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与成因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构成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构成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构成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的必备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会识别学生心理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二是减少对学生的心理伤害,避免师源性问题的产生: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其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一、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第一,教师本身要素是招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基本缘由。

有的教师性格过于脆弱,在艰难与挫折面前缺乏相应的心理接受能力,在有害的外界致病要素冲击之下,易呈现心理障碍,还有的教师本身素质难以顺应改革的需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请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能力素养尽快提高,这也给教师带来相应压力。

第二,跟教师的位置、角色与危机感亲密相关。

教师所承当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抵触是形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缘由,经济待遇低、生活环境较差,还要对学生平安承当无限义务、面临岗位设置聘任压力和社会对教师的希冀值过高等,都是形成教师心理担负过重的要素,而教师又常常找不到为本人辩护以至舒缓一下的空间,由于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客观上不得不常常掩盖本人的喜怒哀乐,其最终结果必然是走向抑郁或者剧烈的迸发。

第三,学校管理理念落后所形成。

一些学校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是把教师当作一种工具来运用。

如,有的学校正考勤实行硬性管理,简单扣款,招致教师心里压制。

有的学校校务不公开,致使教师对职称评聘、提升工资、学习进修、评选先进等方面意见纷繁。

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下,有的学校内部也易构成利益小团体,彼此为本人的利益对峙不下,搬弄是非、互不买账,严重损毁教师高傲的形象。

理念的落后还直接反映在评价方式上。

升学率指挥棒的影响还没有消弭,新的指挥棒又开端搅扰教师,如,平安义务、保姆式管理、班级综合评选等,加上家长火上浇油,经常呈现一片喊杀声,教师为了分数、班级名次,各班之间争个你死我活,教师的繁重压力不可思议。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自我调节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自我调节

论文类清空自己——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自我调节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横店中学作者姓名:任为黄利斌清空自己——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自我调节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然而,人们往往在强调教师奉献精神与责任感的同时,忽视教师作为正常人,也有情绪上的喜怒哀乐,也有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在与一些教师的谈话中,我发现当今社会很多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A说:“我承担了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可总是没有成就感,看到学生就觉得别扭,一点喜爱之情也没有,连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想回答,看见学生不守纪律就想发火。

”教师B说:“我每年都教毕业班,压力特别大,总是担心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总是害怕我们班的学习比不上其他班,经常有失眠现象,还做噩梦,醒来后全身都是虚汗。

”教师C说:“这学期也不知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难受,感觉自己很没用……”近年来,在圣洁的教育园地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难以臵信的事情:许多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受到恶劣而又残暴的惩罚,罚“吃苍蝇”者有之,强迫学生互打耳光者有之,往学生脸上刺字者有之,剪断幼儿手指者有之,用火钳烫伤学生者有之……这一件件,一桩桩,无不让人感到触目惊心!这不仅引起人们对教师的纷纷议论,也使人们在惊诧的同时要问:教育究竟怎么了?教师究竟怎么了?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总有一定的根源。

我们往往在抨击教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冲击的同时,却忽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有:教师无法控制自己的意念乱发脾气,无端发怒,与人交往时不自在,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在与别人交谈时胡乱猜疑对方说话的目的等。

从而产生了压抑、自卑、自负、守旧等不良心理。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1 自我 效 能 感 不 强 .
惫 、 倦 , 4%的教师 心理 健康状 厌 有 0 况 不 佳 。 庆 市 的调 查 发 现 ,4 重 4 %的 中 小 学 教 师 存 在 不 同 程 度 的 心 理 问 题 或 心 理 障 碍 , 中 , 度 占 3 .8 , 其 轻 3 % 中 8 度占8 6 , 度占1 6 。 .% 重 3 . % 主要 表现 7 为强 迫症 、 体化 、 际敏感 、 郁 、 躯 人 忧 焦 虑 、 对 、 执 等 。笔 者 在 湖南 省 部 敌 偏 分 乡 镇 中小 学 进 行 问 卷 调 查 显 示 , 农 村 中 小 学 教 师 心 理 问 题 检 出 率 达
五 是 良好 的人 际关 系 , 正 确 地 处 理 能 好 与 学 生 、 长 、 事 和 领 导 的关 系 ; 家 同 六 是 能 适 应 和 改 变 教 育 环 境 , 于 接 善 受 新 生 事 物 、 的 理 念 , 断 适 应 改 新 不 革 与发 展 的教 育 环 境 。 中小 学 教 师 的 心 理 健 康 的 状 态 如 何 呢 ? 中国 人 民大 学 “ 国 教 师 职 中 业 压力心理健康调查 ”的结果显示 , 超 过 8%的教 师感 到 压 力 过 大 , O 近 3 %的 教 师 存 在 严 重 的 职 业 倦 怠 感 。 O
点 去 进 行 工 作 , 以 自己觉 得 工 作 很 所 努力 . 可教 育 教 学 实 效 不 大 。 教 师 在 工 作 中 也 无 法 满 足 自尊 和 被 别 人 尊 重的需 要 , 自我 效 能 感 不 强 。 常 产 常 生 自卑 、 助 、 丧 、 安 全感 。 无 沮 不
4 % 。 于 城 市 中 小 学教 师 . 远 远 高 6 高 也
笔 者 调 查 发 现 , 少农 村 中小 学 不 教 师 的教 育教 学 工 作 被 动 , 处 于 应 常

普通高中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普通高中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普通高中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摘要:优秀的教师才能教导出优秀的学生,而现实情况却反映,很多高中教师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工作压力太大、教育上的不顺心、更加复杂的师生关系、社会需求难满足等都是导致高中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成因,一旦教师心理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状态,影响到教学质量,也因此,高中学校需要关注教师的心理问题才行,找出原因,进行针对性调整,来优化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教师;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引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只有教学技能优秀的、精神面貌充沛的教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而对于普通高中教师来说,却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所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是其中最主要原因,还应该针对问题来进行调整才行。

一、普通高中教师心理问题成因(一)工作压力较大绝大多数普通高中教师都存在着工作压力大的问题,甚至教师猝死在讲台上的新闻也时有发生,比如2018年,孝昌一中的班主任彭东平老师猝死在讲台。

除此之外,教师很容易引发职业病,嗓子、颈椎、胃病、眼睛等是高发部位,时间越长,病史越多[1]。

造成教师工作压力大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的工作时长太长,人们在批判社会“996”工作制的时候,却忽视了教师是“7105”,每天7点上班或准备,十点下班,每周五天(如周六周日补课工作时长更长,而高中有着不少周末补课时间);一方面是工作强度大,每天不仅要进行授课,还要写大量的文字工作(教案),备课、完成各种作业批改,试卷批改,参与培训学习,记录各种学习笔记等,工作时间内几乎没有时间休息;一方面是工作范畴多,教师不是只管教学一件事,他们还要管学生的考勤、学业等,管与家长的沟通,管理日常办公事物等,工作杂而琐碎。

(二)教育上的不顺心教师是一群“可爱”的人,他们都希望自己班级内的学生取得好成绩,希望学生能够顺利迈入大学,希望自己三年以来的勤劳工作有回报,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和学生是朝着同一个目标在奋斗。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问题 表现形式
线 的教学人员 , 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 8 年代后 0 出生的独生子女 , 在个性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 教师
作为高级专门人才 , 高校教师一般具有高学历 或高职称 , 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 , 教师群体的整体 素质 比较高。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出现的一些心理问
了一些中国人的 自我封 闭性格 , 这些人遇事往往讲 面子 , 即使对同一院( 的同事 , 系) 也多采取“ 远交近
闭” 的策 略 。“ 人 只说 三 分 话 , 可 全 抛 一 片心 ” 逢 不 ,
的实际问题 ; 已有家庭 的则要在承担教学 、 科研等工 作压力的情况下 , 有的面临着婚姻方面的心理问题 ,
Vo .7 No 1 I2 . M a .0 6 r2 0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问题 的成 因及对策
陈 丽 荣
( 福建农林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 , 建 福州 福 30 0 ) 50 2
[ 摘
要] 高校教师作为特殊群体 , 其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通过分析 高校教
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和 由工作环境、 人际关 系、 竞争环境 、 社会转型、 心理素质、 家庭 因素等


二、 高校教师 出现心理 问题 的原 因
是工作环境的特殊 。高校教师具有知识分子 的共性 , 但与其他群体的知识分子相比, 个体综合素 质比较高 , 他们 的教 育对象层次较高 , 思维更活跃 , 教师所要求的个人 素质往往有着 比一般人更高的标 准, 其内心活动往往更为复杂和丰富 , 特别是教学第
然失败 ( 如晋升职称 、 申报课题 、 科研成果评 比等) 产 生挫折感 , 进而厌恶本质工作 ; 与同事相处不和谐并 且不善于调整心态而产生心理 问题; 有的教师 心胸 狭窄 , 人际关系处理不 当出现僵 化; 的因 自身学 有 历、 职称较高等 自身 因素而导致恋爱 、 婚姻 、 家庭 、 子

谈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危害与对策

谈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危害与对策

谈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危害与对策作者:张立新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文章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进行阐述,并提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成因;危害;对策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一项社会广泛重视的问题。

为教师减轻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让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至关重要。

有效改善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界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1.摆在教师面前的负面压力负面压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方面。

心理的负面压力是教师对学校各种活动产生消极反应的主要原因。

本人曾对包头市一所重点高中的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承认在教学工作中有压力,如学生的升学率对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学生对教师的考评也对教师产生压力。

同时,具体的工作压力,如:与学生交往困难、办公室事务、课堂的人数过多、对学生的管控和激励不当等。

许多教师反映工作的压力常常造成他们失眠、精神紧张、焦虑,但很多教师通过自身的调节,一般不会造成心理疾患,但是在调查的人群当中约有45%的教师由于长期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方面的焦躁不安、缺乏耐心,这对教师正常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在各种职业中,教师这一职业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高于其他职业,所以要求教师的心理素质更高些。

2.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仅对我院高职班的教师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表现拖拉,学习态度怠慢,一般这种情况,很多教师认为是这些学生思想懒惰,不思进取的缘故,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类拖拉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感觉统合系统失调造成的,是身心发育不健全的结果。

再如,对于厌学的学生,很多教师视他们为差生。

但此类学生中有一部分厌学的情绪是由心理问题造成的。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如果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将会对教师的工作状况造成严重的影响。

针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
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改善教师的心理状况。

一般而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有:(1) 工作负荷过大:教师需要努力工作,以满足自己的课程严格的要求,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很高,而且教师面临多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使工作负荷增加,从而导致教师心理健
康问题;(2) 双重压力:教师既要把握课堂教学,又要承担重要的管理责任,部分教师的特殊地位会对自己的情绪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3) 情感不和谐:家庭关系不和谐,工作压力过大,失去兴趣,情绪不稳定也都会导致教师心
理健康问题。

要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加强心理素质培训,让教师自觉性地
增强个人的心理素质;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指导,特别是对一些有
特殊情况的教师;最后,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教师敬重、认可、帮
助和肯定的心理支持,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是工作
负荷过大、双重压力和情感不和谐,对策有:加强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指导,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教师帮助与肯定的心
理支持,这些对策有助于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内容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内容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内容一、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1、工作压力教学任务的繁重、学生管理的复杂、教学成果的评估等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容易导致教师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2、职业倦怠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缺乏职业发展的机会、对工作的热情逐渐消退等因素,可能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表现为对工作的消极态度、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成就感等。

3、人际关系困扰与同事、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不畅、冲突等人际关系问题,也会给教师带来心理困扰。

4、个人生活因素教师在生活中可能面临家庭问题、经济压力、健康问题等,这些个人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也会影响到他们在工作中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重要性1、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良好的自我认知、稳定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应环境的能力、积极的生活态度等。

2、重要性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策略1、认知重构帮助教师改变对压力事件的看法和评价,调整思维方式,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

2、时间管理教导教师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制定优先级,避免工作过度积压,提高工作效率。

3、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帮助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中缓解身体和心理的紧张状态。

4、情绪表达与宣泄鼓励教师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与朋友、家人倾诉,或者写日记等方式宣泄负面情绪。

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1、有效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反馈等,使教师能够与同事、学生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减少误解和冲突。

2、团队合作训练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

3、处理冲突的策略教授教师如何在面对冲突时保持冷静,采用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

五、职业发展与心理调适1、职业规划指导帮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可行的职业发展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与成因(一)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中小学教师职业堪称是全社会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这是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的一个观点。

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同样令人担忧。

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途径也各异,因此,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1、情绪困扰及其身心反应。

教师心理不健康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1)抑郁。

比如: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

(2)焦虑。

包括:1)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2)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3)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Fimian,1982)。

此外是在抑郁和焦虑两种情绪之间波动。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旋等。

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就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

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往往交叠在一起,并不断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

2、人际关系困扰及其表现。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常常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

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

而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仅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

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

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用一种理性的、没有伤害性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反应,如冲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另一类行为则是指向内部的,如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务缺少热情等。

3、职业行为问题及其表现。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

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1)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如用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

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

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 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

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3)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4)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

这种怨职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

4、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表现。

职业倦怠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

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在国内几乎没有。

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

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职业倦怠常发生于从事教育行业和服务行业(尤其是要求与需要帮助的服务对象面对面接触的职业)的个体身上。

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惹、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

这种状态在根本上由一种不平衡感引起,即觉得帮助别人的种种努力已经无效,任务永远不会结束,而且总是不能从工作得到回报(回报的形式可以是成功、进步、他人的承认或欣赏)。

Maslach将职业倦怠分为三个亚成分: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人格解体(指对服务对象作出冷淡和没有感情的反应)、降低的个人成就感。

从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上看,它与前所述的种种表现有诸多的交叠,这里不再赘述。

(二)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影响因素1、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其二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比一般职业劳动者大,但教师的待遇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尤其是一些农村、山区学校更是如此。

又例如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较低。

社会对教师的看法与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不成比例的,尽管《教师法》颁布、实施已有数年,但教师被侮辱、被殴打事件仍不断发生,时有耳闻[6]。

凡此种种,都有可能成为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

2、职业因素的影响。

其一,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这是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

据调查和研究,教师的角色冲突还有以下几种类型;1)社会对教师职责的高要求、教师对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与现实社会中教师的经济地位、职业声望等的矛盾造成的角色冲突;2)教师所承担许多拉杂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卫生、上操等)与教师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之间的冲突,3)学生、家长和学校对教师角色的不同期望以及教师自己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4)教师的边缘地位造成的冲突。

如学校中的副科教师常常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这与教师的职业自豪感相冲突,5)教师的社会角色规定与其真实人格及真实情绪体验之间的冲突。

其二,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比较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参与种种决策的机会也很少。

大部分教师生活在一个儿童的世界里,教师90%的工作时间是专门与儿童在一起的,他们进行反思和与亲朋好友交流的时间很少。

因此,教师的合群需要和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

国外有些研究曾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缺乏社会支持的知觉有很高的相关。

3.个人因素的影响。

在相同的压力下,有些教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则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造成这些差别的个人因素主要有:(1)人格因素。

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此外,教师中的外在控制源者,即认为事情的结果不是决定于自己的努力,而是由外界控制的教师比内在控制源者更难应付外界的压力情境或事件,因而心理健康水平也较差。

(2)个人生活的变化。

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有生活的变化,无论这些改变是积极的(如结婚、升迁)或是消极的(如亲人死亡、离婚),都需要个体作出种种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

在这种调整时期,心理问题容易发生。

尤其是进入一个人生阶段到另一个人生阶段的过渡时期,如艾里克森等提出的“中年危机时期”,个体需要对自己、家庭及职业生活作出再评价,这些很可能会显著地影响个体的自尊、婚姻关系以及对工作的忠诚和投入。

总之,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从心理问题的发生机制上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由三个系统支撑起来的,这三个系统是: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支持系统。

缺乏锻炼引发的生理问题,长时间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社会的过高要求、家庭、朋友缺乏理解和有效沟通而导致个人的支持系统不完善,这些现象都是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所在。

---------------------------------------------------------------------------------------------------------------附:常见的教师不适应行为1.对家庭背景各异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不能一视同仁。

2.做观摩课失败后,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迁怒于学生,批评斥责没让老师“露脸”或让老师“出丑”的那些学生。

3.对回答不上问题的、学东西慢的、做事经常遇到困难的学生,有的教师常说“你真笨”一类的话。

4.有的学生举了手却没有回答上问题,老师不是鼓励其发言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而是说“你就会瞎举手,你什么都不行“。

5.对因想到答案便大声说出或“接下碴“打断了老师的讲话的学生,寻找机会提出高于学生知识面的问题,使其回答不上来,羞辱他,损其自尊。

6.怂恿班里的学生攻击某一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或让全班不理睬某个学生,隔离孤立,使他渐渐脱离集体,丧失自信。

7有的教师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许愿不实现,搪塞学生。

8.对乖且听话、守秩序的学生的作业给分稍高。

9.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给分较低,对平日行为不检点者,想办法扣分或挑剔。

10.对不同学生同样的违纪行为,处罚有差异。

11.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就将学生赶出教室,并且说:“你不愿意听就给我滚出去。

“12.学生上课稍微分心,教师就大声斥责“X X X你给我站起来”。

13.教师不在教室时,让小组长记下不守秩序学生的名字,课后交给老师。

14.上课秩序不佳就罚全班,或用“连坐法“,少数人的不守纪律招致全班受处分。

15.学生没有遵守纪律,就罚写作业。

16.上课时只照课本念,声调平淡,速度太快。

17.上课时大声吼叫或用教鞭之类的东西拍桌子,来阻止学生的吵闹。

18.学生不可反驳老师的意见,教师的一切都是好的,任何事情都以教师为依据。

19.教师如发现自己有问题时,如自己所教学科所教班级考试成绩不理想,便迁怒于学生,体罚学生,或向学生散布对其他教师的意见。

20.教师的尊严丝毫不能损伤,如有冒犯,便吹毛求疵,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21.性格狭隘,对学生的差错,耿耿于怀,伺机报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