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在13岁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在行为上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问题常常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对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产生着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综述,并探讨相关研究的发现。
一、个体因素:1.家庭背景:研究发现,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监护和教养、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个体心理因素: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也与犯罪有关。
研究发现,缺乏自控能力、冲动、自我中心、依赖他人、对权威不敬、过度自信等个体心理因素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3.学业问题:学业不佳和辍学是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缺乏学习动力、不良的学校环境和缺乏适应能力等因素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二、社会环境因素:1.同伴影响:同伴关系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与犯罪青少年为伍会导致青少年参与犯罪活动,尤其是在迷信、贩毒和暴力犯罪方面。
2.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也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研究表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参与犯罪活动。
3.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也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混乱可能加剧了青少年的迷茫和犯罪倾向。
三、预防和干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加强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2.提供良好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动力,从而降低犯罪风险。
3.加强社会支持: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避免犯罪。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其原因涉及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加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加强社会支持等措施都对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精选五篇)

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摘要]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如何遏止、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立足司法实践,从青少年犯罪表现出来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了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并据以提出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对策,目的是动员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进一步遏止、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对策综合治理研究[目录]一、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这一严峻现实已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忧虑。
仅据保定市两级法院统计,1990—1994年五年间共判处青少年罪犯1651名,1995年至2000年五年间,判处青年罪犯2330名,2000年至2004年间判处青少年犯罪4352名,后五年的增长的幅度竟达41%。
以上情况表明了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遏制、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青少年犯罪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青少年犯罪集中表现为几个类型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青少年犯罪中,侵犯财产型犯罪,突发性暴力伤害型犯罪,性犯罪和流氓犯罪占有较大比重。
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统计,1990年至2000年,全省法院判处的青少年罪犯中,盗窃、抢劫、诈骗、敲诈勒索等侵犯财产罪的青少年罪犯,占到了总数的70%多。
此外,突发性暴力伤害型犯罪、性犯罪、流氓犯罪的人数也分别占到了总数的9.3%、7.5%、1.4%。
(二)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且罪犯年龄趋于低龄化近些年来,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上升势头,如秦皇岛市海港区1993至1998年11月份,共判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0件,涉及罪犯134人。
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

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背景青少年犯罪是社会中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了解青少年犯罪的情况以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并提出一些建议。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收集数据和信息。
其中包括对法律文件的研究、访谈青少年犯罪者、及与青少年犯罪相关的专家讨论等。
调研结果根据我们的调研,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发现:1. 青少年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在一些地区达到了令人担忧的水平。
2.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关系的不稳定、缺乏关爱和监督、父母犯罪和家庭贫困等问题都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3. 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缺乏也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和没有工作的青少年更容易参与犯罪活动。
4. 社区环境也会对青少年犯罪产生影响。
社区犯罪率高、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角色模型都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建议基于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1. 加强家庭支援和教育。
提供支持给家庭,帮助他们建立稳定而温馨的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提供适当的监督和引导。
同时,加大对青少年的教育投入,促进他们的研究和发展。
2. 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确保每个青少年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提供适当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以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3. 改善社区环境。
增加社区安全措施,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和角色模型,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社交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因素。
通过加强家庭支持、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以及改善社区环境等措施,我们可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未来。
有关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报告

有关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报告青少年犯罪研究报告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方面。
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因此理解和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后果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关系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缺乏父母关爱、家庭暴力、贫困和不良家庭环境都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
缺乏学校的支持和资源、不良的学校氛围和欺凌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年轻人的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失业率高、贫困、社会不公正等问题都可能使青少年感到无望和无助,从而诱发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后果1. 个人影响青少年犯罪对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良记录会给他们的教育和就业带来困难,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摆脱犯罪生活。
2. 社会影响青少年犯罪对社会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犯罪行为导致社会治安恶化,增加了公共负担,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三、解决青少年犯罪的方法1. 加强家庭支持鼓励和支持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 教育改革加强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质量,提供包容和有益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3. 社会支持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社区环境、加强社会服务等措施,帮助那些容易陷入犯罪的青少年重新融入社会。
4. 制定和执行有效法律政策加强法律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以防止和打击青少年犯罪行为。
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
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层面的因素。
只有通过综合的途径,包括家庭支持、教育改革、社会支持和有效的法律政策,我们才能为年轻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并为他们的未来提供更好的机会。
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深入研究和解决方案的不断改进,我们有望阻止和减轻青少年犯罪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学专业中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原因与预防

社会学专业中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原因与预防社会学专业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青少年犯罪作为社会问题之一,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减少犯罪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I. 青少年犯罪现状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现代社会,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青少年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成为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
II.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众多,可以从个体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1. 个体因素青少年犯罪往往与个体的心理、生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不成熟,容易导致冲动、缺乏自制力等问题,从而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起着重要的影响。
缺乏家庭监管、家庭纠纷、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可能使无辜的青少年陷入犯罪的泥沼。
此外,家庭教育质量和方式也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关。
3. 社会环境青少年犯罪还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社会道德缺失、教育机会不公等问题,都可能使青少年感到无望和失落,从而倾向于犯罪行为。
III.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鉴于青少年犯罪所涉及的多个层面,我们需要从综合性的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1. 个体层面的预防在个体层面,需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创造性发展。
通过心理咨询、畅所欲言的交流环境等方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
2. 家庭层面的预防在家庭层面,需要加强家长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加强家庭监管,设置合理的家庭规则。
通过积极的家庭互动,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社会层面的预防在社会层面,应该加强社会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加大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力度,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此外,还应该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为青少年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IV. 结束语青少年犯罪研究是社会学专业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青少年犯罪问题

青少年犯罪问题青少年犯罪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教育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陷入犯罪的泥沼。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以及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一、原因分析1.1 家庭环境问题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的忽视以及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反社会行为。
缺乏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父母的引导,孩子们容易陷入孤独和自卑,从而找到了犯罪行为作为宣泄的途径。
1.2 学校压力问题学校的学习压力也是导致一些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
过度的学习压力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而且学校本身的环境也可能让一些学生感到自卑和无助。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逃避现实,从而转而投身于犯罪行为中。
1.3 社会影响问题社会影响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
社会上的各种负面影响,如电视、互联网和同伴压力,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
媒体中的暴力描绘和犯罪行为的渲染,以及同伴间的负面示范作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解决方法2.1 家庭教育改进改善家庭教育是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键。
父母需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家庭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爱,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提供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
此外,父母还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孩子的问题。
2.2 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也应该改革,减轻学生们的学业负担和学习压力。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
另外,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困难。
2.3 社会关注与参与社会各界应该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并积极参与到解决方案中。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教育工作。
同时,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正能量,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课外辅导,引导青少年正确理解和对待世界,增强他们的正面心态和自我认同感。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却日益严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后果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影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难题。
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涉案人员越来越年轻化。
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巨大伤害,还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为了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采取了相应措施,然而效果并不明显。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健康问题、道德观念缺失等;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暴力等;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变化、不良文化影响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三、青少年犯罪后果讨论青少年犯罪的后果是严重且多方面的。
首先,犯罪行为会给个人带来长期的身心伤害,甚至影响其未来发展。
其次,家庭关系也会受到巨大冲击,家人间相互信任和理解程度降低。
最后,青少年犯罪对社会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加剧社会矛盾、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等。
四、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对策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应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以下解决对策:1、个人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自尊、自信和自律意识。
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自觉远离犯罪行为。
2、家庭方面:家长要孩子的成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注重言传身教。
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时,应及时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此外,家长还应与学校、社区保持密切,共同孩子的成长。
3、社会方面: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关爱和支持,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娱乐场所,减少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青少年犯罪行为,形成对犯罪行为的强大威慑。
此外,应加强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五、总结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对青少年个体、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社会心理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角度出发,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预防策略。
一、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不稳定、低收入家庭、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逃避现实、追求刺激的心理倾向。
家庭暴力、家庭不和谐以及家庭成员缺席也是引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社会因素。
2.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与个体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充满了身份认同、自我价值感和同伴关系等心理问题。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获得同伴认同的过程中,一些青少年可能倾向挑战社会规范,采取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刺激。
二、影响因素分析1.同伴影响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同伴群体往往会加强青少年对犯罪行为的接受度,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这种同伴影响使得青少年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更具冲动性,并容易受到负面行为的影响。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塑造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来说,宽松教育、缺乏监督和规范、家庭冲突和家庭破裂等问题都会导致青少年对道德观念的淡漠和违法行为的产生。
相反,良好的家庭教育、明确的规范和监督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抵制外界诱惑,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
三、预防策略探讨1.社会教育和宣传通过社会教育和宣传,向青少年普及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提高他们对合法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同时,加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和照顾青少年。
2.加强同伴关系培养在同伴关系的培养中,引导青少年选择积极、正面的朋友圈子,帮助他们建立稳定友好的同龄交往关系。
此外,倡导同伴之间的互助和支持,提高青少年对非法行为的抵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多少青春年少可以重来
——由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发的思考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曾几何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近期我院受理了一起未成年人敲诈勒索案,犯罪嫌疑人张某是一个年仅16岁的少女,在看守所里看着面前这张稚嫩的脸,让人很难将她与犯罪联系到一起。
通过与张某的交谈,我们了解到了整个案件的始末,更引发了我们对未成年犯罪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思考。
一、花季少女怎样一步一步走向犯罪
(一)张某的成长环境
张某的父母均在葫芦岛市政府机关工作,家庭收入较为稳定,是典型的小康之家。
张某作为家里的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她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
从小到大张某不管犯什么错误,最严重的顶多只有父母几句责骂;在生活方面,张某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除了读书以外,几乎所有事情都由父母代劳,十几岁了还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自理能力很差。
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张某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任性、骄纵、自私且依赖性强。
2008年9月,张某被父母送到阜新市某职专读书,娇娇女的性格使张某在新的学校里很难处理好同学关系而倍受排斥,于是张某开始频繁出入学校周围的网吧,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安慰和寄托。
(二)交友不慎入歧途
白某是张某的男友,二人在网吧里相识,确立了恋爱关系。
白某没工作、没收入身边却有一群酒肉朋友整天游手好闲、花天酒地。
趋新求异的张某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不能自拔,最终因逃寝被学校退学。
退学后的张某非但没能深刻反省,反而千方百计摆脱父母的管制,于2010年年初只身从葫芦岛返回阜新和白某过上了同居生活。
和白某同居后张某每天除了上网就是和白某
及其的一干朋友继续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终于入不敷出生活捉襟见肘。
2010年4月,张某在网络上结识了田某(本案的被害人),通过网上聊天,了解到田某是阜新市另一所职专的学生,家在锦州农村,家境困窘,于是萌生了介绍田某卖淫的念头。
2010年5月张某先是以陪人吃饭赚钱为由约田某见面,田某欣然赴约。
张某介绍田某同白某的朋友白某某认识,一顿饭过后白某某给了张某、田某各500元。
田某见识到白某某的“大方”,在第二次和白某某见面时未能抵御金钱诱惑而和白某某发生了卖淫关系,白某某因此而前后给了张某几百元钱作为“好处费”。
张某因此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于是,开始在网上发布卖淫信息,通过网络又联系到嫖客王某介绍给田某,之后王某又介绍自己的朋友王某某给田某,这样张某又分别从王某、田某等处获得几百元“好处费”,这种不劳而获让张某尝到了“甜头”。
(三)利欲熏心,无知女孩身陷囹圄
在王某同田某第二次发生性关系时,张某将王、田二人的卖淫过程用手机拍成视频。
张某拍摄视频的原因至今三方各执一词,但正是这段视频引发了本案这场闹剧。
拍摄完视频后,张某把此事告知白某,白某脑筋一转立刻想到了一条生财“妙计”。
白某唆使张某给田某打电话并教张某如何恐吓田某让其出7000元钱赎回这段视频,田某万般无奈之下答应了张某和白某的要求,双方约定每周末在兴隆大家庭交易,直至付清7000元。
双方交易数次后,田某无力承担7000元费用索性向公安机关报案……
二、花季少女缘何以身试法——陨落的童真谁来买单?
十六岁正值女孩最美的花季,然而张某在此时却走上了一条犯罪的道路,而使自己的大好年华暗淡无光,让人唏嘘感叹的同时,更加发人深省。
综合考量案件的缘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与以往的未成年人犯罪中的犯罪嫌疑人不同,张某有一个完
整的家庭、父母都在政府机关工作、小康之家,集父母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张某却最终走上的犯罪的道路,让人很难理解。
在看守所里,当我们问及张某父母的一些情况时,她的态度很漠然,她坦言被学校退学后曾被父母强行带回家中,后来趁父母上班时离家出走回到阜新,并和男友白某同居。
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她回答“不想面对她的父母。
”问她不想面对父母的原因时,她说“因为他们不够关心我。
”
其实并不是张某的父母不关心张某,而是他们对于女儿的教育陷入了一个误区。
客观地讲,张某的父母对张某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
如果替她问一问父母:“我”是怎么来的?就可以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张某的犯罪看似是她自己的选择,其实从一个侧面来讲是父母行为的反作用的结果,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二)学校教育失当
张某于2008年9月来到阜新某职专读书,2009年9月退学。
和张某的谈话中了解到,其之所以退学是因为连续逃寝十五天而被学校退学处理。
我们不禁要向学校发问:张某为什么逃寝十五天?她怎么能够连续逃寝十五天?这难道不是学校监管不力导致的问题吗?
学校的监管不力导致张某沉迷于网络,每天流连网吧而疏于学业;学校的监管不力导致张某认识白某后更加恣意妄为,夜不归寝,整日沉醉于白某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
学校对于未成年学生本负有监管的义务,但学校的监管体现在哪里?仅仅是学生连续逃寝十五天后被校方发现而退学么?可以说张某之所以一步一步走向犯罪,学校难逃其咎。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谈及社会不良风气,我们不得不提本案的其余几位当事人,白某、白某某、王某、王某某及田某。
白某是一个典型的“三无”社会青年,好逸恶劳、只会和身边的酒肉朋友吃喝享乐,是他一步一步推着张某走向犯罪道路。
白某带给张某的不是爱情而是不计后果的放纵和享乐、是灾难。
该人在本案案发前即因涉嫌盗窃罪被羁押在看守所。
白某某、王某及王某某三人年纪都在四十多岁,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白某某是一名药剂师,是一名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王某、王某某是事业单位的职工,然而这三个人在个人生活方面的不检点却与其职业形象南辕北辙,让人心寒。
田某今年20岁,作为一名学生,她非但没有运用个人学识为自己获得一份正当职业,反而自甘堕落到以出卖个人肉体换取物质上的享乐。
从刑事犯罪角度出发,田某是这起刑事案件的被害人,但是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上来讲,田某又何尝不是将不良风气带给张某的媒介之一呢?
这五个人在整个案件中的地位不同,但是从道德层面而言和对未成年人交叉影响的角度而言,这五个人又何尝不是将张某推向犯罪的帮凶?
(四)张某自身问题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等皆是外因,相比之下内因——张某自身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通过和张某聊天不难发现张某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1、意志薄弱,是非观念模糊。
张某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抗腐蚀能力较差,尤其当她脱离父母管教时这一问题就会变得特别明显,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很难做到事事明辨。
面对新鲜事物时,猎奇心理更会占据上风,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诱惑或熏染。
2、自身文化水平和阅历局限。
张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终归阅历有限加上过早地脱离学校教育,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于许多问题的认识仅流于表面,对于诸如犯罪此类严肃的话题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容易被蒙蔽,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3、性格各方面综合问题。
作为独生女,父母的溺爱造就了张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令她难以在新的环境中交到朋友;另外,处于叛逆期的她对于父母的管教抱有逆反心理,内心
渴望独立但经济、人生阅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让她难以独立,白某的出现让她将自己对独立的渴望寄托在白某身上,对于白某产生依赖心理,而被其利用,导致自己身陷囹圄。
三、让凋谢的花儿重新绽放
在和张某谈话的最后,我们问到张某对日后生活的打算,这个16岁的孩子抬起头茫然地看着我们,哭着说只想安安心心地守着父母,对于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没有任何的打算,抱着一种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的心理,她的回答让人忧心忡忡。
其实,在少年成长的路上,面临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台阶,他们只有稳健地登上这些台阶,才能成长为健康的社会人。
在台阶上摔倒并不可怕,让人担忧的是他们自己直接放弃了攀登台阶的渴望,在某一个不被认可的边缘徘徊,这不仅对社会造成影响,更重要的是,使其自身承受更大的痛苦,付出惨痛代价。
为了避免这种后果的出现,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迷途的孩子重归正途:
1、张某的性格骄纵、自私,她是一个让人头痛的孩子,但从本质上来讲,她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应加强思想教育同的同时加强法制教育,让她明白哪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做的。
张某的案例从一个侧面也反应了针对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学生,我们的法制宣传工作是不到位的、近乎空白的。
应与在各中小学、职专、中专等学校沟通、开设专门的法制教育课,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守法意识。
2、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回访制度。
以本案为例,责成专人负责张某的教育改造工作,定期进行回访,再此过程中,充分重视社区在未成年人犯罪分子矫正中的作用,与张某所在社区积极保持联络,形成“双保险”。
了解其近况及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即使沟通,以其杜绝再犯罪的可能性。
张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条的规定,构成敲诈勒索罪,等待她有可能是刑罚的处罚,刑罚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女孩而言的确是一道沉重的枷锁,但张某犯罪时已满十六周岁,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其应当负刑事责任。
然刑罚仅仅是一种
手段,并非目的,我们更希望看的是张某能够吸取教训,迷途知返,让凋谢的花儿重现绽放起来!。