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
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7、曾侯乙墓乐器 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
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 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
《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
南艺钱慧老师中音史复习资料

远古夏商时期中国音乐起源:《模仿自然说》《情感本能说》《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起源说》《葛天氏之乐》是一部载歌载舞的乐舞,表演时有三个表演者手中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一共有八首歌曲。
乐舞还有黄帝时代的《云门》,黄帝时代所作至尧时代增修的《咸池》。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有可能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简称《韶》,可能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商代的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用禽骨制成的骨哨和卵形的陶埙,至今约7000年,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了用鹤骨制成的骨笛,至今约9000年。
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1976年河南安阳安屯好墓出土的编绕。
周秦时期周代的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一是认为每佾固定为八人,另一种认为人数与八佾相同。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乐县:。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周代掌管音乐的乐官最高级别为“大司乐”,为中大夫,一般具有行政,教学和演奏三职能。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乐包括乐德,乐舞和乐语。
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分别是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朝当代的《大武》。
小舞是相对于“六代乐舞”等大型乐舞而言,那些13岁至19岁的国子们还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小舞。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 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武》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
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
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残存的诗歌:三易:夏《连山》商《归藏》周《周易》“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群。
编钟15革,编磬32革,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琴12件,鼓4件,麓2件,排箫2件,笙2件。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大司乐答案: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和领导,最早的音乐教育就是“大司乐”。
三分损益法答案: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
乐舞乐舞荟萃历代歌舞所长,兼收西域众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之精华,充分体现了盛唐王朝百国朝贺、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风土人情。
唐乐舞气势磅薄,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予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漫舞。
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
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的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
现今人们根据出土的一些描写、描绘该乐舞的文字、壁画等编制出一套乐舞,重现古代唐朝时长安乐舞的优美、盛况和艺术魅力。
礼乐制度答案: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
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朝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
其中有一种制度叫“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也就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贾湖骨笛贾湖骨笛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
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中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
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极为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相和歌答案:相和歌它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经过艺术加工发展而成的艺术歌曲形式。
相和歌继承了周代的国风和战国的楚声传统发展而来,其特点是“相和,汉旧歌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广陵散答案:《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作者不详,在汉末已经出现的一首古琴曲。
中国音乐简史自考卷 复习资料 (新)

中国音乐简史自考卷复习资料123、。
4、《史记》所述:“击瓮叩缶,真秦之声”,表明我国古代乐器来自于秦国。
5、黄帝时期的代表性乐舞是云门。
6、在六代乐舞中歌颂大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是7、“弦歌”包含在雅乐这种音乐形式中。
8、西周时期,常用于士大夫乡饮酒礼中的“弦歌”,又称为小雅。
910111213、14、明清著名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是15、杂剧每折的主唱角色有一个。
16、在元杂剧兴起之前,浙江永嘉地区流行着一种民间戏曲,称之为“永嘉杂剧”,17在音乐文化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我国著1819、在楚汉战争其间,刘邦在一次战役中采用了四面楚歌的战术,巧妙取胜。
202122232425、公元前19626、在汉代乐府中担任协律都尉、掌管音乐事务的是李延年。
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音乐理论著作乐记。
41424344、人们赞扬伯牙的琴声“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45、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音阶、调式、转调的理论,即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464748、我国戏曲史上著名的“徽班进京”的时间是:1790。
49、《义勇军进行曲》正式定为我国国歌的时间是1978年3月5日(试卷中选项应选1949年9月27日(代国歌),可能是出题有误)。
50、现存的我国最早的琴曲古谱是梁代丘明所传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515253、《听松》是一首二胡曲,作者华彦钧(瞎子阿炳)。
54、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诸宫调作品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二、名词解释题:六律:是指只用一个变音的六声音阶协律都尉:汉武帝立乐府,使司马相如等作诗赋,以宦者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谱成乐调。
但在当时为临时官名,不常设。
至晋代,改称协律校尉,属太常寺。
:1、代面:代面是唐代表演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的故事,因兰陵王貌美,自嫌不足以威敌,故临阵必戴一面具,齐人即以此为舞,表演征战击刺之状,称为兰陵王入阵曲2、苍鹘唐宋两代时期,参军戏角色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国立音乐院:[笔记上:建立于1927年,蔡元培任校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1929年夏,该院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院,萧友梅任校长。
该院主要教师:萧友梅(理论组曲)、朱英(琵琶)、王瑞娴(钢琴)、恩科(视唱练耳)、吴伯超(二胡),外教查哈洛夫,阿克萨柯夫等,出版学术性刊物《乐艺》、《音乐杂志》。
] 1927年10月,萧友梅向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的蔡元培,提出在创设音乐院的计划,得到蔡元培的支持,聘萧友梅为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和音乐院筹备员,于1927年11月27日,在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
初由蔡元培兼任校长,萧友梅为教务主任主持一切,后由其代理院长,翌年12月27日正式聘为国立音乐院院长;1929年7月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
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专”,设预科、本科、研究班,并附设师科与选课,成立了相当于系的理论作曲、有键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和国乐等组,形成了两科一班五组的较为完备的专业设置。
老师:萧友梅、黄自、朱英、青主、吴伯超、周淑安、应尚能、惟宁和原在后到音专的洪,以及以歌词作家参与创作的易韦斋、龙榆生、韦瀚章、廖辅叔等;学生:黄自“四大弟子”贺绿汀、田鹤、江定仙、雪庵为代表。
2、国乐改进社(乐会):[笔记上:1920年觐文成立于,以中乐为主①仿制和改革民族乐器;②组织当时最大规模的民族乐队;③改编演奏国乐曲,柳尧章改编了大型民乐合奏套曲《春江花月夜》。
] 乐会子成立以来的活动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建树,成为当时国乐改进潮流的重要成果。
乐会通过招收学员,聘名家施教,并辅之以相关的中西音乐课程,并以与音乐演奏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育了一批国乐人才,一些当时和以后知名于中国乐坛的民族器乐演奏家,都曾是该会成员和曾在该会受教。
从“五四”前后开始的国乐改进活动,对于民族器乐的新创作有积极的影响。
3、《牧童短笛》:1934年在首次中国钢琴曲创作比赛中,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赢得头奖,以质朴优美的民歌风旋律,流畅自如的对位化写法,与中国风味曲调相谐的和声,以及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如同笔法简练的写意水墨画般地营造了中国式的诗情意境,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奠基之作。
4、雪庵:①早期抒情乐曲《踏雪寻梅》、《红豆词》、《枫桥夜泊》;②为郭沫若的话剧《屈原》谱写全部配乐和插曲;③抗战歌曲《出发》、中国空军军歌》、《中国海军军歌》、《我是军人》,最为激动人心的《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以及《长城谣》,《满江红》、《募寒衣》、《保卫大》等抗战歌曲近100首,还创作了一些钢琴曲和不少的电影主题曲和插曲。
④抗战后至社会主义时期:《新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幸福长》、《雷锋组歌》。
5、马思聪:曾留学法国,回国后与洪创办音乐院,任院长,并教授小提琴、钢琴、视唱练耳等课程。
马思聪很早便开始了音乐创作,分为①小提琴作品:a.1937-1938年创作《蒙组曲》,全曲三个乐章: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
b.1941年创作小提琴组曲《音诗》,作品以“粗狂的风格和原始的力度”独树一帜,全曲以音乐为素材,共三乐章:述异;喇嘛寺院;剑舞。
这部作品,延续和深化了马思聪以民族音乐素材为创作基础的一贯作风。
C. 《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4年创作,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以民间音乐为素材,“鸟惊喧”、“昭吾怨”、“贺新凉”,用西方协奏曲的结构形式,宏观地描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
d. 《牧歌》1944年创作。
②马思聪的合唱作品《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大合唱》。
③声乐作品:《永生》等20首爱国歌曲。
马思聪作品大多用民歌曲调或带有民歌风格的曲调,旋律性强;曲式多用复合曲式创作上的小提琴化,重视发挥它的特点、技法。
6、谭小麟:1932年考入国立音专国乐组,随朱英学习琵琶,并从黄自兼学作曲。
后又留学美国。
作品①室乐作品:《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二重奏》、《弦乐三重奏》、为中提琴与竖琴而作的《浪漫曲》、《木管三重奏》。
②声乐作品:艺术歌曲《鼓浪屿》、《正气歌》、《小路》。
③民乐合奏曲《湖上春光》、《子夜》。
谭小麟在留美回国之后,担任国立音专作曲教授兼理论作曲系主任,他以广博精深的学识和认真细致、循循善诱的教学,以及对困难学生的悉心忙着,赢得了同学们的衷心爱戴。
谭小麟与当时同在音专任教的德籍教授弗兰克尔,分别将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两大新的作曲理论体系引进为音专理论作曲的教学容。
7、民众歌咏会:成立于1935年2月,由一部分爱国的学生、职工和市民自发组成的,组织者是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良模,后来麦新、孟波等进步音乐工作者也成为该组织的骨干。
这个组织在1936年的救亡抗日歌咏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8、群众歌曲: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谱写出一系列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坚强意志和工农群众在阶级压迫下的苦难与反抗的歌曲,体现革命的时代精神,具有人民大众战斗气派的歌曲。
二、论述题1、音乐在近代的发展与衍变。
音乐起始于清末明初,是由粤剧等戏曲中的曲牌与过场音乐,又融合于当地俚歌小曲,而作润饰改变合奏,约在20世纪处形成。
开始注意流传在珠江三角洲,称“过场音乐”或“小曲”,流传到外地后才被称为“音乐”而成乐种专称。
早期音乐乐队与粤剧等戏曲乐队相同,以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所谓“五架头”组成,称“硬弓组合”。
随着其兴盛和传播至各地,各种自娱性的音乐组织纷纷成立。
在在,于1919年创办了由粤侨工界协进会音乐部改组的“中华音乐会”,在其中乐、西乐两部中,有“粤乐组”,成员有江南造船厂首任华人总工程师、小提琴演奏家和制造家司徒梦岩,在该会和精武体育会等开设小提琴班,从其学者有当时在的音乐名家吕文成和自重等,他们共同进行了将小提琴用于演奏音乐的实验。
吕文成并以钢丝琴弦与移高定弦的二胡置于两腿间夹奏而成清脆流利的“粤胡”,成为音乐独具特色的乐器,而又辅以扬琴、琴,称“三架头”,也称“软弓组合”。
后来音乐又加入了洞箫、笛、椰胡和小提琴、萨克管、吉他、木琴、架子鼓等西洋乐器。
以吕文成为代表的诸多音乐名家,自1920年以来,改编创作了大量音乐曲,如《平湖秋月》、《雨打芭蕉》、《倒垂帘》、《连环扣》、《双声恨》、《娱乐升平》、《鸟投林》、《步步高》等名曲层出不穷。
它所录制的唱片占据了最多的数量,在和各地粤商经营的公司、酒楼、戏院等,几乎都有粤乐组作现场演奏,或播放唱片;甚至当时放映无声电影和加配乐的越剧演出时,也往往雇乐队现场演奏。
这样一种与都市娱乐生活和商业活动相结合的运作方式,使音乐从编创乐曲到演奏与才、制作、出版、传播等,都越来越多地融合取自于西方和新音乐的因素,成为近代形成和盛行的最具活力的传统器乐乐种。
2、综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①产生:康有为1898年上书光绪帝《请开学校折》,提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一定学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正式提出学校应设音乐课程的开端。
②发展: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人中的这些活动,为国学堂乐歌的发展做了准备。
在国,心工1903年编写第一首乐歌《体操》,在其母校南洋公学所设附属小学创设“唱歌课”,成为学堂乐歌真正的开端。
由于心工的首创和其后在长达24年里的不断开拓,更多的新学堂设置乐歌课程,学堂乐歌活动由此开始形成潮流。
③艺术特点:主要采用日本的西式曲调,或直接以欧美的曲调填配;以本国传统曲调填配,或按词字谱曲调的乐歌为数不多。
④代表人物:a.心工:中国第一位自己国家的新音乐教师,译辑《小学唱歌教授法》,编写创作180余首学堂乐歌,如《体操》、《赛船》、《竹马》、《铁匠》、《女子体操》等,出版《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B.曾志忞:1901年留学日本,1902年将“音乐讲习会”改办“亚雅音乐会”,1908年在创办“贫儿院”。
对学堂乐歌的词曲编写与填配作了分析,率先提出应当建立“作歌学”和“作曲学”的主。
编写音乐专注《乐典教科书》1904、《音乐全书》、《音乐教育论》。
C.叔同:1905年去日本留学,1918年暑假入佛,法号“弘一”;1906年,与同学曾孝谷组织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代表作《送别》、《春游》、《早秋》等。
⑤历史意义:a.学堂乐歌是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使一种新的,集体唱歌的形式得到确立,为后面的革命歌曲发展开了先河。
b.乐歌是西洋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五线谱和简谱的介绍,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乐歌的发展为中国造就了一批传播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
3、萧友梅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贡献。
1901年曾留学日本、德国,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哲学系博士学位。
音乐教育贡献:①1902年向北洋政府教育部提出办音乐学校,后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将大学音乐研究会升格改组为“大学音乐学院”,后被定为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②1927年10月,萧友梅向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的蔡元培,提出在创设音乐院的计划,得到蔡元培的支持,聘萧友梅为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和音乐院筹备员,于1927年11月27日,在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
为我国当时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家。
③在新音乐理论研究方面,萧友梅编写了《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音乐概说》,为了音乐教学的需要,编写了《普通乐理》和《和声学纲要》,还有《近世西洋音乐史纲》与《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一系列教本;还有他为“新学制”所编撰的包括乐理、唱歌、风琴、钢琴、小提琴等教科书,在当时都属这些方面首创的或较早的编著,被广泛采用为教材。
音乐创作:①爱国题材的歌曲,根据古诗词作曲的《卿云歌》,为纪念“五四”周年而创作的《五四纪念爱国歌》。
②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
③合唱作品创作: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女声合唱《别校辞》齐唱歌曲《踏歌》,三部合唱曲《晚歌》和《柏树林回旋歌》等。
④器乐作品创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独奏《哀悼进行曲》《夜曲》,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秋思》,管乐合奏《卿云歌》。
4、王光祈的音乐理论贡献。
王光祈于1920年赴德国留学,1927年考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①王光祈的音乐论著以介绍和论评西洋音乐为容,有《西洋音乐史纲要》、《德国人之音乐生活》、《德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等,几乎涉及了西洋音乐从历史到当时状况和构成理论体系的一切方面;在他的一些不以音乐为主题的文章著作中,也常对西洋音乐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