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1《窦娥冤》“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分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单元课文赏析

高中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单元课文赏析《窦娥冤》课文赏析《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杰出杂剧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富有张力的剧情,成为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
该剧讲述了一个无辜女子窦娥蒙冤受屈,却勇敢地抗争到底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以及社会不公的残酷现实。
窦娥是一个美丽、善良、孝顺的女子,她的命运多舛,从小失去了母亲,随后又被抵债成为蔡婆婆家的童养媳。
然而,更为不幸的是,她的丈夫早早去世,使她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寡妇。
在那个封建社会中,窦娥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她过着低贱的生活,甚至遭到了别人的误解和污蔑。
然而,她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以孝顺和善良著称。
剧中冲突矛盾重重,张驴儿为了得到窦娥,竟然下毒害死了自己的父亲,然后诬陷窦娥。
而那个昏庸的官吏桃杌,则不问青红皂白,将窦娥处斩。
这一情节凸显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反映了人民对于正义和公正的渴望。
窦娥的冤屈和反抗激发了人们对于正义和公正的思考和追求。
此外,《窦娥冤》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关汉卿巧妙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在临终前发下了“血溅白练、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
这既展现了窦娥的冤屈和抗争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正义和公正的强烈愿望。
同时,剧中的语言也是非常精炼和生动的,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也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关汉卿运用诗化的语言,使得全剧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息,让观众在感性的情感中思考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窦娥冤》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反映了人民对于正义和公正的渴望,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在今天的社会中,《窦娥冤》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欣赏这部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雷雨》课文赏析《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巅峰之作,由曹禺先生创作。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关汉卿剧目的内容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关汉卿剧目的内容从思想内容看,关剧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的作品。
如著名的《窦娥冤》,此作品是其悲剧代表作,被列入世界大悲剧之中,反映了人们的斗争精神,控诉社会黑暗。
第二类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
那些貌似强大的坏人,在聪明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簸弄得象泄了气的皮球,因此作品也带有更多的喜剧意味。
其中以《救风尘》为最有代表性。
第三类是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以《单刀会》的成就为最突出。
剧中主角关羽的出场在第三折,但第一、二折已通过乔国老和司马徽的口渲染了他的英雄业绩和盖世威风,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气氛。
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
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鲁斋郎》中,作家写鲁斋郎在光天化日之下先后强占银匠李四和中级官吏张珪的妻子,而清官包拯却必须瞒过皇帝,把"鲁斋郎"的名字改成"鱼齐即"才能锄奸除害。
在《望江亭》中,杨衙内凭借皇帝赐予的势剑金牌便可以为所欲为,到潭州杀人夺妻。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倾向与特点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倾向与特点据说关汉卿一生共创作60多个剧本,现存18种。
这些剧本代表着元代杂剧创作的主要倾向和突出成就。
由于关汉卿“风月情,忒惯熟”,因此,从他留传下来的全部杂剧的思想内容看,其创作倾向之一,是以描写男女风月情为主。
关剧的思想内容大体分三个方面:描写风月情或以之为线索的有:《拜月亭》、《谢天香》、《山神庙》《金线池》、《望江亭》、《救风尘》、《玉镜台》、《绯衣梦》、《调风月》计9种,占现存剧种的二分之一。
宣扬义气、忠勇、节操、功名等传统道德观念的有:《西蜀梦》、《哭存孝》、《单刀会》《五侯宴》、《尉迟恭》、《状元堂》计6种,占三分之一。
裁断公案的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计3种,占六分之一。
这种创作比例似乎是作者有意安排的。
毫无疑问,作者最热衷于第一方面的杂剧创作。
然而,最具思想价值的是他的第三方面杂剧。
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审虚实”一节指出: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
古者,书籍所载,古人现成之事也;今者,耳目传闻,当时仅见之事也。
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
人谓古事多实,近事多虚,予曰不然。
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
以李渔的这段话为纲目,我们又可以概括出关剧三方面的创作倾向或特点:第一,关剧所用之事,以古为多,以今为少。
三分之二以上属于或接近历史题材。
整个元代杂剧的创作也多取材于历史故事。
关剧是展示历史人物风貌风采的画廊。
在关汉卿笔下,有以结义兄弟手足之情为重、誓为之复仇的西蜀帝王刘备;有多才思、爱红颜的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有“千金不改其志”的唐代政治家、诗人裴度;有始与李存信(李克用假子)争斗,终被李克用车裂的李存孝(李克用假子);有忠于蜀汉政权、智勇双全的镇守荆州将领关羽;有始教表妹写字弹琴、终与之喜结良缘的东晋文学家温峤;有智断裴炎杀人案的北宋开封府尹钱可;有人称“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的宋真宗时宰相寇准;有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智斩权豪势要葛彪、鲁斋郎,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有曾同为后唐大将的李嗣源(后唐明宗)、李亚子、石敬瑭(后晋高祖)、孟知祥、刘知远(后汉高祖)、李从珂(后唐废帝)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鉴赏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鉴赏《窦娥冤》是元杂剧灾难剧的经典,全剧涉及多重灾难,具有灾难剧戏剧元素。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窦娥冤》鉴赏1.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例如第三折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
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戏中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高中语文《窦娥冤》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元杂剧“四大家”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元杂剧“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一、关汉卿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1229—1241),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解州(在今山西运城)、祁州(在今河北)等不同说法。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
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关汉卿的生平认同儒家仁政学说俗不脱雅、雅不离俗的创作风貌。
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其户籍属太医院户,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
金亡时,尚为少年;入元之际(1271)大概已年近半百。
至元、大德年间,他活跃于杂剧创作圈中,和许多作者演员交往,有时还“面傅粉墨”,参加演出,成为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
他曾南游杭州,撰有《杭州景》套曲,其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可见在元灭南宋、南北统一之后,他还健在。
他还创作了〔大德歌〕十首,其中有“吹一个,弹一个,唱新行〔大德歌〕”等语,〔大德歌〕是当时刚流行的小令,可知他的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大德初年。
关汉卿的前半生,是在血与火交织的动荡不宁的年代中度过的。
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在他的剧作中,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顺手拈来,运用自如。
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止、士子地位的下降,使他和这一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
和一些消沉颓唐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境中较能够调适自己的心态。
他生性开朗通达,放下士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偶娼优而不辞”。
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套数,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宣称“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这既是对封建价值观念的挑战,也是狂傲倔强、幽默多智性格的自白。
由于关汉卿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杂然并陈的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作品中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在在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元朝,是儒家思想依然笼罩朝野而下层民众日益觉醒、反抗意识日益昂扬的年代;在文坛,雅文学虽然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但它毕竟浃入肌肤,馀风尚炽,而俗文学则风起云涌,走向繁盛。
关汉卿《窦娥冤》主要内容赏析

关汉卿《窦娥冤》主要内容赏析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著名悲剧,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我国民间曾经流传过一个“东海孝妇” 的故事,说的是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在东海郡当狱吏时,郡里一个对婆婆很孝顺的寡妇,被郡守冤判了死刑,于公为之力争而不得。
后来东海郡大旱三年; 新郡守听了于公的话,洗刷了孝妇罪名,上天立即下了大雨。
这个故事在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中都有记载。
关汉卿的《窦娥冤》主要根据现实生活创作而成,其中明显地受到“东海孝妇”故事的启发。
剧中的主人公是年轻的寡妇窦娥。
作者在剧中一开始,便先写了窦娥童年时的一系列不幸遭遇。
窦娥三岁丧母; 长到七岁,父亲窦天章因欠高利贷者蔡婆的钱无力偿还,上京赶考又无路费,只好把她送给蔡婆抵债, 从此当了童养媳。
她十七岁成婚,不久丈夫早死,年轻守寡, 与蔡婆相依为命。
蔡婆一次向赛卢医讨债,赛卢医骗她到郊外,想害死她,却被张驴儿父子无意冲散。
张驴儿趁机威逼她婆媳两个嫁给他父子二人,窦娥不肯,张驴儿想用药毒死蔡婆威胁窦娥成亲。
谁知张驴儿父亲误食身死,张驴儿诬陷窦娥药死父亲,逼窦娥相从。
窦娥不但不从,反和他同去见官。
楚州太守桃杌是个只认钱财的昏官,把窦娥打得皮开肉绽,又要打蔡婆。
窦娥为使婆母免遭酷刑,只得屈招,被判死刑。
在赴刑场途中,窦娥满腔悲愤,立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降雪,三年亢旱。
窦娥屈死之后,三桩誓愿,件件实现。
窦娥的鬼魂后来把状告到了考中进士以肃政廉访使身份来到楚州地面的父亲窦天章那里,奇冤才得昭雪。
从“东海孝妇”的传说到《窦娥冤》,已经带上了元代社会的强烈的现实生活色彩。
(一)《窦娥冤》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窦娥这个从安于命运到与命运抗争的性格刚强的妇女形象。
窦娥小小年纪便经历了人生的重大不幸。
她开始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 , “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 ,“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 ,认为是前生烧了断头香所致。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 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十七页,共59页。
中国四大名剧
《西厢记》--王实甫 《牡丹亭》--汤显祖
《桃花扇》--孔尚任
《长生殿》--洪 昇
第十八页,共59页。
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澎湃,悲风盘旋。三个场面的 描写,语言质朴无华而富于韵 味,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 世界。曲词不事雕琢,以感情 真切为主导,浅显中见深邃。
第四十三页,共59页。
【熟语把握】
动地惊天 怕硬欺软 顺水推船 前 合后偃 吞声忍气 杳无音讯
怨气冲天 不明不暗 负屈衔冤 古陌荒阡 六出冰花 葫芦提
第四十四页,共59页。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
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 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第三十六页,共59页。
【典故作用大家谈】
苌弘化碧: 清白如玉,天理昭昭; 望帝啼鹃:含冤就死,心存不甘; 六月飞霜:冤情感天,冤狱重现; 东海孝妇:孝行天鉴,人神共愤。
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 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 会现实,一生“不屑仕进”。他一生主要从事 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
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 和愿望。
第二十七页,共59页。
关汉卿: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 剧六十多种,现仅存十八种。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 《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
(文小生、武小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分析
1.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他有“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
因此,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
像《窦娥冤》,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20年的人生历程,其前19年风雨和波折,仅在楔子与第一折中几笔带过。
当窦娥在第一折刚出场时,蔡婆婆被赛卢医谋杀、又为张氏父子所救的事件已然发生;张氏父子强行入赘蔡家,还要分别娶蔡家婆媳为妻。
这一来,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
守寡的小媳妇如何应付?命运如何?一下子就成为观众极其关注的问题,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
显然,关汉卿很懂得戏剧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他十分重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不让观众分散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
他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以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戏剧冲突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剧场上。
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像《蝴蝶梦》第一折写凶顽的蒙古贵族葛彪,三拳两脚打死了王老汉,王氏三兄弟拿住凶徒,却不小心把他把他打死。
在元代,法律规定“蒙古人殴打汉儿人,不得还报”;闯下大祸的王氏兄弟命运如何,他们的母亲该让哪一个儿子给葛彪抵命?一下子便成了观众瞩目的事件。
当公人押送王氏兄弟到了开封府,戏剧冲突进入炽热阶段时,关汉卿却让审案的包待制假寐做梦,梦见一只大蝴蝶救出了一只陷入蜘蛛网里的小蝴蝶,而对另一只同样坠入网中的小蝴蝶置于不顾;此时包拯顿起恻隐之心,说“你不救,等我救”,并把它救了出来。
这一个细节的插入,使紧张的情节稍稍松弛,它展示了包待制心灵的一角,让观众饶有兴味地静观他在得到梦境的启示后臬处理上述棘手的案件。
显然冷热场面的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深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他的剧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他解决悬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像《望江亭》写谭记儿为了解救丈夫,只身奔赴险地。
谁也想不到,她竟扮作渔妇,和杨衙内吃酒调笑,乘机赚取了势剑金牌。
按说,杨衙内凶残狡诈,心存戒备,不可能轻易让势剑金牌落入他人之手。
但他生性好色,看到谭记儿俊俏的模样,逐渐忘乎所以,被灌了几杯迷汤,便糊里糊涂中计,这完全合乎情理。
在望江亭上,谭记儿与杨衙内的较量,没有刀光剑影,而于眼去眉来、应对戏耍之间处处暗伏机彀,外松而内紧;观众在看场上热闹的同时,又为女主人公捏一把汗,犹如身历其境一般。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即王国维所称道的“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他所写的人物的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
像《救风尘》第二折,写赵盼儿得知宋引章备受周舍蹂躏时,一面写信给宋引章,一面唱道:〔后庭花〕我将这知心书亲自修,教他把天机休泄漏。
传示与休莽戆收心的女,拜上你浑事疼的歹事头。
(带云)引章,我怎的劝你来?(唱)你好没来由、遭他毒手,无情的棍棒抽,赤津津鲜血流。
逐朝家如暴囚,怕不将性命丢!况家乡隔郑州,有谁人相睬瞅,空这般出尽丑。
这段唱词,把赵盼儿对宋引章的怜悯、牵挂、不满、焦虑,以及她将要采取行动的心态和盘托出,既写风尘女子赵盼儿对姊妹爱怨交加的声口,又把她见义勇为、泼辣机智的性格渲染得活灵活现。
关汉卿对语言有着敏锐和精细的辨析能力。
他注意到,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个人物的语气、措词,会随着情势心态的变化而变化。
像《谢天香》杂剧,写谢天香在钱大尹面前,
碍于悬殊身份,常常小心谨慎,“文诌诌的施才艺”,不敢造次,说话显得典雅;而于钱大尹不在的场合,话语就比较粗俗,骂起人来还用上“臭尸骸”、“臭驴蹄”这类字眼。
关汉卿让谢天香在不同语境中出现言语风格的差异,正好表现出她是个既精通多种文艺,又熟识三教九流,善于察颜观色的官妓。
对于不同的人物,关汉卿根据其身份、教养、地位等,让其语言当俗则俗,宜雅则雅,完全体现不同人物的气质和个性。
像《望江亭》的白士中是个出身儒雅的士子,他在称赞谭记儿时说:“我这夫人十分美貌,不消说了;更兼聪明智慧,事事精通,端的是佳人领袖,美女班头,世上无双,人间罕比。
”辞藻语调,抑扬顿挫,不失文采风流。
而像《窦娥冤》中的张驴儿,俗不可耐,面目可憎,连言语也令人作呕,他对蔡婆婆说:“你教窦娥顺了我,叫我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他。
”这虽是三言两语,却活现出馋嘴猫式的欲望和一副恶棍无赖的口吻。
2.关汉卿剧作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
这也是关汉卿对元代剧坛的一个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