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解释题1、文学(作者用语言形象化地再现现实、表现感受、启发读者的一门艺术。
)2、文学文本(作者创造的结果,读者欣赏或解读的对象。
)3、文学作品(读者还原、引申或再造的结果。
)4、文学意义(文学语言、文学形象的内容和文学语言、文学形象的价值。
)5、题材(题材是提炼素材得到的文本意义。
它既指文学对象又指文本意义。
)6、主题(主题是文本意义的核心或中心。
它决定文本品位。
)7、肖像的正面描写(由叙述代言者静态介绍。
)8、肖像的侧面描写(由戏剧化叙述者静态介绍。
)9、肖像的白描(即画龙点睛似的静态介绍。
)10、肖像的夸张(即放大特征的静态描写。
)11、肖像的纵比(即变化的动态描写。
)12、心理剖析(由叙述代言者的全知视角分析。
)13、心理独白(由戏剧化叙述者的受限视角自我表述。
)14、梦幻描写(由全知视角或受限视角来描绘幻觉或白日梦。
)15、意识流描写(由戏剧化叙述者的内视角非逻辑性地呈现。
)16、典型角色(典型角色具有独特性格,是“熟悉的陌生人”,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7、文学风格(文学风格即文学的审美的情调、语气、语调,侧重于文学的独创性,产生于创作气质,体现于文本话语在遣词、用句、修辞、表达上对规范语言的偏离。
)18、文学经典(生命长久、读者众多、久读不厌、启迪深刻的文学作品。
)二、简答题1、文学有哪三大功能?(认识、教化、审美。
)2、文学认识的基本维度是什么?(现实、作者、文本、读者。
)3、“载道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学是载道、传道、悟道的手段或工具。
1、儒家主张“文以载道”。
2、道家主张“得鱼忘筌”。
)4、“模仿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
1、古希腊认识论者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认为文学是对世界异质同构的模仿。
2、古希腊本体论者柏拉图认为文学模仿外形,低于现实、理念。
3、古希腊反映论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反映实质,高于历史。
)5、“镜子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艺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提醒文学根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根底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降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根底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表达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表达,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拟直露、倾向比拟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拟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与要求,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一)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二)《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一)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一)掌握原理,注重理解(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三)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三、考核知识点1.文艺学三个分支及其分工;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3.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及其关系;4.《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
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文艺学;2.文学史;3.文学批评。
(二)领会1.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2.《文学概论》的性质。
(三)应用1.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第一章文学观念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和第二章集中阐述文学观念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很复杂的事物。
重点在“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等四个问题。
通过学习认识到文学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理解文学与体验的关系,掌握本书的文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四要素(二)文学活动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一)再现说(二)表现说(三)实用说(四)独立说(五)客观说(六)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一)文学的定义(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一)广义的文化概念(二)狭义的文化观念(三)符号义的文化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一)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二)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四)憧憬人类的未来(五)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一)“品质阅读”(二)“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源于生活(二)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二)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一)经验与体验(二)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三、考核知识点1.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2.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及其嬗变原因;3.文化概念;4.文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发现;5.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6.审美活动与文学;7.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8.经验与体验的联系区别;9.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文学概论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含答案)一、选择,填空1、文学理论的含义及对象①文学理论含义: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他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具体说,他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范围。
②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文学⒉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⒊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点: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⒋话语蕴藉及典范形态①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②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⒌西方文论㈠直觉①直觉主义文论:以主体观念为基础,由叔本华创始,经尼采发扬光大,到柏格森,克罗齐达到高潮至胡塞尔渐次纳入现象学思路。
②直觉的观象是情感②直觉的机制是表现。
③直觉活动即艺术㈡艺术概括①含义: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片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②艺术概括的规定性:(一)从“个别”到“一般”(二)“个别”与“一般”的统一③艺术概括的作用:艺术概括是实现艺术真实的基本途径㈢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①文学内容和形式之间是相互规定的:一方面,一定的材料和内容要求并规定着相应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文学材料和内容又必须达到充分的形式化,融入文学形式中。
在文学之美的创造中,形式材料和内容的表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㈣构思的各种方式:①综合、②突出与简化、③变形与陌生化、㈤典型:㈠含义: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现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他在叙事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②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㈥意境:①意境概念:是指抒情性作品中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一、文学概论的概念和研究对象1.文学概论的定义和意义2.文学的定义和特点3.文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二、文学起源和发展1.文学起源的理论2.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关系和发展3.文学的历史演进和主要流派三、文学批评与文学评价1.文学批评的定义和分类2.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指标3.文学评价的标准和形式四、文学形式与文学体裁1.文学形式的概念和分类2.文学体裁的定义和特点3.不同文学体裁的研究与分析五、文学与社会1.文学与思想、文化之关系2.文学与社会政治之关系3.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六、文学与心理1.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2.文学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和作用3.文学创作与心理表现的关系七、文学与语言1.文学与语言之关系2.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表现方式3.文学语言的变革与发展八、文学与艺术1.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2.文学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手法3.文学的创新和实验性表达九、文学与个人1.文学与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关系2.文学对个人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影响3.个人创作体验与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十、文学的意义与传统1.文学的传统与当代价值2.文学的文化传承和创新3.文学对人类认识的贡献和影响十一、文学的全球视野1.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创作与传播2.文学的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3.文学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以上是文学概论复习的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删减或拓展。
每个部分可以结合具体的文学理论和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以加深对文学概论的理解和掌握。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文学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含义?书本P2文章和博学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一切语言性符号2.文学的侠义书本P4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3.文学的广义。
书本P5一切语言性符号4.谈谈文学的现代含义书本P6三大点5.试论述文学的特征。
书本P8-11三点6.文学的四要素。
书本P12宇宙、作品、艺术家、观众7.简述六种文学观念。
书本P12-26有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与言论和文化论等六种8.试论文学属性。
书本P26-31三大点9.文学理论的定义。
书本P34两方面界定10.怎样理解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书本P35普遍适用性与零散性之间的矛盾,两方面11.简述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书本P35-36五种1.什么是文学文本?它有哪些特征?书本P39-42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语言表意系统,包括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散文文本、报告文学文本、剧本文本等形态。
基本特征有五点,不一一列出来了2.简述中西方文学文本层面观书本P42-45中国文学文本层面观:(1)言、象、意三层面说(2)粗、精两层面说西方文学文本层面观:(1)古典两层面说(2)英伽登的文学文本四层面说3.简述英伽登的文学层面观书本P44-454.结合具体实例谈文学文本层面书本P45-49(1)语言层,可以汪曾祺的《受戒》为例(2)形象层,亦可用《受戒》为例(3)意蕴层,可用戴复古的《江村晚眺》为例(4)余意层,可以王维《终南别业》为例(5)衍意层,可用黛玉读《西厢记》为例5.什么是再现型文本?请结合实例谈其特征书本P50-53再现型文本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具有客观性、理智性、细节逼真性等特点。
实例可采用西方的巴尔扎克《高老头》或中国刘鹗的《老残游记》6.什么是表现型文本?结合具体实例谈其特征。
书本P54-58实例如西方雨果之《巴黎圣母院》或中方郁达夫之《沉沦》7.什么是象征型文本?结合具体实例谈其特征。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文学的定义和作用-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体验的创作形式。
-文学的作用:文学可以传递和传承文化,拓宽人们的视野,提供思考和欣赏的机会,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文学的分类和流派-文学的分类: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散文、诗歌和戏剧。
-文学的流派: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散文文学等。
3.文学的语言和结构特点-语言特点:文学语言追求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常常使用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
-结构特点:文学作品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包含引子、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
4.文学的主题和意义-文学的主题:文学作品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主题,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考,并探讨社会、人性、人生等问题。
-文学的意义: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和深入的思考,传递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挖掘人类存在的意义,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5.文学的文化传承和审美价值-文学的文化传承:文学作品承载着文化的传统,传递着历史的经验和智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和美学追求,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激发情感和情绪,提升人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6.文学和社会关系-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文学作品反映社会风貌、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文学作品具有教育、启发、批判和引导的作用,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7.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经典文学导读-中国古代文学:《诗经》、《楚辞》、《论语》、《红楼梦》等-外国经典文学:《哈姆雷特》、《傲慢与偏见》、《麦田里的守望者》等8.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鉴赏技巧-文学批评方法:历史批评、形式批评、主题批评等。
-文学鉴赏技巧:理解作品的背景与文化,分析作品的结构与语言,把握作品的主题与意义,领悟作品的艺术表达与形式。
9.当代文学与文化变迁-当代文学的特点:多元性、观念的碰撞、语言的塑造等-当代文学的主题:社会问题、心理探索、身份认同等-当代文学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文学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三个分支各自具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3、文学活动中的四种要素,指的是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
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5、文学理论有七种基本形态,其主要包括: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6、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7、目前而言,我们的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8、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9、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并回答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10、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就必须解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和当代性等三个问题。
11、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12、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13、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动物的感觉只是自然的生理秉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也可叫文学学。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科学准确地讲应该是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侧重于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研究人类本身以及社会,主要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心理学等学科。
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1、文学理论的对象: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
任务:研究总结文学规律和原理。
性质:(人文社会)科学。
(归属:文艺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体系:文学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发展论、鉴赏论。
总结: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学科。
它以文学现象为对象,是一门社会科学。
其体系一般包括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发展论、接受论五大部分。
)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活动。
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作家、作品等的学科。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主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以及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
研究者可从不同视角研究这两个过程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是: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生活活动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
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本质,包括才能、思想、情感、理想、道德、性格等。
对象化即转化成可感的对象,故又称“感性显现”。
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做而现实地转化,二是精神性的对应化。
)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但“文艺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却可以而切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毛泽东)反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
(反映指有密切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反映”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理论方面,文学是社会意识,必然是社会存在的生活的反映。
实践方面,一切文学作品可分为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两方面,二者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生产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这里的“生产”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意义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资本主义以前,文学艺术只是精神活动,资本主义以来,文学艺术成为商品,为作家和出版商创造利润。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她以审美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所谓审美,就是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关注和审视,进而表现审视者的情感态度)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
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或曰对话结构。
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三个问题: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当代性。
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一.人类活动的性质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生活活动的性质:首先,是社会、人自身发展的基础。
(即人通过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生活活动,既改造了自然界,又改造和发展了人自身。
)其次,具有社会性与实践性。
(教材这问题表述太混乱而不见中心。
另外,所讲的第一点怎能叫“性质”呢?)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了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对象化)。
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学,从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表述不清,应是“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文学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属于审美的意识形态,处于远离经济基础的重要位置。
首先,在精神活动与物质实践两大社会结构层次中,文学属于精神活动;其次,在精神活动的内部,与政治、哲学等相比,文学属于审美的精神活动;第三,与自然科学的非意识形态性质比,文学与政治、道德等属于意识形态;但它又不象政治道德那样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而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性,处于远离经济基础的位置,被恩格斯称作“更高的即更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第二节一.文学活动的构成美国学者艾伯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或曰环节构成:世界(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要素各有自己的作用,而且相互依存。
1.世界世界即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但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文学反映生活,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
但反映在作品中的生活并不等于实际的生活,而高于生活。
2.作者:文学是作者创造的。
文学不是对生活世界的复制,而是作者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感,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情感,因而,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
不过,文学表现与日常生活的率性表现不同,她更美好。
3.作品: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
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作品。
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而是作者的一种创造,一个超越了事物的本来形态,具有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因而有自己的独立价值。
4.读者: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
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情感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意义进行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原意既有重合,又有不同。
5.总结:文学活动是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有机系统,一个交往对话结构。
其中,“世界”是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它不仅是作品反映的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通过作品进行对话的现实基础。
“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是写作的人,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而“读者”,既阅读作品,又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潜在的精神对话,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至于“作品”,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的“灯”,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既是生活世界的反映,又是作者本质力量的显现,还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依凭。
可见,在文学活动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
正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显示出文学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第三节一.文学活动的发生的几种学说(文学起源的几种观点)1、巫术发生说认为人类早年的治病驱魔、祛灾求福的巫术活动启发了文学创作,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为某些文学类型(如戏剧)提供了借鉴,该观点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
(教材没讲,老师加的)2、宗教发生说:认为人类宗教活动中包含着歌唱、演奏等艺术因素,而且,人类早年的情感也与宗教神秘情感相关。
它们逐步独立并演化为文学艺术。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罗塞。
3游戏发生说认为艺术是无外在目的的自由的游戏,游戏与文艺都源自人类的过剩精力,艺术产生于游戏。
代表人物有康德、席勒等。
4劳动发生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论据有四:(1)劳动创造了文艺活动的前提条件,即人、人的大脑、手、语言及思维能力。
(2)劳动产生了人对文学的需要,即人在劳动中需要用说唱等文艺形式协调动作,交流信息与情感,减轻疲劳。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
原始艺术主要反映的是劳动生活。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艺的形式,使由劳动号子、声音、动作转化而成的诗、乐、舞不分。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文学生产(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总体而言,文学随着物质生产与社会经济而发展,但二者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而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不平衡”有两种表现:一指神话等文学类型只能兴盛在人类生产水平的低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
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产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
二者有时平衡,共荣共衰;有时不平衡,或者你衰我荣,或者相反,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文艺反而领先。
这一“不平衡”现象是马克思发现并在《政治经济学. 导言》中提出来的。
3.文学发展的原因。
文学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
一般而言,政治、法律等开明或失控时文学繁荣,黑暗时文学衰败。
(这正是文学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其次,经济的发展对文学的发展起最终的支配作用。
因为,社会运动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生产。
从局部看,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时不平衡,但从历史的总体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始终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左右摆动,二者大致是平衡的。
可见,经济在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
总之,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制约着文学的发展,但在终极意义上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的发展。
(经济决定政治、哲学等上层建筑,而政治、哲学等又影响文学,也说明在根本上是经济影响文学)文学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合力的方向可能与其中的任何一种力的方向都不相同,而合力中起着终极作用的因素是经济。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文学的含义(范围):文学的含义包括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指文学就是文化,是一切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义的文学,也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文化形态。
这是广义文学,中外文学史上最初的“文学”一词都指“文化”。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这是狭义文学。
现代,文学的通行含义指狭义。
文学与非文学:文学与非文学没有严格的界线,原因有二,一是二者可以互相渗透。
二是文学的观念会随时代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需要历史地具体地对待什么是文学。
凡属文学者,除具有审美属性与语言形式外,更主要是其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传达完整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