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合成氨项目安全评价常用资料
合成氨厂安全检查表

日期:
检查方法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标准 检查人员 检查时间 检查评价 1、车间班长对当班工作完成情况; 1 职责 2、操作工对本班生产完成情况; 3、维修、电工对当天工作完成情况与巡查情况; 4、外来人员当天工作完成情况与安全工作执行情况; 1、本车间各工艺指标的执行和工艺条件的变化情况; 2 工艺 2、工艺管线及工艺阀门工作状态; 3、工艺管线有无震动、松、动、跑、冒、滴、漏、腐蚀、堵塞等情况; 4、工艺阀门开关是否灵活,是否有开关不到位、过紧、过松响动、内漏、腐蚀、堵塞等情况 1、运转设备的基础牢固情况、运转及润滑情况, 2、各运转部件是否有异常响声,裸漏的运转部件防护罩是否齐全可靠, 3 设备 辅机及管线是否有震动,润滑油的油质变化情况; 3、设备的运转状态; 4、温度、压力、阻力、流量等是否在范围之内,液位指示是否准确。 1、电器设备的工作状态、电机声音是否增大、振动是否增强,保护接地是否牢靠,电机及电器元件是否有火化及异常 声音、气味,电流、电压等是否在指标范围内 2、本车间范围内的高低变、配电室门窗、玻璃、是否齐全。 3、开停车时,检查电器设备断电挂牌与签字落实情况; 1、仪表的工作状态,检查仪表的指示是否准确,反应是否灵敏。 5 仪表 2、在外在和内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仪表有什么变化,有无锈蚀、松动等潜在危险。 3、气体报警器是否正常。 1、员工的三违现象及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是否符合要求, 2、工作现场是否工完料尽场地清; 6 现场管理 3、通道是否畅通,护栏、平台是否完好; 4、应急、消防物质是否齐全完好,是否定期进行了保养; 5、各场所是否按规定设警示标志、报警设施; 6、外来车辆是否堵塞主要交通道路; 1、车间员工参加班组安全活动情况; 2、班组活动的内容与记录情况;
备注
(整理)合成氨项目安全评价常用资料

合成氨项目安全评价常用资料一、评价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5)《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6)《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7)《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8)《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号)(9)《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的通知》(安监管办字[2001]39号文件)(10)《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安监局联合下发的发改投资[2003]1346号)(1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3号令)(12)《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委办字[2005]48号)(13)《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5]第1号)(14)《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细则》安监总危化〔2007〕255号1.3评价规范、标准(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l6-2006)(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l04-2005)(5)《石油化工企业厂区总平面布置设计规范》(SH/T3053-2002)(6)《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HGJ87–85)(7)《石油化工生产建筑设计规范》(SH3017-1999)(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1999年版〉)(9)《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016–98)(10)《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1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44号令)(1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13)《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HG 20571–95)(14)《石油化工企业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H3004-1999)(15)《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16)《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17)《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SH3063-1999)(18)《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19)《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20)《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90)(21)《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范》(HGJ28–90)(22)《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GB13955–92)(2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24)《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GB935-89)(25)《常用化学危险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26)《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603–95)(27)《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4–99)(28)《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29)《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SH3007-1999)(30)《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版)(31)《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32)《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查规程》(33)《锅炉安装监督检验规则》(34)《钢制管道及储罐腐蚀控制设计规范》(SY0007-1999)(35)《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HG/T20660-2000)(36)《石油化工紧急停车及安全联锁系统设计导则》(SHB-Z06-1999 (37)《高处作业分级》(GB/T3608-93)(38)《安全色》(GB 2893–88)(39)《安全标志》(GB2894–96)(40)《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 12801–91(41)《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 5803–85)(42)《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规程》(SY 6186–96)(4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 2–2002)(44)《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GB13955–92)(45)《石油化工企业管道柔性设计规范》(SHJ41—91)(46)《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47)《安全预评价导则》(AQ8002-2007)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1 自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自然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地震、雷击、暴雨、地质灾害、高气温及寒冷等不良气象条件。
3:合成氨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评分补充条款()

①应设置二氧化碳吸收塔液位低限报警及联锁脱碳、合成停车设施;
②应设置天然气总管安全阀及压力高低限报警设施;
③应设置高压蒸汽包液位低限报警及流量低限、液位低限同时存在时联锁合成氨停车设施;
④应设置一段转化炉炉膛负压高限报警及联锁合成氨停车装置,现场设置联锁声光报警设施;
⑤应设置一段转化炉引风机油泵润滑油压低限报警及联锁合成氨停车设施;
③应设置氧气管止逆阀和加氮气保护设施;
④应设置入炉重油流量低限报警联锁停车设施;
⑤应设置气化炉超压报警设施;
⑥设置煤气中氧含量超标报警设施;
⑦应设置煤气出急冷室温度超标报警设施;
⑧应设置油罐液位、温度指示仪、高限报警;
⑨气化系统联锁装置中,重油入炉阀、氧气入炉阀、煤气出口总阀应选用气开式调节阀;蒸汽入炉阀、氮保护进口阀、重油回路阀、氧气放空阀、煤气放空阀应选用气闭式调节阀。
③应设置冰机液氨贮槽区遮阳棚和应急喷淋设施;
④应设置液氨蒸发器、液氨储槽应压力高限报警设施;
⑤应设置压缩机润滑油系统油压低限报警、联锁装置;
⑥应设置合成系统的氨分离器高低限液位报警装置;
e)尿素系统
①尿素总控操作室应设置二氧化碳压缩机、液氨泵、甲铵泵紧急停车设施;
②应设置二氧化碳压缩机、液氨泵、甲铵泵低油压报警;
c)联锁设定值的改变。
7 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
7.1
对所有接触和产生的如氨、盐酸、硫酸、液氧、液氮、氮气、甲醇、天然气、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石脑油、硫磺等化学品进行普查,建立危险化学品档案。
7.3.1
编制氨、硫磺、液氧、液氮、甲醇等产品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
7.6
应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告知下列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活性危害、禁配物、预防及应急处理措施。
合成氨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

合成氨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1. 引言合成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化工领域的重要化学品。
合成氨生产企业作为生产合成氨的重要环节,在安全生产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为了保障合成氨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评审标准成为一项必要的工作。
本文档旨在制定合成氨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以引导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确保生产过程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
2. 目标本评审标准的目标是评估合成氨生产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和执行情况,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风险,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
3. 评审内容评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安全管理体系评审应关注合成氨生产企业是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架构、责任制度、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方面。
企业应确保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有效执行,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3.2 生产设施和设备安全评审应对合成氨生产企业的生产设施和设备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包括设计、安装、维护和运行等方面。
评审应关注生产设施和设备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3 原材料管理评审应关注合成氨生产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储存和使用管理等方面。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原材料管理制度,确保原材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评审应对原材料的采购渠道、质量控制以及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进行评估。
3.4 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评审应关注合成氨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包括工艺流程、工艺装置和操作步骤等方面。
评审应对企业是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评估,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可靠性。
3.5 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评审应关注合成氨生产企业的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能力。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机制,对各类事故进行预防、应对和处理。
评审应对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措施的完备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4. 评审方法评审方法应综合运用文件资料审核、现场检查和面谈等方式进行,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4.1 文档审核评审人员应仔细审查合成氨生产企业的相关文件资料,包括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生产设施和设备的设计、安装和运行记录、原材料采购和使用的相关文件等。
氨使用安全知识

氨(Ammonia,NH3)-一种最常见的、最易取得的、廉价的无机化合物一作为制冷剂(R717)应用于制冷空调工程中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当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和环保则是两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制冷剂的应用和发展,百余年来,经历了由应用天然制冷剂,例如CO2、HCFCs、HFCs,而在当前,为了加强环保而又重新走向应用天然制冷剂的过程。
为了防止地球大气臭氧层进一步遭到破坏,为了减少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气,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寻找氯氟烃(CFCs)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
当前国内国外的科技部门、研究机构、大型企业集团都在为寻找完美的(也可以说其ODP、GWP 均为零)替代物质而切切实实地努力着。
国外业已推出了R123来替代R11;R134a来替代R12;并采用R22作为过渡性的工质。
但从国内外发一的有关文章以及绿色和平组只所散发的宣传材料来看,R123、R134a的ODP虽然为零,但其温室效应的潜能指标GWP高达420。
不仅如此,人们对于R134a比R12要低8-12%的制冷量;对于无法找到合适的润滑油与其共用,乃至认为R123、R134a仍有致癌的毒性和易燃性,而不甚满意。
虽然也有许多非共沸的混合工质推出,但其中仍含有将被淘汰的R22的成分。
目前国内普遍能接受的过渡性工质HCFC-22美国有些企业推崇为当前危害最低(其ODP=0.05)、价廉而易取得的、热特性好的制冷剂。
但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热的角度出发,R22的使全球变暖潜能值GWP=510,也不是完美的制冷剂。
对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所有国外研制的替代工质,例如R123、R134a、R407C等等,都有一个专利保护的问题,外国公司不可能低价转让给我国来大量生产,而向国外购买,不仅价格高而且受制于外国公司,对发展民族制冷空调事业不利。
从ODP、GWP这两项指标而言,氨应该说是一种于臭氧层无员,又无温室效应的效完美的“绿色”制冷剂。
2023.10《合成氨行业规范条件》(正式版)

附件合成氨行业规范条件为促进合成氨行业转型升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条件。
一、总则(一)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除外)合成氨企业(不含利用清洁能源制氢或副产氢生产合成氨企业),用于引导合成氨行业转型升级,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
二、总体要求(二)合成氨企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标准规范、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等专项规划要求。
(三)合成氨企业外部防护距离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
新建合成氨装置应布局在一般或较低安全风险的认定化工园区(与焦化等装置配套建设的除外),并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政策、城市建设等专项规划、化工园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等要求。
三、质量、技术和装备(四)合成氨企业应建立、实施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第三方认证。
合成氨产品质量应符合《液体无水氨》(GB/T536)国家标准。
(五)鼓励合成氨企业采用大型或超大型高效煤气化、废锅或半废锅流程、大型低压氨合成、大型先进流程空分、一氧化碳等温变换、余热余压综合利用、高效氨合成催化剂等技术装备改造提升现有装置。
企业应全面淘汰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的设备、工艺。
(六)合成氨企业应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GDS)、安全仪表系统(SIS)、电气控制系统(ECS)、过程控制系统(PCS)等优化控制生产过程。
鼓励企业使用数字化平台,提升企业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能力,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支撑企业转型升级。
四、节能降碳和资源综合利用(七)合成氨企业应建立、实施符合《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3331)要求的能源管理体系,能源计量器具应符合《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有关要求。
合成氨要点安全生产范本(2篇)

合成氨要点安全生产范本合成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的重要化学品,它广泛应用于合成尿素、合成烯烃、制取硝酸等工艺过程中。
然而,由于其高度的危险性和易燃性,合成氨的生产过程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工人的安全和设备的稳定运行。
以下是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要点,以供参考。
1. 设备安全1.1 确保合成氨生产装置的所有设备和管道都符合标准,并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
1.2 定期检查和更换易受损的设备部件,如密封、阀门等,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漏氨的最小化。
1.3 在设备上设置合适的安全装置,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等,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操作。
2. 储存安全2.1 合成氨是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应严格控制其储存和使用。
储存设施应符合相关的安全规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固定存储容器、避免阳光直射等,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2.2 确保储存容器的密封性良好,避免泄漏和挥发。
2.3 储存区域应远离火源、热源和氧气,相关人员应定期进行储存区域的巡视,确保储存装置的安全运行。
3. 操作安全3.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操作指南,进行培训,确保操作人员熟悉安全操作程序。
3.2 操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耳塞、防护服等,以保护其安全。
3.3 在操作区域设置足够的通风设备,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合成氨浓度。
3.4 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操作人员直接接触合成氨,如避免接触其气体、液体和溶解的形式。
3.5 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产生明火、火花和高温情况,避免引发爆炸或火灾。
4. 应急预案4.1 制定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的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处理流程、应急救援措施、人员疏散和报警等。
4.2 建立紧急情况的应急指挥中心,确保应急响应的迅速和有效。
4.3 定期组织紧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5. 安全培训5.1 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培养他们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合成氨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

合成氨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UIICS ××××××目次前言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引言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1范围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3术语和定义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3.1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3.2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3.3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3.4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3.5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4评价要求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成氨项目安全评价常用资料合成氨项目安全评价常用资料一、评价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5)《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6)《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7)《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8)《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号)(9)《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的通知》(安监管办字[2001]39号文件)(10)《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安监局联合下发的发改投资[2003]1346号)(1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3号令)(12)《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委办字[2005]48号)(13)《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5]第1号)(14)《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细则》安监总危化〔2007〕255号1.3评价规范、标准(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l6-2006)(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l04-2005)(5)《石油化工企业厂区总平面布置设计规范》(SH/T3053-2002)(6)《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HGJ87–85)(7)《石油化工生产建筑设计规范》(SH3017-1999)(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1999年版〉)(9)《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016–98)(10)《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1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44号令)(1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13)《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HG 20571–95)(14)《石油化工企业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H3004-1999)(15)《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16)《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17)《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SH3063-1999)(18)《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19)《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20)《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90)(21)《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范》(HGJ28–90)(22)《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GB13955–92)(2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24)《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GB935-89)(25)《常用化学危险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26)《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603–95)(27)《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4–99)(28)《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29)《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SH3007-1999)(30)《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版)(31)《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32)《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查规程》(33)《锅炉安装监督检验规则》(34)《钢制管道及储罐腐蚀控制设计规范》(SY0007-1999)(35)《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HG/T20660-2000)(36)《石油化工紧急停车及安全联锁系统设计导则》(SHB-Z06-1999 (37)《高处作业分级》(GB/T3608-93)(38)《安全色》(GB 2893–88)(39)《安全标志》(GB2894–96)(40)《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 12801–91(41)《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 5803–85)(42)《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规程》(SY 6186–96)(4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 2–2002)(44)《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GB13955–92)(45)《石油化工企业管道柔性设计规范》(SHJ41—91)(46)《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47)《安全预评价导则》(AQ8002-2007)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1 自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自然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地震、雷击、暴雨、地质灾害、高气温及寒冷等不良气象条件。
1.1 地震强烈的地震可能造成建(构)筑物和设备装置的破坏,同时造成反应设备、储存设备及管道中的甲烷、氢气、一氧化碳、氨等危险化学品大量泄漏,进而引燃烧爆炸、中毒等灾害事故,并造成人员伤亡。
1.2 雷击项目有许多充满易燃易爆介质的高大贮罐、塔、反应器、高空排气管和金属管道、电气线路、控制网络、设备及建、构筑物等,遭受雷击时,易引发火灾爆炸、人员伤亡事故。
1.3 洪水当雨量过大、引发山洪时,可能对生产产区造成一定威胁。
1.4 高气温、低温危害在高气温和烈日爆晒下,一些贮罐容器内的低沸点易燃易爆有毒介质易于挥发泄漏,生产人员在高温环境工作易出现失误。
严寒气象条件有可能导致设备和管线破裂,并造成人员冻伤。
1.5 不良地质条件不良地质条件易造成地表塌陷,影响地面建(构)筑物及生产设备安全。
1.6 风的影响风对本工程投产运营过程中安全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事故情况下。
系统所用原料,中间产品、产品等大多为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泄漏后遇到明火源或者带压泄漏本身产生静电而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因此,有关易产生明火、高热、电火花等设施的布置,应在风向方面加以考虑。
2主要物料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辅材料、产品、中间产品和副产品主要为: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氨、氧气、液氯、羰基镍等,它们大多属于易燃、易爆且有毒类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易燃性、易爆性、易蒸发、易扩散、受热易膨胀性和腐蚀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毒性和窒息性,能对人体构成危害、对设备设施进行腐蚀、并且可发生燃烧、爆炸等事故,因而要注意防护。
下面是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主要危险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危害特性:(1)甲烷危规号:21007分子式:CH4分子量:16.04。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熔点:-182.5 ℃。
沸点:-161.5 ℃。
相对密度(水=1):0.42(-164 ℃)。
相对密度(空气=1):0.55。
饱和蒸汽压:53.32 kPa(-168.8 ℃)。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临界温度:-82.6 ℃。
临界压力:4.59 MPa。
燃烧热:889.5 kJ/mol。
最小引燃能量:0.28 mJ。
燃烧性:易燃。
火灾危险性分级:甲。
闪点:<-188 ℃。
爆炸下限:5.3 %(体积比)。
爆炸下限:15 %(体积比)。
自燃温度:538 ℃。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解)。
稳定性:稳定。
禁忌物:强氧化剂、氟、氯。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将容器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可选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危险性类别:易燃气体。
储运注意事项:易燃压缩气体。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仓间温度不宜超过30℃。
远离火种、热源。
防止阳光直射。
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等分开存放。
切忌混储混运。
存储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接触限值:苏联 MAC:300 mg/m3;美国TWA:ACGIH窒息性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空气中甲烷浓度过高,能使人窒息。
当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25~30 %时,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运动失调等。
甚至因缺氧而窒息、昏迷。
紧急救护措施:吸入时,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呼吸及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
防护措施: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戴供气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
手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进入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特别注意:发生泄漏时,迅速撤离泄漏污染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
应急处理人员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
切断气源,喷洒雾状水稀释、溶解,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
如有可能,将漏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
(2)一氧化碳(CO)英文名称:carbon monoxide危规号:21005外观性状:无色无臭的气体。
相对密度:0.79(空气=1)沸点:-191.4℃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燃烧性:易燃闪点:<-50℃爆炸下限:12.5 %(体积比)爆炸上限:74.2 %(体积比)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稳定性:稳定禁忌物:强氧化剂、碱类。
灭火方法: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储运注意事项:易燃、有毒的压缩气体。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间。
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
应与氧气、压缩空气、氧化剂等分开存放。
切忌混储混运。
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侵入途径:吸入。
急性毒性:LC50 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健康危害: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入而进入血液循环。
由于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约300倍,阻碍了氧的释放,造成组织持续性缺氧。
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急性中毒。
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甚至出现短暂昏厥。
脱离中毒现场,吸入新鲜空气后即行好转,数小时后,症状多可消失。
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面色潮红,口唇樱桃红色,脉快,烦燥,步态不稳,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但昏迷时间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