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
《燃烧学讲义》课件

未来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未来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智能化控 制等。
挑战
未来燃烧技术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瓶颈、经 济成本、政策法规和环保要求等。需要加强科技创新 和政策引导,推动燃烧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燃料电池可应用于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电力系统和备用电
源等领域。
生物质能燃烧技术及应用
生物质燃烧技术
生物质燃烧技术是将生物质转化为热能和电能的一种方式,具有高 效、环保、可再生的特点。
生物质燃烧设备
生物质燃烧设备包括生物质锅炉、生物质焚烧炉和生物质热电机组 等。
生物质燃烧应用
生物质燃烧可用于供热、发电和工业生产等领域,是实现可再生能源 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02
燃烧的基本原理
燃烧化学反应机理
01
燃烧化学反应机理是研究燃烧过 程中化学反应如何进行的机制。 它涉及到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作 用以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02
燃烧化学反应机理对于理解燃烧 过程、优化燃烧效率和减少污染 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燃烧反应动力学
燃烧反应动力学是研究燃烧过程中化 学反应速率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各种 因素的科学。
通过燃烧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了 解燃烧反应的快慢程度,进而优化燃 烧条件,提高燃烧效率。
燃烧热力学
燃烧热力学主要研究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变化。 它涉及到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
燃烧热力学对于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燃烧过程中的物质传递与热力学
燃烧过程中的物质传递与热力学涉及 到燃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与转 化过程。
燃烧学

第一讲重点:燃烧条件、及燃烧空气量的计算。
绪论燃烧学是研究燃烧的发生、发展和熄灭过程的学科。
一.燃烧学的研究内容燃烧的本质;着火机理、熄火机理;气、液、固体可燃物燃烧特性;燃烧技术(工程燃烧学);防灭火技术(消防燃烧学)。
二.燃烧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2.1 火的作用火被人类掌握和使用以后,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2火的危害火一旦失去控制,造成对国民经济的损失,同时,火灾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火灾还对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火灾指的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包括森林、建筑、油类等火灾以及可燃气和粉尘爆炸。
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可燃物、空气和火源同时存在。
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可分为特大火灾、重大火灾和一般火灾三类。
下面是几个典型火灾案例。
1998年1月3日,吉林省通化市东珠宾馆发生火灾。
1999年10月30日,韩国仁川市一幢4层楼的地下卡拉OK厅发生火灾,有57人被烧死,71人被烧伤。
2000年12月25日,洛阳东都商厦火灾。
2002年6月16日,位于海淀区学院路20号的“蓝极速”网吧发生火灾。
火灾烟气的组成:(1)气相燃烧产物;(2)未完全燃烧的液固相分解物和冷凝物微小颗粒;(3)未燃的可燃蒸汽和卷吸混入的大量空气。
火灾烟气中含有众多的有毒有害成分、腐蚀性成分和颗粒物等,加之火灾环境高温、缺氧,导致火灾中很多人因烟气窒息和中毒而死亡。
2.3目的和意义学习研究各种可燃物的着火条件――――防火学习研究物质爆炸规律―――预防爆炸学习研究燃烧、蔓延规律、熄灭―――灭火,减少损失学习研究燃烧烟气特性――――防排烟,减少人员伤亡三、火灾防治措施火灾防治措施有:建立消防队伍和机构、研制各种防灭火设备、制定相关防灭火法规、研究火灾机理和规律及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投入防灭火。
四、燃烧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4.1燃烧学的研究对象燃烧学的主要研究方面:1、燃烧理论的研究。
2、燃烧技术的研究。
燃烧学

燃烧学燃烧学是研究燃烧现象、实践和理论的科学。
燃烧是涉及到化学、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和流体力学等问题的复杂过程。
燃烧学是研究着火、熄火和燃烧机理的学科。
燃烧是指燃料与氧化剂发生强烈化学反应,并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燃烧不单纯是化学反应,而是反应、流动、传热和传质并存、相互作用的综合现象。
燃烧学的研究内容通常包括燃烧过程的热力学,燃烧反应的动力学,着火和熄火理论,预混气体的层流和湍流燃烧,液滴和煤粒燃烧、液雾、煤粉和流化床燃烧,推进剂燃烧,焊震燃烧,边界层和射流中的燃烧,湍流和两相燃烧的数学模型,以及燃烧的激光诊断等。
远古时代,火的使用使人类从野蛮状态走向文明。
十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燃烧取决于一种特殊的“燃素”。
18世纪中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和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根据他们的实验,分别提出燃烧是物质氧化的理论。
19世纪,人们用热化学和热力学方法研究燃烧,发现了燃烧热、绝热燃烧温度和燃烧产物平衡成分等重要特性。
20世纪初,苏联化学家谢苗诺夫和美国化学家刘易斯等人发现,影响燃烧速率的重要因素是反应动力学,而且燃烧反应有分枝链式反应的特点,即中间生成物可以加速燃烧过程。
20 世纪20年代,苏联科学家泽利多维奇、弗兰克·卡梅涅茨基和美国的刘易斯等又进一步发现:燃烧现象,无论是着火、熄灭和火焰传播,还是缓燃和爆震等,都是化学反应动力学和传热传质等物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研究了预混火焰和扩散火焰、层流燃烧、湍流燃烧、液摘燃烧和碳粒燃烧等基本规律之后,人们认识到,控制燃烧过程的主导因素往往不是化学反应动力学,而是流动和传热传质,于是初步形成燃烧理论。
20世纪40~50年代,由于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燃烧的研究由一般动力机械扩展到喷气发动机、火箭和飞行器头部烧蚀等问题中,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因此,力学家卡门和中国的钱学森建议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来研究燃烧,提出了“化学流体力学”这一名称。
许多人运用粘性流体力学和边界层理论对层流燃烧、湍流燃烧、着火、火焰稳定和燃烧振荡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燃烧学

《燃烧学》--第三章
燃烧学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1
3.4链锁自燃理论
《燃烧学》--第三章
➢ 3.4.1 链式着火概念
❖ 热自燃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和实验结果
✓ 烃类氧化过程 ✓ 氢-氧混合气的可燃界限, (“着火半岛”现象 )
❖ 链式着火理论: 在氧化反应体系中,一方面,随着热量的积累 反应自动加速,但也可以通过分枝的链锁反应的,迅速增加 活化中心(自由基)来使反应不断加速直至着火爆炸。
✓ 第一,强迫着火仅仅在混气局部(点火源附近)中进行,而自发 着火则在整个混气空间进行。
✓ 第二,自发着火是全部混合气体都处于环境温度T0包围下,由于 反应自动加速,使全部可燃混合气体的温度逐步提高到自燃温度 而引起。强迫着火时,混气处于较低的温度状态,为了保证火焰 能在较冷的混合气体中传播,点火温度一般要比自燃温度高得多。
(链传递)
(6) H 器壁破坏
(7) OH 器壁破坏
(链终止)
(8) OH +H H2O
3H 2 O2 H 2H 2O 3H
(器壁销毁) (气相销毁)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4
《燃烧学》--第三章
➢ 3.4.2 链锁自燃着火条件(链锁分枝反应的发展条件)
过氧化物中-O-O-链较弱(链能只有 125.61-167.48kJ),容易断裂
τ1时期氧化反应的特点: 生成过氧化物
过氧化物自行分解,生成多个自由基而使反应发生分支,但反应速度不快。
退化分支的特性
甲醛被激化而产生冷焰。
烃类氧化产物中有醛、醇类产物,以被实验证实。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燃烧学

一、燃烧与火焰的基本概念1、燃烧通常把具有强烈放热并伴随有光辐射的快速化学反应过程都称为燃烧,如典型的强烈氧化反应,以及与此相似的氮化、氟化等反应也称为燃烧。
(在有两种组分参加的燃烧反应中,把放出活泼氧原子(或类似的原子)的物质称为氧化剂,而另一类组分则称为燃料。
)2、燃烧过程的特性除发光、发热等外部特征外,还具有电离和在可燃介质中传播的特征。
火焰辐射由于火焰发光、发热等导致,主要包括:热辐射——主要是化学稳定产物的光谱带,最强的光谱带一般在红外区。
化学发光辐射——不连续光谱带发射的结果,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过程中CH、OH、O等自由基的激发态电子。
炽热固态烟粒和碳粒的辐射——连续辐射,具有较宽的光谱带范围。
电离特性一般在碳氢化合物和空气中的燃烧火焰中(尤其是层流火焰中)的气体具有较高的电离度。
自行传播火焰向周围可燃介质传播,直到整个反应系统终止。
根据传播机理和特征包括两类火焰:缓慢燃烧火焰——通过导热使未燃气体温度升高(或通过扩散作用将自由原子、自由基传递到未燃气体中产生链式反应),以约0.2~1m/s的速度稳定、缓慢地传播。
爆轰火焰——依靠激波的压缩作用使未燃气体温度升高,传播速度约为几km/s)。
3、燃烧过程的本质(1)化学的观点:燃烧过程中原来物质的分子结构被破坏,原子中的外层电子重新组合,经过一系列的中间产物的演变,最后形成了生成物即燃烧产物。
在化学反应中,总的化学能降低了,这部分能量主要以热能和光能的形式被释放出来,表现为火焰现象。
(2)物理的观点:燃烧过程总是发生在流动系统中,这种流动可能是均相流,也可能是多相流,可以是层流也可以是湍流;燃烧过程总是发生在不均匀物质场的条件下,多种组分之间会发生混合、扩散等现象,甚至还有物质相态的变化。
燃烧引起的不均匀温度场,使燃烧过程中还伴有能量的传递,且如外界电磁场、重力场等因素也会对燃烧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燃烧是一种物理和化学的复杂的综合动态过程,燃烧学的学习必然涉及燃烧的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燃烧的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基础等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化学动力学控制的燃烧、液体与煤燃烧的理论、预混气体火焰、湍流燃烧等基本燃烧现象。
燃烧学基础

(三)火灾的分类 • 1、A类火灾:指固体可燃物火灾 • 2、B类火灾:指液体可燃物火灾 • 3、C类火灾:指气体可燃物火灾 • 4、D类火灾:指金属可燃物火灾
(四)火灾常见的原因
(1)电气线路
1、电气原因
(2)电气设备
(3)电气照明
短路 过裁 接触不良 漏电 使用不当
安装不当 年久失修 接头松动 绝缘老化 过载 灯泡烤着附近可燃物 灯泡掉落在可燃物上 镇流器发热引燃可燃物
十一、液体的燃烧
(一)闪燃
• 在一定温度下,敞开容器中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以 上的空间,遇火源时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这种现象叫做闪燃。
(二)闪点
• 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 (三)液体的持续燃烧与燃点
• 当温度到达一定值时,液体表面遇火源能发生持续 燃烧,即蒸汽被点燃后不再熄灭,一直到液体耗尽 为止。
(三)烟的危害性 • 1.使人中毒 • 2.阻挡视线,影响安全疏散 • 3.热烟气流动,会使火灾扩大
七、燃烧分类 (一)按着火方式分 • 1、强迫着火 • 2、受热着火 • 3、自热着火
(二)按燃烧形式分
1.射流燃烧 2.爆炸燃烧 3.蒸发燃烧 4.分解燃烧 5.阴燃 6.灼热燃烧
(三)按燃烧程度分 • 1.完全燃烧 • 2.不完全燃烧 (四)按是否有火焰分 • 1.有焰燃烧 • 2.无焰燃烧 (五)按火焰的形成过程分 • 1.扩散燃烧 • 2.预混燃烧
三、燃烧热: 单位数量的可燃物在标准温度、压力下燃烧所 放出的热量。
四、燃烧条件
(一)可燃物
按状态分
气体可燃物 液体可燃物 固体可燃物
按化学组成分
(二)氧化剂(助燃物)
有机可燃物 无机可燃物
(三)着火源
燃烧学

1燃烧:可燃物跟助燃物(氧化剂)发生的剧烈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2爆炸: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释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围介质中造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
3燃烧条件:(1)可燃物(2)助燃物(3)点火源。
4灭火方法:(1)隔离法、(2)窒息法、(3)冷却法、(4)抑制法。
5活化能: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所必须达到的最低能量。
6链锁反应过程:链的引发、传递、断裂过程。
7反应速率和温度的关系:k=Ae-E/RT或lgk=-E/2.303RT+B8每1kg 可燃物完全燃烧时消耗的氧气质量为碳、氢、硫三者消耗氧气质量之和。
9空气消耗系数: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消耗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a=Va,air/Vo,air10燃烧生成碳烟的形态:气相析出型碳烟,残碳型碳烟。
二者的区别为直径大小的不同,气相析出型为0.02~0.05μm ,残炭型为10~300μm 。
11热量传导形式:(1)热传导(2)热对流(3)热辐射。
12预混燃烧: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管道、容器或空间预先混合,其混合物含量达到爆炸极限,遇火源时而发生的燃烧,这种燃烧易在混合气体所分布的空间中快速进行,从而形成爆炸。
13爆炸上限:可燃气体或液体蒸汽与空气组成的气体混合物能使火焰蔓延的可燃气体的最高含量。
14爆炸下限:可燃气体或液体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气体混合物能使火焰蔓延的可燃气体的最低含量。
15爆炸极限的测定试验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2)搅拌混合(3)开始实验。
16爆炸极限影响因素:(1)可燃气体的性质(2)初始温度(3)系统压力(4)惰性介质含量(5)混合系所存在的空间(6)器壁材(7)点火能量。
17可燃气体爆炸的预防:(1)控制火源(2)预防爆炸性预混可燃气体的形成(3)惰性气体保护(4)安全水封及阻火器(5)泄压装置18蒸发过程的影响因素(1)空气流动(2)液体温度(3)液面面积(4)液体种类 19蒸发热: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质量液体完全蒸发所吸收的热量,又叫汽化热。
燃烧学

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或发烟的现象。
2.爆炸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围介质中造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
3.可燃物—还原剂;助燃物—氧化剂;点火源4.防火方法: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灭火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抑制法着火分类:化学自燃,热自燃,点燃(强迫着火)对于气体:Cp大于Cv,对于固体和液体: Cp=Cv自燃:可燃物在无外部火源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而发生的燃烧的现象。
点燃引燃:可燃物局部受到火花、炽热物体等高温热源的强加热作用而着火,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真个可燃烧中。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某一反应体系在初始条件下,进行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生的热量,同时向环境散热,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热时,体系的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产生更多的热量,反应体系的温度进一步升高,直至着火燃烧。
着火的临界条件:放散热曲线相切于C点。
Fk自然体系能否着火,取决于体系能否得到稳态温度分布异同点谢:对于比渥数Bi较小的堆积固体物质,可认为物体内部温度大致相等。
不适用于比渥数Bi大的固体。
卡:适用于比渥数Bi大的固体(物质内部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以体系最终是否能得到稳态温度分布作为自燃着火的判断准则,这也是着火条件。
链式反应理论:链链锁反应理论认为,反应的自动加速不一定要靠热量的积累,也可以通过链锁反应逐渐积累自由基的方法使得反应自动加速,直至着火。
系统中自由基数目能否发生积累是链锁反应的关键,是反应过程中自由基增长因素与消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链锁反应一般由三个步骤组成: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链式反应对爆炸极限(“着火半岛”现象)的解释:保持系统温度不变而降低压力,P点则向下垂直移动,由于压力较低、自由基扩散速度加快,自由基器壁消毁速度加快,当压力下降到某一数值后f<g fai>0(第一极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主要依靠燃煤发电,我国的能源储备特征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是我们主要的一次能源煤的研究成果:①强化煤粉气流的传热传质②强化煤粉的高浓度聚集③强化燃烧的初始阶段生成热:由最稳定的单质物质化合成标准状态下1mol物质的反应热反应热: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反应物形成生成物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热,在标准状态下的反应热称为标准反应热燃烧热:1mol的燃料和氧化剂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标准状态时的燃烧热称为标准燃烧热拉普拉斯定律:化合物的分解热,等于他的生成热,符号相反盖斯定律:反应的热效应只与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
绝热燃烧温度:某一等压、绝热燃烧系统,燃烧反应放出的全部热量完全用于提高燃烧产物的温度,这个温度就叫~~Tf表示分子浓度ni:指单位体积内含某物质的分子数
摩尔浓度ci:单位体积内所含某物质的摩尔数质量浓度pi:单位体积内所含某物质的质量摩尔相对浓度xi:某物质的摩尔数与同一体积内总摩尔数的比值质量相对浓度fi:某物质的质量与同一容积内总质量之比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
使普通分子变为活法分子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活化能链反应分为三个基本步骤:链的产生、链的传递、链的终止链反应分为两大类:不分支链反应(直链反应)和分支链反应当雷诺数≥2300层流向紊流过度紊流运动内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着火机理有两种:热着火机理链着火机理热着火是在利用外部能源加热的条件下,使反应混合物达到一定的温度,在该温度下反应混合物化学反应所放出的热量大于它向环境的散热,从而使反应混合物温度进一步升高,温度的升高导致化学反应速率的加快,最终导致燃烧反应反应是链式反应,且链式反应中自由基的生成速率大于自由基的消耗速率,则其反应速度不断加快,此时反应在定温条件下也导致着火着火方式分两种:自燃着火和强迫着火自燃着火:可燃物在不需要施加外界能量的条件下而自动着火的现象
强迫着火:可燃混合物从外界获得能量而产生着火的现象区别:自燃着火是可燃物在瞬间整体着火,而强迫着火首先是局部点着火,然后再扩散传播成整体着火。
自燃着火一般不需要特别施加外界能量,而强迫着火则必须要外界能量的激发。
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当反应系统与周围环境的热平衡被破坏时,就会发生着火,当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相切时就会着火要实现稳定的热着火:①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②放热量随系统温度的变化率大于散热量的变化率碳的燃烧分为以下三种工况:1.动力燃烧工况:K小、反应慢,碳表面化学反应速度远小于氧气向表面的扩散速度,燃烧速度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2.扩散燃烧工况,温度增加,K急剧增加,燃烧速度取决去扩散,可忽略K对燃烧速度w的影响3.过渡燃烧工况:温度和扩散对燃烧速度有影响,K和aks差不多,都不能忽略,燃烧受化学反应和扩散阻力的控制已燃区和未燃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线,这薄薄的化学反应发光区叫火焰前沿火焰传播:指当可燃混合物在某一区域被点燃后,火焰从这个区域以一定速度往其他区域传播开区的现象,该速度称为火焰传播速度稳定的火焰传播可划分为正常传播和燃爆火焰正常传播是依靠导热和分子扩散使未燃混合气体温度升高,并进入反应区而引起化学反应,从而使燃烧波不断向未燃混合气体中推进爆燃传播不是通过传热和传质发生的,它是依靠激波的压缩作用使未燃混合气的温度不断升高而引起化学反应影响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德尔因素:热扩散率、压力、初始温度、理论燃烧温度、过量空气系数
在火焰和未燃气体的分界,近似认为存在一个几何面,也称为火焰锋面
可燃气体与空气不同混合方式的火焰形状:第一种为预混火焰(燃料进入炉膛前先和燃烧所需的全部空气预先混合好)也称动力燃烧火焰,燃烧温度高,燃烧强烈、完全,无黑烟。
火焰呈淡蓝色,燃烧过程短。
火焰中呈氧化性气氛,但易回火、脱火,稳定性较差第二种为扩散火焰(燃料进入炉膛后再混合)燃烧所需空气由周围空间的空气扩散供应,属于扩散控制燃烧。
扩散火焰的燃烧温度低,燃烧不强烈、不完全,冒黑烟,火焰呈明亮的黄色,燃烧过程长。
第三种为部分预混火焰(燃料和部分空气混合后进入炉膛)
什么叫火焰稳定?答:火焰锋面稳定在一定的位置,即应使送入燃烧室中德尔燃料和氧化剂在一定的位置开始着火,然后按照要求发生剧烈的燃烧反应,并在一定位置燃尽和离开燃烧室,以保证燃烧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
脱火:当可燃混合物的流量不断增大时,各截面上流速的分布都减小,而火焰传播速度的分布是不变的。
最后在本生灯出口的气体流场中再也找不到一个传播速度等于流速的地方,各处的流速都大于火焰传播速度,火焰锋面也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固定的地方。
这样就不可能建立点火环,可燃气体无法着火回火:当气体流量不断减少时,各截面上的流速分布都减小,而火焰传播速度保持不变。
最后在本生灯出口的气体流场中也无法找到一个传播速度等于流速的地方,各处流速都小于火焰传播速度,最后烧到本生灯里面液体燃料的燃烧方式分为两类预蒸发形、喷雾型
强化液体燃料燃烧的措施:强化液体燃料的蒸发过程、强化液体燃料与空气的混合过程、防止或减少液体燃料化学热分解雾化原理:雾化过程就是把液体燃料破碎成细小液滴群的过程液滴在气体中飞行受外力和内力的作用,外力由液体压力形成的向前推动力、空气的阻力和液滴本身的重力组成。
一般因液滴质量较小,重力往往可以忽略。
内力有内摩擦力和表面张力工程上油的雾化方式分为压力式、旋转式(合称机械式雾化)和气动式雾化角:出口雾化角、条件雾化角乳化油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使水成为分散相,水被分裂呈许多细微的水珠均匀悬浮在油中,称为油包水型乳化液;另一种是油成为分散相,油被分裂成许多细微的油珠均匀悬浮在水中,称为水包油型乳化液。
乳化油燃烧可以节能,以及降低污染物排放水煤气反应减少了火焰中的碳粒,提高了油的燃烧程度,改善了燃烧状况,提高了油的燃烧效率,抑制了NOx的形成碳燃烧的步骤为:氧扩散到碳表面、扩散的氧被碳表面吸附、碳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燃烧产物解吸附、燃烧产物向外扩散
要控制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是SOx、NOx,CO2和重金属的控制技术还在研究阶段
有机硫热分解及燃烧:有机硫在还原性气氛下热分解的主要中间产物是H2S,而且挥发分中H2S含量与煤中含硫量成正比。
在实际燃烧过程中,大部分H2S被进一步燃烧生成S2O和水有机硫→H2S+.... H2S+O2→SO2+.... 热力型NOx生成机理:热力型NOx是指燃烧用空气中的氮在高温下氧化而生成的氮氧化物快速型NOx生成机理:碳氢系燃料在过量空气系数小于1的情况下燃料型NOx生成机理:.... 炭黑几种形式:气相析出型炭黑、剩余型炭黑、雪片、积炭控制二噁英的生成与排放方法:焚烧前的处理、焚烧过程中的控制(垃圾热解处理、组织良好的燃烧工况、添加碱性氧化物控制二噁英的形成、混煤燃烧方式、生物质混烧方式)烟气的处理灰熔融特征温度型结渣指数法:出事变形温度和流动温度不易测定。
DT为70℃ST为55℃FT为85℃
实际的稳燃技术都是基于产生回流区和提高煤粉浓度这两种方式,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实现低负荷下的稳定燃烧回流区稳燃原理:由于钝体产生了内回流区,增加了对煤粉气流的加热热量,煤粉气流受到内外双面加热回流区这个稳定的蓄热体为煤粉气流的稳定着火和燃烧提供了可靠的热量保证,这就是回流区稳燃的主要原因煤粉浓度的概念:每千克空气中含煤粉质量的多少称为... 高浓度下煤粉气流都会发生均相着火,当煤粉浓度降低时,着火方式逐渐向多相着火方式转变低氮燃烧技术分三类:改进燃烧运行参数、空气分级燃烧技术、燃料分级再燃还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