大常见错别字,结合例句分析其错误原因,并提供相应的防错方法,旨在提升读者的文字规范意识和书写能力。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将对每个错别字进行更详尽的分析,而非简单的罗列。

一、 2006年度十大常见错别字及分析由于缺乏2006年《咬文嚼字》杂志具体的数据,我们将基于2006年及之后几年常见的错别字,结合语言习惯和错别字类型进行推测和分析,力求呈现出符合当时语言环境的十大常见错别字。

(一) “辩解”与“辩护”“辩解”指解释、说明自己,为自己申辩;“辩护”指为被告或被指控者进行辩解。

两者区别在于主语的不同。

“辩解”的主语通常是自己,“辩护”的主语通常是他人。

•例句错误:他向老师辩护自己的迟到原因。

(应为“辩解”)•例句正确:律师为他辩护,最终他被无罪释放。

•防错方法:注意主语,如果是自己解释,用“辩解”;如果是他人为其解释,用“辩护”。

(二) “截止”与“截至”“截止”指到一定期限停止;“截至”指到某个时候为止。

两者在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

“截止”常用于时间点,“截至”常用于时间段。

•例句错误:截止到今天下午五点,会议已经结束。

(应为“截至”)•例句正确:报名截止日期为10月31日。

•防错方法:“截止”强调停止,“截至”强调到某个时间为止。

(三) “反映”与“反应”“反映”指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反应”指事情引起的回应或效果。

两者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

“反映”的主语通常是人,“反应”的主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例句错误:他的反应很迅速,立刻向领导反映了情况。

(应为“反应”和“报告”或“反映”)•例句正确:群众反映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及时处理。

•防错方法:“反映”指向上级或有关部门报告情况,“反应”指回应或效果。

“委屈”指受到冤枉或不公平待遇;“委曲”指曲折,弯曲。

两者意思完全不同,常被混淆。

常见错别字一表(全)

常见错别字一表(全)
流连忘反(返
如法泡制(炮
置之渡外(度
明辩是非(辨
别出新载(心裁
侮人不倦(诲
莫明其妙(名
混然一体(浑
辩伪去妄(辨
逞强失威(施
为富不人(仁
招事搬非(是
永往直前(勇
趋之若骛(鹜
甘败下风(拜
费寝忘食(废
班班点点(斑
蔽帚自珍(敝
百废代举(待
豪言状语(壮
千锤百练(炼
巧妙绝沦(伦
深恶痛极(疾
故弄弦虚(玄
相题并论(提
行踪诡(鬼)秘
兢兢(竞)业业
恰(洽)如其分
一枕黄粱(梁)
随声附和(合)
赳赳(纠)武夫
乔(巧)装打扮
书写潦(了)草
雇(顾)员
狙(咀)击敌人
一窍(巧)不通
列出提(题)纲
喝彩(采)
面面俱(具)到
提纲挈(携)领
义愤填(添)膺
宽宏(洪)大量
性格倔(崛)强
顷(倾)刻之间
深为忱(婉)惜
轰(哄)动
绝(决)对服从
记忆犹(尤)新
一筹(愁)莫展欢度(渡)春节步入正轨(规)大有裨(稗)益相形见绌(拙)堕(坠)落腐化阴谋诡(鬼)计刚愎(腹)自用咄咄(拙)逼人明辨(辩)是非川(穿)流不息辩(辨)证法
三番(翻)两次随声附和(合)签字盖戳(戮)反(翻)复无常和(合)盘托出脉搏(膊)微弱戳(戮)穿阴谋翻(反)云覆雨曲高和(合)寡赤膊(博)上阵义不容辞(词)浪费(废)金钱
草管人命(菅
谈笑风声(生
堂目结舌(瞠
人迹咸至(罕
胸有成足(竹
遗笑大方(贻
要言不凡(烦
鬼鬼崇崇(祟
别出心才(裁
置若往闻(罔
狗延残喘(苟
负偶顽抗(隅

著名十大错别字 -回复

著名十大错别字 -回复

著名十大错别字-回复"著名十大错别字"是指常见的、被广泛认定为错误的中文拼写错误。

这些错误字一直以来都是中文写作中的绊脚石,给读者造成了困扰,也让写作者在表达意思时产生了误会。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一探讨这十个常见的错别字,并为每个错别字提供正确的写法和用法。

第一个错别字:无理取闹(错误写法:无理取瑕)这个错误字出自《红楼梦》第十一回,梦觉贾琏将薛姨妈误写为"无理取闹"。

实际上,"无理取瑕"是正确的写法。

"无理取闹"意为无理由地挑剔小毛病,而"无理取瑕"则表示追求完美,对细枝末节的要求。

第二个错别字:以讹传讹(错误写法:以讹传媸)"以讹传讹"是正确的写法,媸并非常见字,误写于《红楼梦》第九回。

"以讹传讹"的意思是指因为一人的错误而传播开来,形成谣言、误解等。

第三个错别字:思维定势(错误写法:思维定式)很多人习惯将"思维定式"误写为"思维定势",实际上,"思维定式"是错误的写法。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思维定势",意为固定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

第四个错别字:鸡同鸭讲(错误写法:鸡同鸭说)"鸡同鸭讲"是成语,含义是指双方彼此无法理解对方的意思。

然而,很多人将其错误写作"鸡同鸭说",导致误解。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鸡同鸭讲",即两者无法有效交流。

第五个错别字:费尽心思(错误写法:费尽心机)"费尽心思"是指花费了很多心思,众所周知。

然而,许多错误写作"费尽心机",这个误用的来源可能是因为心机与心思的读音接近。

要正确地表达,应该使用"费尽心思"。

第六个错别字:争议(错误写法:争论)"争议"和"争论"是两个词语,意思经常被人用混。

咬文嚼字100个常见错字带答案版

咬文嚼字100个常见错字带答案版

咬文嚼字》:“咬”出三千错别字第一批
按(安)装甘败(拜)下风自抱(暴)自弃针贬(砭)泊(舶)来品脉博(搏)松驰(弛)一愁(筹)莫展穿(川)流不息精萃(粹)重迭(叠)渡(度)假村防(妨)碍幅(辐)射一幅(副)对联天翻地复(覆)
言简意骇(赅)气慨(概)一股(鼓)作气悬梁刺骨(股)粗旷(犷)
食不裹(果)腹震憾(撼)凑和(合)侯(候)车室迫不急(及)待
既(即)使一如继(既)往草管(菅)人命娇(矫)揉造作挖墙角(脚)一诺千斤(金)不径(胫)而走峻(竣)工不落巢(窠)臼烩(脍)炙人口打腊(蜡)死皮癞(赖)脸兰(蓝)天白云鼎立(力)相助再接再励(厉)老俩(两)口黄梁(粱)美梦了(瞭)望水笼(龙)头杀戳(戮)痉孪(挛)美仑(轮)美奂罗()唆蛛丝蚂(马)迹萎糜(靡)不振沉缅(湎)
名(明)信片默(墨)守成规大姆(拇)指沤(呕)心沥血凭(平)添
出奇(其)不意修茸(葺)亲(青)睐磬(罄)竹难书入场卷(券)声名雀(鹊)起发韧(轫)搔(瘙)痒病欣尝(赏)谈笑风声(生)
人情事(世)故有持(恃)无恐额首(手)称庆追朔(溯)鬼鬼崇崇(祟祟)金榜提(题)名走头(投)无路趋之若骛(鹜)迁徒(徙)洁白无暇(瑕)九宵(霄)渲(宣)泄寒喧(暄)弦(旋)律膺(赝)品不能自己(已)尤(犹)如猛虎下山竭泽而鱼(渔)滥芋(竽)充数世外桃园(源)脏(赃)款醮(蘸)水蜇(蛰)伏装祯(帧)饮鸠(鸩)止渴坐阵(镇)旁证(征)博引灸(炙)手可热九洲(州)床第(笫)之私姿(恣)意妄为编篡(纂)做(坐)月子。

《咬文嚼字》公布今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今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今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2008年12月30日新华网上海12月30日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30日公布了2008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公布了2008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

应该读lè,往往被误读成yuè。

二、“三聚氰胺”中“氰胺”应读qíng'àn,不少人误读为qīng'ān。

三、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

四、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裏”。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

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狙击”应为“阻击”。

六、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营利/盈利。

“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

七、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

“期间”前面必须有修饰语,指明具体的某段时间,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

这个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八、容易用错的成语: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意为能看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

九、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混为一谈。

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按照规定必须将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缴存到中央银行。

前者是指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十、《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索隐派。

“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和供检索用的“索引”是两回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金鑫)十大差错分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欢迎全球来宾。

然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却将lè误读成了yuè。

2008年,这是国人在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

社会热词中容易出错的是“三聚氰胺”。

高考语文复习-- 历届咬文嚼字十大语文错误2006-2022(综合版)

高考语文复习--  历届咬文嚼字十大语文错误2006-2022(综合版)

20 20 年 度
20 20 年 度
1.“新冠”的“冠”guān误读为guàn。 2.“戴口罩”误写为“带口罩”。 3.“共渡难关”误写为“共度难关”。 4.“杏林”误为“杏坛”。后世以“杏林”称良医,也指医学界 。“杏坛”现泛指教育界。 5.“宵禁”误为“霄禁”。 6.“挤兑”误为“挤对”。 7.“副作用”误为“负作用”。副”与“主”相对强调的是附带 。 8.误用“叹为观止”形容疫情失控。 9.“科创板”误为“科创版”。
20 15 年 度
20 15 年 度
1.诺贝尔奖报道中的用字错误:“生理学或医学奖”误为“生理学和医学奖 ”。 2.“九三”阅兵式报道中的概念错误:“抗战胜利纪念日”误为“日本投降 日”。 3.“抗战”纪念活动中的用字错误:“罄竹难书”误为“磬竹难书”。 4.APEC会议报道中的概念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误为“亚太经合组织 成员国”。 5.“反腐倡廉”新闻报道中的文字错误:“严惩不贷”误为“严惩不怠”。 6.《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的常见用字错误:“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 心”。 7.名人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身价/身家。 8.足球赛事报道中的概念错误:“发角球”误为“罚角球”。 9.医学报道中的用词错误:“综合征”误为“综合症”。 10.电影片名中的表达错误:《失孤》。
20 10 年 度
20 10 年 度
1.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 2.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 3.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 4.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 5.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 6.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 7.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 8.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 9.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 替汉字数字“〇”。 10.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 每时每刻”使用。

咬文嚼字十大错字

咬文嚼字十大错字

《咬文嚼字》揪出上海10大常见错别字
1、“欢度五一”“欢度国庆”的“度”误成了“渡”。

2、“理发店”的“发”误成了“發”。

3、“震撼价”的“撼”误了“憾”。

4、“家具”的“具”误成了“俱”。

5、“打蜡”的“蜡”误成了“腊”。

6、“哈密瓜”的“密”误成了“蜜”。

7、“招聘启事”的“事”误成了“示”。

8、“炭烧”的“炭”误成了“碳”。

9、“九州”的“州”误成了“洲”。

10、“乘坐”的“坐”误成了“座”。

四、南京街头常见错别字
1、“精品装潢”中的“潢”字,写成了“璜”字。

2、“钣金作漆”写成了“扳”金作漆。

3、“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

4、“排档”写成“排挡”。

5、“恭候光临”写成“恭侯光临”;“候车厅”写成“侯车厅”。

6、“隐形眼镜”写成“隐行眼镜”。

7、“咨询处”写成“资询处”。

8、“招聘会”写成“招骋会”。

9、“房屋租金”写成“组金”。

10、“切忌偏僻地段随意停车”中“切忌”写成“切记”。

2006—2010年各年十大语文差错汇编

2006—2010年各年十大语文差错汇编

2010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编辑部(2010年12月20日)一、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园区中各国展馆千姿百态,“美轮美奂”便成了媒体描写这些展馆的常用词语,但常常错写成“美仑美奂”或“美伦美奂”。

这一成语形容的是建筑物的高大美观,其中的“轮”含义为“高大”,写成“仑”或“伦”,都是别字。

二、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

上海世博会沿黄浦江布局,“黄浦江”因此成为世博报道中的高频词语,但因为“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往往错成了“黄埔江”。

“黄浦江”相传和战国春申君黄歇有关,故名“黄歇浦”,简称“黄浦”,“浦”义为水滨或水流交汇处。

“黄埔”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因历史上成立过黄埔军校而闻名。

三、统计数量时经常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

“截止下午5点,入园参观人数已超过30万。

”其中“截止”应为“截至”。

“截止”的意思是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如“活动已于昨日截止”;而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四、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

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

”“这位小将在广州亚运会上的成绩离世界纪录只有1秒,令人侧目。

”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之类的词语。

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它和“瞩目”完全是两回事。

五、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

广州亚运会报道中曾有这样的句子:“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

”“宁波选手广州亚运囊括10金。

”其中的“囊括”明显用词不当。

“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六、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

“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

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

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咬文嚼字》就是一座语文生活的监测站,时刻关注社会语文状况。

在重点追踪、专家审读和来稿统计的基础上,《咬文嚼字》于2007年1月16日向社会公布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

如:“就象树一样挺立着。

”“象”应为“像”。

“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

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

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

”“丙戍”应为“丙戌”。

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

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

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

”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

“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

如:“即来之,则安之。

”“即来之”应为“既来之”。

“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

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

如:“美容美發中心”。

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

“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

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

如:“招聘启示”“征稿启示”。

“启示”应为“启事”。

“启事”义为公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

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

”“哈蜜”应为“哈密”。

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

如:“王伟(先生)收”“王伟先生(收)”。

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信封上的称谓和“收”字并非注释。

九、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

”如:“孔子说‘食色,性也’,至今仍被奉为至理。

”“它使我们想到了孟子的名言:‘食色,性也。

’”“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既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另一位思想家告子说的。

十、文史知识常见的错误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如:“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野蛮人的行径。

”圆明园是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肆意践踏中国主权,其时圆明园已是废园。

“我们没说是孟子呀!”——《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答客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杂志社(2007年12月20日)一、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二、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

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

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

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

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

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

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

”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

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

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

”“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

“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

“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五、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

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

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

“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六、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权力/权利。

如:“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

在这两个例子中,“权力”应为“权利”,“权利”应为“权力”。

“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七、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战。

如:“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谁也没说服谁。

”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

“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八、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

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等。

“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

“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九、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

如:“52吋液晶电视”。

“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

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

在涉及计量单位时,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必须保证用字规范。

十、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海上升明月”。

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一、电视中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

此处应该读lè,往往误读成yuè。

不仅谈话节目中嘉宾读错,主持人也容易读错,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也有主持人读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yuè乎”。

二、社会热词容易读错的是:三聚氰胺。

2008年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使三聚氰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氰胺”应读qíng’àn,但不少人误读为qīng’ān。

尤其是“氰”字,多年来人们一直把“氰化钾”“氰化钠”的“氰”读成qīng,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性误读。

三、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

2008年高考,不少考生写汶川大地震时,用到“震撼”一词,但往往误为“震憾”。

“撼”为手旁,义为以手摇物;“憾”为心旁,义为心有缺失:两者形近而义殊。

四、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裏”。

大凡景点都会重点介绍当地名人,告诉游客某地是某人“故里”。

有人误以为“里”的繁体字是“裏”,结果在用繁体字书写的说明牌中,“故里”往往误为“故裏”。

其实“里”字本有其字,和“裏外”的“裏”不相干。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

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长三角狙击赤潮”。

两处“狙击”应为“阻击”。

“狙击”和“阻击”同为军事术语,但含义不同:“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六、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营利/盈利。

媒体新闻中,经常把“非营利机构”误为“非盈利机构”。

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

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七、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

如:“期间,我曾三上北京”“期间,我参加了一次考试”。

两处“期间”应为“其间”。

“期间”前面必须有修饰语,指明具体的某段时间,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

这个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八、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成语是:望其项背。

“只能望其项背”这类错误用法,不仅出现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也出现在某些知名作家的笔下。

所谓“望其项背”,义为能看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说成“不能望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或者反问式,如“怎能望其项背”。

九、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存款准备金率。

在不少报道中,往往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混为一谈。

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按照规定必须将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缴存到中央银行。

前者是指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十、《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索隐派。

近年来“红学”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兴趣,出版了一批关于《红楼梦》的图书,但在谈到“红学”流派时,索隐派一再被误为“索引派”。

“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和供检索用的“索引”是两回事。

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4日公布了2009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

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

“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

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

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

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

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

“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量词,它含有敬重意味。

但有些媒体却用其表达“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

“位”也不应用于自称。

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常被写成“貂婵”。

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普遍被误认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

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

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

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

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

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

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

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2010年十大语文差错新华网上海12月27日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7日公布了2010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