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推理与证明 板块三 数学归纳法完整讲义(学生版).doc
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doc

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高中数学推理知识点1、归纳推理:顾名思义,一个归纳的过程。
比如,一个篮子里有苹果梨葡萄草莓等等,那么你发现苹果是水果、梨是水果、葡萄是水果、草莓是水果,然后你猜想:篮子里装的是水果。
这个推理是由特殊推到一般的过程,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如果篮子里确实都是水果,那么你就猜对了;如果篮子里有一根胡萝卜,那你就猜错了。
所以才会有证明。
2、类比推理:同样顾名思义,一个类比的过程。
例如,你知道苹果水分多又甜、梨水分多又甜、葡萄水分多又甜,所以你推理出同样作为水果,香蕉水分多又甜,那这个结论显然是不对的,香蕉并没有什么水分。
但如果你推导出荔枝水分多又甜,这就是正确的。
(这个例子中指的都是正常水果)显然,这个推理方式是一个由特殊推特殊的过程,也不一定正确。
3、演绎推理:一般推特殊,一定对。
例如,f(x)=1,那么f(1)=1高中数学证明知识点1、综合法:即我们正常的证明过程,由条件一直往下推。
例如,1菠萝的重量=4苹果重量,1苹果重量=20葡萄重量,证明:2菠萝重量=160葡萄重量。
证明:因为1菠萝的重量=4苹果重量,1苹果重量=20葡萄重量____________所以1菠萝的重量=4*20葡萄重量=80葡萄重量____________所以2菠萝重量=160葡萄重量。
2、分析法:由结论推出等价结论,去证明这个等价结论成立。
同样上面的例子的证明:要证明2菠萝重量=160葡萄重量,即证明2*1菠萝重量=2*80葡萄重量,即证明1菠萝重量=80葡萄重量。
因为1菠萝的重量=4苹果重量,1苹果重量=20葡萄重量所以1菠萝的重量=4*20葡萄重量=80葡萄重量,原式即证。
3、反证法:先假设结论相反,然后根据已知推导,最后发现和已知不符,收!这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4、数学归纳法:解题过程:A.命题在n=1(或n0)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B.假设在n=k时命题成立;C.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一、公理、定理、推论、逆定理:1.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数学归纳法教案完整版课件

数学归纳法教案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教材《数学》(必修三)第二章“数学归纳法”。
具体内容包括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以及数学归纳法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原理,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
2. 能够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3. 了解数学归纳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证明过程中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问题:如何证明1+2+3++n = n(n+1)/2?2. 数学归纳法概念与原理(1)概念: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方法。
(2)原理:数学归纳法包含两个基本步骤:基础步骤和归纳步骤。
3. 数学归纳法例题讲解以证明1+2+3++n = n(n+1)/2为例,详细讲解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
4. 随堂练习(1)1^3 + 2^3 + 3^3 + + n^3 = (1+2++n)^2(2)对于任意自然数n,n(n+1)(n+2)能被6整除。
5. 数学归纳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介绍数学归纳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求解递推公式、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等。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原理。
2. 数学归纳法证明1+2+3++n = n(n+1)/2的过程。
3. 随堂练习的命题及证明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 + 2^3 + 3^3 + + n^3 =(1+2++n)^2。
(2)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任意自然数n,n(n+1)(n+2)能被6整除。
2. 答案:(1)证明过程同课堂讲解。
(2)证明过程同课堂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步骤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 椭圆 板块三 椭圆的几何性质完整讲义(学生版)

学而思高中完整讲义:椭圆.板块三.椭圆的几何性质.学生版【例1】 设()P x y ,是椭圆2244x y +=上的一个动点,定点(10)M ,,则2||PM 的最大值是( )A .23B.1 C .3 D .9【例2】 点M 是椭圆2212516x y +=上一点,它到其中一个焦点1F 的距离为2,N 为1MF 的中点,O 表示原点,则||ON =( )A .32B .2C .4D .8【例3】 已知P 为椭圆221259x y +=上动点,F 为椭圆的右焦点,点A 的坐标为(31),,则||||PF PA +的最小值为( )A.10.10.10+.10-【例4】 已知椭圆方程为221499x y +=中,12F F ,分别为它的两个焦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焦点在x 轴上,其坐标为(70)±,; ②若椭圆上有一点P 到1F 的距离为10,则P 到2F 的距离为4; ③焦点在y轴上,其坐标为(0±,;④49a =,9b =,40c =.A .0个B .1个C .2个D .3个【例5】 椭圆有这样的光学性质:从椭圆的一个焦点出发的光线,经椭圆反射后,反射光线经过椭圆的另一个焦点,今有一个水平放置的椭圆形台球盘,点A 、B 是它的焦点,长轴长为2a ,焦距为2c ,静放在点A 的小球(小球的半径不计),从点A 沿直线出发,经椭圆壁反弹后第一次回到点A 时,小球经过的路程是( ) A .4a B .()2a c -C .()2a c +D .以上答案均有可能【例6】 设椭圆222211x y m m +=-(1)m >上一点P 到其左焦点的距离为3,到右焦点的距离为1,则P 到椭圆的中心的距离为( ) A .1 B .2 C .3 D典例分析【例8】 过原点O 作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分别与椭圆P :2212x y +=交于A 、C 与B 、D ,则四边形ABCD 面积的最小值为( )A .83B .C .D .43【例10】 求过椭圆22142x y +=的一个焦点1F 的弦AB 与另一个焦点2F 围成的三角形2ABF ∆的周长是 .【例11】 已知1F 、2F 为椭圆221259x y +=的两个焦点,过1F 的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若2212F A F B +=,则AB =________.【例12】 设椭圆2212516x y +=上一点P 到左准线的距离为10,F 是该椭圆的左焦点,若点M满足1()2OM OP OF =+,则OM = .【例13】 已知P 是椭圆2244x y +=上一点,则P 到点(10)M ,的最大值为 ____.【例14】 已知(32)A ,,(40)F -,,P 是椭圆221259x y +=上一点,则PA PF +的最大值为________.【例15】 如图,把椭圆2212516x y +=的长轴AB 分成8等份,过每个分点作x 轴的垂线交椭圆的上半部分于1234567P P P P P P P ,,,,,,七个点,F 是椭圆的左焦点,则1234567PF P F P F P F P F P F P F ++++++= .【例16】 设F 是椭圆22176x y +=的右焦点,且椭圆上至少有21个不同的点(12321)i P i = ,,,,,使12321FP FP FP FP ,,,,,组成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则d 的取值范围为 .【例17】 椭圆221925x y +=上的一点P 到两焦点的距离的乘积为m ,则当m 取最大值时,点P 的坐标是___________.【例18】 设椭圆22221(0)x y a b a b+=>>的离心率为,F A ,分别是它的左焦点和右顶点,B 是它的短轴的一个端点,则ABF ∠等于________.【例19】 椭圆22192x y +=的焦点为12F F ,,点P 在椭圆上.若14PF =,则2PF = ;12F PF ∠的大小为 .【例20】 椭圆22194x y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F 、2F ,点P 为其上的动点,当12F PF ∠为钝角时,点P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例21】 椭圆223721x y +=上有一点P 到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则P 点的坐标是.【例22】 设M 是椭圆22143x y +=上的动点,1A 和2A 分别是椭圆的左、右顶点,则12MA MA ⋅ 的最小值等于 .【例23】 点P 为椭圆22154x y +=在第一象限内的一点,以点P 以及焦点1F ,2F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则点P 的坐标是______.【例24】 已知1F 、2F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上一点,1260F PF ∠=°,椭圆的短半轴长为b 12PF F △的面积为______.【例25】 已知1F 、2F 是椭圆2222:1x y C a b+=()0a b >>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C 上一点,且12PF PF ⊥.若12PF F ∆的面积为9,则b = .【例26】 设12F F ,为椭圆22143x y +=左、右焦点,过椭圆中心任作一条直线与椭圆交于P Q ,两点,当四边形12PF QF 面积最大时,12PF PF ⋅的值等于______.【例28】 设AB 是过椭圆22221(1)x y a b a b+=>>中心的弦,椭圆的左焦点为1(0)F c -,,则1F AB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例29】 解10.【例30】 在椭圆221259x y +=上求一点,使它到两焦点的距离之积为16.【例31】 设P 为椭圆2221x y a+=(1)a >短轴上的一个端点,Q 为椭圆上的一个动点,求PQ的最大值.【例32】 设12F F ,为椭圆22194x y +=的两个焦点,P 在椭圆上,已知12P F F ,,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且12||||PF PF >,求12||||PF PF 的值.【例33】 已知A 、分别是椭圆22221x y a b +=的左右两个焦点,O 为坐标原点,点1,P ⎛- ⎝⎭在椭圆上,线段PB 与y 轴的交点M 为线段PB 的中点. ⑴求椭圆的标准方程;⑵点C 是椭圆上异于长轴端点的任意一点,对于ABC ∆,求sin sin sin A BC+的值.【例34】 如图,点A 、B 分别是椭圆2213620x y +=长轴的左、右端点,点F 是椭圆的右焦点,点P 在椭圆上,且位于x 轴上方,PA PF ⊥. ⑴求点P 的坐标;⑵设M 是椭圆长轴AB 上的一点,M 到直线AP 的距离等于MB ,求点M 的坐标. ⑶求椭圆上的点到点M 的距离d 的最小值.【例35】 已知点P 在圆C :22(4)1x y +-=上移动,Q 点在椭圆2214x y +=上移动,求PQ的最大值.【例36】 设椭圆22221(0)x y a b a b+=>>的左、右焦点分别是1F 和2F ,离心率e =,点2F 到直线l :2a x c=c 为椭圆的半焦距,⑴求a b 、的值;⑵设M 、N 是l 上的两个动点,满足120F M F N ⋅= ,证明:当MN取最小值时,21220F F F M F N ++= .。
普通高中数学第三章推理与证明归纳推理教案北师大版选修-

3.1归纳与类比归纳推理教材依据“归纳推理”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地普通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2)第三章第一节地内容•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归纳推理地原理,并能运用解决一些简单地问题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地理念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地人文价值,提高学生地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到数学学习地美感.教学重点:归纳推理地原理教学难点:归纳推理地具体应用.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空间多面体模型等教学过程:1. 创设情景:1 •情景㈠:苹果落地地故事,正是基于这个发现,牛顿大胆地猜想,然后小心求证,终于发现了伟大地“万有引力定理”思考:整个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教师:“科学离不开生活,离不开观察,也离不开猜想和证明”.2 •情景㈡:陈景润和他在“歌德巴赫猜想”证明中地伟大成就:任何一个大于4地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如:6= 3+3, 8= 3+5, 10= 5+5, 12 = 5+7, 14= 7+7, 16 = 5+11,…,1000 = 29+ 971, 1002 = 139+ 863,……2. 探求研究:探究1.学生根据自备地多面体进行观察,统计多面体地面数、顶点数和棱数;(学生实验与教师课件演示结合)探究2•观察、猜想它们之间是否有稳定地数量关系?探究3•整理所得结论,并尝试证明;若得证,则改写成定理,否则修改猜想,进一步尝3E 棱柱=E 棱台3E 棱锥,F 棱柱=F 棱台=F 棱锥+ 1 , F+V-E=2等等,其中“ F+V-E=2'为“欧拉2公式”.3. 概念讲解结合情景问题和探究过程所得,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推理地概念及分析 定义:根据一类事物地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 ,推断该类事物地每一个都具有这种属性 地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地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说明:⑴归纳推理地作用: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结论;(2)归纳推理地一般步骤:试验、观察T 概括、推广T 猜测一般性结论T 证明;⑶归纳推理地结论不一定成立4. 例题解析至 n N * ,猜想这个数列地通项公式?In22 2 2,a 4 ,a 545 6时,往往统一分子(或分母),再寻找另一部分地变化规律 •例2、(拓展)问:如果面积是一定地,什么样地平面图形周长最小?试猜测结论 教师:设定任务一:常见多边形面积一定时,计算其周长;任务二:归纳、猜想一般性结论 .试证明•@令0 O教师指导,合作交流,归纳:V棱柱V棱台=2V棱锥—2 ,例1: 在数列 a n 中, a 1 1,a n1解析: 先由学生计算:a 22 2®归纳:2 ( a n (n n 1*N )说明(学生完成):⑴有整数和分数时,往往将整数化为分数;⑵当分子分母都在变化面积 一疋 时,---- > 圆地周长导电”,你能最小6.课时小结(师生共同) 1什么是归纳推理? 2归纳推理地一般步骤:试验、观察T 概括、推广T 猜测一般性结论T 证明 布置作业: (补充):已知a n 的前n 项和S n 与a n 满足:& 1 试归纳出其通项公式亦拓展延伸:1. 工匠鲁班类比带齿地草叶和蝗虫地牙齿,发明了锯;2. 科学家对火星进行研究,发现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类似地特征:⑴火星也绕太阳运行,绕轴自转地行星;⑵有大气层,在一年中也有季节变更;⑶火星上大部分时间地温度适合地球上某些已知生物地生存等等;边形 3 46 8最小 周长4. 56 4 3. 72 3. 642 •观察下列式子,归纳结论:13 12 , 13 23 9 (1 2)2 ,13 233313 23 33 43 100 (12 34)2问:13 23 33 L n 33.右图中5个图形及相应点地个数地变化规律,试猜测第n 个图形中有 占; 八(1) (2) (3)4.已知数列 a n 中,a 1 1,且aa n(n N ),试归纳这个数列地通项公式 a n答案:1.金属导电;2 . 1323 33n 3 (1 2 3n)2 ;3. n 2 n 1; 4 • a n 1 (n nN ).纳出什么结论?科学家猜想;火星上也可能有生命存在•说明:以上两练习使用地是类比推理•目地是知识上承上启下,把本节知识延伸,既拓宽了学生视野,也为下一节“类比推理”地教学作了铺垫教后反思:⑴要实现数学新知识地建构学习,教师要创设适当地情境,情境应符合实际•包括生活场景地实际,数学教学内容地实际,学生知识状况地实际,学生思维发展地实际等等•⑵学生通过“经历”,“体会”,“感受”,最后形成概念地过程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地现代教育观;同时练习和作业地分层设计尽量满足多样化地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地参与.附:板书设计。
高中数学课件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3 数学归纳法(1)

命题对从n0开始所有 的正整数n都成立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 22 32 n2 n(n 1)(2n 1)
证明:(1)当n=1时,左边=12 1
6
右边 1(1 1)(2 1) 1,等式成立 6
(2)假设当n k时成立,即
12 22 32 K k 2 k(k 1)(2k 1)
归纳法: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 结论的推理方法
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 和 不完全归纳法
考察全体对象, 得到一般结论 的推理方法
考察部分对象,得 到一般结论的推 理方法
结论一定可靠
结论不一定可靠
如何解决不完全归纳法存在的问题呢? 有若干块骨牌竖直摆放,若将它们全部推倒,有什 么办法?
多米诺骨牌
媒婆对小伙子说:“这个姑娘没有别的毛病, 就是嘴不好。”
媒婆对姑娘说:“这个小伙子什么都好,就是 眼下没有什么。”
※多义词的义项:
❖ “意思”真有意思! 辨析一下:这八个“意思”都属于“意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哪些义项?
❖ 词的本义、借代引申与比喻引申---❖ “花”的演变:
❖ “而”字趣闻:
成立;【归纳奠基】
(2)假设当n=k(k∈N* ,k≥ n0)时命题成立
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归纳递推】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 数学归纳法
框图表示
验证n n0时 命题成立
若n k k n0 时命题成立
证明n k 1时命题也成立
归 1 纳 4 奠 4 4基4 : 2 4归4纳4递43推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如 n0=1或2等)时结论正确
【归纳奠基】
(2)假设n=k时结论正确,证明n=k+1时结论也用正上确假设
高中数学 三角函数 板块三 三角恒等变换完整讲义(学生版)

学而思高中完整讲义:三角函数.板块三.三角恒等变换.学生版题型一: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例1】 cos79cos34sin79sin34+=( )。
A 12B 1 2 3【例2】 已知4cos 5α=-,(,)2παπ∈,则cos()4πα-=( )。
2 B 2C 7272 【例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cos80,sin80)A =,(cos20,sin 20)B =,则||AB 的值是( )A 12 2 3D 1【例4】 若3sin sin 1αβ-=,1cos cos 2αβ-=-,则cos()αβ-=( ) A 12B 12- C 33 【例5】 已知3sin(30)5α+=,60150α<<,则cos α=( )343- 343+ 433- 433+【例6】 sin15cos15+=( )。
A 12B223 6【例7】 若α,β为锐角,且满足4cos 5α=,3cos()5αβ+=,则sin β的值是( )。
A 1725B 35C725D 15【例8】 已知1sin 4α=-,3(,)2παπ∈,3(,2)2πβπ∈,则αβ+是( ) A 第一象限角 B 第二象限角典例分析C 第三象限角D 第四象限角【例9】 已知向量(cos75,sin 75)a =,(cos15,sin15)b =,那么||a b -的值为( )A 12B2D 1【例10】 已知34παβ+=,则(1tan )(1tan )αβ--=( )A 2B 2-C 1D 1-【例11】 sin163sin 223sin 253sin313+=( )。
A 12- B 12C【例12】 已知1tan 41tan αα-=+tan()4πα-=( )。
A4 B 4 C 4-- D 4-【例13】 已知2tan()5αβ+=,1tan()44πβ-=,那么tan()4πα+=( ) A 1318B 1322C322D 16【例14】 已知sin cos θθ-,(0)2πθ≤≤,则sin cos θθ+=( )B 23C 13D 1【例15】 在ABC 中,sin cos A A +的取值范围是( )A(1,- B (, C (,2] D (1,1]- 【例16】 sin70sin30cos70cos30a =+,cos71cos30sin71sin30b =+,则,a b 的大小关系是 。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3数学归纳法讲义新人教A版选修22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3数学归纳法讲义新人教A 版选修221.数学归纳法的内容如下:一个□01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1)□02当n 取第一个值n 0(例如n 0=1或n 0=2等)时结论正确,(2)□03假设当n =k (k ∈N *,且k ≥n 0)时结论正确,能够证明当n =k +1时结论也正确,那么可以断定□04这个命题对n ∈N *且n ≥n 0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 2.数学归纳法的步骤中,第一步的作用是□05递推的基础,第二步的作用是□06递推的依据. 3.数学归纳法实质上是□07演绎推理法的一种,它是一种□08严格的证明方法,它只能□09证明结论,不能发现结论,并且只能证明□10与正整数相关的命题. 4.常把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结合起来,形成□11归纳—猜想—证明的思想方法,既可以□12发现结论,又能□13给出严格的证明,组成一套完整的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时,两步□14缺一不可,并且在第二步的推理证明中必须用□15归纳假设,否则不是数学归纳法.对数学归纳法本质的理解数学归纳法可能与同学们以前所接触的证明方法差别很大,为了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可对比以下问题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1)有n 个骨牌排成如图所示的一排,现推倒第一张骨牌,会有什么现象?(2)要使骨牌全部倒下,骨牌的摆放有什么要求?(骨牌的间距不大于骨牌的高度) (3)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摆放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前一张骨牌倒下,适当的间距导致后一张骨牌也倒下)(4)如果推倒的不是第一张骨牌,而是其他位置上的某一张骨牌,能使所有的骨牌倒下吗?(5)能够成功地推倒排成一排的骨牌的条件是什么?(通过观察和思考,可以得到的结论是:①第一张骨牌被推倒;②若某一张骨牌倒下,则其后面的一张骨牌必定倒下)第一张骨牌被推倒――→利用②第二张骨牌被推倒――→利用②第三张骨牌被推倒――→利用②…运用类比的方法,我们不难将推倒骨牌的原理进行迁移、升华,进而得到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步骤:(1)当n =1时,结论成立;(2)假设当n =k 时结论成立,证明n =k +1时结论也必定成立. 当n =1时结论成立――→利用2当n =2时结论成立――→利用2当n =3时结论成立――→利用2…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与正整数n 有关的数学命题的证明只能用数学归纳法.( ) (2)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n 0的初始值一定为1.( ) (3)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 答案 (1)× (2)× (3)√ 2.做一做(1)已知f (n )=1n +1n +1+1n +2+…+1n 2,则f (n )共有________项,f (2)=________.(2)定义一种运算“*”,对于正整数n ,满足以下运算性质:①1] . (3)设S k =1k +1+1k +2+1k +3+ (12),则S k +1=________(用含S k 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 (1)n 2-n +1 12+13+14 (2)2×3n -1(3)S k +12k +1-12k +2探究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问题 例1 已知n ∈N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4+...+12n -1-12n =1n +1+1n +2+ (12). [证明] ①当n =1时,左边=1-12=12,右边=12,命题成立.②假设当n =k (k ∈N *,k ≥1)时命题成立,即 1-12+13-14+…+12k -1-12k =1k +1+1k +2+…+12k . 那么当n =k +1时,左边=1-12+13-14+…+12k -1-12k +12k +1-12k +2=1k +1+1k +2+…+12k +12k +1-12k +2=1k +2+1k +3+…+12k +12k +1+1k +1-12k +2=1k +2+1k +3+…+12k +12k +1+12k +2=右边.故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综上可知,命题对一切非零自然数都成立. 拓展提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问题时,关键在于“先看项”,弄清等式两边的构成规律,等式的两边各有多少项,项的多少与n 的取值是否有关,由n =k 到n =k +1时,等式两边会增加多少项.【跟踪训练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4⎝ ⎛⎭⎪⎫1-19·⎝ ⎛⎭⎪⎫1-116…⎝ ⎛⎭⎪⎫1-1n 2=n +12n (n ≥2,n∈N *).证明 ①当n =2时,左边=1-14=34,右边=2+12×2=34,∴左边=右边.∴当n =2时,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n =k (k ≥2,k ∈N *)时,等式成立,即⎝ ⎛⎭⎪⎫1-14⎝ ⎛⎭⎪⎫1-19…⎝ ⎛⎭⎪⎫1-1k 2=k +12k,那么,当n =k +1时,⎝ ⎛⎭⎪⎫1-14⎝ ⎛⎭⎪⎫1-19…⎝ ⎛⎭⎪⎫1-1k 2⎣⎢⎡⎦⎥⎤1-1k +12=k +12k ⎣⎢⎡⎦⎥⎤1-1k +12=k +12k·k k +2k +12=k +22k +1=k +1+12k +1,即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根据①②可知,等式对任意n ≥2,n ∈N *都成立. 探究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问题 例2 证明不等式1+12+13+ (1)<2n (n ∈N *). [证明] 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 =k (k ∈N *)时,不等式成立, 即1+12+13+…+1k<2k . 则当n =k +1时, 1+12+13+…+1k +1k +1<2k +1k +1=2k k +1+1k +1<k 2+k +12+1k +1=2k +1k +1=2k +1. ∴当n =k +1时,不等式成立.由①②可知,原不等式对任意n ∈N *都成立. 拓展提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往往比证明恒等式难度更大些,方法更灵活些,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第二步,即已知f (k )>g (k ),求证f (k +1)>g (k +1)时应注意灵活运用证明不等式的一般方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具体证明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1)先凑假设,作等价变换;(2)瞄准当n =k +1时的递推目标,有目的地放缩、分析直到凑出结论.【跟踪训练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n 2≤1+12+13+…+12n ≤12+n (n ∈N *).证明 ①当n =1时,1+12≤1+121≤12+1∴32≤1+12≤32,命题成立.②假设当n =k (k ∈N *)时命题成立,即1+k 2≤1+12+13+…+12k ≤12+k ,则当n =k +1时,1+12+13+…+12k +12k +1+12k +2+…+12k +2k ≥1+k 2+12k +1+12k +2+…+12k +2k>1+k 2+12k +2k +12k +2k +…+12k +2k=1+k 2+2k ·12k +1=1+k +12.又1+12+13+…+12k +12k +1+12k +2+…+12k +2k≤12+k +12k +1+12k +2+…+12k +2k <12+k +12k +12k +…+12k =12+k +2k·12k =12+(k +1), 即n =k +1时,命题成立.由①和②可知,命题对所有n ∈N *都成立. 探究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 例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42n +1+3n +2能被13整除,其中n ∈N *. [证明] 证法一:①当n =1时,42×1+1+31+2=91能被13整除,故结论成立. ②假设当n =k (k ≥1,且k ∈N *)时,42k +1+3k +2能被13整除,则当n =k +1时, 42(k +1)+1+3k +3=42k +1·42+3k +2·3-42k +1·3+42k +1·3=42k +1·13+3(42k +1+3k +2),因为42k +1·13能被13整除,42k +1+3k +2能被13整除,所以42k +1·13+3(42k +1+3k +2)能被13整除.所以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 由①②知,当n ∈N *时,42n +1+3n +2能被13整除.证法二:①当n =1时,42×1+1+31+2=91能被13整除,故结论成立.②假设当n =k (k ≥1,且k ∈N *)时,即42k +1+3k +2能被13整除,则当n =k +1时,[42(k +1)+1+3k +3]-(42k +1+3k +2) =(42k +1·42+3k +2·3)-(42k +1+3k +2)=42k +1·13+2(42k +1+3k +2).因为42k +1·13能被13整除,42k +1+3k +2能被13整除,所以[42(k +1)+1+3k +3]-(42k +1+3k +2)能被13整除,所以42(k +1)+1+3k +3能被13整除.所以当n=k+1时命题也成立.由①②知,当n∈N*时,42n+1+3n+2能被13整除.拓展提升在推证n=k+1时,为了凑出归纳假设,采用了“增减项”技巧,所以证明整除性问题的关键是“凑项”,采用增项、减项、拆项和因式分解等手段,凑出n=k时的情形,从而利用归纳假设使问题得证.【跟踪训练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62n-1+1能被7整除,其中n∈N*.证明①当n=1时,62-1+1=7能被7整除.②假设当n=k(k∈N*)时,62k-1+1能被7整除.那么当n=k+1时,62(k+1)-1+1=62k-1+2+1=36(62k-1+1)-35.∵62k-1+1能被7整除,35也能被7整除,∴当n=k+1时,62(k+1)-1+1能被7整除.由①②知命题成立.1.数列中的归纳—猜想—证明,是对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论证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理科高考的热点之一.解此类问题,需要从特殊入手,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探索一般规律.2.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只适用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证明方法,它们的表述严格而且规范,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第二步中,归纳假设起着“已知条件”的作用,在第二步的证明中一定要运用它,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第二步的关键是“一凑假设,二凑结论”.3.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从k→k+1时命题中的项与项数的变化,防止对项数估算错误.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n≥n3(n≥3,n∈N*),第一步验证( )A.n=1 B.n=2 C.n=3 D.n=4答案 C解析由题知,n的最小值为3,所以第一步验证n=3是否成立.2.对于不等式n2+n<n+1(n∈N*),某同学应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如下:(1)当n =1时,12+1<1+1,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N *)时,不等式成立, 即 k 2+k <k +1, 则当n =k +1时,k +12+k +1=k 2+3k +2<k 2+3k +2+k +2=k +22=(k +1)+1,∴当n =k +1时,不等式成立. 则上述证法( ) A .过程全部正确 B .n =1验得不正确 C .归纳假设不正确D .从n =k 到n =k +1的推理不正确 答案 D解析 从n =k 到n =k +1的推理过程中未用到(2)中假设,所以不正确,故选D.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n -1)2+n 2+(n -1)2+…+22+12=n 2n 2+13(n ∈N *)时,由n =k 的假设到证明n =k +1时,等式左边应添加的式子是________.答案 (k +1)2+k 2解析 当n =k 时,左边=12+22+…+(k -1)2+k 2+(k -1)2+…+22+12. 当n =k +1时,左边=12+22+…+k 2+(k +1)2+k 2+(k -1)2+…+22+12, 所以左边添加的式子为(k +1)2+k 2. 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 +1)(n +2)…(n +n )=2n ×1×3×…×(2n -1)(n ∈N *)时,从“n =k 到n =k +1”时,左边应增乘的代数式为________.答案 2(2k +1)解析 当n =k (k ∈N *)时,左边=(k +1)(k +2)…(k +k ),当n =k +1时,左边=(k +1+1)(k +1+2)…(k +1+k -1)(k +1+k )(k +1+k +1), 则左边应增乘的式子是2k +12k +2k +1=2(2k +1),故答案为2(2k +1).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23+…+n 3=14n 2(n +1)2(n ∈N *).证明 ①当n =1时,左边=13=1, 右边=14×12×(1+1)2=1,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 =k (k ∈N *)时,等式成立,。
高中数学《推理论证》教材介绍

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北师大版教材编写组
一、教材编 写的基本结
构
知识结构(理)
一、教材编写 的基本结构
CONTENTS
01
二.
章节目录(理)
○
第一章 推理与证明
○
1归纳与类比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系列2 的课程中要讲 授一种特殊的演绎思 路——数学归纳法, 系列1不讲。其他方 面的要求相同。
四、教学中 需要注意的
问题
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要帮助学生理解归纳推理在学习和研究数学 中的作用,演绎推理可以帮助我们验证问题, 归纳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猜想一些新的 结果,在创新意识培养中归纳推理是非常重 要的思维方式。
○
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
1归纳与类比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一.
类比推理
○
2数学证明
○
3综合法与分析法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5 三 . 分 析 法 4反正法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归 纳 推 理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4 综 合 法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二、教材编 写特色
在教材编写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 梳理清楚数学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归纳推 理和演绎推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归纳推 理和演绎推理的几种常见思路,这也是在证 明数学问题中的常见思路。并帮助学生通过 一些具体问题理解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基 本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中 需要注意的
问题
在教授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以及 归纳、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时,应反复强调这些方 法仅仅是一种思维的模式,我们应该了解这种思维 的模式、掌握这种思维的模式,但是,在证明数学 问题中,必须认真的分析问题本身,才能获得这个 问题的证明,机械的套用这种方法作用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思高中完整讲义:统计.板块一.随机抽样.学生版题型一:数学归纳法基础【例1】已知n 为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111112()2341242n n n n-+-++=+++-++时,若已假设2(≥=k k n 为偶数)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要用归纳假设再证 ( )A .1+=k n 时等式成立B .2+=k n 时等式成立C .22+=k n 时等式成立D .)2(2+=k n 时等式成立【例2】已知n 是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若已假设n=k (2≥k 且为偶数)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证明( )A.n=k+1时命题成立B. n=k+2时命题成立C. n=2k+2时命题成立D. n=2(k+2)时命题成立【例3】某个命题与正整数n 有关,如果当)(+∈=N k k n 时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当1+=k n 时命题也成立. 现已知当7=n 时该命题不成立,那么可推得( )A .当n=6时该命题不成立B .当n=6时该命题成立C .当n=8时该命题不成立D .当n=8时该命题成立【例4】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12)()2)(1(N n n n n n n n∈-⨯⋅⋅⋅⨯⨯⨯=+⋅⋅⋅++ ”时,从“k n =”变到“1+=k n ”时,左边应增乘的因式是 ( ) A 12+k B112++k k C 1)22)(12(+++k k k D 132++k k【例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122*+∈≠--=++++N n a aa a a a n n,在验证n=1时,左边计算所得的式子是( )A. 1B.a +1C.21a a ++ D. 421a a a +++【例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 n n n n 2)()2)(1(=+++ ))(12(31*∈+⋅⋅⋅⋅N n n ,从“k到k+1”左端需乘的代数式是( )典例分析A.2k+1B.)12(2+kC.112++k k D.132++k k【例7】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1+31+)1,(,121>∈<-+*n N n n n 时,在第二步证明从n=k 到n=k+1成立时,左边增加的项数是( )A.k 2B.12-kC.12-kD.12+k【例8】设)1()2()1()(-++++=n f f f n n f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1(n nf n f f f n =-++++ ”时,第一步要证的等式是【例9】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12)()2)(1(-⋅⋅⋅⋅=+++n n n n n n ”(+∈N n )时,从 “n k =到1n k =+”时,左边应增添的式子是__ __。
【例10】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241312111>++++++n n n n 的过程中,由k 推导到k+1时,不等式左边增加的式子是【例11】是否存在常数c b a ,,是等式22222421(1)2(2)()n n n n n an bn c ⋅-+⋅-+⋅⋅⋅+⋅-=++对一切)*N n ∈成立?证明你的结论。
题型二:证明整除问题【例12】若存在正整数m ,使得)(93)72()(*∈+-=N n n n f n 能被m 整除,则m =【例13】证明:)(,)3(1*∈+-N n x n 能被2+x 整除【例14】已知数列{}n a 满足1201a a ==,,当*n ∈N 时,21n n n a a a ++=+.求证:数列{}n a 的第41(*)m m +∈N 项能被3整除.【例15】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731(*)n n n +-∈N 能被9整除.【例16】设n 是任意正整数,求证:35n n +能被6整除.【例17】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一切正整数n ,227433n n --能被264整除.【例18】2n (n ≥4且n ∈N *)个正数排成一个n 行n 列的数阵:第1列 第2列 第3列 …… 第n 列第1行 11a 12a 13a …… 1n a 第2行 21a 22a 23a…… 2n a…… …… …… …… …… …… 第n 行 1n a 2n a 3n a …… nn a 其中ik a (1≤i ≤n ,1≤k ≤n ,且i ,k ∈N )表示该数阵中位于第i 行第k 列的数.已知该数阵每一行的数成等差数列,每一列的数成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且23a =8,34a =20. (Ⅰ)求11a 和ik a ;(Ⅱ)设12(1)3(2)1n n n n n A a a a a --=++++,证明:当n 为3的倍数时,(n A n +)能被21整除.题型三:证明恒等式与不等式【例19】证明不等式111123212n n ++++>-……(n N *∈)【例20】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 N ∈,22211131 (2321)nn n ++++≥+.【例21】证明:*n ∈N ,111111111......234212122n n n n n-+-++-=+++-++.【例2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1111tan tan tan cot cot (*)22222222n n n nm m n αααααα+++=-≠∈∈Z N π,,.【例23】是否存在常数a 、b 、c ,使等式)(12)1()1(32212222c bn an n n n n +++=+++⋅+⋅ 对一切正整数n 都成立?证明你的结论【例24】在数列}{n a 中,nnn a a a x a -+==+11,tan 11, (1)写出,,21a a 3a ;(2)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例2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2111arctanarctan arctanarctan (*)212221nn n n +++=∈⋅⋅⋅+N【例2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Ⅰ))12(2)1()12)(12(532311222++=+-++⋅+⋅n n n n n n ; (Ⅱ) n n ≤-+++++1214131211 ;【例27】对于2n ≥的自然数,证明:21n >+【例28】已知01a <<,求证:对任意大于1的自然数n ,21()1nna a n a a ->-.题型四:数列中的数学归纳法【例29】设12,,...n a a a 均为正数,且12...1n a a a +++=,求证:当n ≥2的时候,22212...n a a a +++≥1n【例30】已知数列{}n a 中,11,02n n n na S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例31】在数列{}(*)n a n ∈N 中,11a =,n S 是它的前n 项和,当2n ≥时,12n n n a S S -,,成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例32】设整数数列{}n a 满足11a =,212a =,320a =,且32122n n n n a a a a +++=+-.证明:任意正整数n , 114n n a a ++是一个整数的平方.【例33】由正实数组成的数列{}n a 满足:2112n n n a a a n +-=≤,,,.证明:对任意*n ∈N ,都有1n a n<.【例34】实数数列{}n a 定义如下114(1)12n n n a t a a a n t +==-=∈R ,,,,,已知20090a =⑴证明:对任意*n ∈N ,01n a ≤≤;⑵问有多少个不同的t ,使得20090a =.【例35】两个实数数列{}n x 、{}n y 满足:11tan 3x y π==,1112n n n x y y n ++===,,证明:1n >时,23n n x y <<.【例36】在数列{}n a 中,若它的前n 项和1(*)n n S na n =-∈N .⑴计算1234a a a a ,,,的值;⑵猜想n a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结论.【例37】已知函数3()(1)1x f x x x +=≠-+,设数列{}n a 满足11a =,1()n n a f a +=,数列{}n b 满足n n b a =n *∈N.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 b .【例38】设数列1a ,2a ,…n a …中的每一项都不为0.证明:{}n a 为等差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任何n ∈N ,都有1223111111n n n na a a a a a a a +++++=.题型五:其他类型题【例39】已知函数))((*N n n f ∈,满足条件:①2)2(=f ;② )()()(y f x f y x f ⋅=⋅;③ *)(N n f ∈;④当y x >时,有)()(y f x f >. (1) 求)1(f ,)3(f 的值;(2) 由)1(f ,)2(f ,)3(f 的值,猜想)(n f 的解析式; (3) 证明你猜想的)(n f 的解析式的正确性.【例40】数列{}n a ,2111,23()n n a a a n n n N *+==-+∈(Ⅰ)是否存在常数λ,μ使得数列{}2n a n n λμ++是等比数列,若存在求μλ、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Ⅱ)设 112n n n b a n -=+-,123n n S b b b b =++++求证:2n ≥时,65(1)(21)3n n S n n <<++【例41】已知数列{}n a 满足:10a =,21221,12,2n n n n a n n a a -+⎧⎪⎪=⎨++⎪⎪⎩为偶数为奇数,2,3,4,n =.(Ⅰ)求567,,a a a 的值; (Ⅱ)设212n n na b -=,试求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Ⅲ)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试讨论n a 与1n a +的大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