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大全(8篇)

合集下载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

读《敬告青年》有感近代以来,为挽救国家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却屡屡碰壁。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揭开了序幕。

《敬告青年》正是这份杂志的发刊词,也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

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时而热情洋溢,慷慨激昂,时而语重心长,意蕴隽永。

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

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他深刻地认识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必须从“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入手。

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但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呢?且听陈独秀分陈六义,娓娓道来。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亦即民主的。

陈独秀认为民主是一切之先决,“立德立功,首当辨此”。

在他心中,“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民主便是“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敬告青年》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敬告青年》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敬告青年》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敬告青年》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严复所著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以一位为教育青年的名义,告诫青年人要坚守道德底线,努力学习,不做卑劣的事情。

严复在这篇文章中着重强调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不为恶劣的行为开脱。

他强调,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利用恶劣的手段逃避问题。

其次是知识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第三,他提醒青年人,要有自知之明。

要知道自己的水平,不要自负妄为,也不要怕困难,一定要追求进步。

第四,他告诫青年人,要尊重他人。

他说,“相互尊重,便可和平共处;相互尊重,便可祥和发达。

”最后,他提醒青年人,要珍惜生命。

要懂得保护自己,尊重生命,用生命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篇文章虽然是严复写给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的,但是今天读来,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价值观念在变化,很多的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牺牲道德和原则。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失去对道德的敬畏和热爱。

我们要学会坚守原则,让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体现出高尚和美好。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总之,这篇文章虽然写于百年前,但是它对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我们要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敬告青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1号的创刊词中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

时光打马而过,陈独秀先生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已过百年。

最近大火的良心好剧《觉醒年代》让那个时代一群以救国为己任的先驱者们重新走到了我们的眼前。

他们有骨气,有理想,有血性,以自己的智慧探寻中国的出路,他们的面孔、身影、思想、事迹都在生动地诠释着人的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充满力量、斗争、求知与希望……今日我重读这篇文章,似乎读出了更多的意味与感想。

陈独秀先生是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第一人,他面对生死存亡,改变自己“二十年不谈政治”的态度,毅然执笔言政,创办《新青年》,用科学与民主开民智,愿用肉身为革命铺路。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是那个时代的伟作,同时对今日之中国也有着启发意义。

在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活着,仍给予我们指引与借鉴。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正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创刊词中的呼吁: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

青年勉乎哉?我想,陈独秀先生那个时代适合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的那样来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犹如晦暗年代里闪耀的星辰,犹如乱世荆棘中丛生的玫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我仿佛听到陈独秀先生此刻在说:“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方,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敬告青年读后感(共3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共3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共3篇〕第1篇:敬告青读后感敬告青年读后感141711班阿依达尔 12171025一、写作背景陈独秀写下《敬告青年》的时间是1915年,1840年中国的被动开放至此已有75年。

在这个过程里,中国自身的变革一直在不停地进行。

先是局部地区被西方翻开,后来逐渐变为被西方全面控制;再是经济上被西方渗透,逐渐变为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经济全面地被控制。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中国同外部世界的联系逐步地加深了。

在这75年的过程中,矛盾不断产生,然后被以各种方式尝试解决。

从初期被动接受西方的技术,到“洋务运动〞全面地学习西方技术,到“百日维新〞,到“立宪〞,最后到辛亥革命。

被动的保守的也罢,积极的理想的也罢,中国在75年中,不能不说是一直在朝着一个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新更强的目标前进。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一系列的变革过于崎岖和缓慢了。

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东西方的平衡已经因为工业和商业的原因发生了倾斜。

中国的国民性格中的积极与消极的比照也因为衡量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而变化。

积极方面被削弱,消极方面却越发膨胀。

仅在这方面看,我们中国在革新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思想方面的阻力可想而知。

对国民性的改造也就越发重要了。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就提出了对青年一代的国民性进行改造,作者在文章开头便写到,中国与西方兴旺国家理念上有所区别,我们注重的是“少年老成〞,而他们注重的那么是新的创造思维,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思维,一个渴望进取的思维,“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那么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那么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那么隆盛,陈腐朽败之份子充塞社会那么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

〞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他告诫青年们要恢复本属于自己年龄的那份朝气,那份活力,那份敢于奋斗的勇气,那份敢于探求真理的士气。

作者提醒青年们,要懂得奋斗,当时大部份青年都被那种陈旧的思想同化了,没有了奋斗的士气,于人身那么死,于社会必亡。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2000字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2000字

《敬告青年》读后感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

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

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

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

《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大全(8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大全(8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大全(8篇)》《敬告青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尽管这部著作已经问世了许多年,但是其内容仍然深具现实、深刻而有追求。

这本书是为了“敬告青年”而写,它想要告诉青年人的是什么?是告诉我们如何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等。

读到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也是那个“观望的群众”。

比如,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某些事情感到不满,但是并没有去积极的改变它们,而只是对它们发一些牢骚。

但是,我们应该将自己变得更积极主动,去承担一些责任。

我们有能力去改变某些事物。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时刻牢记的。

我们的成长是和我们的环境及社会相关的,我们大家都需要积极地适应这个社会,并且为社会奉献自己的能力。

社会怎么样,就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态度。

本书中还有一些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启示的内容。

比方说,我们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慢慢地遗失一些纯洁的感觉和想法。

一些被附加的“价值观”强加在我们身上,导致我们失去了自我。

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思想的新鲜。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反思。

我们需要思考是什么肆虐了我们的情感和想法,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有时候,我会觉得人生总是充满了挫折,有时候会觉得跟不上这个社会的步伐。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不断地追逐它。

我们应该适应这个变化又快速的世界,去尝试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和热情,从中慢慢探索自己的价值。

阅读这本书是一个宝贵的经历。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很多的东西,而那些经验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读完《敬告青年》后,我更加明确地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更加积极向上,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动力。

2. 《敬告青年》读后感《敬告青年》读后感:内容见解深刻,有很多启发人心的思想,读完后有很多感悟。

这本书能够影响人的精神因素,是因为它所阐述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是适合人们的内心需要的思想。

读《敬告青年》有感

读《敬告青年》有感

读《敬告读者》有感《敬告青年》的作者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他以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写下了《敬告青年》。

该文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贯穿于六项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是科学与民主,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该文主要围绕四个主题来谈: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一直强调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要求青年要做到以上六点。

作者认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因此陈独秀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瞩望于处于蓬勃时期的青年们能改造国民性的深刻意识。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

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

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许多文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

此时,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陈独秀在写下《敬告青年》的时候,已经是1915年了。

1840年中国的被动开放,至此已有75年。

在这个过程之中,中国封建统治的大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以通商贸易为名逐步逐渐的向古老的中国渗透西方资本主义。

经历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再到后来的“辛亥革命”,中国正逐步的摸索着出路。

《敬告青年》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而今年的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依旧是如百卉萌动的时期,再回头看看陈独秀曾经“呐喊”过的对青年的主张,每一句还依旧有着自己的活力。

首先来看看陈独秀的第一个观点,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最新】敬告青年读后感-推荐word版 (5页)

【最新】敬告青年读后感-推荐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敬告青年读后感敬告青年读后感(一)陈独秀于1915年写下《敬告青年》作为《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以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

”显而易见,国家倘若要进步,必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作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

而事实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欲意复辟帝制,大兴尊孔复古逆流,举国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机举起重回旧时代的旗帜。

眼见辛亥革命所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将要重回舞台,仁人志士们又怎能袖手旁观。

此刻,唤醒广大青年的强国意识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几千年来的守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

面对这样的现状,陈独秀担忧万分,更是批评那些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青年们与腐败者们称得上为一丘之貉。

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鲜活泼,而后却为陈腐者所同化。

有些青年本是壮志雄心,而在顽固派的威胁镇压下竟也变得萎靡,退缩起来。

这般青年哪能为国家富强所用,这样的青年又哪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顽固派的车轮底下的悲惨下场罢了。

因此,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郑重提出,只有自觉勇于奋斗,革命起来快刀斩乱麻的青年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陈独秀指出国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是进取的而非隐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见,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要有自觉奋斗且敢于牺牲的心。

说起自主,陈独秀认为作为一个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

言听计从,奴隶般生活着与傀儡又有何异。

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仍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陈独秀却敢提出向西方学习,破坏君权,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女子也可参政,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志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大全(8篇)【篇一:读《敬告青年》有感】自鸦片战争失败,国门顿开后,中国开始艰难地走向民主富强的现代化道路,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最终效果不尽人意;辛亥革命后更近一步,学习西方的制度,国人仿佛看见了曙光,然而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再次使国人陷入了迷惘的深渊,中国何去何从?以陈独秀为首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出了药方——开展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解放中国。

而新文化运动的载体之一便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敬告青年》作为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更是振聋发聩,影响深远。

陈独秀于《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的观点,重视青年对国家富强之意义,希望青年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要求,成为新鲜活泼、自觉而奋斗之青年,以对抗陈浮腐朽的落后思想文化及习俗,使国家脱胎换骨。

其中,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准则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直击中国不停错失发展进步良机的问题。

在历史上重农抑商的中国曾有发展商业、积累原始资本的机会,就是玛戈尔尼访华时提出的通商要求,依照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世界地位及各国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的需求,在全球化世界贸易初期占据优势自然而然,但是我们的坚持天朝上国、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拒绝通商。

这一个简单的拒绝,不仅是拒绝了商贸利益,更是拒绝先进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

直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国门稍微打开后,中国才被动地有了微弱的发展新气象。

而日本打开国门,直面世界,最终强盛的例子也证明了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故速其危亡,善变者凡因以竞进。

因此拥有世界眼光,打开国门才是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中国青年才能接触欧美先进的器物、制度、思想,才能新鲜活泼,中国才能有发展的动力。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高举科学大旗,主张用科学理性的思维看待世界万物,进行生产生活活动。

这一准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天人合一。

国人愚昧迷信,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代表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天的意志,拥有无上的权威,如果妄加怀疑、冒犯、违背其言论就是违背天意,会遭到神的谴责和惩罚,因此一直匍匐在皇帝脚下,不敢稍有逾矩,自然也没有民权与皇权的对立。

但如果国人开始懂得自然科学,则会明了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不再迷信有神明,有天意,更不会迷信皇权,对封建制度怀着畏惧心理。

另一方面,这一准则也鼓励青年树立科学态度、发扬科学精神,客观看待历史、社会变迁,了解人民权利与义务,拥有独立的人格,运用科学知识造福民众使生产会更高效,生活会更健康。

无疑,这一准则是改变国民性格、思维的极好方法。

但是《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先生在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准则中提出的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

的观点较为偏激,有局限之处。

先生判断虚文的标准是物质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

这样的标准较为主观,完全为作者激励青年摆脱旧文化的目的服务,而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单纯信奉实用主义。

举例来说,文学、音乐、绘画等知识与经济、贸易、化工等知识相比实用性较低,对个人收入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小、见效速度慢,甚至很多情况下掌握文艺性知识的人社会地位不如企业家、政治家。

但是,看似、无法为个人或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物质财富的,没有多大实用意义的文化真的不如布粟粪土吗?如果只重视实利、重视看到见、摸得着之物,长此以往,社会将极容易道德缺失,人人争名逐利,陷入人心浮躁、焦虑不安的窘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虚文之物,比如孔子的某些思想,有利于国民道德的建设和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

现如今我们的社会人人浮躁,心灵空虚,幸福感微弱,不正是因为脑海里只剩实利,而没有存放些许能够抚慰人心,净化灵魂,提高修养的虚文之物?读罢《敬告青年》,陈独秀先生对青年进步的殷切期盼令人动容。

虽然他提出的六点要求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些都可以理解,在西方文明入侵,国家民族危急的时代,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建议难能可贵,其中的一些建议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青年群体的一员,我深深为先生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所感动。

我们作为社会的新人,本该新鲜活泼,积极向上,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肩负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并奋其智能为理想而奋斗不止。

然而大学里终日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只求三餐温饱,一觉睡到自然醒,甘于安逸平庸者为众,这样的生活如何能拥有青年的激情和勇气,如何能实现个人的理想与追求,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旺有从何谈起?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就应当珍惜光阴,练就强健的体魄,遵新陈代谢之道,乐观积极,奋发向上。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青年的状态就是社会的未来,青年当自立自强,正如先生所言青年勉乎哉!【篇二:敬告青年读后感】清朝闭关锁国末期,慈禧对天下的统治逐渐变的衰弱,民间出现了很多革命与变法,戊戌变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救国变法运动,尽管没有成功,但是它所推崇的很多思想还是十分先进并且很有活力,也为后续的革命做了很好的奠基。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果实,还想恢复帝制,独裁天下,殊不知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为推进新思想,新文化,推翻封建专制做好了准备。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敬告青年》作为其中的开篇宣言,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们渴望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思想,也表达了他对后代青年们的鼓励与期望。

陈独秀先生开篇便以一句青年如青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描绘了青年生机活力有朝气的一面,青年时期是人最美好的时期,而此时的青年对于社会有着重大的责任,社会的变革与创新都离不开他们的力量,现在陈先生正需要这些力量,他为他们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成为一把利剑,打破封建的牢笼,打败陈腐朽败的落后分子,以此给国家带来希望与未来。

因此,他在宣言里面阐述了他对青年人的六点要求:第一点是自主而非奴隶的,实质上是表达了民主平等的思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具备了这点,青年才能初步的从意识里面解放,但是实质上的脱离还需要自身的进步与时间,只有民主自由与平等,青年们才能吸取科学的思想与先进的文化。

于是才有了第二点——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时间的改变,空间的改变,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着,所以青年的思想不能一直停留在一点,而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认知度,只有青年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解放更多的人。

但是有想解放人的,必然也有想使人更加封建的愚昧分子,青年想要和他们竞争,不仅需要一颗坚定的上进心,还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如果遇到些事就开始怀疑,开始逃避,或者总是为自己寻找借口,觉得今天做不了的明天可以继续做,那么他将立即掉入愚昧的怪圈,这就是陈独秀先生为了完善第二点提出的下一点的口号——进取而非归隐。

青年进步思想的力量是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他们不断的去学习,去研究,去宣传,去创新,去把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潮流之中,灵活应变,沉着冷静,就不会重蹈闭关锁国思想的覆辙。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陈独秀先生在第四点里重点指出了闭关锁国无异于闭门造车,如果继续这样的形势,中国必将走向灭亡,那么后代毫无未来可言。

而从文化与科学来谈,陈独秀先生提出的实利而非虚文的,科学而非想象的要求让青年们更加感受到了科学文化的内涵。

西方的文化更加贴近现实社会,无论从发展还是反腐,都起到了很多实际的作用,而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拜天神拜河神才能获得来年的幸福,庄稼才会大丰收等等,这种思想在民众心中已经根生地固,想要让民众摆脱这样的愚昧无知,就需要青年们从国外学习深造,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知晓这些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用科学的力量去拯救民族,拯救民众。

陈独秀先生认为,科学的力量可以改造社会,驱散愚昧,科学的力量是理性的,是有根据的,是进步的,是民主的,在宣言中,他以激烈的态度结合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猛烈的抨击的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试图唤醒国民的独立人格,破除儒家奴隶道德的束缚。

所以,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陈独秀先生对于民主渴望一刻也没有停过,对科学文化的探索也没有丝毫的改变过。

人们只有达到了民主,才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才能真正的拥有自由,才算是初步的解放思想,才能初步的使中国脱离当时的窘境。

而科学则是人们对迷信思想的突破,也是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

但是陈独秀先生对于当时世界还不够充分的认知,很多思想衍生出了很多恶习,比如实利主义让很多当官的开始钻文化思想的空子从而急功近利。

但是不得不说,诸如像《敬告青年》这样的文章,读了之后才会让我们更加觉得我们的麻木不仁,浪费时间,让我们重新抬起头去面对很多困难与挑战,让我们更加的努力,去实现我们的梦想,然后可以为这个国家尽一份力!【篇三:《敬告青年》读后感作文】《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西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

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的确,西方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

陈独秀目睹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中国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