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法原理
合集下载
第16讲:宏观调控法原理

储备调控制度 价格调节基金 价格监测 价格保护 价格波动干预制度:价格显著上涨或有可能 显著上涨,政府可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 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 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价格总水平 出现剧烈波动等异常状态时,国务院可在全 国范围内或部分区域内采取临时集中定价权 限、部分或全面冻结价格等紧急措施。
“十一五规划”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2006-2010; 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指导原则和 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 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 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 化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 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 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RRR:RMB Deposit-reserve Ratio 2010年11月29日,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 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 今年内第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后的 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5%,可一次性冻结银 行体系流动性3000多亿元。
价格总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调控
三、调整方法 总体上是间接的、宏观的 1、计划指导 编订、修改经济计划,并执行。 完不成计划怎么办? 2、相机抉择 ——广泛而有限度的授权 3、利益诱导 ——变量(经济参数)调节 4、强行控制?
二、宏观调控权配置
张守文:《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解析》,载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3期。 1、宏观调控权的含义 决策与执行的统一 2、配置 (1)横向配置:不包括司法机关,也并非所 有的立法与执法机关。 (2)纵向配置:决策与执行不同。
第四编第十六章宏观调控法原理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十六页,共二十七页。
(五)对外经济政策调控方法
对外经济政策调控方法是指利用法 定对外经济政策措施,以实现优化 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国际收支 基本平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关系 的方法。
➢三、以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力度与方式 为基础确立的调整方法
(一)利益诱导方法
利益诱导方法,是指采用法律确认 的经济利益诱导方式,对宏观经济 关系施加有影响力和法律后果的方 法。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十五页,共二十七页。
操作、信用控制等),对宏观经济 关系施加有影响力和法律后果的方 法。
(三)产业政策调控方法 产业政策调控方法是指利用法定产 业政策对资源合理配置和加速产业 结构优化,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关系 的方法。
(四)价格政策调控方法 价格政策调控方法是指利用法定宏 观价格政策对价格总水平实施监控 ,以实现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关系的方法。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 平衡与优 化原则 政府调控法定原则 政府 调控适度原则 注重调控效益原则 利益诱导 计划指导 宏观调控权 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五页,共二十七页。
第一节 宏观调控法概述
➢一、 宏观调控的含义
所谓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社会 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 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 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社 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八页,共二十七页。
➢三、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和体系 所谓宏观调控法,就是指调整宏观调 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经济 法体系中的重要部门法,是国家管理 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
我国宏观调控法的基本体系由财税
法、金融法和计划法构成,具体包括 以下主要法律制度:财税法律制度、 金融法律制度、产业结构法律制度、 固定资产投资法律制度、经济稳定增 长法律制度和对外经济贸易法律制度 等。
(五)对外经济政策调控方法
对外经济政策调控方法是指利用法 定对外经济政策措施,以实现优化 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国际收支 基本平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关系 的方法。
➢三、以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力度与方式 为基础确立的调整方法
(一)利益诱导方法
利益诱导方法,是指采用法律确认 的经济利益诱导方式,对宏观经济 关系施加有影响力和法律后果的方 法。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十五页,共二十七页。
操作、信用控制等),对宏观经济 关系施加有影响力和法律后果的方 法。
(三)产业政策调控方法 产业政策调控方法是指利用法定产 业政策对资源合理配置和加速产业 结构优化,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关系 的方法。
(四)价格政策调控方法 价格政策调控方法是指利用法定宏 观价格政策对价格总水平实施监控 ,以实现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关系的方法。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 平衡与优 化原则 政府调控法定原则 政府 调控适度原则 注重调控效益原则 利益诱导 计划指导 宏观调控权 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五页,共二十七页。
第一节 宏观调控法概述
➢一、 宏观调控的含义
所谓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社会 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 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 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社 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八页,共二十七页。
➢三、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和体系 所谓宏观调控法,就是指调整宏观调 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经济 法体系中的重要部门法,是国家管理 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
我国宏观调控法的基本体系由财税
法、金融法和计划法构成,具体包括 以下主要法律制度:财税法律制度、 金融法律制度、产业结构法律制度、 固定资产投资法律制度、经济稳定增 长法律制度和对外经济贸易法律制度 等。
宏观调控原理

二、宏观调控法形成的客观条件
1、宏观调控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宏观调控法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共同要求 3、宏观调控法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 集中反映
三、中国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1、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原则 2、政府调控法定原则 3、政府调控适度原则 4、注重调控效益原则
宏观调控法原理部分
民商法学教研室 肖丽丽
主要内容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二、宏观调控法形成的客观条件 三、中国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 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 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 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 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9%;农村居民家庭为 43.7%。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 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 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 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水 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59%以上为贫困;50至59%为温饱;40至50%为小康, 30至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目前一些发达国家 的恩格尔系数均在20%左右。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监管手段
为实现有效监管,宏观调控法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经济手段(如税收、利率、汇率等)、法律手段(如制定法 规、规章等)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
宏观调控法实施的评价指标
经济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国际收支状况
就业率
反映经济总体增长情况,是评价宏观调控法实施效果的重要指 标。
衡量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反映货币购买力的下降程度,是评 价宏观调控法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金融法律制度
金融法的体系
包括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等,构成完整的金融法律 制度。
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调整国家在金融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如金融监管关系、 金融市场交易关系等。
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包括金融安全原则、金融效率原则、金融公平原则等,保障金融市 场的稳定和公正。
计划法律制度
计划法的体系
定。
宏观调控法的历史与发展
宏观调控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法是在20世 纪3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法是国家 对国民经济进行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 的重要手段。
在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法经历了 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宏观调控法 逐渐呈现出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
03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
宏观调控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定义
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 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主体
宏观调控关系主体一方为国家, 另一方为经营者。
市场监管关系
市场监管关系定义
市场监管关系是国家在市场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 系。
市场监管具体对象
为实现有效监管,宏观调控法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经济手段(如税收、利率、汇率等)、法律手段(如制定法 规、规章等)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
宏观调控法实施的评价指标
经济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国际收支状况
就业率
反映经济总体增长情况,是评价宏观调控法实施效果的重要指 标。
衡量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反映货币购买力的下降程度,是评 价宏观调控法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金融法律制度
金融法的体系
包括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等,构成完整的金融法律 制度。
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调整国家在金融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如金融监管关系、 金融市场交易关系等。
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包括金融安全原则、金融效率原则、金融公平原则等,保障金融市 场的稳定和公正。
计划法律制度
计划法的体系
定。
宏观调控法的历史与发展
宏观调控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法是在20世 纪3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法是国家 对国民经济进行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 的重要手段。
在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法经历了 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宏观调控法 逐渐呈现出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
03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
宏观调控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定义
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 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主体
宏观调控关系主体一方为国家, 另一方为经营者。
市场监管关系
市场监管关系定义
市场监管关系是国家在市场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 系。
市场监管具体对象
第四章 政府宏观调控原理

(一)经济周期及其阶段特征
(一)经济周期及其阶段特征
3、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 别的两个概念。经济波动是指经济发展呈波浪起伏的 状态,经济周期是指按一定规律重复发生的经济发展 过程。 经济周期并不是指经济波动完全有规则的简单重 复,它是指反复出现的经济繁荣到萧条的诸多循环。
2、投资过度成因理论 、
(1)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出现是由于各种货币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 因素造成的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 (F.A.Hayek)。哈耶克于1929年出版了《货币理论与经济周 期》,在书中系统地阐述用均衡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来 解释经济周期。 (2)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则强调非货币因素在经济周期形成中 ) 的作用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C.Casse1)、 威 克 塞 尔 ( K.Wicksell) 和 德 国 经 济 学 家 斯 皮 托 夫 (A.Spiretuoff)。该理论并不否认货币因素对引起投资过度的 作用,但认为这种影响是次要的,导致投资过度的主要因素是 新发明、新发现、新市场的开辟,以及农产品的丰收等。
一、宏观调控的概念与特征
(二)宏观调控的特征 2、调控方式的间接性 、 宏观调控要以间接手段为主。所谓间接手段,主要是指运用经济 政策和法律规范,通过利益调节和行为引导进行调控的方式。 3、调控任务的宏观性 、 主要是指宏观调控要以总量平衡为主、以结构调整为主、以长远 的规划和战略部署为主,而不能以直接管理微观经济为主、以实物管理 为主、以短期计划和项目审批为主。 4、调控目的的全局性 、 宏观调控与微观经济管理相比,要更侧重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国 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为此,进行宏观调控要树立全局观念、系统观 念、战略观念。
宏观调控法知识讲解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原理 财政法 金融法
宏观调控法原理
▪ 一、概述 ▪ (一)宏观调控 ▪ 1、宏观调控的含义 ▪ 是指调控主体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为了实现宏观变量
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 ▪ 2、宏观调控的特点 ▪ 1)以社会总供求和总需求为调控的宏观目标。 ▪ 2)以间接手段为主要的调控方式 ▪ 3)以经济规律为运作机制。
▪ 2、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 1)合法性原则:从实体和程序法两方面保障依法调控 ▪ 2)尊重市场原则:这是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原则 ▪ 尊重和符合公平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为市场主体创造一
个安全、有序、宽松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秩序;善于利用利润平均 化规律分配社会财富;善于利用‘‘经济人”规律调控市场行为。 ▪ 3)适度调控原则 ▪ 3、宏观调控法的构成 ▪ 1)计划法、产业政策法 ▪ 2)财政(税收)法、金融法 ▪ 3)国有资产法 ▪ 4)对外贸易法
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 财政法定主义:是对财政法在形式上的要求,它旨在 保障民主原则在制度上的实现。一般表现在财政权力 (利)法定、财政义务法定、财政程序法定、财政责 任法定。
▪ 财政健全主义:所关注的是财政运行的安全稳健,旨 在降低财政风险,确保财政运行不至于偏离安全稳健 的目标。其核心问题即在于,能否将公债作为财政支 出的资金来源。
▪ 财政转移支付又称财政补助支出。一般表现为 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为解决财政失衡而将部分 财政收入无偿的让渡给下级政府、企业和居民 时所发生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
▪ 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包括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和财政补贴两大类。
▪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划分为下述几种形式:
宏观调控法原理 财政法 金融法
宏观调控法原理
▪ 一、概述 ▪ (一)宏观调控 ▪ 1、宏观调控的含义 ▪ 是指调控主体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为了实现宏观变量
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 ▪ 2、宏观调控的特点 ▪ 1)以社会总供求和总需求为调控的宏观目标。 ▪ 2)以间接手段为主要的调控方式 ▪ 3)以经济规律为运作机制。
▪ 2、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 1)合法性原则:从实体和程序法两方面保障依法调控 ▪ 2)尊重市场原则:这是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原则 ▪ 尊重和符合公平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为市场主体创造一
个安全、有序、宽松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秩序;善于利用利润平均 化规律分配社会财富;善于利用‘‘经济人”规律调控市场行为。 ▪ 3)适度调控原则 ▪ 3、宏观调控法的构成 ▪ 1)计划法、产业政策法 ▪ 2)财政(税收)法、金融法 ▪ 3)国有资产法 ▪ 4)对外贸易法
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 财政法定主义:是对财政法在形式上的要求,它旨在 保障民主原则在制度上的实现。一般表现在财政权力 (利)法定、财政义务法定、财政程序法定、财政责 任法定。
▪ 财政健全主义:所关注的是财政运行的安全稳健,旨 在降低财政风险,确保财政运行不至于偏离安全稳健 的目标。其核心问题即在于,能否将公债作为财政支 出的资金来源。
▪ 财政转移支付又称财政补助支出。一般表现为 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为解决财政失衡而将部分 财政收入无偿的让渡给下级政府、企业和居民 时所发生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
▪ 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包括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和财政补贴两大类。
▪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划分为下述几种形式:
宏观调控

四、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是指对宏观调控法的调 整对象, 整对象,即对宏观调控关系施加有影响力和法律 后果的方式、手段的总和。 后果的方式、手段的总和。 (一)以宏观经济政策业务范围为基础确立的调 整方法 1.财政调控方法 财政调控方法 2.货币调控方法 货币调控方法 3.产业政策调控方法 产业政策调控方法 4.价格政策调控方法 价格政策调控方法 5.涉外经济政策调控方法 涉外经济政策调控方法
习题: 习题: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主体是(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主体是( ) A、政府 B、企业 、 、 C 、行业协会 D、经营者 、
习题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在原则上不应以(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在原则上不应以(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C .间接计划手段 D.行政手段 间接计划手段 行政手段 为主。 )为主。
(二)以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力度与方
式为基础确立的调整方法 1.利益诱导方法 利益诱导方法 2.规划指导方法 规划指导方法 3.强行控制方法 强行控制方法
五、宏观调控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 第一,通过规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促进市场总 供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供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第二,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 第二,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 第三,协调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协调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四, 第四,为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提供法律 依据,规范和约束政府管理市场的行为。 依据,规范和约束政府管理市场的行为。
六、宏观调控法的体系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 财政法、税法、金融法、 财政法、税法、金融法、 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法、 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法、 固定资产投资法、 固定资产投资法、 经济稳定增长法和对外经济贸易法等。 经济稳定增长法和对外经济贸易法等。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2)宏观调控法的实践价值——宏观调控法的适用性和效 果性。宏观调控法的适用性包含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宏观调控 法的效果性是指通过宏观调控的实施,必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用),效果性价值的基本依据是国家机器所拥有的强制力。
4.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是宏观调控法本质属性在法律技术 要求方面的体现,是宏观调控法价值的具体反映,是指导宏观 调控立法的基本思想。 我认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决策集权原则、 权利制约原则、维护受控者权利原则、保障宏观调控理性化运 行的原则和调控手段法治化的原则。 5.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法律关系、法律体系 宏观调控法律关系就是经过宏观调控法调整后形成的人与 人之间的思想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宏观调控法 的基本法律关系来说,现阶段还没有全面统一的观点,在此不 作详述。 宏观调控法的法律体系应当分为宏观调控基本法(形式意 义上的宏观调控法)和宏观调控相关法。宏观调控基本法,在 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规定,在经济学界也没有确定的观点;宏观 调控相关法,主要是其他确立或涉及宏观调控具体法律制度的 法律中的宏观调控法律规范,如产业调整法、计划法、财税法、 金融法、价格法、固定资产投资法、国有资产管理法、资源和 环保法。 6. 宏观调控法的国际化 在面临世界性金融或经济危机时,各国的宏观调控可能会 发生强烈的冲突,同时应对整个危机也迫切需要国际间统一协 调宏观调控措施。 宏观调控法国际化问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应当关注经济 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宏观经济与国际宏观经济的关系;一国宏观 经济调控对他国经济的影响;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与 WTO 的关系; 国家间宏观经济调控冲突与协调;国际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建 立与运行等。 7. 对宏观调控法的展望 首先,研究观念的转变。第一,区分经济法学与法学的不 同视角,牢牢把握宏观调控法研究中的法学视野;第二,注意 区分法与法的对象之间的界限,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研究内容的更新。一是在继续研究已有的宏观调控 具体制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法基本理论的研究;二是 要从全面、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既要看 到调控者,也要看到受控者等; 最后,研究路径的拓展。比如用实证事例分析的方法来解 剖宏观调控的本质和宏观调控立法的必然性。 作者简介: 李慧(1993.6 ~),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法学专业,硕士, 经济法方向。
4.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是宏观调控法本质属性在法律技术 要求方面的体现,是宏观调控法价值的具体反映,是指导宏观 调控立法的基本思想。 我认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决策集权原则、 权利制约原则、维护受控者权利原则、保障宏观调控理性化运 行的原则和调控手段法治化的原则。 5.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法律关系、法律体系 宏观调控法律关系就是经过宏观调控法调整后形成的人与 人之间的思想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宏观调控法 的基本法律关系来说,现阶段还没有全面统一的观点,在此不 作详述。 宏观调控法的法律体系应当分为宏观调控基本法(形式意 义上的宏观调控法)和宏观调控相关法。宏观调控基本法,在 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规定,在经济学界也没有确定的观点;宏观 调控相关法,主要是其他确立或涉及宏观调控具体法律制度的 法律中的宏观调控法律规范,如产业调整法、计划法、财税法、 金融法、价格法、固定资产投资法、国有资产管理法、资源和 环保法。 6. 宏观调控法的国际化 在面临世界性金融或经济危机时,各国的宏观调控可能会 发生强烈的冲突,同时应对整个危机也迫切需要国际间统一协 调宏观调控措施。 宏观调控法国际化问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应当关注经济 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宏观经济与国际宏观经济的关系;一国宏观 经济调控对他国经济的影响;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与 WTO 的关系; 国家间宏观经济调控冲突与协调;国际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建 立与运行等。 7. 对宏观调控法的展望 首先,研究观念的转变。第一,区分经济法学与法学的不 同视角,牢牢把握宏观调控法研究中的法学视野;第二,注意 区分法与法的对象之间的界限,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研究内容的更新。一是在继续研究已有的宏观调控 具体制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法基本理论的研究;二是 要从全面、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既要看 到调控者,也要看到受控者等; 最后,研究路径的拓展。比如用实证事例分析的方法来解 剖宏观调控的本质和宏观调控立法的必然性。 作者简介: 李慧(1993.6 ~),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法学专业,硕士, 经济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